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与比拟的区别.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767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docx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喻与比拟的区别.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docx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

比拟

比拟就是通过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比拟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拟人和拟物。

一、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

例如:

(1)湖水愈发温柔,愈发安详了--它静静地平躺着,安然地享受着晨雾徐徐的、轻柔的爱抚,那神态,真好像母亲怀中含乳憨睡的婴儿呢。

(斯妤<<北海的早晨>>)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老舍《济南的冬天》)(3)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二、拟物

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翅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表达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

例如:

(4)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鲁迅《故乡》)

(5)坦克后面,“老虎团”的士兵嗷叫着冲了过来。

(谢雪畴《“老虎团”的结局》)

(6)还有一问,是:

“公理”几块钱一斤?

(鲁迅《“公理”之所在》)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为了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取的修辞手法。

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表达出来,或者把抽象的道理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表达出来。

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本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叫做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叫做比喻词,常见的有“如”、“像”、“好像”、“仿佛”“成”“变成”等。

例如:

(1)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宗璞<<紫藤萝瀑布>>)

其中本体是“每一朵盛开的花”,喻体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比喻词是“像”。

比喻一般有三种格式:

一、明喻

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像”“好像”“如”“如同”“似”“仿佛”“好比”“一般”“像--一样”“像--似的”“如同--一般”等比喻词连接的的比喻。

如:

(2)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宗璞《紫藤萝瀑布》)

(3)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

注意:

含有以上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是打比方,所以不一定是比喻句。

如:

(4)他好像刚刚还在这里。

(表示猜测)

(5)小赵长得就像高仓健。

(表示比较)

二、暗喻

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成”“变成”“是”“就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连接的比喻。

如:

(6)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夏衍《包身工》)

(7)尾巴是道地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浆;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布封《天鹅》)

(8)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鲁迅《藤野先生》)

注意:

含有以上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是打比方,所以不一定是比喻句。

如:

(9)无数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

(“黑夜”和“白天”是同类事物,不能构成比喻)

三、借喻

指的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出现的比喻。

如:

(10)教师不光要把“一桶水”指给学生看,更要把学生引到长流不尽的泉边和浩渺无际的海边去。

(11)难道我们能容忍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来玷污我们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的健全的肌体吗?

(1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

比喻一般有以上三种格式,几个比喻连用称为博喻。

如:

(13)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14)(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郁达夫《故都的秋》)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初中教材中说:

“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

  

(一)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

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请看如下例句:

  

(1)敌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

(徐海东《奠基礼》)

  

(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

  (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例

(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

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二)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

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

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这是借喻,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

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

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党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修辞手法,二者有相似点,都是本体不出现,所以极易混淆。

要准确区分,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入手。

借代是借用一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

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在句中不出现;出现在句子中取代本体的人或事物,叫借体。

借代有几种类型:

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工具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等。

最常见的是特征代本体。

特征代本体指用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代替它本来的名称。

如:

鲁迅在《药》中的几处借代:

“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三个句子中分别用“花白胡子”代替胡子已花白的人;用“红眼睛”代替牢头阿义,因为他的眼睛布满血丝;用“驼背”代替来华老栓家喝茶的茶客——背有点驼的五少爷。

这里的“花白胡子”“红眼睛”“驼背”抓住了三个人某些部位的特征,用某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代替本人,非常形象,属于特征代本体。

还有:

用“旧毡帽”代替头戴旧毡帽的人,用“三角眼”代替眼睛是三角形的人,用“大金牙”代替镶着金牙的人,也是特征代本体。

工具代本体指用某人常使用的工具代替他本人的方法。

如:

“眼镜”代替常戴眼镜的人。

部分代整体指用一类事物的一部分代替这类事物的方法,如:

用“雷锋”代替所有做好事的人。

不管哪种形式的借代,本体和借体之间都必须有密切的关系,两种事物没有关系,不能构成借代。

借喻是借用与之有相似点的人或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不出现;出现在句中代替本体的事物叫喻体。

它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必须建立在明喻的基础上,即首先能构成一个比喻,只是比喻的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所以,都能还原成明喻“甲像乙”的形式。

如:

鲁迅在《故乡》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住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个女人就是杨二嫂。

在后面鲁迅直接用“圆规”代替杨二嫂,如:

①“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②“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等。

那么①和②中的“圆规”就是借喻的修辞方法。

借喻的特征是喻体和本体有相似点。

因为借代和借喻的本体都不出现,很容易把二者混淆。

如:

有人认为借“圆规”代替杨二嫂,把“圆规”看作借代,实际是忽略了本体和借体、喻体的关系。

首先,“圆规”不是特征代本体。

杨二嫂手里没有拿着圆规,她的身上也没长着圆规,她不卖圆规,她不经常使用圆规,甚至不知圆规为何物,总之,杨二嫂和画图仪器里的圆规不沾边,毫无关系,不能说她某个部位的特征是圆规,所以不是特征代本体。

同时“圆规”也不是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等,因为任何借代中借体和本体必须是相关的,而杨二嫂和圆规毫不相干,所以,“圆规”不是借代。

二、在《故乡》中,鲁迅说杨二嫂“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句中有一个“像”,甲像乙是比喻的常见形式,所以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本体是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即杨二嫂,喻体是圆规,喻词是“像”。

由此可以看出“圆规”第一次出现是作为喻体出现的,后面“圆规”代“杨二嫂”,是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这种修辞方法是借喻。

三、独立看①“然而圆规很不平”,②“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二句,也可得出借喻的结论。

“圆规”代替的是“杨二嫂”,即杨二嫂是圆规的本体,“圆规”和“杨二嫂”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很显然,杨二嫂张着两脚、双手叉腰的姿势和圆规的形状极为相似,鲁迅在《故乡》中有这样的话:

“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面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而且终日坐着,我也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由此看来,杨二嫂坐着,一点不像圆规,只有“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时才像圆规。

鲁迅是用“圆规”形容杨二嫂双脚分开站立的姿势,抓住了事物间的相似点,十分形象。

而且,①②句中的“圆规”可以还原为“杨二嫂像圆规一样”。

“圆规”既然和它的本体有相似处,又可以还原为明喻的形式,所以,“圆规”应是借喻。

四、把“圆规”和其他的借喻对照一下,看是否相符。

如:

“几年不见,他已经满头银丝了。

”句中的银丝显然指白发。

这里本应说白发,为什么说成银丝呢?

因为银丝和白发有相似之处:

都是白的。

用与之有相似点的事物的名称代替本来要说的事物的名称,这是借喻的修辞手法。

“银丝”是喻体,“白发”是本体。

借喻都可以还原为明喻,上例可还原为“她满头的白发像银丝一样。

”再看“圆规”和“杨二嫂”之间的关系:

圆规有两只细长的脚,画图时圆规两脚分开;杨二嫂有两条细长的腿,站立时双腿叉开。

二者多么相似!

既然有相似点,就能构成明喻:

杨二嫂像圆规一样。

可见,“圆规和杨二嫂”与“银丝和白发”的用法完全相同,都是借喻。

总之,辨别借喻和借代,首先应该弄清出现的事物的名称和被代替的事物间的关系:

二者相关的是借代,相似的是借喻;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其次,看二者能不能构成比喻:

借代不能还原为明喻,借喻可以还原为明喻。

用这两种方法可以将借喻和借代区分得一清二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