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审核出版新教材含教学计划23课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147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8.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审核出版新教材含教学计划23课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新教材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审核出版新教材含教学计划23课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新教材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审核出版新教材含教学计划23课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新教材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审核出版新教材含教学计划23课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新教材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审核出版新教材含教学计划23课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审核出版新教材含教学计划23课全.docx

《新教材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审核出版新教材含教学计划23课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审核出版新教材含教学计划23课全.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审核出版新教材含教学计划23课全.docx

新教材粤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审核出版新教材含教学计划23课全

【2020出版新教材】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小小设计师》

1.1《巧妙的设计》

1.2《不一样的饮水瓶》

1.3《我的保温饭盒》

1.4《多功能物品》

1.5《设计与制作:

鸡蛋包装盒》

1.6《巧改废弃物》

1.7《大自然的启示》

第二单元《能量及其转换》

2.8《游乐场里的能量》

2.9《能量的转换》

2.10《转动的风车》

2.11《是什么转换成电能的》

2.12《神奇的电磁铁》

第三单元《动物与环境》

3.13《丹顶鹤生活在哪里》

3.14《生物生存的环境》

3.15《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3.16《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3.17《食物网中的生物》

3.18《专题研究:

生态瓶的秘密》

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

4.19《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4.20《保护水资源》

4.21《守护蓝天》

4.22《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4.23《网上学习:

我的绿色生活》

2019审核通过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5人。

其中男生25人,女生30人。

他们经过小学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大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小小设计师》《能量及其转换》《动物与环境》《我们的家园》四个单元。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物体与物体的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三、总体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

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识目标

1.明白设计是生活经验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2.知道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能量。

3.认识水、空气的重要性及如何保护水、蓝天和空气质量,明白可持续性发展的含义。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3.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能量的转换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

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

难点: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

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

解释与模型是六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或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

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上网查与资料,搜集图片、报刊等。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

第一单元1.巧妙的设计

1

1

第一单元2.不一样的饮水瓶

1

2

第一单元3.我的保温饭盒

1

2

第一单元4.多功能物品

1

3

第一单元5.设计与制作:

鸡蛋包装盒

1

3

第一单元6.巧改废弃物

1

4

第一单元7.大自然的启示

1

4

第二单元8.游乐场里的能量

1

5

第二单元9.能量的转换

1

5

第二单元10.转动的风车

1

6

第二单元11.是什么转换成电能的

1

6

第二单元12.神奇的电磁铁

1

7

第三单元13.丹顶鹤生活在哪里

1

7

第三单元14.生物生存的环境

1

8

第三单元15.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1

8

第三单元16.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1

9

第三单元17.食物网中的生物

1

9

第三单元18.专题研究:

生态瓶的秘密

1

10

第四单元19.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1

10

第四单元20.保护水资源

1

11

第四单元21.守护蓝天

1

11

第四单元22.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1

12

第四单元23.网上学习:

我的绿色生活

1

13

第一单元综合复习

2

14

第二单元综合复习

2

15

第三单元综合复习

2

16

第四单元综合复习

2

17

综合复习

2

18

期末测试

2

第1课《巧妙的设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设计师”的第1课。

本单元共7课,均以学生身边的日常用品为学习设计的素材,引导学生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通过一系列关于设计的自主探究活动,学习关于设计的一些简单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体验设计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旨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日常用品的设计,发现设计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对隐含在日常用品背后的设计产生探究兴趣。

本课包括情境导入、活动1“精巧的构思”、活动2“设计与生活”等3个教学环节。

本课以主题人物用回形针整理文件资料的日常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回形针的巧妙设计。

活动1“精巧的构思”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回形针和铁夹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通过自制回形针的体验活动,体会回形针的巧妙设计。

活动2“设计与生活”则引导学生通过查闶资料,了解身边各种日常用品的发明过程,了解许多日常用品的设计都经过了人们多年的精心设计、不断改进和完善才得以广泛应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回形针是一种常见的文具,人们用它来固定纸张。

2.回形针具有结构简单,灵活方便的特点

3.一个好的设计,一般要经过构思、制作、改进等环节。

4.许多日常用品都是通过巧妙的设计而发明的。

科学探究目标:

1.与铁夹相比较,观察回形针具有哪些优点。

2.动手制作回形针,体会回形针的巧妙设计和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3.分析更多日常生活用品的用途,观察其结构,体会其巧妙的设计。

4查阅资料.了解一些发明家的设计和发明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知道很多看似简单的日常用品,都经过了人们的精心设计、不断改进和完善才得以推广。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巧妙的设计可以使我们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和制作等活动,体验回形针的设计巧妙之处。

教学难点:

知道许多看似简单的日常用品,都经过了人们的精心设计、不断改进和完善才得以推广。

课前准备:

PPT课件、回形针、铁夹、《科学活动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播放图片

教师里,波波和妍妍正在整理试卷,妍妍拿着回形针熟练地别着一沓试卷。

波波拿着回形针仔细端详。

提问:

用一段铁线做成的回形针,怎么就能起到夹子的作用呢?

学生分组探究回形针的巧妙设计,了解回形针的设计和发明过程。

二、活动1:

精巧的构思

(1)观察与比较活动

1.用回形针固定纸张,观察它是怎样夹紧纸张的。

回形针的铁丝具有较好的弹性,内外环差不多在同一个平面,当它们中间夹有纸张时,内外环就会产生向内的弹力而夹紧纸张。

2.比较长尾夹和回形针,说说它们都各有什么优点。

回形针的优点:

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小巧灵活、使用方便。

长尾夹的优点:

结构简单,能夹较厚的纸张。

(2)动手制作一个回形针

工具与材料:

平口钳子和铁丝

制作过程:

1.用平口钳拉平一根回形针,要拉得很平,近乎直线。

2.将拉直后的回形针放入上一步制作的两根钻柄中间。

3.小心地将回形针绕着两根钻柄中较长的那根绕一圈。

回形针会被较短的那根卡住,不会松脱。

4.继续绕圈,直到长钻柄上绕满四圈。

5.将绕好圈的回形针从夹具上小心取下,检查一下圆圈是否绕得匀称紧致。

注意事项:

1.内外两个环应在同一个平面;

2.内环头应稍稍上翘;

3.铁丝弯处要有弧度,不要有棱角;

4.两个铁丝头要圆滑。

小结:

小小的回形针虽然结构简单,却是经过了许多设计师多年的不断改进才日趋完善,最终才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文具。

三、活动2:

设计与生活

好的产品离不开巧妙的设计,一个好的设计,一般要经过哪些环节?

(构思——制作——改进——使用)

请同学们思考:

这些周围常见的日用品,分别有什么用途,它们是怎样设计的?

日常用品

用途

设计原理

衣架

圆珠笔

指甲钳

拉链

百叶窗

查阅资料,了解它们的发明过程。

衣架:

衣架是由一个名叫艾伯特·帕克豪斯的工人发明的。

当时他是美国密执安州的一家金属丝及小手工制品公司制作灯罩的铁匠,一天他生气地发现工厂衣帽间的挂衣钩已被全部占用,他气冲冲的拿出一段铅丝,弯成大衣肩部的形状并在上面加了钩子。

这个发明被他老板据为己有并取得专利,这便是衣架的起源。

圆珠笔:

圆珠笔诞生于1944年,匈牙利的一位编辑拉季斯洛·比罗发现,印刷油墨干得很快而且不会弄脏稿纸,于是他决定制造一种使用同样油墨的笔。

可是这种粘稠的墨水无法从一般的笔尖流出来。

在身为化学家的兄弟乔治的帮助下,他们设计出一种利用毛细作用把油墨送至圆珠的笔。

1954年,派克钢笔公司推出了高级的Jotter圆珠笔,这种笔容量大而且能在油墨用完后补充油墨。

指甲钳:

指甲剪又称指甲刀、指甲钳,是美国人20世纪30年代发明的。

是一种个人护理用品,主要用于修剪指甲及脚甲。

多数的指甲剪都是以金属,同时利用杠杆原理操作,使用者只需施力按压钳的末端,便可轻易透过锋利的前端剪断指甲。

拉链:

1893年,一个叫贾德森的美国工程师,研制了一个“滑动氏没紧装置”,并获得了专利,这是拉链最初的雏形。

这项装置的出现,曾对在高统靴上使用的扣钮扣钩造成了影响。

但这一发明并没有很快流行起来,主要原因是这种早期的锁紧装置质量不过关,容易在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松开,使人难堪。

1913年,瑞典人桑巴克改进了这种粗糙的锁紧装置,使其变成了一种可靠的商品。

他采用的办法是把金属锁齿附在一个灵活的轴上。

这种拉链的工作原理是:

每一个齿都是一个小型的钩,能与挨着而相对的另一条带子上的一个小齿下面的孔眼匹配。

这种拉链很牢固,只有滑动器滑动使齿张开时才能拉开。

百叶窗:

百叶窗并没有记录显示是某一个人发明的,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总结经验发明出来的,是集体的智慧。

百叶窗是窗子的一种式样,起源于中国。

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直棂窗,从战国至汉代各朝代都有运用。

直条的被称为直棂窗,还有横条的,叫卧棂窗。

卧棂窗即百叶窗的一种原始式样,也可以说它是百叶窗原来的状态。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有趣的发明,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更多有趣的设计,并和同学交流分享。

第2课《不一样的饮水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设计师”的第2课。

本课以学生非常熟悉的饮水瓶为探究素材,旨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人群的饮水瓶,发现不同人群对物品的需求不一样,通过体验活动知道设计过程需考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而做相应的构思。

本课包括情境导入、活动1“我们的饮水瓶”、活动2“满足了什么需求”实践“选一个合适的饮水瓶”等4个教学环节。

情境导入以学生之间使用了不同饮水瓶的日常现象,引发学生对“为什么不同的人会选用不同的饮水瓶”的问题产生兴趣和思专。

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自己和同学的饮水瓶有哪些不同发现每个人因对饮水的需求不同而选择了不同的水瓶。

活动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和亲身体验的方法,了解不同人群的饮水需求以及他们所使用的饮水瓶的设计构思,体会到在进行设计时必须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而做出相应的设计构思。

“实践”环节以为家人挑选合适的饮水瓶的任务。

激发学生将本课学到的设计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饮水瓶的种类很多,可以从材料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分类;

2.人们会根据实际需求,选用不同的饮水瓶;

3.不同款式的饮水瓶都是根据人们的实际需求而设计的;

4.设计师通常会通过观,调查。

甚至亲身体验等方法了使用者对产品的需求;

5.在日常生活中,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物品。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比较同学间不同的饮水短,分析选择饮水瓶时需要专虑的因素;

2.亲身体验运动饮水的需求。

体会运动水瓶设计的构思;

3.过调查不同人群使用的饮水报,知道设计师会根据人们的需求设计产品;

4.通过课外小实践活动。

仅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物品。

科学态度目标: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带着强烈的探究欲进行细致观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验到需求与设计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调查和亲身体验的方法,探究运动饮水瓶的设计构思。

教学难点:

设计师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采用了哪些相应的设计构思。

课前准备:

PPT课件、运动饮水瓶、普通饮水瓶、《科学活动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播放图片

运动场上,刚做完运动的妍妍、彬彬和琪琪拿起了饮水瓶喝起水来,你注意到了吗,为什么大家选用的饮水瓶都不一样?

教师提示:

个人的喜好不同或一些实际需求不同,所以选择不同的饮水瓶。

二、活动1:

我们的饮水瓶

饮水瓶种类很多,从材料上分,有塑料水平、不锈钢水瓶等;从功能上分,有保温水瓶,运动水瓶等。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饮水瓶,观察自己和小组同学的饮水瓶有哪些不同,说说在选用饮水瓶时人们常会考虑什么因素。

同学的

饮水瓶

不同

材料

外形

结构

功能

组内交流,你在选择饮水瓶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

预设:

A同学:

喜欢运动,需要多喝水,需要容量大的饮水瓶。

同时要方便携带,有手绳。

B同学:

喜欢到户外游玩,需要方便携带、有手绳的饮水瓶。

同时,我喜欢卡通的造型。

C同学:

喜欢到图书馆看书,喝水少。

需要轻便、安全的饮水瓶。

我喜欢粉红色。

因此,选择了容量较小,不容易倾倒、方便携带的小水瓶。

D同学:

喜欢运动,注重健康、卫生。

需要容量大、能保温、瓶盖连瓶身的饮水瓶。

教师小结:

选购饮水瓶时,我们所考虑的因素都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不同的人需求不同,选购的饮水瓶也就不同。

三、活动2:

满足了什么需求

人们会根据实际需求,选用不同的饮水瓶。

如冬天时会选择保温瓶,外出时选择便携型水瓶。

不同款式的饮水瓶都是根据人们的实际需求而设计的。

怎样才能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的饮水瓶?

1.仔细观察下列两款饮水瓶,说说它们的设计源于人们的哪些务求?

2.找一找设计师为实现这些需求所做的细节上的设计,并在图中标示出来。

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通常会通过观察、调查,甚至亲身体验等方法了解使用者对产品的需求。

任务:

尝试用一只手打开饮水瓶,体验运动时饮水遇到的问题和需求:

观察运动水瓶,说说哪些设计细节满足了人们运动时饮水的需求。

学生体验运动时饮水的需求,并观察运动饮水瓶的特点,体会设计师所做的设计。

学生交流汇报体验活动后的发现,并分析运动水瓶上哪些设计能满足人们运动时的饮水需求。

教师小结:

通过体验活动,设计师可以很好地了解使用者对产品的实际需求,并以此做出相应的设计构思,设计出满足需求的产品。

四、实践:

选择合适的饮水瓶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想想家人的不同需求,为每个家人选择一款合适的饮水瓶。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不同的设计都是根据不同的需求来进行的,课后请同学们调查生活中其它根据需求完成的设计,并和同学交流分享。

第3课《我的保温饭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设计师”的第3课。

本课主要日标是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和体验活动,体会到设计要基于一定的科学原理,包括情境导入,活动1“热去哪里了”,活动2“不同材料的导热本领”,活动“材料保温效果好”、实践“做个保温饭盒”等5个教学环节。

情境导入环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放在饭盒里的炒饭变冷了”,发学生对热传递现象的探究热情。

活动1引导学生在观察热的传递现象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热传递的特点,从而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导热本领,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材料导热本领好,哪些材料的导热本领较差。

活动3则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不同材料的保温效果。

知道哪种材料的保温效果更好。

通过前面三个活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热的传递特点有了一定的认知。

因此,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根据热传递的知识解决本课导入环节的情境问题:

对一个不能保温的饭盒进行改造,使其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重点是以炒饭变冷的日常现象,引发学生通过科学实验建构热传递的相关科学概念,并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进行设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热会在物体与环境、物体与物体之间,问一物体的不问部分之间进行传递;

2.热会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

3.生活中的各种物品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

4.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保温性能也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手去感受热的传递;

2.通过实验,验证热的传递特点与方向;

3.设计实验观穿身边溶见材料的不同导热性能;

4.运用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方法探讨不同材料的保温效果;

5.运用科学原理改进不保温的饭盒

科学态度目标:

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知识进行设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进行设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探究热传递的规律,以及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本领。

教学难点:

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本领。

课前准备:

PPT课件、玻璃饭盒、热水、烧杯、软泡沫板、铜棒、水温计、黄油、棉布、棉花、钢丝球、报纸、铝盖、《科学活动册》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播放图片

波波、琪琪和妍妍在野餐,但是他们发现装载饭盒里的炒饭凉了。

杯子里的热水、饭盒里的热饭过一段时间都会变凉,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

教师引导:

大家认为是因为饭盒不保温,热传递了出去,炒饭就变冷。

有办法让这个不保温的饭盒变得保温吗?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改造饭盒的初步想法和依据。

提出本节课任务: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热的传递特点以及影响热传递效果的主要原因,然后再根据热传递的科学原理改造饭盒,使它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

二、活动1:

热去哪里了

实验:

热去哪里了

将热水导入饭盒中,用手感受饭盒里的热是怎样传递的。

实验步骤:

1.用手轻触饭盒外壁,能感受到热吗?

2.再将手放在饭盒上方和四周,也能感受到热吗?

教师提醒:

1.注意热水,小心烫伤;

2.用手所感受到热水的热是怎样传递出去的。

小结:

热会在物体与环境、物体与物体之间、同一物体不同部分之间进行传递。

思考:

热的传递过程有什么特点?

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热水,盖上泡沫塑料盖。

在铜棒上每隔一定距离用黄油粘上一颗绿豆,再将铜棒插入烧杯中。

根据实验现象,并尝试解释。

实验现象:

1.铜棒上的绿豆从靠近热水的一端往另一端逐个掉落;

2.最靠近热水的绿豆最先掉落,最远离热水的绿豆最后掉落。

如何解释这种实验现象?

热会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

热水比铜棒温度高,热就从水中传到铜棒上,在水中的铜棒一端温度较高,热就沿着铜棒从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逐渐传递。

因此,越靠近热水的地方越先得到热量,黄油就越快融化,绿豆就先掉落。

引申思考:

热传到铜棒上,还会向哪儿传?

三、活动2:

不同材料的导热本领

生活中的各种物品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例如用木材制作成的筷子、用铁锻造成的铁锅、用塑料制造成的杯子、用棉花纺织成的衣服等。

不同的材料,其导热的性能一样吗?

尝试设计实验,研究不同材料的导热性。

实验设计参考: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分析结果,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

教师提醒:

1.按实验方案操作;2.小心惹谁,避免烫伤;3.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

实验记录表

材料

融化速度

实验发现

木片

贴片

棉布

塑料片

四、活动3:

哪种材料保温效果好

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保温性能是否也不同?

生活中哪种材料的保温效果更好?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要通过实验去验证。

实验步骤:

往三个锥形瓶中倒入等量热水,盖紧带温度计的橡胶塞,将锥形瓶放入大烧杯中。

分别用棉布、报纸、钢丝球等材料填满锥形瓶和大烧杯之间的空隙。

观察并记录锥形瓶中水温的变化情况。

分析实验数据,比较哪种材料的保温效果更好。

五、实践:

做个保温饭盒

在生活中,有些饭盒不具备保温功能。

尝试对这些饭盒进行改造,使它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改造方案:

预设:

1.大饭盒的底部铺上一层棉花;2.把小饭盒放进大饭盒中;3.在大小饭盒缝隙中塞满棉花。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制作完成后,用热水测试。

分别测量没有改造的饭盒与改造的饭盒里热水的水温,并对比数据,分析改造后的饭盒保温效果如何,完成实验记录表填写。

开始的温度

5分钟后的温度

10分钟后的温度

没有改造的饭盒

改造后的饭盒

我的发现

结论:

改造后的保温饭盒的保温效果更好。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在科学探究中,能通过实验了解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能根据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利用身边材料,设计和自制一个保温饭盒,让我们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进行设计,解决生活问题。

第4课《多功能物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