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费县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检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555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费县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年度费县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年度费县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年度费县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年度费县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费县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检测.docx

《学年度费县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费县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检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费县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检测.docx

学年度费县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2011-2012学年度费县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语文试题

说明:

l.时间100分钟;2.满分120分,其中卷面书写4分。

一、卷面书写(共4分)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笔好字闯天下。

亲爱的同学们,此题不需专门作答,只要做到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就可得分,相信你一定珍惜这次机会!

二、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轩榭(xiè)绮(yī)丽震悚(sǒng)惟妙惟肖(xiào)

B.镂(1òu)空胚(pēi)胎蹒(pán)跚德艺双馨(xīn)

C.伧(chuāng)俗归咎(jiù)愧怍(zuò)无人问津(jīn)

D.两栖(qī)藩(fān)篱殷(yīn)红销声匿(nì)迹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巧妙绝伦大煞风景雅俗共赏草长莺飞

B.瘦骨嶙峋重峦叠嶂周而复始大廷广众

C.日薄西山藕断丝联锐不可当无动于衷

D.张惶失措穷愁潦倒五彩斑斓世外桃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登上钟罗山,俯瞰费县的山山水水,景色显得格外秀美。

B.一味地照搬他人的经验来发展本地区经济,无异于守株待兔。

生搬硬套

C.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

D.专家一直强调,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阅读,特别是学生的阅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上千年甚至几十年几百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B.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都能得到美的享受。

C.欧债危机解决前途未卜,美国经济形势难言明朗,此背景下,中国经济能否平稳着陆转型,更受各方高度关注。

D.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的一清二楚。

5.作家作品、名言名句填空(8分)

(1)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_______,以唐代_________、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陶渊明王维

(2)作为一部闪耀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3)春冬之时,则__________,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市,飞漱其间,____________,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4)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

(5)王维的、《使至塞上》准确地描绘了沙漠壮阔雄浑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一个人在网上发了这样一个帖子:

“我小时卖过报纸,做过杂货店伙计,还当过图书管理员,日子过得很紧。

几年后,我下定决心开创一番事业。

又过了几年,我果真发财致富。

但当我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时,存钱的那家钱行破产倒闭,我也随之一贫如洗.还欠了大量外债。

偏偏这时我又得了一种怪病.医生说只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存活,万念俱灰的我,觉得自己已没有了明天,只有绝路才是我唯一的出路。

请你给这个网友发一个帖子,给他一份劝慰和忠告,不超过60字,(3分)

①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东西,而要动手做眼前清楚的事情。

②挣脱虚无缥缈的苦海,脚踏实地地开始品味生活每一秒。

③看到很远的地方,却看不到眼前的景色;我们拼命地追赶,但在望远镜里看到的永远是下一个目标。

④不要沮丧,不要感叹人生非常艰难。

发现每一个被自己忽视过的地方都有阳光明媚、鸟语花香。

⑤生命就在你的生活里,就在今天的每时每刻中。

⑥生命只在今天,不要为明天忧虑。

欣赏自己眼前的每一点进步,享受每一天的阳光。

7.探究下列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3分)

材料1:

爷爷一提到“粮票”“烟票”“人民公社”就感慨不已,对他的孙女来说,这些词语太陌生了,她经常说的是“上网”“粉丝”“低碳”等新词语。

材料2:

某个娱乐节目搞“海选”,不久到处都“海选”;电视台刚播《蜗居》,老百姓全在说“蜗居”。

这些名称一出现,就成了各大媒体报道中的热闹词汇。

材料3:

李老师在批改随笔时,看到了天书般的一段话:

“偶灰常稀饭周杰伦,那天偶拿他的片片到班里亮骚,被老斑发现收了去,真是7456……”李老师当场“晕倒”。

探究发现:

随着社会发展,一些新词语会出现,旧词语会消失。

新词语的传播速度很快。

使用新词语应规范,否则会产生交流障碍。

 

三、阅读理解(44分)

(一)诗歌欣赏。

(4分)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问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8.本诗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对比。

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9.诗歌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2分)

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第10—l3题(10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额,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四时俱备俱备:

(2)沉鳞竞跃沉鳞:

(3)月色人户户:

(4)晓雾将歇歇:

1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盖竹柏影也(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B.实是欲界之仙都是故谋闭而不兴

C.何夜无月然则何时而乐也

D.山川之美送孟浩然之广陵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3.甲乙两文分别写了山川之美和月色之美,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2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13分)

人工造林有学问

①森林是有利于环境的,它可以吸收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净化空气,并降低温度,减轻温室效应。

比如,每公顷森妹可以年吸收灰尘330~900吨,是很好的“空气过滤器”;每公顷森抹放出的氧气可供900多人呼吸。

是最好的天然“氧吧”;森林还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夏季日平均气温低2℃左右.冬季日平均气温高2℃左右。

②目前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人均森林面积居世界第119位,森林总蓄积量占世界第8位。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森林蓄积量最低的因家之一,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来。

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人工造林。

但是,如果植树造林不讲究科学的方法,就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环境。

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进行人工造林呢?

③首先,必须考虑的务件就是水分、温度、风速、土壤等。

如何判断森林能够生长,最好的办法是观察自然界中的植被分布。

如草原上鲜有大面积的森林,这里就不适合造林。

我们应当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先在那些能够成活森林的地方造林,如北方山地先造沟谷和阴坡,保证成活率。

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不适当的地方造林,其实是“南辕北辙”,花再多的金钱也是浪费。

④第二,造林的物种要适合本地的生态。

在中国的四大沙地(科尔沁、毛鸟素、浑善达克、呼伦贝尔)里,杨树的适应力远不如本地的榆树,显然在那里造林,适宜的树种是榆树而非杨树,可目前的做法背道而驰。

因此,“年年造林年年不见林”。

⑤第三,自然界有其规律性,所以造抹的密度要符合当地的生态奈件。

如在浑善达克沙地。

自然选择的榆树密度是每平方米3—5棵,而人工造林的密度是30一50棵.水分根本无法支持。

造林设计应当向自然界学习,而不能“闭门造车”。

⑥第四,人工造林要多物种配合.而不能只发展单个物种的纯林,后者极容易遭受病虫害袭击。

还会造成“绿色荒漠”。

⑦第五,有条件的地方要选择种子造林。

种子繁殖虽然开始见效慢,但是,一旦成熟,能够自我更新,这种生态恢复是最彻底的。

⑧第六,人工造林不要将目光仅仅盯在那些所谓的速生树种上,一些贵重木材的慢生树种.无论经济价值还是生态价值、景现价值都远远超过褥些速生树种。

随着各国对天然林的保护,贵重木材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紧张,提前设计并种植慢生贵重树种可以“防患于未然”。

⑨了解了森林的作用,懂得了科学的植树造林的方法,就能增进我们的绿色意识。

去精心地爱护和培育我们的森林母亲吧!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3分)

1.人工造林的科学方法。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3分)

2.逻辑顺序。

3.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词“可能”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3.不能,1分,“可能”表推测、估计之意。

如果去掉,就会使句意的表达绝对化。

不符合实际情况。

用上“可能”一词,使说明的语言更准确、更严密,2分,计3分。

4.选文第⑤段中画线句子除了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4.作比较,2分,突出说明了自然界是有规律性的,造林的密度要符合当地的生态条件,2分,计4分。

5.请你结合选文,联系家乡的实际,为家乡的植树造林提出三点合理化建议。

(3分)

参考示例:

我对家乡的植树造林提出如下的建议:

(1)由于以往忽视了造林的密度,因此要注意造林密度符合家乡的生态条件:

(2)以往家乡的树种单一,因此要注意物种的多样性:

(3)还要注意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相结合

 

(四)阅读文章,完成18~21题。

(17分)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

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

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

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盼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予或手翻腾着什么。

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

他佝倭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

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

“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

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谅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列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

望着他佝倭着远去的背彰,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泷过。

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

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速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

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18.品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

(4分)

(1)句中“消瘦”一词有什么含义?

(2)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

(1)(1分)“消瘦”原指身体瘦弱,这里指感情淡漠(或真情逐步丧失)。

(2)(1分)因为老人是把帮助他人当作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而不是所谓的“义务”。

(表述可以不同,只要意思对即可给分)

 

19.文章开头说:

“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

请问“我”为什么而“困扰”?

“我”找到了什么“答案”?

(4分)

前一问:

“我”被人生有无价值、人间有无情等问题所困扰。

(1分)后一问:

从拾垃圾老人的举动中,“我”认识到人间真情仍在,只要我们自己的心不“冷”,世界就会充满爱,人生也会焕发出光彩。

(2分)(只要文本有据,言之成理,表达简明通顺即可给分)

20.文章前面部分多次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分)

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爱从来不卑微”的文章主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行文也显得有波澜。

 

21.有人常常抱怨这个世道的势利和冷漠,但人性的光辉却在诸多灾难中熠熠闪耀,每时每刻都有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发生。

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爱,从来不卑微”的理解。

(5分)

【链接】

材料一报道称:

企业家们一掷千金,出资亿元,为灾区孩子建“震不垮的学校”;明星大腕成龙、李连杰慷慨解囊,捐赠千万,并亲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

材料二爱心传递中的感人画面:

一位是“贫贱”如拾垃圾者或乞丐,只要真诚地帮助、关爱他人,都是高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