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届高考三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843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届高考三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京市届高考三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京市届高考三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京市届高考三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京市届高考三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届高考三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docx

《北京市届高考三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届高考三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届高考三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docx

北京市届高考三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诗词阅读专题

北京市

2020年高考三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诗词阅读专题

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三三摸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①

苏轼

梦中了了醉中醒。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③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④。

都是斜川⑤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

【注】①本词作于苏东坡贬谪黄州时期。

②东坡:

苏轼在黄州时开辟的耕地。

③雪堂:

苏轼所筑居所。

④曾城:

山名。

⑤斜川:

陶渊明曾游于斜川,并有《游斜川诗》。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篇,词人以渊明为“前生”,是说两人有相似的人生境遇。

B.“依旧却躬耕”与“躬亲抚养”中的“躬”都是“亲自”的意思。

C.“雪堂”几句描写了雪堂周围的景致,表现出一种田园生活气息。

D.结尾三句,词人因置身陶渊明所游之斜川,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

14.本词中“乌鹊喜,报新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乌鹊”具有了人的行为和感情。

下列词句运用了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C.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陆游《卜算子》)

D.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

15.下面的《如梦令》也写到了“东坡”这一地点。

请结合相关词句,分析《如梦令》与《江城子》两首词的表现手法和所表达情感有何不同。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注】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注】玉堂:

宋代翰林学士的官署,苏轼作此词时,任职其中。

【答案】13.D14.C

15.《江城子》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东坡春雨、乌鹊报晴、小溪潺潺、亭台丘壑错落,描写了一派山水美景;“梦中了了醉中醒”写在世俗沉沉的醉梦里了悟人生真谛,是说理;“吾老矣,寄余龄”是抒情,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

《如梦令》直抒胸臆,“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点明归去理由和打算,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词人因置身陶渊明所游之斜川”错误,“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意思是:

这山水田园一一是渊明境界,真真是当年斜川再现。

叹一声吾老矣,就此寄余年。

是说苏轼以为东坡雪堂初春的情景宛如渊明斜川之游,并非是“置身陶渊明所游之斜川”。

故选D。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C项,“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意思是:

它花开在百花之首.却无心同百花争享春光,只任凭百花去总妒。

“争”“妒”运用拟人修辞。

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

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比较阅读一般涉及形式、内容、手法、情感以及主题等,解读时应该结合诗人、背景、诗作,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

《江城子》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梦中了了醉中醒。

只渊明,是前生”意思是:

在世俗沉沉的醉梦里了悟人生真谛的清醒者,算起来也只有陶渊明,是我的跨越时空的知音。

写世俗、写醉梦、写人生真谛,是说理;“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描写春雨如甘霖,滋润东坡田园,更有喜鹊报喜来,晴暖气象新。

雪堂西畔一道幽泉的潺潺;最爱看北山倾斜的身姿,还有小溪横流在山前;南望亭台丘壑,错落有致,四望亭的后丘耸立高山巅,描写了一派山水美景;“吾老矣,寄余龄”叹一声吾老矣,就此寄余年,是抒情,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

《如梦令》直抒胸臆,“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

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

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

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

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

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2020届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十亩之间①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②兮,行与子逝③兮。

采桑女

[唐]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④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⑤,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释】:

①选自《诗经·魏风》。

②泄泄,和乐的样子。

③逝:

回。

④侵晨:

清晨。

⑤里胥:

乡里小吏,与里正相当。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中的“闲闲”“泄泄”写出了一群女子采桑劳动时的快乐。

B.第一首诗描写了相邻的桑园中一群采桑女高高兴兴结伴回家的画面。

C.第二首诗描写了一个大清早就出门采桑却又无桑可采的采桑女形象。

D.第二首诗反映了唐朝末年夏税征收提前二月收新丝给桑家带来的愁苦。

13.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每句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

B.第一首诗诗境语调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可谓是动乎天机不费雕琢。

C.第二首诗首联中巧用拟人,一个“努”字,写出了桑吐芽的清新可爱。

D.第二首诗尾联画龙点睛,突出了主题。

但又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

14.请比较上面两首诗描写采桑女形象时所使用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2.A13.C

14.同:

两首诗都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描写采桑女形象。

《十亩之间》主要描写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

《采桑女》以侵晨采桑,手挽桑条泪如雨下表现了采桑女的辛劳愁苦。

异:

《十亩之间》侧重神态描写,表现采桑女劳动过后的轻松欢乐;《采桑女》运用心理描写,采桑女想到去年此时蚕儿已初眠,而今年因春寒桑芽还未变成桑叶,再加上门外里胥催逼之声,表现了采桑女无奈焦灼的愁苦之情。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写出了一群女子采桑劳动时的快乐”错误,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清新可爱”错误,“努”字写出桑芽用力冒出、奋力生长的情态,把桑芽写活了。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

主要考查人物形象的鉴赏。

鉴赏人物描写的方法:

①注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刻画;②注意环境描写(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③注意前后的对比烘托。

《十亩之间》这是描写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场景的诗,展示了一幅采桑女呼伴同归的桑园晚归图。

夕阳西下,暮色欲上,牛羊归栏,炊烟渐起。

夕阳斜晖,透过碧绿的桑叶照进一片宽大的桑园。

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准备回家了。

顿时,桑园里响起一片呼伴唤友的声音。

人渐渐走远了,她们的说笑声和歌声却仿佛仍袅袅不绝地在桑园里回旋。

“闲闲”,悠闲;“泄泄”,和乐的样子。

诗章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欢乐情景。

《采桑女》作者主要采用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或者“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采桑女的形象。

写女子“侵晨采桑”“手挽长条泪如雨”,采用动作与神态描写,一大早就去采摘桑叶,非常辛苦,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去年此时桑蚕已经初眠了,今年因春寒桑叶还没有长好,内心忧愁,通过心理刻画,点出采桑女心中忧虑的事,再加上“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门外还有官吏在催促上缴新丝,而此时才二月,展现了采桑女内心的无奈之情。

诗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

一般选择课本的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

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

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2020届北京市精华学校三模(考前测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

杜甫

其一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吹花困懒傍舟楫,水光风力俱相怯。

赤憎轻薄遮入怀,珍重分明不来接。

湿久飞迟半欲高,萦沙惹草细于毛。

蜜峰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伯劳①。

遣意二首

杜甫

其二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

野船明细火,宿雁聚圆沙。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

[注释]①“伯劳”,候鸟名,背羽赤色,古代诗词常用来喻为流浪的旅人。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中之“影”是写桃花为风所妒,桃枝被风吹倒,花影映于碧水。

B.第二首诗中之“影”是写夕阳西下,檐遮花影,看不分明。

C.第一首诗诗人以落花为线索,写出“万端思绪”,颇有情致与意趣。

D.第二首诗诗人叙草堂春夜之景,借景抒情,以景遣意。

15.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光风力俱相怯”写“水”“风”胆怯,刻画了落花的不凡气度与风骨。

B.蜂蝶虽见花生倩,但因伯劳飞过也只能偷看蜻蜓回避。

C.“聚圆沙”三字写出“宿雁”被船火惊起后又群落而宿的状态。

D.“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写浮云遮月,花香悠然的美妙夜景。

16.杜甫诗中不乏以清丽之景显清新之境的作品。

请分别概括以上两首诗中所描绘的图景,并分析作者的心境。

【答案】14.B15.B

16.图景:

第一首:

“落花出疏篱”“落花傍舟揖”“落花坠沙渚”

第二首:

“将夜之景”“入夜之景”“久夜之景”

情感:

第一首:

诗人以落花寄托自己的漂泊身世,苍凉中尽显孤傲与闲适,又透着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深刻体验。

第二首:

以时间为线索,写作者江上所见:

日影微明,流水脉脉,船火细照,宿雁起落,浮云掩月,花香幽幽,虽身处漂泊,但也安恬淡然。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是写夕阳西下,檐遮花影,看不分明”错误。

“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并无遮盖花影

意思,而是傍晚所见,能看到“无声斜流的津水”应该是月亮升起,屋檐的影子微微显露出来,“微微”表明天还没有彻底黑下来,景物是比较分明的。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具体词句的分析能力。

要解答这类题需要储备丰富,不仅是对文言文重点词语积累到位,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及其意思也需要熟悉,另外注意诗歌“言简义丰”的特点,力求准确解读词语及诗句内容、作者情感。

B项,“蜂蝶虽见花生倩,但因伯劳飞过也只能偷看蜻蜓回避”错误。

结尾两句“蜜峰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伯劳”写蜂、蝶、蜻蜓等对落花若恋若舍光景,间接描写了落花。

两句妙在不脱不黏,表面看似与题面无关,实际精神一致。

蜂蝶恋花,意在采花;蜻蜒戏水,巧遇落花。

因是落花,所以采而不得,然弃之又不忍,低回顾惜,别生情性。

伯劳恶鸟,其鸣则众芳歇,这是花所畏的。

蜻蜒偷眼既畏伯劳攫取,又因惜花之落。

不但落花有情,而且蜜蜂、蝴蝶、蜻蜓这些小生命也极富人情味。

可见并非“蜂蝶”偷看蜻蜓,而是蜻蜓以为是伯劳飞来而畏惧,偷眼相避。

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概括分析能力。

属于主观题的考查,充分借力于选择题,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错误,其它选项都是对诗歌的提示。

要解答好这类题除了审准题,明辨设问方式,明确问题及相关答题模式。

题干为:

杜甫诗中不乏以清丽之景显清新之境的作品。

请分别概括以上两首诗中所描绘的图景,并分析作者的心境。

可见本题包含两问,其一为分别概括两首诗的图景:

时间+地点+两个以上的特征词,其二为心境理解,即情感的变化、心路的历程。

图景:

第一首:

前两联“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描绘了一幅“落花出疏篱”的图景。

中间两联“吹花困懒傍舟楫,水光风力俱相怯。

赤憎轻薄遮入怀,珍重分明不来接”描绘的是:

“落花傍舟揖”图景。

结尾两联“湿久飞迟半欲高,萦沙惹草细于毛。

蜜峰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伯劳”描绘了“落花坠沙渚”的图景。

第二首:

首联“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夜幕将至的图景。

颔联“野船明细火,宿雁聚圆沙”入夜之景。

颈联“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写久夜之景。

情感:

解释诗句大意在深层分析情绪的变化:

第一首:

作者以花自况,先写桃花被风吹倒而出疏篱,写其漂泊;再写花傍舟楫,使水风俱怯,以花之风骨显己之孤傲;又写桃花坠入沙诸之间,与泥草亲昵地共处,以“萦”“惹”显其自适;最后写蜂蝶也跟蜻蜓一样,竟把落花看成突然飞来的“伯劳”而偷眼相避,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深刻认识与体验。

第二首:

按照时间顺序,集中写了江上景物,即作者所见。

首先写夕阳西下之时动态听觉中变化的傍晚景色,屋檐的影子渐渐显露,渡头流水无声静静斜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彻底黑了下来,所见“野外孤舟”点燃的烛火照亮了黑夜,栖息的大雁被惊起后重又回落水边圆圆的沙岸;接下来是深夜景致,天边浮云出来了遮掩了初弦月,烛火也熄灭了,眼前视野漆黑一片,只闻到小树上的野花传来的真真清香,依然很宜人。

诗人虽羁旅在外,但内心是怡然自得安然惬意的。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2020届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6月统一练习(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江上【1】

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释:

【1】此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所作。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夔州秋景,“荆楚”二字暗含飘零之意。

B.颔联“永夜”二字暗示诗人在漫长

秋夜难以入眠。

C.颈联意为年老还功业无成,无奈只能对镜叹息。

D.尾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报主”的拳拳之心。

13.下列诗句中“倚楼”这一细节描写,与本诗“行藏独倚楼”一句蕴含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A.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唐·赵嘏《长安晚秋》)

B.故人千里同明月,尽夕无言空倚楼。

(唐·子兰《登楼》)

C.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宋·陆游《秋晚登城北门》)

D.雪靥酒红微笑,倚楼起把绣针小。

(宋·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14.本诗中“高风下木叶”与李白《秋思》“天秋木叶下”,描写的景象和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秋思

李白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注】悲。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注】莎鸡:

虫子名。

在这里指纺织娘。

【答案】12.D13.C

14.相同点:

都描写了秋天叶子凋落的景象,抒发了时令之悲,年华之伤。

不同点:

杜诗“高风下木叶”一句描写的是在猛烈秋风席卷下、树叶纷纷凋零的场景,突出了环境的肃杀,诗人由此联想到时局动荡,更加催生出强烈的报国忧思;而李诗“天秋木叶下”一句写的是秋天到来、树叶应时飘落的场景,表现了环境的凄清,侧重抒写对事物凋零的感伤。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本题考查对抒情方式的理解。

D“尾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报主’的拳拳之心”,“委婉含蓄”错,本诗尾联“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是直抒胸臆。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看标题和作者、看诗中意象、看炼字句、看背景注解。

要尽可能摄取作品或命题者提供的信息,充分发掘已知信息的隐含价值。

本诗“行藏独倚楼”与陆游“身世安危入倚楼”蕴含的情感都是,报国心切,忧国忧民。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

比较鉴赏题有如下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本题要求从“描写的景象”、“抒发的情感”两方面比较异同。

相同点在于描写景象都是秋天树叶凋零,抒发的感情都是时令之悲,年华之伤。

不同点在于杜诗“高风下木叶”一句不仅写了环境的肃杀,更联想到时局动荡,催生出强烈的报国忧思;而李诗“天秋木叶下”一句写的是环境的凄清,侧重抒写对事物凋零的感伤。

2020届北京市海淀区101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组唱和诗,完成各题。

种菜

苏辙

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

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

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

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

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

苏轼

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

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诗中没有一个“旱”字,但句句牵动着旱情,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B.苏轼诗题目中“次韵”既点明这首诗是和苏辙诗所作,又指出了押韵特点。

C.苏辙诗中“乱”写出了汲水的忙乱,苏轼诗中“倒”写出了腌菜食尽的困窘。

D.苏辙诗沉郁顿挫,格调比肩“诗圣”,苏轼诗闲散冲淡,气韵神似“诗仙”。

13.“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中用“秋色”喻指年华。

下列诗句中的“秋色”有这种含义的一项是

A.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杜牧《长安秋望》)

B.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

C.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张孝祥《西江月》)

D.秋色频于客鬓加,归期犹自叹无涯。

(罗公升《发湖州》)

14.唱和诗中,“和诗”的内容和情感既要与原诗有联系,又要有新的阐发。

这一特点在苏轼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

【答案】12.D13.D

14.①苏轼诗写春饥的艰辛,呼应苏辙诗中因春旱而饥困的内容,两诗都即事感怀,流露出辛酸与无奈。

②苏轼诗针对苏辙诗中因春旱而惆怅、因赋闲而抑郁不得志的情绪,劝慰他面对窘境无须慨叹,既然不合时宜,不妨安心退耕。

③苏轼诗针对苏辙诗中年华虚掷的感慨,以坦然的心态、幽默的自嘲来宽解,境界更加旷达。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苏辙诗沉郁顿挫,格调比肩‘诗圣’”分析错误,苏辙的诗在描写生活方面,缺乏杜甫揭示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A项,此处“秋色”指晴高气爽的天空。

B项,此处“秋色”指秋天的景色。

C项,“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秋色”指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

D项,“秋色频于客鬓加”,此处“秋色”喻指年华。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比较鉴赏能力。

做这类题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苏轼与苏辙的诗歌各具特点,但是因为两首诗是唱和之作,二者在内容和情感上保持着一致性,具体体现在:

①两诗都是即事感怀,流露出辛酸与无奈。

如苏轼诗中“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

”写出了春饥的艰辛,呼应了苏辙诗中“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的语句。

②苏辙诗中“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表达了诗人因春旱而惆怅、因赋闲而抑郁不得志的情绪,苏轼诗中“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劝慰苏辙面对窘境无须慨叹,既然不合时宜,不妨安心退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