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236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docx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docx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汇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总精编版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汇总(精编版)1、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

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定义:

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定义:

是指德育。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2、教育的功能:

定义:

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

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

美国的孟禄。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

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4、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7、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

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八、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调控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九、教育万能论的代表:

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10、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

顺序性不陵节而施,遵循量力性原则阶段性不一刀切,一锅煮不平衡性抓关键期互补性长善救失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11、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2、教育目的的作用:

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导向作用。

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对教育效果具有评价作用。

1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人们的教育理想。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14、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1)个体本位论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

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

(2)社会本位论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代表人物:

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

杜威)(4)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

斯宾塞)1957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方针。

15、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教育目的的不同:

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

教育对象不同:

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教育内容不同:

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

教育方法不同:

应试教育大搞题海战术,素质教育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教育评价标准不同:

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材施教教育结果不同:

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个性受到压抑,素质教16、什么是素质教育?

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

17、素质教育的意义:

它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

它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它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18、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改变教育观念。

转变学生观。

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9、学校教育制度及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

1922年颁布壬戍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

20、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21、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22、教师的职业角色: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角色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23、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24、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核心)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3)教师的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4)职业心理健康:

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25、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分类:

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结构:

包括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26、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27、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的自我教育28、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9、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主体。

30、师生关系的内容: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1、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师生关系的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32、怎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教师方面: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学生方面:

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3)环境方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3、课程的意义:

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34、课程的类型:

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从课程任务来看,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5、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一个整体)36、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7、教科书编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3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9、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40、课程资源的分类: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41、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进行社会调查审查学生活动开发实施条件研究学生情况鉴别利用校外资源建立资源数据库42、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本质:

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特点: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3、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4、教学的基本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46、教学过程的结构: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47、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

(1)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这一原则的要求:

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补充必要的乡土材料。

(3)直观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将直观教具的演示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启发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教学要有系统性。

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进行教学。

(6)巩固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

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

(7)因材施教原则(8)量力性原则48、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注入式和启发式49、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验;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50、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5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是由夸美纽斯最早提出的。

5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

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5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课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它是上好课的前提。

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好三种计划:

学年教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54、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要上好一堂课的标准是:

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55、课的类型:

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56、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适当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要求)57、作业的形式:

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布置作业的要求:

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要求。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的时间。

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58、学生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有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教学情况。

有利于家长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使家长同学校密切配合。

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59、教学评价的功能:

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

60、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根据评价的主体,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61、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

62、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强调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由关注终结性目标向关注评价的形成性目标发展。

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

评价方法向综合、多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

63、德育的意义: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与保证。

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64、德育目标:

即德育活动索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65、德育的任务:

培养学生树立鉴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素质。

66、德育过程: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过程。

67、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68、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它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69、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因材施教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4)知行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学生。

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0、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71、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选好学习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狠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陶冶教育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1)实际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7)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72、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1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73、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开展社区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74、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

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坚持知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75、班级的功能:

(1)社会化功能:

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个体化功能:

促进发展功能满足需求的功能诊断功能矫正功能76、班级管理的功能: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77、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78、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79、班集体的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共同目标是导向,集体舆论和人际关系是基础,组织结构是核心,规章制度是保证)80、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81、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2、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1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

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桥梁,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中介。

8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84、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85、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86、班主任的任务:

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建良好的班集体。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87、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全面、及时、经常)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建立学生档案操行评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个别教育工作班会活动的组织偶发事件的处理。

88、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途径,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89、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课外阅读活动形式:

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主要形式)个别活动90、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广泛性9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要有明确的目的。

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