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1009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docx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docx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规定: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考查的重点是18个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相比,虽然数量少得多,但用法比实词灵活,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比较强,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上,变化比实词大。

因此,我们明确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大有好处。

一、18个虚词选讲

二、学法点津

文言虚词的用法变化万千,单凭死记硬背,既枯燥乏味,又很容易遗忘。

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辨析方法:

1.位置推断法。

如下面一组例句中的“之”字: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彼竭我盈,故克之。

(3)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6)送孟浩然之广陵。

(7)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8)骨已近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9)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1)顷之,烟炎张天。

(12)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

(2)(3)(4)句中,“之”的位置处于动词的后面,动词后一般接的都是代词或名词,故可推知这几个“之”都是代词,再联系句意,可看出分别代“狼”“敌军”“龙女”“这”;(5)句中,“之”的位置处于“所”后,“所”常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故这里的“之”应为动词,译成“到”;(6)句中“之”处于处所“广陵”的前面,联系上下文,也只能是动词,译“到”;(7)(8)两句中,“之”的位置在主谓短语“孤有孔明”“鱼有水”“两狼并驱如故”之间,而且这三个主谓短语义分别做第一句的主语、宾语和第二句后面一个分句的主语,所以它们应是用在主谓之间,即取消句子的独立性;(9)句中,“之”处于修饰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语“地”“郡”之间,所以应为结构助词“的”;(10)句中,“之”处于前置宾语“句读”“惑”和动词“不知”“不解”之间,应为“宾语前置的标志”;(11)(12)中“之”都紧接在时间副词的后面,不好翻译,故推知其为“音节助词”。

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只要仔细辨析“之”的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并联系其使用规律,分析它的用法就会觉得简单得多。

当然,除了“之”,“夫”“焉”“与”“乎”等词也都适合用位置推断法来记住它们的用法。

如“夫”处于句首,一般为发语词;用在句中且在动词的后面,一般是指示代词,译成“那”,如“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用在句末,常是语气词,如“闻之: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指出下列句中的“乎”,哪些是介词,哪些是语气词,并指出可译为现代汉语的哪个词。

①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

②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

③今君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④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道遥游》)

⑤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

(《道遥游》)

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答案:

介词是②,“乎”引进比较对象,可译为“比”;④乎:

在、于;⑤乎:

于。

语气词有①乎:

呢,反问语气;③乎:

吧,测度语气;⑥乎:

吗,疑问语气。

2.删除观察法。

如下面各句中的“其”字:

(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3)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

(2)(3)句中,“其”都处于动词后宾语的位置,一旦把它删去,句子明显不通,故它应为代词。

(4)句中,“其”和后面的“一”结合起来做后一分句的主语,联系前面的“一狼”,“其一”只能是“另外的一个”,故“其”也应为代词,这个“其”也不能删,如果删去它,则表述很不通畅。

(5)(6)(7)(8)句中,如把“其”字删去,句子明显是通的,这时可推断这里的“其”不可能是代词,只能是协助表达语气的副词。

故能否删去是判断“其”字词性的很好办法。

当然,词性一明,意义或用法则容易推断。

如后四句“其”都是语气副词,根据全句的意思,很明显,(5)表示命令的语气,(6)加强反问语气,可译成“难道”,(7)加强疑问语气,(8)表示婉商的语气。

删除观察法还可用于“而”“焉”“者”等虚词的辨析。

如“而”能删且意义变化不大的,常常是连词;如不能删,则“而”一般为代词。

“焉”能删的一般为“语气助词”或“形容词词尾”,不能删的一般为“代词”或“兼词”。

★在括号中解释“焉”字的用法。

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汉书·班超传》)()

②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人墓碑记》)()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山记》)()

④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⑤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促织》)()

⑥置杯焉则胶。

(《逍遥游》)()

答案:

①疑问代词,怎么;②人称代词,他们,指五人;③语气助词,(硿硿)地(发出声响);④陈述语气,啊;⑤兼词,伏焉:

伏在那里;⑥兼词,在这里

3.搭配分析法。

如下面句中的“以”字:

(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欢,不可。

(3)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4)以勇气闻于诸侯。

(5)杀之以应陈涉。

(6)昔秦穆公不听蹇叔之言,以败其师。

(7)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8)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1)至(4)句中,“以”所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一璧之故),且和后面的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构成短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原因、时间、凭借等,这是介词的显著特征,故可推知这些“以”都是介词;(5)至(8)句中,“以”搭配的对象都是动词或动宾短语(或句子),这时可断定“以”肯定不是介词,应该是连词,再根据全句的意思推断它们应该分别是表示目的、结果、原因的连词。

搭配分析法还可用于“因”“者”“所”等词语的辨析。

如“因”后面接名词(代词)时,一般是介词,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等;后面接动词时常常是副词,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等。

“者”与动词搭配常常译成“的”“的人”“的事”,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与时间词、名词等搭配常常不译,如“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所”与动词连用,常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与“以”连用,表示原因或凭借;与“为”连用,常表被动;单用,常是名词“处所”。

★在括号中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因”字。

①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③不如因善遇之。

(《鸿门宴》)()

④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

⑤魏人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

(《战国策·赵策》)

⑥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史记·孙子列传》)()

答案:

①凭借;②趁机③;趁此;④于是⑤通过;⑥随着

4.联系语意法。

如下列句中的“于”字:

"

(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2)自吾世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4)寡人之于国也,尽习焉耳矣。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苛政猛于虎也。

(7)荆国有于地而不足于民。

“于”一般情况下作介词用,但到底翻译成什么,这只能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无其他捷径可用。

(1)应为“在”,

(2)为“到”,(3)为“向”,(4)为“对于”,(5)为“被”,(6)为“比”,(7)为“在……方面”。

另外像“何”“乎”“且”“若”“为”等词语的使用也都较复杂,辨析时也只有结合句子的语气和意思才能准确推断。

★对下列各句中“且”字用法的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③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宾也。

(《逍遥游》)

④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白马篇》)

A.①与③不同,②与④亦不同,

B.①与③同,②与④不同。

C.①与③同,②与④亦相同。

D.①与③不同,②与④同。

答案:

B。

①③将要,②姑且,④尚且。

需要指出的,许多虚词的辨析一般不单用某种方法,可以综合运用上述技巧,这样效果会更好。

三、针对训练

1.下列句中的“何”字,作动词或介词前置宾语的是(),作状语的是()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大后》)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齐桓晋文之事》)

③宿昔秉良弓,梢矢何参差。

(《白马篇》)

④权知其意,执肃手日:

“卿欲何言铲。

”(《赤壁之战》)

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⑥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庄暴见孟子》)

⑦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

(《庄暴见孟子》)

答案:

前置宾语的是①④⑦什么;

②作谓语,“为什么”,或“是什么原因”。

作状语的是③多么,⑤哪里,⑥怎么。

2.下列句中“乃”字的用法,相同的分别是()

①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乃献诸抚军。

(《促织》)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③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张衡传》)

⑤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⑥月余,到乡还家,乃访于洞庭。

(《柳毅传》)

答案:

①⑥于是、就,②④才,③⑤表判断,就是。

3.下列各句中的“其”字都是语气词,按反诘、推测、祈使、疑问的顺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②汝其知邪,其不知邪?

(《祭十二郎文》)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堆不辱使命》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⑤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祭十二郎文》)

⑥如吾之衰者,其能久之乎?

(《祭十二郎文》)

⑦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A.①\②⑥\③⑤\④\⑦B.⑥\①\③⑤\④⑦\②

C.①⑥\⑤⑦\③④\②D.①⑦\②\⑤\③④\⑥

答案:

C。

①⑥反诘,可译为“难道”;⑤⑦推测,大概;③④祈使,一定要……吧、呀;②疑问性选择,可译为:

“是……还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