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355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六单元第1课时总计1课时主备人:

投放日期2020年6月10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阳光明媚,可把我冻坏了。

(此时学生会说,老师你说错了。

老师哪里说错了呢?

(前后表达不一致,自相矛盾。

2.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还有很多,试着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更多例子。

3.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下“自相矛盾”的出处吧。

在开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

(看《自相矛盾》的视频)让学生大概了解故事情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

着重指导:

弗(fú)、夫(f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矛、盾、誉、吾”,并在黑板上示范。

(“矛”的笔画是横撇、点、横钩、竖钩、撇。

“盾”的部首是“厂”。

“誉”的部首是“言”。

“吾”的部首是“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介绍相关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

矛:

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盾:

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韩非:

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2.体裁。

(寓言)

3.指名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楚国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

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

那人哑口无言。

4.分组朗读课文。

注释:

楚人:

楚国人。

鬻(yù):

卖。

誉:

称赞,这里有“夸耀”的意思。

陷:

穿透。

利: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楚国人如何卖矛和盾的呢?

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指名读,读出其夸赞自己东西的自豪感。

2.他这般夸耀,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

路人们是要买他的矛或盾吗?

路人们都说了什么话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路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位楚国人是什么表现?

(其人弗能应也)哑口无言、张口结舌……

4.体会“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要前后一致。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班级交流讨论: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

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告诉我们:

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2.楚人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

(矛和盾都卖不出去)

我们来想办法帮帮他,帮他卖出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为楚人想办法,自由发言。

3.说话不要前后矛盾,说话要有逻辑性。

说话之前先思考这样说是否合适。

自相矛盾

盾→坚,物莫能陷

矛→利,物无不陷

小结反思

谈谈各自这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六单第1课时主备人:

投放日期2020年6月10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16田忌赛马

教学目标:

1.认识“膑、讥”等5个生字,会写“丧、瞪”等8个字,会写“依次、等级”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描写人物神态等的词语,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了解人物想法。

3.读懂课文内容,推测孙膑的思维过程。

4.知道用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田忌就转败为胜的原因。

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纸牌小游戏。

老师拿出六张扑克牌,分为两组,分别是红桃的4、8、10,梅花3、7、9。

老师和学生各选一组,然后比大小。

老师依照田忌赛马的思维跟学生玩两盘,把输和赢的两种情况都体现出来。

2.在历史上,像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故事还真不少,你知道哪些?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人战胜10余万敌军

赤壁之战 周瑜、刘备 5万人战胜20余万敌军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人战胜80多万敌军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轻蔑(qīngmiè)、孙膑(bìn)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瞪、耀、蔑、赢”,并在黑板上示范。

(“瞪”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右上方的笔顺是横撇、点、撇、撇、捺。

“耀”是左右结构,部首是“”,右下方是“隹”,而不是“住”。

“蔑”是上中下结构,中间是“罒”,不是“四”,下面是“戍”,不要少写一点。

“赢”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月”,下面是“月、贝、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写了什么?

(课文以“赛马”为线索,写了田忌和齐威王的两次赛马。

2.自由读“两次赛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

这两次比赛各是怎么赛的?

画出两次赛马的对阵图。

3.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1)学生自学、讨论。

(2)小组汇报:

① 第一次赛马    第二次赛马

 

齐威王  田忌   齐威王  田忌

  上   上     上   下

  中   中     中   上

  下   下     下   中

 

四、课堂小结。

朗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只要多思考,以弱胜强也不是不可能。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六单元第1课时总计2课时主备人:

投放日期2020年6月10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17跳水

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环游、航行”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3.找出描写水手们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

4.说说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跳水视频。

同学们,跳水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种运动。

我们观看奥运会跳水运动员的英姿,为他们喝彩,是不是某些同学也梦想着能成为一名为国争光的跳水运动员?

2.解题导入。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如本文跳水的人是谁?

为什么跳水?

在哪里跳水?

怎么跳水?

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第17课《跳水》。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桅杆(wéigān)、吓唬(xiàhu)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艘、肆、帽、桅”,并在黑板上示范。

(“艘”是左右结构,部首是“舟”,右部“叟”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竖、横撇、捺。

“肆”是左右结构,部首是“镸”,“镸”的笔顺是横、竖、横、横、横、撇折、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时所提的问题,自行找到相关答案。

课文讲述了船长的儿子在一艘帆船上,爬上了桅杆的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最终得救的故事。

2.通读全文,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起因:

水手拿猴子取乐。

经过:

猴子抢孩子的帽子,并将帽子挂到桅杆顶端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结果:

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被猴子引上桅杆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四、拓展交流。

1.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有什么话想跟船长的儿子说?

你有什么话想跟水手说?

(言之有理即可)

2.如果你是船长的儿子,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说?

(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遇事应沉着冷静,多思考。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六单元第2课时总计2课时主备人:

投放日期2020年6月10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17跳水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跳水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跳水》。

3.《跳水》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

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我们都知道,跳水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

那么,请同学们画出有关描写水手的语句。

(1)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人们的笑使得猴子放肆,它有多放肆呢?

→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为什么水手笑,而孩子却哭笑不得呢?

→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为何水手们笑得更欢,孩子气得脸都红了?

→猴子不但不理孩子,反而撕得更凶了,且爬上了桅杆的顶端。

(4)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怎么此时水手们突然吓呆了?

→孩子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5)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为什么会吓得大叫了一声?

→孩子在横木上的危险程度之深。

点拨总结:

在整个故事中,水手的作用是: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

猴子在水手们的取乐中更加放肆,孩子在水手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

②渲染气氛。

开始水手们都“笑起来”,气氛轻松。

后来“全都吓呆了”与之前水手的笑形成对比,表现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烘托了紧张的氛围。

③反衬主人公的品质。

水手们平时训练有素,但在关键时刻却不知所措,与船长的审时度势、机智果断形成对比,突出了船长的临危不乱。

2.感悟孩子的处境。

(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引导:

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

(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

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

3.“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

”过渡句。

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4.“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这里互相矛盾吗?

4.“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所以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5.想一想:

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1)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2)当时天气风平浪静,孩子跳到海里不至于被大浪冲走,而且与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相比,跳进海里是最安全的办法了。

(3)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孩子跳海之后水手们能第一时间把他救起。

(4)因为孩子的两条腿已经发起抖来,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而且在这么高的位置,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所以船长拿起手里的枪,逼迫孩子第一时间跳海。

综上可知,在当时的危险情况下,快速跳海是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

6.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

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具体。

这种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和学习的。

2.学习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你最佩服谁?

佩服他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3.在这种危急时刻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如拉棉被让孩子跳下甲板、水手们手挽手接孩子等。

指出这些方法是否可行:

下落位置不定,不容易接到,冲击力大,容易受伤。

船长的儿子水性应该还不错,水有浮力不会摔伤,又有水手的帮忙。

指出船长的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很安全,突出船长的思维敏捷、逻辑清晰、遇事沉着。

4.这篇课文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要沉着冷静,要多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六单元习作主备人:

投放日期2020年6月10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神奇的探险之旅

1.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探险短视频)同学们都看过有关探险的书籍或者电影吧?

(看过)

2.你想不想去探险呢?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探险。

(板书:

神奇的探险之旅)

二、启发思路。

1.各位探险爱好者们,探险需要组队一起的哦,那么,你们想跟什么样的人成为队友呢?

读图表及要求,理解题意,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参考:

探险无小事,如果几个人都是不专业的,都是没有相关经验的小孩子,在发生危险之时,很可能难以脱身;如果其他人都是探险专业户,只有一个小孩子,怕没有人可以交谈,大人们甚至可能会帮忙挡掉所有的危险,那就达不到探险的目的。

2.探险的团队十分重要,从两列人物中各选一位,和你组成一个探险小队。

你选择的是哪两位?

为什么?

3.确定探险小队的成员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去哪儿探险。

是茫茫大漠、热带雨林、海中荒岛、幽深洞穴,还是南极冰川……(引导学生讨论探险的相关地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选择你想要去的探险地点,思考可能遇到的险情有什么?

(遭遇猛兽、暴雨来袭、断水断粮、落石雪崩、突发疾病……)

5.了解这些之后,你还有决心继续探险吗?

(有)那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交流)

三、习作指导。

(一)在整个想象的过程中,可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气氛。

1.经过漫长的奔波,我们终于来到了魂牵梦绕的探险之地。

(板书:

入险地)

2.想要遇到更有趣的事物,探寻没有人知道的秘密,需要走到险地的深处,小队走进了……突然……(板书:

遇险情)Storytime部分讲述的是什么。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

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探险的过程,能使读者身临其境,语言通顺恰当等。

五、小结。

学生由自己感兴趣的探险活动开始想象,到达探险之处,接着发生险情,最后脱险。

文章由此三部分组成,把事写具体,也注意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延伸。

提议全班同学相互交换作文,哪些写得不具体的,把它补充具体,哪些可以写得更有吸引力的,可以运用修辞手法的,再改一改。

把全班同学的作文集成一本书叫《神奇的探险之旅》或《探险日记》等。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六单元语文园地主备人:

投放日期2020年6月10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1.了解人物思维的过程,遇事多思考,沉着冷静。

2.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找出病句的矛盾之处。

3.积累名言警句。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3篇课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3篇课文,想一想:

每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二、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每篇课文人物的思维方式,由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交流平台,并回顾《田忌赛马》和《跳水》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把你的发现和感受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

2.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田忌赛马》中,孙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只要调整马的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跳水》中,船长在儿子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量,做出让儿子跳水的决定,最后使儿子脱险获救。

他们的机智和谋略不由得让人叹服。

3.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理性思考,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

三、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加点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

(1)教师点拨总结:

①每组两个词语,加点字都相同,而且第二个词是对第一个词的加点字的解释。

②第二个词的两个字都是近义词,表示相近的意思。

(2)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能遇到这些有趣的词语,要把它们积累下来。

除了上面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近义词的词语呢?

(见多识广高瞻远瞩 调兵遣将 )2.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你是否有过同样的体验?

选择一种体验写一写。

点拨:

第一句话中,通过放大人们的感受,突出了时间的漫长,人们等待的焦虑;第二句话中,通过罗列一组表示时间漫长的词语,突出了时间变化之快。

示例:

两点,两点半,三点,三点半……他一次又一次地看着时钟,怎么天还不亮啊?

3.读一读材料,具体说说叶圣陶先生是怎么为这位中学生修改作文的。

教师点拨总结:

(1)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2)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3)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4)增删词句,使语言更规范,意思表达更清楚、完整。

四、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

2.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名言警句。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释义:

别说你出发得早,还有比你更早的人。

告诫我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虽然自己很努力了,但仍有更努力的人,我们不能骄傲自满。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释义:

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了解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识别鸟儿的叫声。

说明要了解一个人或一种东西,一定要接近这个人或这种东西,近距离观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释义:

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力气的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指只有通过长期观察、实践,才能认清事物的好坏。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释义:

读书一定要用心,因为有时候书里的一个字可能会价值千金。

这句话告诉人们,读书不可囫囵吞枣,要用心读,用心琢磨书中的字句,领会其中的意义。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释义:

听到您的一番话,胜过我读十年书的收获。

指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

(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意思大致说对即好,同时注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3.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

全班交流。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新颖的思维方式,懂得了在突发情况发生时,应沉着冷静去思考问题。

学习了修改句子的方法,同时积累了名言警句。

同学们要学会多听长辈的意见,多实践,多思考,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