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逸蓝山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925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骏逸蓝山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骏逸蓝山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骏逸蓝山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骏逸蓝山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骏逸蓝山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骏逸蓝山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

《骏逸蓝山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骏逸蓝山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骏逸蓝山转换层施工方案.docx

骏逸蓝山转换层施工方案

目录

一.转换层结构概况1

1.1本结构转换层的作用1

1.2结构转换层的结构形式1

1.3结构转换层的特点1

二.编制依据1

三.支撑系统的搭设2

3.1支撑系统搭设参数2

3.2系统验算2

3.3架体搭设方式4

四.模板系统施工5

4.1柱模板安装5

4.2剪力墙模板安装6

4.3梁模板安装6

4.4楼板模板安装7

4.5模板拆除8

五.钢筋工程的施工9

5.1钢筋施工顺序及节点要求9

5.2直螺纹连接要求9

5.3直螺纹连接的现场检验10

六.混凝土施工10

6.1柱、墙混凝土浇筑10

6.2梁板混凝土的浇筑11

6.3混凝土的取样12

七.质量保证措施12

7.1管理组织措施12

7.2工人班组组织措施13

7.3后勤管理组织措施13

7.4模板施工质量保证措施13

7.5钢筋施工质量保证措施13

7.6混凝土施工质量保证措施14

一.转换层结构概况

1.1本结构转换层的作用

通过结构转换层,将下部楼层的大跨度、大空间框架结构,转换为上部住宅的小跨度、小空间框架短肢墙结构,并改变上、下部楼层的柱网和轴线尺寸。

1.2结构转换层的结构形式

本结构转换层为混凝土框架柱承式转换层。

即转换层为混凝土结构,地震烈度为六度设防,框架抗震等级二级。

砼采用商品砼,内加10-20%ZY砼膨胀剂,强度等级C45,砼抗渗等级P8;其上部荷载主要由柱承受。

梁上部钢筋连接采用套筒直镙纹连接。

1.3结构转换层的特点

概括而言,可用“大、重、密”三个字概括。

“大”主要指混凝土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大、跨度大。

本工程转换层混凝土框架梁的截面高度为800~2700mm,最大的梁截面尺寸为800×2700,梁最大跨度为8.4米。

“重”由于转换层的混凝土浇筑量大和钢筋用量大,就造成模板系统和支撑系统所承受的荷载特别大;“密”由于转换层主、次梁要承受(传递)上部结构的巨大竖向荷载,且这些荷载的很大一部分直接作用在主、次梁上,然后由主、次梁将荷载向下传递,致使转换层梁钢筋的数量特别多,相对于梁柱的截面而言,钢筋显得较密。

二.编制依据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2.《建筑分项施工工艺标准手册》(ISBN7-112-04072-8);

3.《钢管扣件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JGJ130-2001;

4.骏逸·蓝山二期三标段工程设计施工图。

三.支撑系统的搭设

3.1支撑系统搭设参数

转换层层高4.2+0.5m,采用满堂脚手架,对大型框支梁进行验算,梁底支撑系统立杆采用双排立杆,纵距600mm,横距:

B+500mm(B为梁宽),横杆步距1200-1600mm。

3.2系统验算

按结构最大框支梁进行验算,取3.1条参数。

其余梁按此参数搭设即可满足要求。

3.2.1立杆计算

1)计算立杆段的轴向力设计值

按荷载组合计算,不考虑风荷载。

Nk=1.2(NG1k+NG2k)+1.4ΣNQK=33.8KN

式中NG1k—结构自重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

NG1k=0.8M×2.2M×0.6M×25kN/M3=26.4KN;

NG2k—构配件自重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

NG2k=(0.3×0.6×2×2)×0.35=0.25KN

ΣNQk—施工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总和。

施工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取3KN/m2;ΣNQk=3×4×0.6=7.2kN(按4M宽度范围计算)。

2)立杆计算长度

l0=h+2a=1.8+2×0.5=2.8m

式中

h—立杆步距;

a—模板支架立杆伸出顶层横向水平杆中心线至模板支撑点的长度。

3)立杆稳定

根据公式

;

=

=86.8N/mm2<205N/mm2;

式中N--计算立杆段的轴力设计值,经计算单杆为Nk/2=33.8kN/2=16.9kN;

--轴心受压杆件稳定系数,根据长细比

查表取为0.227;

A--截面面积,查表为:

4.89cm2;

f--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205N/mm2;

根据计算立杆稳定满足规范要求。

3.2.2横杆计算

受力最大的横杆为支托模板的横杆,其受力图如下:

按支撑长度1.3M内满均布线荷载考虑,q=33.8/1.3=26kN/m;其挠度

<允许挠度[v]=1/400=

110/400=0.275cm。

其中E=2.06×106kN/cm2;I=12.19cm4;

弯矩

/cm;

抗弯强度

=5.06N/mm2<[σ]=205N/mm2

根据计算横杆刚度、扰度满足规范要求。

3.2.3扣件抗滑验算

支撑横杆与立杆连接的扣件直接承受上部荷载,其抗滑力设计值为R=N/2=9.63/2=4.81kN

此外,尚需在梁底中部支撑横杆上增设一立杆,与支撑横杆采用直角扣件连接,以减少单杆轴力并增加扣件抗滑力。

考虑到扣件的质量不均及扣件未完全旋紧等不利情况,还需在支撑横杆的立杆上增设防滑扣件,以防因扣件滑脱造成梁底下垂及底模脱落等危险。

扣件抗滑满足要求。

3.2.4底层地面在支撑架搭设前,先行回填夯实,赐教回执通长木板,使受力均匀,以减小压强,避免破坏。

3.3架体搭设方式

本工程转换层下支撑脚手架架设时应重点加强对框支梁及特殊部位梁的支撑。

按照以往经验结合计算,重点部位按以下方式进行支撑。

立杆搭设:

双排立杆(沿梁两侧各搭设一排)沿梁长方向搭设,立杆纵距(沿梁长方向)按600进行搭设,立杆横距为梁宽度再加500(即梁截面宽度+2×250),其它部位立杆纵横间距不大于700。

在搭设时,应注意与主梁立杆的间距相协调,以方便搭设,当梁的截面高度达到1500或宽度超过500时,应在梁底中部沿梁长方向增设一排立杆,该排立杆上端顶住梁底模板,并用大头木楔楔紧。

下端置于楼板上,该两排立杆上部必须用纵向水平杆烟梁长连通,中部和下部同样采用纵向水平杆连通,并与其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牢固连接。

横杆搭设:

水平小横杆垂直与梁长方向设置,最上层水平小横杆置于梁底模板下,直接承受梁的荷载,下层各水平杆步距不大于1200-1400mm,水平扫地杆距地不大于250mm,水平大横杆沿梁长方向搭设,其水平步距与水平小横杆相同。

斜杆搭设:

斜杆的目的主要是保证整个支撑脚手架体系的稳定,同时将立杆承受的部分荷载传向柱根部,斜杆的倾角以45°~60°为宜。

梁两侧的斜杆形成剪刀撑。

剪刀撑与支撑杆件之间应保证有三处以上连接。

后浇带处脚手架的搭设:

由于后浇带将在后浇带施工缝留设60天逅补浇,因此浇筑后浇带须重新搭设宽3米,沿后浇带长度方向的脚手架,其立杆纵向间距为1.1~1.3米,横向间距1.2米。

如下图;

四.模板系统施工

由于本层施工荷载较大,同时为保证钢筋的稳定,本层混凝土采用柱、墙混凝土与梁板混凝土两次浇筑的方法。

因此,模板支拆分两次完成,第一次柱墙模板支设至相关梁柱(剪力墙)节点最大梁的梁下口(含钢筋锚固长度)。

4.1柱模板安装

(1)按照放线位置钉好压脚板。

(2)按柱模板设计图所示模板位置,由下至上安装模板,模板间用“U”型卡锁紧,转角位置用联结角模连接。

(3)安装柱箍。

柱箍用钢管制作,根据柱模板尺寸,侧压力大小等因素柱中部以下每500mm设置一道,中部以上放大至700mm一道。

此外,为保证模板稳固,在柱模上设置对拉镙杆间距300~400,每列对正,以利振动棒顺利沉入柱根将底部振实。

(4)安装柱模的拉杆或斜杆。

柱模每边的拉杆或顶杆固定于事先预埋在楼板内的钢筋环(节)上,校正模板的垂直度。

拉杆或顶杆的支承点应牢固可靠,与楼面的夹角在45~60°之间。

4.2剪力墙模板安装

(1)按放线位置钉好压脚板,然后进行模板的安装,为保证墙体断面几何尺寸,在距底100-200mm设置一道φ14的定位筋,定位筋垂直于墙长方向设置长度为墙厚,间距为500m,为保证上部墙体的断面尺寸采用在钢模安装时加对拉钢片,于柱底1/3范围内间距今300mm,往上间距450mm。

(2)在门窗洞口的墙体,要先安好一侧模板,待弹好门窗洞口位线后再安装另一侧模板,且在安另一侧模板之前清扫墙内杂物。

(3)根据模板设计要求安装墙模的拉杆和斜撑,一般内墙可在两侧加斜撑,当为外墙时应在内侧同时安装拉杆和斜撑,且边安装边校正其平整度和垂直度。

(4)模板安装完毕,应检查一遍扣件、螺栓、拉顶撑是否牢固,模板拼缝以及底边是否严密,特别是门窗洞口边的模板是否牢固。

4.3梁模板安装

(1)在楼面上弹出梁的位置线,在两端头支撑立杆上用油漆标明标高标识。

(2)梁支架的排列、间距要符合本施工方案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尽量采用高度合适的立杆,立杆高度不够时,采用对接或搭接或与两横杆连接并上紧防滑扣件。

对接或搭接位置严相互错开。

(3)安装梁底水平杆,然后按设计标高调整支承小横杆的高度,铺上梁底板并拉线找平,梁底板跨度大于4M时应按要求起拱,考虑采用组合钢模板当梁底起拱时梁侧模不易拼装故将起拱高度调整至10~20mm之间。

(4)梁两侧模板通过联结角模“U”扣或插销与梁底模连接。

(5)当梁高超过500mm时,梁侧模设拉钢片。

对拉钢片沿梁长方向间距300mm设置,竖向间距200或300mm设置。

(6)大梁模板安装简图如下:

4.4楼板模板安装

(1)由于层高较大,采用多层支架支撑时,支顶应垂直,上下层支顶钢管中线应在同一竖线上,当为搭接或与横杆连接时上下钢管中心错位不得大于53mm。

以确保多层支架在竖向及横向上的稳定性。

(2)顶杆及小横杆的排列和间距应根据楼板混凝土的重量和施工荷载大小确定,一般情况下顶杆间距为800~1200mm,横杆间距为600~1200mm,木楞间距为150~300mm。

顶杆设置尚应考虑施工通道,一般通过斜撑于二、三步横杆上予以解决。

(3)拉通线调节每一板跨内的顶管高度,将横杆找平。

(4)楼板模板应从一侧向对边铺设,将九夹板边缘与梁模板边对齐,然后将九夹板用2#元钉钉于支承木楞上固定,再在拼缝处贴上一层包装带防止漏浆。

(5)模板铺完后应检查顶杆是否牢固,模板间包装带是否脱落,然后将楼板模板面清理干净。

(6)后浇带处的模板:

后浇带的模板应于后浇带施工缝留设60天后,重新搭设脚手架后支设,其大样如下图;

(7)后浇带处施工缝的隔断用木枋上留孔以确保板筋位置不至位移,具体大样如下图;

4.5模板拆除

(1)柱模板的拆除。

先拆掉斜拉杆或斜支撑,然后拆掉柱箍及对拉螺栓,接着拆连接模板的“U”形卡或插销,最后用撬棒轻撬模板使之与混凝土脱离。

(2)墙模板的拆除。

先拆掉斜拉杆或斜支撑,再拆除穿墙螺栓及纵横钢管和蝴蝶卡,接着拆连接模板的“U”形卡或插销,最后用撬棒轻撬模板使之与混凝土脱离并将模板逐块传下堆放。

(3)楼板、梁模板的拆除

1)拆除模板时,操作人员应站在安全的地方。

2)拆除跨度较大的梁支撑时,应先从跨中部开始,分别向两端拆除。

3)楼层较高时支撑采用多层体系时应先拆除上部架管,使横杆、木楞及九夹板落在底层架管上,待上层架管运出后再拆下层架管。

4)拆下的模板及时清理粘结物,涂刷脱模剂,并分类堆放整齐,拆下的扣件及时集中统一管理。

(4)拆除时间安排

由于采用柱、梁板分别浇筑的方式,拆模时间也分两次。

第一次为柱混凝土浇筑完成3天后进行柱模板的拆除,同时进行柱混凝土的养护等工作。

第二次拆除时间为混凝土试件强度达到100%时。

五.钢筋工程的施工

钢筋工程的施工是转换层施工的重点和难点,技术准备工作尤为重要。

5.1钢筋施工顺序及节点要求

本工程转换层钢筋工程的施工程序为:

柱钢筋绑扎┈→柱墙模板下段支设完成并校正后安装梁(框支梁)上部钢筋┈→柱墙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绑扎梁底纵筋、腰筋及箍筋┈→检查校正挂垫块┈→入模。

转换层所有节点钢筋应通过放样确定下料尺寸,特别是梁柱节点,由于钢筋排数多,必须事先经过放样确定下料尺寸及各排钢筋的穿插顺序。

转换层所有节点钢筋的穿插顺序不能随便打乱,应先从各个节点开始安装,安装时应从Y向的最上一根开始,面筋节点的穿插安装顺序为Y向2排筋┈→X向2排筋┈→Y向面筋┈→X向面筋。

节点钢筋安装完毕后,即安装中部钢筋,顺序同上。

梁下部筋的安装应于柱下段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开始进行。

5.2直螺纹连接要求

本工程转换层框支梁主筋直径大于或等于22时采用直螺纹接头连接。

直螺纹套筒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厂家供货,进场时查验相关质量证明资料并做抽样检验。

每批套筒合格后方可用于转换层钢筋连接。

钢筋套丝由专业厂家提供专用设备并派专业人员在现场进行作业,以保证钢筋的套丝质量。

5.3直螺纹连接的现场检验

根据《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对本工程所使用的直螺纹接头进行检验。

根据规程要求和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只进行直螺纹接头的抗拉实验。

由取样规定,本工程转换层钢筋直螺纹连接划分一个验收批(抽样基数500),抽样检验数量为3个,即现场随机抽取3个接头用于抗拉实验。

根据钢筋连接套供货单位提供的连接套企业标准对对现场钢筋套丝情况进行检查,其有效丝杆长度不得小于30mm,牙数不应小于10牙。

为保证质量,钢筋的套丝由连接套供应商派人实施。

钢筋直螺纹接头就位后,与业主、监理一同进行外观、外露牙数、规定扭力的检查。

外观不应有破裂,完整丝扣外露数不应大于3,扭紧力矩值不应小于16N·M。

并详细记录,当所有检查完成,判定合格后方继续进行下一步工序。

六.混凝土施工

转换层混凝土采用柱、墙混凝土与梁板混凝土分别浇筑的方式进行。

即在柱、墙上离梁下口50mm处设置施工缝,在柱、墙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浇筑梁板混凝土。

6.1柱、墙混凝土浇筑

柱、墙混凝土的浇筑采用泵送与塔吊料斗吊送相结合的办法,对核心筒剪力墙的浇筑采用泵送,而对柱混凝土的浇筑则采用塔吊料斗吊送,避免泵送时泵管抖动振偏钢筋,同时混凝土表面标高也更容易控制。

混凝土应分层分段浇筑,确保混凝土密实,柱混凝土的上表面标高应按相应梁的最低标高进行控制。

6.2梁板混凝土的浇筑

梁板混凝土浇筑采用泵送方式进行,在空洞位置设置立管通至转换层施作业面上,并用钢管架设固定。

混凝土浇筑采取按距线图所示进行,由于某种原因混凝土的浇筑面积大,须平面分段循环浇筑在前段浇筑完成后,向前逐步推进,浇筑宽度以2-3m为宜当浇筑至两肋狭窄处时,宽度应缩小到1.5m,以便顺利过度连接。

以此浇筑方法逐渐向前推移,直至浇筑完成。

浇筑过程中振动捧操作手应两人一组跟随出料口前行,其余随振随走,但要保证振捣密实际,赐教避免漏振、过振。

浇筑过程中,灵活机动移动下料口,在混凝土初凝前及时将临时收处补接受能力1~2m宽避免施工缝出现。

6.3混凝土的取样

本转换层混凝土总计2800m3,G-R轴、A-G轴在沉降缝位置分两个施工段,柱、墙、筒体混凝土约600m3,各施工段分别留置3组标准养护试件、5组同条件养护试件。

同条件养护试件中1组用于3天强度试验,1组用于7天强度试验,一组备用,一组用于结构实体验(600度·天强度)。

梁板混凝土留12组同条件养护试件,2组用3天强试验,2组用于7天强度试验,以确定拆模时间,3组用于结构实体检验,其余为备用试件。

另留置5组试件用于标养。

6.4后浇带

后浇带留置施工缝处的砼必须振捣密实,浇筑后浇带处砼前,必须彻底清除施工缝处残渣,并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充分润湿后,刷高一等级水泥浆一道再进行砼筑。

后浇带遇梁时,梁筋不断,用Φ18钢筋加密目钢丝网作分隔处理,如下图B;遇板时,板筋断开,搭接长度为φR7为300㎜、9为350㎜,并在后浇带范围内用不小于板受力筋面积一半的钢筋补强,补强钢筋级别大小同板原配筋,补强筋锚入已浇结构La,搭接同板受力筋。

具体做法如下图C:

七.质量保证措施

7.1管理组织措施

该转换层的施工作为阶段施工的重中之重,在管理上,成立转换层施工专项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和项目技术负责人专项领导,组员包括钢筋工长、木工工长、钢筋班组长、焊工班组长、木工班组长、混凝土班组长。

对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共同研究确定,共同对工序验收进行检查。

保证指令及时传递到最基层。

其中由为重要的是转换层梁板钢筋的施工,因此,钢筋工长、钢筋班组长必须全天24小时长驻现场,随时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建立一套严格的技术质量管理制度,1、施工方案审批制度。

即项目部编制的施工方案必须先经总公司审批,监理单位审批,建设单位审批后在施工中严格执行。

2、分项工程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制度。

即在转换层各分项工程施工前,由技术负责人对分项工程施工员进行交底,然后由分项工程施工员对施工班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在操作工人都明白操作规程及施工工艺以后才开始该分项工程的施工。

3、工序交接验收制度。

即在各个分项工程开始施工前,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分项工程施工员及班组长对上道工序进行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重点的交接工序有:

绑扎梁钢筋之前,对梁底模的标高、轴线、尺寸、及支撑进行检查,准确无误后才能进行钢筋绑扎。

梁侧模支设之前,应对梁钢筋进行检查。

在浇注混凝土之前,须由建设、设计、监理、质监等部门共同对支撑系统、模板系统、钢筋工程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合格后方能浇筑混凝土。

在混凝土浇筑期间实行总值班长制度,总值班长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或项目生产副经理担任,全面负责浇筑期间的人力、物力、运输、设备的调配及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7.2工人班组组织措施

参加转换层施工的技术工人,通过技术交底的形式确定人员,即参加转换层施工的班组工人是固定的,无特殊情况不得更换。

班组指定专人(带班匠)对转换层施工负责,并不得更换。

7.3后勤管理组织措施

在后勤保障上,一切围绕转换层施工这个重点进行,即材料、机具设备、后勤生活保障等均全力配合转换层施工,谁挡谁负责。

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工作全面负责。

7.4模板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转换层模板施工重点在于可靠性(稳定、不变形性)和严密性(不漏浆)。

为保证模板系统的可靠性,支撑系统必须稳固,除按前述支撑系统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外、还应注意每根框支梁及其它截面较大的梁在梁底小横杆与梁两侧立杆连接相交处以及梁底立杆与梁两侧立杆的上下扣件搭接处应分别设置双扣件防止滑动。

因梁钢筋较密,混凝土浇筑施工困难较大,因此,模板系统的严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若出现漏浆必然会造成蜂窝、麻面甚至孔洞等质量缺陷。

所以转换层梁模板(钢模板)所有拼缝位置都需设海绵条防止漏浆。

7.5钢筋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对于梁内同一位置有多层钢筋时,为确保受力钢筋位置准确,摆放平直,采用Φ25直径的短钢筋横向水平放置于两层钢筋之间、楞头铁间距为沿梁长方向每1000mm放置一根,且每层受力钢筋之间竖向排,均用楞头铁隔开。

梁底部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用25~30mm的花岗石块支垫。

对转换层以上的柱墙插筋位置进行复核,施放上层轴线,插筋,并用点焊的方式将上部插筋固定于转换层梁钢筋上。

钢筋直螺纹连接按前述方法逐一进行原位检查,以保证整体质量。

7.6混凝土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转换层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统一,设计人为提高其抗裂性能加入了改性杜拉纤维(丹阳牌),但仍然需在混凝土中加缓凝剂,将初凝时间延长到6~8小时。

另外,商品混凝土到达施工现场时必须检查其坍落度,应在180~210mm之间。

同时,为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委派专人进驻搅拌站,督促按需保量发车。

搅拌站为同舟实业(集团)混凝土公司。

混凝土的质量主要靠浇筑质量和养护。

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必须分层(对墙、柱)、分段(对梁、板)进行,墙、柱每次浇筑厚度不大于500mm。

对梁深大于1000mm梁分3次下料振捣的方式浇筑完成,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确保不出现施工缝。

同时严格控制楼面混凝土标高,事先在周围模板或架杆上标示出+500的控制标高,以利于操作人员找平控制。

楼面收光找平时,必须用3米的木枋密砍、刨平,按控制标高拉毛找平。

混凝土的养护:

养护对于转换层混凝土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养护不好将会出现混凝土裂缝,更严重的将会大幅度降低混凝土强度。

本转换层的施工也将重点放在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上。

混凝土的表面养护:

在浇筑混凝土后,在混凝土初凝前,对混凝土板面再次进行找平收光,找平收光宜用砂板,在该道工序完成后立即以塑料薄膜加以覆盖,覆盖应将整个板面全部覆盖完全,塑料薄膜相互搭接100mm以上,然后在塑料薄膜上洒水养护、保持板面湿润,若遇日光照射强烈的天气,为避免日光暴晒,在塑料薄膜上铺一层黑色塑料编织布,并用水湿润。

梁柱混凝土的养护:

在混凝土强度达到0.2MPa后,拆除柱梁侧模,随即用高压喷雾器对柱面及梁侧面进行喷水养护。

为保证梁、柱混凝土的质量,需连续对其养护14天,并保证必要的喷水强度。

拟用三台喷雾器自混凝土脱模后连续喷水进行养护,操作工人实行三班倒,专业工长跟踪检查,以确保养护质量。

八.安全用电及洞口临边防护措施

8.1施工用电

(1)施工现场临时配电线路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有关的规程要求架设整齐,架空线路采用绝缘导线。

室内外线路与建筑施工机具、建筑物、车辆、行人,保持不小于最小安全距离,否则应采用安全保护隔离措施。

(2)接地方式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的有关规程执行,采用TN—S保护系统,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在临设总配电柜处加重复接地。

接地体采用镀锌角钢L50-5或镀锌钢管DG50埋设。

(3)配电系统采取分段配电,各类配电箱、盘外均应统一编号。

停止使用的箱、盘应立即切断电源,箱门上锁。

(4)各种电器设备和电力施工机具的金属外壳和金属支架均应采用接地保护。

(5)实行三级配电两极保护,照明、动力分支电源应装设漏电保护装置,室内照明线路按规范布线和装设灯具,特殊场所应按规范使用安全照明电源。

(6)实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

(7)使用电动工具和设备时应在空载情况下启动。

操作人员应戴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胶鞋,在金属甘上作业时,工作台上应铺设绝缘垫板。

电动工具和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及时进行修理。

(8)所有设备必须设有开关箱,开关箱应严密、完整、无损,开关箱上应有明显的保护接地线,开关规格应与所控制的设备相匹配。

(9)一般场所选用手持式电动工具,应装设额定动作电流不超过15mA,额定漏电时间不大于0.1秒饿漏电保护器。

(10)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外壳、手柄、负荷线插头、开关等必须完好无损,使用前应作空载检查,运转正常方可使用。

漏电保护器必须做定期检查,以保证灵敏可靠。

(11)室外照明灯具不应低于2.5米,室内灯头距地面不低于2米。

在电缆廊道、排风道施工使用时的照明灯具或移动式手提电灯的电压不得超过36V,在潮湿场所工作电压不得超过24V。

(12)工地现场容量照明灯具要距离易燃物品1.5米以上,且需装置牢靠。

灯与可燃物品距离不应少于50cm,禁止用纸、布等可燃物作灯罩,禁止用照明灯具作生活取暖器和烘烤物品,镇流器安装应注意通风散热,不准将镇流器直接固定在可燃物上,经常检查开关有否由于局部过热导致变色、变形和发热的现象。

定期检查开关绝缘性以杜绝因用电引起的火灾。

8.2洞口、临边防护措施

(1)板与墙的洞口,必须设置牢靠的盖板、防护栏杆、安全网或其它防坠落的防护设施。

(2)屋面、楼面等边长为25~50㎝的洞口,安装预制构件时的洞口以及临时形成的洞口可用木作盖板盖住洞口,盖板须能保持四周搁置均衡,并有固定其位置的措施。

(3)边长50~150㎝的洞口必须设置以扣件扣接钢筋而成的网格,并在其上满铺脚手板,也可用贯穿于砼板内的钢筋构成防护网,钢筋网格间距不得大于20㎝。

(4)边长在150㎝以上的洞口,四周设防护栏杆,洞口下张设安全网。

管道应随楼层的砌筑或安装消除洞口,还应设明显的标志。

(5)对邻近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