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施工技术理论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870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17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景观施工技术理论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园林景观施工技术理论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园林景观施工技术理论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园林景观施工技术理论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园林景观施工技术理论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林景观施工技术理论教案.docx

《园林景观施工技术理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景观施工技术理论教案.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园林景观施工技术理论教案.docx

园林景观施工技术理论教案

中国园林史(理论)教案

 

系部:

艺术设计系

任课教师:

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

14园林技术

课程学时:

30学时

学年学期:

2014—2015年第二学期

 

第1次课学时4

授课题目(章,节)

园林的基本问题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

教学目的:

理解园林工程的根本任务及园林工程的内容和特点;

掌握园林土方施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学习

2.通过投影直观文字及影像展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园林工程的特点;

2.园林土方工程的施工环节。

教学难点:

园林土方工程施工工艺。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

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

一、新课导入

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各国、各教对园林的记载让学生对园林有个感官的印象,并告诉学生园林史对于园林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学生了解之后兴趣大增,再开始逐一讲解。

二、讲授新课

第一章园林工程概述

一、园林工程的定义

园林工程是指园林、绿地和景区中除建筑工程以外的室外工程;

园林工程包括计划、设计和实施三大阶段。

二、园林的特点

园林工程实际上包含了一定的工程技术和艺术创造,是地形地物、石木花草、建筑小品、道路铺装等造园要素在特定地域内的艺术体现。

因此,园林工程与其他工程相比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1、园林工程的艺术性

园林工程是一种综合景观工程,它虽然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但叉不同于一般的技术下程,而是一门艺术工程,涉及建筑艺术、雕塑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等多门艺术。

2、园林工程的技术性

园林工程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综合性工程,它涉及土建施工技术、园路铺装技术、苗木种植技术、假山叠造技术及装饰装修、油漆彩绘等诸多技术。

3、园林工程的综合性

园林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在进行园林产品的创作时,所要求的技术无疑是复杂的。

随着园林工程日趋大型化,协同作业、多方配合的特点日益突出;同时,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广泛应用,园林各要素的施工更注重技术的综合性。

4、园林工程的时空性

园林实际上是一种五维艺术,除了其空间特性,还有时间性以及造园人的思想情感。

园林工程在不同的地域,空间性的表现形式迥异。

园林工程的时间性,则主要体现于植物景观上,即常说的生物性。

5、园林工程的安全性

“安全第一,景观第二”是园林创作的基本原则。

对园林景观建设中的景石假山、水景驳岸、供电防火、设备安装、大树移植、建筑结构、索道滑道等均需格外注意。

6、园林工程的后续性

园林上程的后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园林工程各施工要素有着极强的上序性;二是园林作品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全体现景观设计最终理念的,必须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其设计效果,因此项目施工结束并不等于作品已经完成。

7、园林工程的体验性

提出园林工程的体验特点是时代要求,是欣赏主体——人的心理美感的要求,是现代园林工程以人为本最直接的体现。

人的体骑是一种特有的心理活动,实质上是将人融于同林作品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得到全面的心理感受。

园林工程正是给人们提供这种心理感受的场所,这种审美追求对园林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要求园林工程中的各个要素都做到完美无缺。

8、园林工程的生态性与可持续性

园林工程与景观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如果项目能按照生态环境学理论和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保证建成后各种设计要素对环境不造成破坏,能反映一定的生态景观,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比较好的项目。

三、学习园林工程的要求

1、充分理解、掌握各项工程性质的同时,做好各章后的复习思考题和实训;

2、随时随地观察分析所见的园林工程,就地解剖,可知得失;

3、课余多到施工现场去观察,多问,多向有经验的工人师傅学习;

4、加强艺术修养。

第二章土方工程

一、土方工程概况

园林用地设计地形的实现必然要依靠土方施工来完成。

任何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及广场等工程的修建,都要在地面作一定的基础,挖掘基坑、路槽等,这些工程都是从土方施工开始的。

在园林中地形的利用、改造或创造,如挖湖堆山,平整场地都要依靠动土方来完成。

土方工程量,一般来说在园林建设中是一项大工程,而且在建园中它又是先行的项目。

它完成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后续工程,所以它和整个建设工程的进度关系密切。

土方工程的投资和工程量一般都很大,,有的大工程施工期很长。

如上海植物园,由于地势过低,需要普遍垫高,挖湖堆山,动土量近百万方,施工期从1974~1980年断断续续前后达6~7年之久。

由此可见土方工程在城市建设和园林建设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使工程能多快好省地完成,必须做好土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安排。

1、土方工程的种类及其施工要求

土方工程根据其使用期限和施工要求,可分为永久性和临时性两种,但是不论是永久性还是临时性的土方工程,都要求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密实度,使工程质量和艺术造型都符合原设计的要求。

同时在施工中还要遵守有关的技术规范和原设计的各项要求,以保证工程的稳定和持久。

2、土壤的工程性质及工程分类

土壤的工程性质对土方工程的稳定性、施工方法、工程量及工程投资有很大关系,也涉及到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的安排。

因此,对土壤的这些性质要进行研究并掌握它,以下是土壤的几种主要的工程性质:

(1)土壤的容重。

单位体积内天然状况下的土壤重量,单位为kg/m3,土壤容重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施工的难易程度,容重越大挖掘越难,在土方施工中把土壤分为松土、半坚土、坚土等类,,所以施工中施工技术和定额应根据具体的土壤类别来制定。

(2)土壤的自然倾斜角(安息角)。

土壤自然堆积,经沉落稳定后的表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夹角,就是土壤的自然倾斜角,以ɑ表示。

在工程设计时,为了使工程稳定,其边坡坡度数值应参考相应土壤的自然倾斜角的数值,土壤自然倾斜角还受到其含水量的影响。

(3)土壤含水量。

土壤的含水量是土壤孔隙中的水重和土壤颗粒重的比值。

土壤含水量在5%以内称干土,在30%以内称潮土,大于30%称湿土。

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对土方施工的难易也有直接的影响,土壤含水量过小,土质过于坚实,不易挖掘;含水量过大,土壤易泥泞,也不利于施工,无论用人力或机械施工,工效均降低。

以粘土为例,含水量在30%以内最易挖掘,若含水量过大时,则其本身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并丧失其稳定性,此时无论是填方或挖方其坡度都显著下降,因此含水量过大的土壤不宜做回填只用。

(4)土壤的可松性。

土壤经挖掘后,其原有紧密结构遭到破坏,土体松散而使体积增加的性质。

这一性质以土方工程的挖土和填土量的计算及运输等都有很大关系。

二、土方施工准备

土石方工程施工包括挖、运、填、压四方面内容。

其施工方法可有人力施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施工等。

施工方式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现状、工程量和当地的施工条件决定。

在规模大、土方较集中的工程中,应采用机械化施工;但对工程量小施工点分散的工程,或因受场地限制等不便用机械化施工的地段,采用人工施工或半机械化施工。

1、施工计划与安排

在土石方开始前,首先要对照园林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和地形图,在施工现场一面踏勘,核实自然地形现状,了解具体的土石方工程量、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施工的有利因素和现状地形能够继续利用等多方面的情况,掌握了详实的现状情况以后,可按照园林总平面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做好土石方工程的施工计划。

要根据甲方要求的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究,制定出符合本工程要求及特点的各项施工方案和措施。

对土方施工的分期工程量、施工条件、施工人员、施工机具、施工时间安排、施工进度、施工总平面布置、临时施工设施搭建等等,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力求使开工后施工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2、准备工作

(1)确认和清理施工现场

根据设计图纸,熟悉现场情况,确认水准点、界限标志及与邻接地的配合关系。

确认文物、上下水道、煤气管道等各种埋设物及供电设施、通信设施等的位置和处置方法。

不熟悉的不动,以免发生意外。

请有关部门协同查清。

确认原有树木的位置和处置方法。

保护古树名木,尽量保留大树。

伐除现场不要的杂树。

连根拔除,清理树墩。

大的树墩用推土机铲除。

建筑物和地下构筑物的拆除,应根据其结构特点,按《建筑工程安装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2)排水

排除地面积水:

在施工场地周围挖好排水沟,使场内排水通畅,场外水不至于流入。

排水沟纵坡不小于2‰,沟的边坡值1:

1.5,沟底宽及沟深不小于50㎝。

排除地下水:

采用明沟,引到集水井,用水泵排出。

(3)定点放线

清场后,按设计图纸要求,用测量仪在施工现场定点放线,确定施工范围及标高。

平整场地的放线:

用经纬仪将图纸上的方格测设到地面上,在每一个交叉点上立桩木,边界上的桩木按图纸要求设置。

桩木上标出桩号“+、-”和施工标高。

自然地形的放线:

先把施工图上的网格放到地面上,再把设计地形等高线和网格的交点一一标到地面上,打上桩,标明桩号和施工标高。

堆山时,桩木长度要大于填土层高度,以防埋没。

3、土方施工

土方工程包括挖、运、填、压四个方面。

规模大,土方集中,采用机械化施工省钱。

工程量不大,施工点分散或场地限制,不便采用机械施工,用人力或半机械化。

可以先做做模型:

精确比例,大;不精确,比例小。

1.土方的挖掘

(1)人力施工:

施工主要工具为锹、镐、钢钎等。

注意组织好劳动力,注意安全,保证工程质量。

61页。

(2)械施工:

推土机、挖土机。

向推土机手交代好工作要求。

注意保护表土。

在挖湖堆山时,先用推土机将表层熟土(耕作层)推到施工场地外围,等整完地形后,再把表土铺在山表面。

麻烦,但对植物有好处。

保护桩基:

加高桩木,涂上明亮颜色。

施工人员经常检查桩点和放线情况,以免挖错位置。

2.土方的运输

(1)竖向设计力求土方平衡,减少土方搬运量。

(2)艰巨劳动。

对道路宽度、交通量、交通规则充分了解,决定搬运道路。

力求运距最短,方便交通。

往来车辆不能交叉。

组织好施工路线。

(3)外来土壤要检疫,运土车辆要有专人指挥,避免混乱和窝工。

3.土方的填筑

(1)大面积填方应分层填筑,每层土厚一般不超过20--50㎝,层层压实。

(2)斜坡上填方,先把土坡挖成台阶状再填新土,稳定。

(3)堆土山,以山头为中心结合来土方向组织环形线路,土卸两侧,人流车辆互不干扰,部分土方边卸边压实,有利于山体稳定。

4.土方的压实

人力夯、碾。

机械压碾:

碾压机、拖拉机带铁碾。

夯压机。

(1)分层进行。

(2)注意均匀。

(3)(压实松土时先后重。

(4)从外向内收。

 

(5分钟)新课导入

 

(20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25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5分钟)

课堂总结。

 

思考题、作业题、讨论题:

思考题:

土方工程施工环节

课后总结分析:

第2次课学时4

授课题目(章,节)

中国园林的雏形——囿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研讨课□习题课□复习课□其他□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园林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当时园林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手段:

多媒体技术与板书并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准确理解囿的涵义。

难点:

早期宫室建筑规划和城郭制度问题。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

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

一、新课导入

上次课我们谈到中国古典园林史共分5个阶段,而夏商周时期是其发展的雏形时期。

那么,园林是怎样产生的,早期的园林又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功能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谈一谈本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时代背景

1.传说时代

2.三代(夏商周)时期

大约公元前2100年左右,禹死王位世袭,启立为王,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境),废止禅让制,建立国体制度,黄河中下游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公元前17世纪,商灭夏,这时,已有了青铜器和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夏商时代的文献典籍尚未成书,到了周代,各种典章制度开始确立、实施并渐趋完备,《周礼》虽然成书于西周晚期以后,但它是依据当时保留下来的档案编成的,因此,翔实而全面地反映了周朝的典章礼乐制度,自此,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从此奠基。

3.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之际,奴隶社会瓦解、开始向封建社会转化的社会巨大变动时期。

公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君临天下,结束了长期战乱、纷争的局面,中国从此全面进人封建社会的发展轨道。

4.园林萌芽概况

从夏立国至秦统一,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时期里,孕育了中国的山水园林的胚胎—囿,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文化艺术的丰富,从囿向苑发展。

(二)上古暨夏商宫室

1.上古宫室

在没有宫室之前,人们居住形态基本有两种:

一是居住在地穴或洞穴中;二是在树上筑巢而居。

穴居、巢居生活改变以后,一是“平土而居之”,即住在平地之上;二是“为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巢居的发展,先是在一棵大树上结巢而居,后来发展到数木结巢,这可能是由于氏族人口渐多,而多数人找不到如此大树,从而用几棵树木结巢。

最后,由于林木不足以为相巢,而采用人工插木于土来筑居,然后又渐渐地降落到地面上,成为平地上的房屋.即所谓“宫室”。

穴居也有发展序列。

据专家考证,最早所开挖的是横向的洞穴,由于人口渐多,这样理想的地方较难找到。

所以发展为斜穴。

后来聚落迁至平原地带,于是就变成了袋形的竖穴。

后又改为半穴居形式,又从袋形半穴居发展为直壁半穴居。

2.囿的出现

囿是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出现的历史时期是殷商。

《说文解字》对“囿”的解释是,“囿,所以域养禽兽也”。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囿是先民渔猎生活的一种延伸。

远古先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与禽兽为伍而又以禽兽为食物,狩猎的目的是为了生存。

后世帝王设囿域养禽兽,目的兼及游乐观赏。

最早的囿是蓄养禽兽观赏狩猎的场所。

把一块较大的地段围起来蓄养禽兽,主要目的是供帝王观赏狩猎活动,也兼作宫廷膳食和祭品的供应。

三代时期狩猪活动除作为再现祖先生活方式的一种娱乐活动地而外,同时还兼有征战演习、军事训练的意义。

殷代的帝王、贵族、奴隶主都很喜欢狞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多有“田猎”的记载。

囿:

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

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

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

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当人们生活在远离山岳的都市以后,为了满足敬天通神的欲望,就要模拟山岳的样子,堆土叠石,这便产生了台。

而登台即可敬天通神,又可极目四面八方,尤其在观赏田猎时,可以全景式透视干军万马的奔腾,也可辨认禽兽遁逃之迹,以便指挥捕猎。

于是,囿台逐渐融合。

早在传说时代,帝王筑台之风大盛,帝尧、帝舜均曾修筑高台以通神。

夏代的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

这些台都十分高大,驱使大量奴隶经年累月才能修造完成,如殷封王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二里,高千尺,临望云雨”,所以说,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帝王狞猎的“囿”和通神的“台”。

也可以说,狩猎和通神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早具备的两个基本功能。

3.夏商宫室

《史记》关于夏宫室的记载有:

“修造王宫瑶台,造肉山、脯林、开酒池等”。

又有:

“夏桀乃召汤而囚之夏台”等句。

《史记》关于殷商宫室记载有,商汤时七年大早,汤亲自祷祝于桑林之野,查己之过,如政治有无过失,对民是否关心,是否建造宫室,是否偏信谗言等。

另有一段殷商早期宫室的记载:

汤死,太甲继位,昏暗暴虐,混乱朝纲,被忠臣伊尹放于桐宫。

商纣即位后,扩大殷都到于沫邑,大修闻宫别馆,称为朝歌。

又广收珍禽狗马于宫室,更扩展沙丘苑台.多蓄异兽珍禽于其中。

(三)西周宫室制度的完备

周代文化之发达,已尽人皆知,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均呈健康状态,各项管理制度趋于完备。

中国建筑自发轫以来,历经数万年,人于周代始告大成,所用的宫室(宗庙)建筑从外观设计到内部的功能配置都比较齐全。

周代已发明砖瓦,其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砖瓦和三合土(由细沙、黄土、白灰混合面成)。

1.囿人分职定职

作为园林之囿,周人已有明确、具体的管理人员,《周礼·囿人》记载了囿中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数额,职权范围等。

《周礼·地官》中记载:

“囿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这些人员的职责是管理和饲养禽兽,举凡熊、虎、孔雀、狐、鬼、鹤等诸禽百兽,皆有专人饲养和管理。

其他如柞氏下士八人,徒二人以育草木,表明当时园林花木亦设专人抚育室管理。

2.灵囿

三代苑囿,专为帝王游猎之地,风物多取天然。

而人工设施稀少。

西周时期的“文王之囿”人工管理明显,一是它的方位、大小、功能等的制度规定,二是它略具朴素的“民主”性质。

灵囿不仅仅是“专为帝王游猎之地”,而且还允许“刍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其利也”。

囿分为大小不同的等级。

“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而“文王之囿七十里”,何以“灵囿”相称。

后人的解释是“灵者,言文工之有灵德。

灵者,言道行于苑囿也。

3.灵台

《三辅黄图》记载:

“周文王灵台,在长安西北四十里,诗序曰灵台,民始附之,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

郑玄注云,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氛祥。

文王受命而作邑于沣,主灵台。

”灵台是灵囿中一个主要建筑物,其功能是文王用以“观祲象,察氛祥”,其形制为夯土而成的高台建筑,其体量硕大无比,线条简明流畅,是殷商以来,高台建筑的典范。

4.灵沼

《三辅黄图》记载:

“周文王灵沼在长安西三十里”,可见灵沼亦在灵囿周围,它与灵台近在咫尺,一个高台建筑,一个“於牣鱼跃”的水景,错落有致,相映成趣,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园林景观

古人的自然崇拜中,对水的崇拜不亚于对山的崇拜,先民们从大森林里走出来以后,部分开始定居,当他们选择基址时,多在河流旁的高亢地带,周围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即使游牧民族,也是逐水草而居,但那时人们对水患等灾害等不能作出科学地解释,因此产生对水的崇拜,以为推涛作浪的水患往往是河神发怒所致。

要消灾免难,必须敬河神(水神)。

同样,当灵沼修成之时,一碧万顷,沣京万象聚于一湖,它的观赏游览魅力远远超乎当初设计范畴了。

5.城郭建筑的确立

《考工记》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二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可以看出周代都城以天子为中心的设计思想。

都城的平面规划是严整的,每边长为9里,并分别开3座城门,每门3条道路,纵横各9条道路,每条道路可并行9辆马车。

秩序井然,街坊也整齐划一,帝王的宫室位居中央,左庙右社,前朝后市(市场和居民区)。

市区距官室100亩,合今31亩。

庙坛祭祖代表厂家天下的族权,社坛祭天把地,代表神权,理朝政的衙署代表统治阶级的政权。

市集是手工业者和居民、商人进行产品贸易的场所。

这种规划样式几乎成了后世帝王都城的一个模式。

6.宫室制度

那时的建筑物的主要部分当然首先是宫室,其中皋门、外朝、路门、培朝、六寝、六宫配列而建,所谓“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皋、应、路”。

从这个时代开始,中国建筑方面已经显示出具备外廓和门的重要特点,门内和门外的建筑物按顺序整齐地排列着。

任启运著的《宫室考》说:

“天子殷屋,四注四雷。

诸侯三注三雷。

大夫夏屋二注二雷。

士二注一雷。

”这里的雷字,是檐的意思。

这段话说明周代天子的宫室是由殷代发展起来的四注式建筑,而为臣的大夫和士的房屋则为夏代传下来的山形屋顶形建筑,各依身分而建造在夯筑的土坛上。

周原不仅是早周人才荟萃,发布政令的心脏,也是文王、武王的诞生地。

古公亶父起初定居的周原,泛指歧山之下,未曾确指周原四至。

到了文王时代,周人势力渐盛,疆域逐渐扩大,据有歧山之南,渭河以北,东到咸阳程邑的广袤平原通称为周原。

据此,周原考古队1976年以来对歧山风雏村西周甲组宫室(宗庙)建筑和扶风召陈筑群的调查发掘,或许可推断文王时期的宫殿建筑。

文王迁沣,武王都镐,号称“泞京”和“镐京”。

文王迁沣以后,在沣水旁修建“沣宫”,仍沿袭歧周旧制。

武王居镐,诸侯宗之,是为宗周。

武王同样在那里修了宫室(宗庙)。

周迁沣镐以后,宫室(宗庙)的形制与歧邑官室虽未有大的改动,但其富丽堂皇之程度远远超过周原的官室建筑。

7.明堂

原来为宣明政教而建的堂称为明堂,为宫苑中的主体建筑,构图中心。

先秦时帝王会见诸侯、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考工记》的注解中说:

“周人明堂之制,度九尺之筵,其基高九尺也。

堂上有五室,亦象五行,与夏制同。

每室二筵,则深皆一丈八尺也。

”说明明堂的规模雄伟壮观,并与夏制相同。

虽然我们不十分了解夏制到底是什么,相同到何等程度,但不难想象这一制度在三代时期传承不绝的深远影响。

8.辟雍

天子讲书的建筑物叫做辟雍,诸侯的称为泮官。

壁雍周围流水环绕,以象征教化圆满流行。

环绕泮官的水称为泮水,水只在南半边从东向西流。

辟雍学宫是文教中心。

有流水环绕着的,到了后世更由此而演变成孔庙建筑的样式。

设计建造孔庙的时候,在大成门前开掘半月形或长方形的池子,并且架上桥,这已成为必不可缺的方式,这个池子称为泮池,泮宫、泮水、泮池当然有密切关系。

辟雍的景观形态后来也进入园林,成为以建筑为核心,水体环绕周围的建筑与水体环境结合的美妙景观。

西周时周王直属的大学。

设立在王城的南郊,四周有水环绕;中间高地建有厅堂式的草屋,叫做明堂;附近有广大的园林。

园林中有鸟兽聚居,水池中有鱼鸟集居。

学生都是西周王室的子弟和贵族子弟。

西周后期辟雍逐渐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院:

环水之处为中院,称为辟雍;水南为南院,称为成均;水北为北院,称为上庠;水东为东院,称为东序;水西为西院,称为瞽宗。

五院以辟雍居中为最尊,成均在南亦尊,故统五院可名为辟雍,亦可名为成均。

(四)春秋战国从囿向苑的转变

1.影响园林从囿到苑发展的思想流派

为满足狩猎和通神的功能而出现的囿与台,其本身即已包含着风景式园林的物质因素。

那么,促成早期的中国古典园林一开始就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就必须提到三个更为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1)“天人合一”思想

——西周宋儒提出

人生的理想和社会的动作应做到人与大自然的协同保持两者之间的亲和关系。

原本是古代的政治纶理主张的表述

《易传·乾卦》: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明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孟子:

将天道与人十生合而为一,寓天德于人心。

应用于造园中:

顺手自然:

“纯自然”状态,从而明确了园林风景式的发展方向。

(2)君子比德思想

导源于先秦儒家,从功利的论理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

《楚辞》香草喻人

→“人化”自然的过程,从精神方面体现自然。

(3)神仙思想

产生于周末,盛行秦汉

体现于园林:

一池三山

园林里面由于神仙思想的主导而摹拟的神仙境界实际上是山岳风景和海岛风景的再现。

2.从囿到苑发展的建筑标志——台苑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竞相争霸的同时,亦大兴土木,夸耀宫室之壮。

这一时期,原来单个的狩猎通神和娱乐的囿、台发展到城外建苑,苑中筑囿,苑中造台,集田猎、游憩、娱乐于一苑的综合件游乐场所。

作为敬神通天的台,其登高赏景的游憩娱乐功能进一步扩大,苑中筑台,台上再造华丽的楼阁,成为当时园林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秦国有凤台(宝鸡县)、具苑(风翔县);赵有丛台(邯郸城内,数台连聚,故名);楚有章华台、荆台;齐有青丘;卫有淇园;蜀有桔林;吴有长洲、华亭、姑苏台;韩有乐林苑;郑有原圃。

其中,以楚国的章华台、荆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