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中西医论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282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罗恩病中西医论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克罗恩病中西医论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克罗恩病中西医论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克罗恩病中西医论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克罗恩病中西医论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克罗恩病中西医论治.docx

《克罗恩病中西医论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罗恩病中西医论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克罗恩病中西医论治.docx

克罗恩病中西医论治

克罗恩病

第一章概述

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rohn病,C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黏膜至浆膜,贯穿肠壁,病变多呈节段性、非连续性分布,可累及胃肠道,甚至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以末端回肠和近端结肠最为常见。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主要分为回肠型、回-结肠型和结肠型。

该病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远高于亚洲国家,但近些年来我国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临床发病女性高于男性,表现为腹痛、腹泻、营养不良、腹部包块及皮肤和关节病变等肠外表现,呈慢性病程,反复发作。

第二章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一节现代医学的认识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尚未明了,近年来研究极其活跃,目前认为本病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遗传、感染、环境和免疫因素等。

(一)遗传因素

本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和种族差异。

近来在西方人群中发现与CD易感性一致的在染色体16q12NOD2/CARD15基因的三种不同编码区,然而在日本、南韩、中国多种研究中均未发现如此一致性,提示CD的基因背景有所不同。

本病有遗传易感性,但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像糖尿病、高血压和精神分裂症等可能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二)感染因素

长期对于微生物感染与本病发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病灶常多发生于细菌接触最多的部位,在本病患者肠粘膜中已检测出副结核分歧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麻疹病毒等及其产物,致病菌在肠道中异常增殖,改变肠道正常内环境,特别是菌群失调,经细菌及其毒素产物等反复作用下,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引起肠粘膜通透性增加,使肠粘膜持续性炎症和组织损伤。

(三)环境因素

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脑力劳动者较体力劳动者发病率高。

吸烟与发病密切相关。

口服避孕药者患病危险性增高,与用药时间呈正比。

阑尾切除者和母乳喂养者患病危险性降低。

流行病学统计亚洲人群移民至高发病率地区后发病率增高,我国近年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可能与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改变有关。

(四)免疫因素

本病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异常,肠粘膜固有层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免疫系统的其他细胞浸润,免疫激活主要限于胃肠道,且处于反应持续状态。

同时有T细胞效应功能明显增强,表现为一种Th1活性增加,产生INF-γ和IL-2,介导细胞免疫,非干酪性样肉芽肿是细胞免疫的结果。

由于参与免疫炎症过程中因子和介质相当多,相互作用间重要的致病因子和信息传递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病理

病变可涉及口腔、食管、胃、十二指肠,但少见。

病理变化分为急性炎症期、溃疡形成期、狭窄期和瘘管形成期(穿孔期)。

镜下肠段呈节段分布,与正常肠段界限清晰,呈跳跃状。

急性期以肠壁水肿炎变为主;慢性期肠壁增厚、僵硬,受累肠管外形呈管状,其上端肠管扩张。

粘膜面典型病变有:

①溃疡:

早期浅小溃疡,后成纵行或横行的溃疡,深入肠壁的纵行溃疡即形成较为典型的裂沟,沿肠系膜侧分布。

肠壁可有脓肿。

②卵石状结节:

由于粘膜下层水肿和细胞浸润形成的小岛突起,加上溃疡愈合后纤维化和疤痕的收缩,使粘膜表面似卵石状。

③肉芽肿:

无干酪样变,有别于结核病。

肠内肉芽肿系炎症刺激的反应,并非克罗恩病独有;且20%~30%病例并无肉芽肿形成,故不宜称为肉芽肿性肠炎。

④瘘管和脓肿:

肠壁的裂沟实质上是贯穿性溃疡,使肠管与肠管、肠管与脏器或组织(如膀胱、阴道、肠系膜或腹膜后组织等)之间发生粘连和脓肿,并形成内瘘管。

如病变穿透肠壁,经腹壁或肛门周围组织而通向体外,即形成外瘘管。

肠壁浆膜纤维素渗出、慢性穿孔均可引起肠粘连。

第二节中医学的认识

一概述

克罗恩病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肛痈”、“肛瘘”、“腹痛”、“肠痈”等。

起初发病是以肛周脓肿为主者,可诊断为“肛痈”;肛痈溃后,邪气稽留不去,正气不足,疮口不合,日久形成瘘管,故又诊为“肛瘘”;以右下腹痛及脐周痛为主,可诊断为“腹痛”。

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当无粘液脓血便时,“泄泻”的诊断也可成立。

随着病情的进展,邪气久聚不散,腹部出现包块,诊断为“积聚”;若积聚阻塞肠道,气血运行不畅,表现出中医“痛、吐、胀、闭”四大症状,此时可诊断为“肠结”。

以便血为主证,可诊断为“血证—便血”。

由于长期反复发作,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各脏器功能均受损,而致疲倦乏力、消瘦等,可诊断为“虚劳”。

总之,由于本病在不同阶段及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不一,仅仅用一个中医病名来概括其发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是不可能的,因此,根据克罗恩病的不同阶段所表现不同的特点而诊断相对应的中医病,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才较为客观。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脾胃论》云:

“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气偏胜,亦能伤脾损胃”。

六淫外邪,或直犯中焦,或自皮毛、口鼻而入传于胃肠,脾胃纳化失司,小肠失于泌别清浊,大肠传导失司,邪毒壅滞,均可诱发本病。

2饮食所伤:

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过食生冷,喜辛辣、烈酒之品,损伤脾胃,久则脾胃失于运化,痰湿内生,郁久化热,湿热内蕴,蒸灼损伤人体,变生本病。

3情志失调:

正常的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类情感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

但若情志变化过激或持续过久,会引起气机郁结或紊乱,导致脏腑气血的异常而致病。

4正气不足:

正气的强弱是决定人体是否发病的重要的内在因素,即《内经》云: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

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护失宜,致正气虚弱;或久病不愈,延及脾胃,或用药不当,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不足,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二)病机

1病变部位

病变部位广泛,主在脾胃、大肠、小肠,与肝、肾二脏密切相关。

《灵枢·经脉》云:

“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下隔,属胃,络脾。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以升为常;胃主受纳,以降为顺,二者共为后天之本,生理方面相互配合,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脾胃失于运化,未经正化之水谷夹杂邪气及痰湿、湿热等病理产物下注小肠、大肠,致小肠不能泌别清浊,大肠传导失司。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则脾胃纳化功能可以正常发挥。

若肝失疏泄,气机阻滞,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或中土壅滞,木郁不达,均可损伤脾胃,脾胃伤则气血生化乏源,邪气阻滞,本病乃生。

肾为先天之本,与脾胃主人体之健康。

久病及肾,肾阳之温煦、肾阴之濡润功能受损,又会加重病情的发展。

2病理因素

六淫外袭、饮食不当、情志不遂等病理因素侵袭人体,损伤脾胃、大肠、小肠,涉及肝肾,胃失于运化,化生痰湿;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气血津液运行失调,久则郁而化热,瘀血内停。

其病理产物不外湿热、火郁、食积、痰饮、血瘀、邪毒等。

这些病理产物反过来又可侵犯脾胃,阻滞中焦,致使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气机阻滞,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加重,病程缠绵不愈。

3病理机制

病机属性分虚实,但由于病因的不同,病程长短之分,疼痛急缓之异、病情有寒热、在气在血之不同,其总的病机属性,可分为虚实两类,总属本虚标实。

4病情演变重正邪消长

病初因感受外邪、饮食、情志等病邪为患,正气尚充盛,实证偏多;随着疾病的发展,脾胃损伤,气血生化乏源,正气日虚,且病理产物加重邪气积聚,证属虚实夹杂;后期正气虚甚,无以祛邪外出,病程迁延难愈,以虚证为主。

若疾病过程中,邪气盛实,阻滞气血,肠道阻塞,则可见“肠结”;若湿热阻滞,气滞血瘀,则可发为“肠痈”;邪气久停肛周,稽留不去,可致“肛痈”;若病邪损伤脉络,则可演变为呕血、便血、胃穿孔等重症、危症。

第三章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与临床类型、病变部位、严重程度、病程长短及有无并发症有关。

本病起病大多隐匿、缓慢,从发病早期症状出现(如腹部隐痛或间歇性腹泻)至确诊往往需数月至数年以上。

病程呈慢性,活动期与缓解期长短不等、交替出现,反复发作呈渐进性进展。

少数急性起病,可表现为急腹症,酷似急性阑尾炎或急性肠梗阻。

腹痛、腹泻和体重下降是本病的主要三大症状。

第一节临床症状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痛为最常见症状。

性质多为隐痛、痉挛性阵发性腹痛伴腹鸣,间歇性发作。

多位于右下腹,与末端回肠病变有关,其次为脐周或全腹痛。

常于进餐后加重,排便或肛门排气后缓解。

全腹剧痛和腹肌紧张,提示病变肠段急性穿孔。

少数首发症状以急腹症手术、发现为阑尾克罗恩病或克罗恩病肠梗阻。

体检常有腹部压痛,部位多在右下腹。

2.腹泻亦为本病常见症状,多数每日大便2-6次,多为糊状或水样,一般无脓血和黏液。

先是间歇发作,病程后期可转为持续性。

病变涉及下段结肠或肛门直肠者,可有黏液血便及里急后重感。

3.腹部包块约见于10%~20%,右下腹与脐周多见。

腹块固定提示有粘连,多已有内瘘形成。

腹块易与腹腔结核和肿瘤等混淆。

4.瘘管形成是克罗恩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因透壁性炎性病变穿透肠壁全层至肠外组织或器官而成。

瘘分内瘘和外瘘,前者可通向其他肠段、肠系膜、腹膜后、膀胱、输尿管、阴道等处,肠段之间内瘘形成可致腹泻加重及营养不良;后者通向腹壁或肛周皮肤。

肠瘘通向的组织与器官因粪便污染可致继发性感染。

外瘘或通向膀胱、阴道的内瘘均可见粪便与气体排出。

5.肛门症状部分患者见偶有肛门内隐痛,及肛门周围瘘管、脓肿形成及肛裂等病变,可为本病的首发或突出的临床表现。

有结肠受累者较多见。

6.其他表现包括恶心、呕吐、纳差等。

二全身表现

包括发热、营养不良等全身性病变。

1.发热为常见的全身表现之一,与肠道炎症活动、组织破坏后毒素的吸收及继发感染有关。

常见热型为间歇性低热或中度热,急性重症病例或伴有化脓性并发症时,多可出现弛张型高热、寒战等毒血症状。

少数患者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甚至较长时间不明原因,发热之后才出现消化道症状。

2.营养不良因慢性腹泻、食欲减退及慢性消耗等因素导致为体重下降、贫血、低蛋白血症和维生素缺乏等表现。

青春期前患者可出现生长发育迟滞。

三肠外表现

本病肠外表现与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外表现相似,但发生率较高,常见表现有:

口腔黏膜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关节炎及炎症性眼病,另外还包括坏疽性脓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脂肪肝、胆石病、硬化性胆管炎和胆管周围炎、肾结石、血栓性静脉炎、强直性脊椎炎、血管炎、白塞病、淀粉样变性、骨质疏松和杵状指等。

四并发症

肠梗阻最常见,可占40%以上,且可反复发生。

其次是腹腔内脓肿,偶可并发急性肠穿孔。

直肠或结肠黏膜受累者可发生癌变,国内相对较少见。

第二节辅助检查

一血液检查

1血常规周围血白细胞轻度增高见于活动期,但明显增高常提示合并感染。

贫血常见,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常与疾病严重程度平行。

2活动期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病情稳定后可显著下降。

3血清白蛋白常有降低,可见粘蛋白增加。

4电解质血清钾、钠、钙、镁等可下降。

二粪便检查

粪便镜检可见红、白细胞,隐血试验可为阳性。

三免疫学检查

克罗恩病的较特异的血清学标志物是血清中抗酿酒酵母菌细胞壁的磷肽甘露聚糖的抗体(IgG和IgA)阳性。

除此以外,还有抗中性粒细胞胞浆IgG抗体阳性率约5%~10%,较正常人要高。

还有一些因子与本病的活动性有关,如TNF-α。

IL-1\IL-6\IL-8等细胞因子在血中检测常发现增高。

第四章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

第一节西医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X线检查、内镜检查和组织活检所见进行综合分析。

表现典型者,必须充分排除各种肠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炎症疾病及肠道肿瘤后,方可作出临床诊断。

对初诊的不典型病例,则需要通过随访观察,以求明确诊断。

鉴别有困难而又有手术指征者可行手术探查并获得病理诊断。

一胃肠道慢性特发性肉芽肿性炎症,以末段回肠及右半结肠最常见。

常有肠外并发病症。

二多为慢性病程,反复发作,少数可急性起病。

三脐周或右下腹痛、压痛,腹泻或黏液脓血便,发热、消瘦、贫血、营养不良,腹内肿块,肛周病变,渐进的肠梗阻及肠壁、腹壁窦道、肛周瘘管等。

四X线钡餐检查:

1.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病变部黏膜皱襞紊乱,有小颗粒、息肉样表现。

2.肠黏膜有口疮样小溃疡,可发展成纵形溃疡、裂沟,与横形浅裂隙交错形成卵石样充盈缺损等典型征象。

3.多发性僵硬管状或环状狭窄,间以扩张肠曲。

回肠末端呈线样征。

4.可见肠管间或通向腹壁、膀胱、阴道、肛周的瘘管。

五纤维结肠镜检查:

1.早期有细小表浅溃疡,以后为纵行或裂隙状溃疡。

2.黏膜表面呈细小颗粒状,重者凸出呈卵石状改变。

3.黏膜充血、水肿、肠腔狭窄、结肠袋变钝或消失,有假息肉形成。

4.病变肠段之间可见正常肠段。

5.黏膜及黏膜下深层活组织检查可发现典型的非千酪样肉芽肿和非特异性炎症反应。

 六B型超声检查:

病变肠段呈不整圆形环靶像。

肠壁增厚而僵硬,各分层消失,不易受压。

实时超声检查见肠蠕动减弱或消失。

 七CT检查:

可见病变段肠壁增厚,肠壁呈均匀性或欠均匀性密度影。

肠腔可成靶环或双晕像。

肠壁与系膜界面不清。

还可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内脓肿及蜂窝织炎,肛周疾病,肠腔皮肤窦道,瘘管等对确诊尤有帮助。

八病变肠段组织学检查:

具备以下1和2项中任何4点可确诊本病。

而基本具备病理诊断条件但无肠系膜淋巴结标本者为病理可疑。

 1.肠壁和肠系膜淋巴结无干酪样坏死。

2.显微镜下特点:

(1)节段性全壁炎;

(2)裂隙状溃疡;(3)黏膜下层水肿,淋巴管血管扩张;(4)淋巴细胞聚集;(5)结节病样肉芽肿。

临床上对同时具有本节第2、3项及4或5项中多数改变者,或4、5项虽不典型但具有6、7项者,可临床诊断克罗恩病,确诊应具备第8项要求。

第二节中医辨证

一诊断要点

由于本病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患者的症状体征差异较大,目前尚未找到统一而明确的诊断依据,但可参考以下几点:

1.以脘腹部疼痛为主症。

2.常伴腹泻,可见腹部结块和肛周病变等症。

3.发病常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累受寒等有关。

二辨证要点

(一)证候辨别

1辨缓急

因感受外邪,或过食生冷,或暴饮暴食,以致损伤中阳,直中胃肠,腹痛暴作,起病急。

若因肝气久滞,肝失条达,或脾胃素弱,土壅木郁,而致肝胃不和,日久气病及血,致气滞血瘀腹痛渐发,起病多缓。

2辨寒热

寒证者多见腹痛暴作,痛无间歇,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兼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润。

若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得寒痛减,兼有口渴引饮,大便秘结或便后肛周灼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者属热。

3辨虚实

腹胀腹痛,闭结不通者多实;痛而不胀,无闭结者多虚。

疼痛拒按者多实;喜按者多虚。

痛剧烈固定不移者多实;痛徐缓,痛处不定者多虚。

新病体壮者多实;久病体弱者多虚。

4辨气血

一般本病初起,胀痛为主,痛无定处,时作时止,腹块时聚时散,兼有腹胀,嗳气频,后觉缓者,多属气滞;久病入络,疼痛为主,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不移,按之痛剧者,多为血瘀。

病初邪气虽盛,但正气不虚,尚可抗邪,疼痛轻,病程短,经一般饮食调理或稍加治疗即愈,病轻。

久病疼痛反复发作,体质渐差,正气渐虚,病情缠绵难愈,伴有胃肠道症状,久病入络,病情严重者常伴有呕血、便血等出血症状,甚至出现虚脱之候,应及时抢救,必要时手术治疗。

(二)证型辨别

1湿热内蕴

证候表现:

痛势急迫,脘腹灼热拒按,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饮,小便黄,大便稀薄臭秽,或夹有粘液脓血,或肛周湿热,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

本证以病势急迫、脘腹疼痛灼热拒按或肛周热痛、口苦口渴、舌红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2气滞血瘀

证候表现:

脘腹呈针刺或刀割样痛,痛处固定,拒按,疼痛持久,夜间痛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涩。

辨证要点:

本证以疼痛反复发作,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痛时持久为特征,若瘀痛日久,损伤络脉,血不循经,则见出血。

3肝郁乘脾

证候表现:

胸胁脘腹胀满,攻撑作痛,嗳气频作,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每因情绪变化而痛作,多由便前腹痛,急迫欲便,便后痛缓,苔多薄白,脉弦。

辨证要点:

胸胁脘腹胀满,痛泻,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为本证特征。

4脾胃虚弱

证候表现:

脘腹疼痛隐隐,喜温喜按,得食则减,时呕清水,纳少,神疲乏力,手足欠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缓。

辨证要点:

本证以病程较长,疼痛隐隐,绵绵不断,喜暖喜按,全身显现虚寒证象为特征。

5脾肾阳虚

证候表现:

脘腹冷痛,喜温喜按,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久泻不愈,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辨证要点:

本证以病程较长,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久泻不愈,腰酸肢冷全身显现阳虚征象为特征。

6阴血亏虚

证候表现:

脘腹隐隐灼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大便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剥苔,脉细数或细弦。

辨证要点:

本证多见于病程较长,或长期使用温燥药物及失血的患者。

临床以脘腹隐隐灼痛、口燥咽干、舌红苔少等阴血虚弱之象为特点。

第五章鉴别诊断与类证鉴别

一鉴别诊断

(一)肠结核

1.肠结核患者既往或现有肠外结核病史;

2.临床表现少有瘘管、腹腔脓肿和肛门周围病变;

3.内镜检查见病变主要累及回盲部、邻近结肠,但节段性分布不明显,溃疡多为横行,浅表而不规则;

4.活检组织抗酸杆菌染色阳性有助肠结核诊断,干酪样肉芽肿是肠结核的特征性病理组织学改变;

5.结核菌素试验(PPD)强阳性,血中ADA活性升高,血清结核杆菌相关性抗原和抗体检测阳性等有助于肠结核诊断;

6.对鉴别有困难不能除外肠结核者,可先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一般肠结核经抗结核治疗2~6周后症状有明显改善,治疗2~3个月后内镜所见明显改善或好转。

有手术指征者可行手术探查,病变肠段或肠系膜淋巴结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干酪性肉芽肿可获确诊。

(二)肿瘤

结肠癌、小肠淋巴瘤、肉瘤等多见,一般可通过内镜下组织活检鉴别诊断。

(三)溃疡性结肠炎

详见“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章节。

(四)急性阑尾炎

腹泻少见,常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压痛限于麦氏点,甚者可有反跳痛,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更为显著,可资鉴别,但有时症状不典型者,需剖腹探查才能明确诊断。

(五)其他

如血吸虫病、阿米巴肠炎和其他感染性肠炎(耶尔森菌、空肠弯曲菌、艰难梭菌等感染)等疾病可通过详询病史,及大便培养等鉴别诊断;贝赫切特病、药物性肠病(如NSAIDs)、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胶原性结肠炎、各种肠道恶性肿瘤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肠梗阻,在鉴别诊断中均需考虑。

二类证鉴别

心痛虽有时心痛不典型时可表现为脘腹疼痛,但二者在疼痛的性质、程度与疾病的预后等方面大不相同。

心痛的病位一般在胸中,疼痛急且如刀割,痛彻胸背,发时心悸、憋闷,病人常有濒死的感觉,一般病情较重,特别是“真心痛”,其疼痛持续不已者,每每“夕发旦死,旦发夕死”。

第六章治疗

第一节中医经典治疗经验

1湿热内蕴证

治法:

清热利湿,佐以调气行血。

方剂: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和白头翁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组成:

白头翁15g、黄连9g、黄柏12g、秦皮12g、赤白芍各15g、槟榔15g、当归9g、官桂5g、黄芩12g、大黄9g、木香9g、甘草6g。

若便下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者,可加丹皮、地榆等凉血止血;夹食滞者,可加枳实、山楂、神曲、麦芽等以消食导滞。

2气滞血瘀证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消积。

方剂: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组成:

丹皮6g、赤芍9g、桃仁9g、乌药6、元胡12、当归9g、川芎9g、灵脂6g、红花9g、枳壳9g、香附15g。

气机郁滞较重者,可加川楝子、青皮以疏肝理气止痛;血瘀明显,形成结块者,可加用三棱、莪术、郁金等以活血破瘀,消癥化滞。

3肝郁乘脾证

治法:

疏肝扶脾。

方剂:

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组成:

白术15g、陈皮9g、白芍15g、防风6g。

苔黄腻者,可加黄连、木香等以清热燥湿、理气止痛;若肝郁明显者,可酌加生麦芽、柴胡、合欢皮等疏肝解郁;久泄者,可加升麻以升阳止泻。

4脾胃虚弱证

治法:

健脾益气。

方剂:

参芩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组成:

人参15g、白术15g、茯苓30g、薏苡仁30g、砂仁9g、白扁豆9g、莲子6g、桔梗15g、山药30g、甘草6g。

若兼里寒者,可加干姜、肉桂以温中止泻;若久泄泻利甚者,可酌加肉豆蔻等以助止泻之功。

5脾肾阳虚证

治法:

温肾健脾。

方剂:

四神丸《证治准绳》加减。

药物组成:

补骨脂12g、肉豆蔻6g、吴茱萸3g、五味子9g。

若泄泻日久气虚下陷者,可加黄芪、党参、升麻等以补气举陷;若畏寒肢冷寒象明显者,可加附子、肉桂等以温阳补肾。

6阴血亏虚证

治法:

养阴清热,益气固肠。

方剂:

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药物组成:

人参15g、麦冬9g、五味子6g。

若阴虚热象明显者,可用太子参代替人参;兼血虚者,可加当归,并用党参代替人参;兼有瘀滞者,可加用丹参以活血祛瘀。

第二节近代中医治疗经验

1程生赋等选用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治疗本病,具体药物:

炙附片(先煎)6g,薏苡仁30g,败酱草30g,当归12g,赤自芍各9g,黄连6g,木香(后下)6g,牡丹皮9g,陈皮9g,黄柏6g,竹茹9g,甘草6g。

6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方中重用薏苡仁以利湿消肿,与败酱草相配以清热解毒,重在祛邪,少佐辛热之附子,以顾护阳气,而助薏苡仁散邪湿并行郁滞之气,起扶正作用。

数药合用,共奏湿化瘀消,邪去正安之效。

再根据患者其他临床症状加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治疗后并分析认为,运用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薏苡附子败酱散是为慢性肠痈化脓偏于阳虚者而设,若遇病已成痈化脓,而阳气未虚,见高热、脉紧、痛甚、便秘之实热证者当忌用;治疗中宜清淡饮食,忌食油腻、生冷、辛辣刺激之品,以提高疗效,防止复发。

2刘亮采用乌梅丸煎剂治疗克罗恩病,效果良好,具体用药如下:

乌梅丸煎剂:

乌梅30~45g,细辛6~10g,干姜10~15g,黄连10~15g,黄柏9~12g,制附片10~15g,当归12~24g,肉桂6~10g,红参10g,川椒6~10g,炙甘草10g等。

剂量随年龄及体质加减。

药物随症加减:

热重者去附片、干姜,加白芍;寒重者减黄连、黄柏;呕吐者加半夏、吴茱萸;腹痛者加木香、川楝子;里急后重,便脓血者加白头翁、秦皮;腹中有积块者加三棱、莪术。

用法:

1剂/d,水煎,分3次温服。

治疗期间停服其它中西药物,并忌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15d为一疗程。

服用本剂药方1个疗程治愈17例(40.04%),2个疗程治愈14例(33.33%),经3个疗程治疗后自觉症状好转者8例(19.05%),无好转者3例(0.71%),总有效率达92.37%。

3张李兴、曹田梅对于“西医诊断:

克罗恩病、不完全肠梗阻。

中医诊断:

腹痛,证属脾虚湿阻。

”的患者,给予,故合柴胡桂枝汤、枳术丸加减,处方:

柴胡20g,法半夏10g,党参10g,大枣30g,干姜10g,桂枝10g,白芍20g,厚朴15g,枳实10g,炒白术15g,炙甘草10g。

方中柴胡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十一脏从之宣化,故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皆能散之也。

柴胡得天地春升之性,入少阳以生气血,故主推陈致新也。

因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克罗恩病之息肉样改变,属肠胃中结气,并造成梗阻,须柴胡以“推陈致新”,故本病以柴胡为主药,切合病机。

桂枝汤被认为是《伤寒论》众方之首,外能调和营卫,内能调和气血、脾胃,患者脾胃不和,故用桂枝汤以调和之。

桂枝汤用芍药,小柴胡汤证腹痛亦加芍药,故芍药用量为桂枝两倍。

柴胡、桂枝两汤相合即为柴胡桂枝汤,本用于太阳、少阳合病。

加用枳术丸之补中缓攻,药虽平和,而奏捷效。

第三节民间单方验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