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0021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海南省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海南省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海南省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海南省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省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docx

《海南省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南省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docx

海南省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

 

海南省地热资源

勘查开发利用规划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二○○七年六月

正文目录

第一章前言

一、规划背景

我省地热资源丰富,是继蓝天碧海、阳光沙滩等标志性稀缺资源之后,推动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卖点和亮点。

开发利用好海南地热资源,是在创新中提升海南旅游竞争力、加快“建设旅游强省”步伐的一项重要举措。

为确保我省地热资源的有序勘查与开发利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海南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全国矿产资源规划》、《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等,编制《海南省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根据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省建设的需要,对全省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提出我省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规划》是指导我省地热矿产勘查与开发工作的政策性文件,是省人民政府主管部门依法对全省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

《规划》基期是2005年,规划目标期为2010年,展望到2020年。

《规划》适用范围为本省所辖行政区域内岩石和流体中能被经济合理地开发出来的地热资源(本规划特指流温在≥32℃)以上的地下热矿水资源)。

二、规划原则

(1)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

(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3)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

(4)政府主导,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原则;

(5)提高利用水平,走集约化道路的原则。

三、规划内容

(1)摸清海南省地热资源家底。

对新区开展地热资源评价;对已开采的地热田要对批准可采资源量及开采现状进行核实,为实行总量控制提供依据;

(2)对全省地热资源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开展地热资源利用综合评价,为利用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3)建立和完善地热数据库及信息系统;

(4)明确规划分区的原则;

(5)制定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调控措施,引导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科学、合理、有序地展开。

第二章地热资源特点

一、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概况

海南省地处中国最南端。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面为南海。

全省陆地总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海南岛为我省最大的岛屿,位于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东北至西南长约290公里,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2大岛。

环岛海岸线长1528公里,有大小港湾68个。

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主要特征,占全岛面积的38.7%。

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

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

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

海岸主要为火山玄武岩台地的海蚀堆积海岸、小港湾或堆积地貌海岸、沙堤围绕的海积阶地海岸。

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GDP)903.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

200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828.00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达10980元,比上年增长8.9%。

其中,全省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01.10亿元,比上年增长6.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2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6.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7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2005年全省接待旅游者1516.47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25.05亿元。

二、地热资源水文地质条件及分布特征

海南省地热资源以水热型为主,根据《地热资源勘查规范》GB11615-1989的规定,当地下水水温大于或等于25℃时,属地热资源。

地热资源按温度可分为高温、中温、低温三类,其中:

①水温28℃≤t<40℃为温水;②40℃≤t<60℃为温热水;③60℃≤t<90℃为热水;④90℃≤t<150℃为中温地热资源;⑤t>150℃为高温地热资源。

我省的地热资源主要是水温<100℃的中低温地热资源。

根据其产出条件,分为断裂(裂隙)型和沉积盆地型二种类型(上述二种类型依据我省的习惯分类,也分别称为构造裂隙型热矿水和孔隙层状型热矿水二种(下同)。

(一)构造裂隙型热矿水文地质条件及分布特征

构造裂隙型热矿水在地表大都以泉的形式出现,我们称之为温泉。

温泉的出露及其水温、水量,主要受岩石、地质构造和地形的控制。

1、岩石对温泉分布的影响

海南省温泉出露与中生代花岗岩有密切关系,据统计,全岛31处(见附表1)构造裂隙型温泉点(群)中,有20个温泉直接出露于中生代花岗岩中,占温泉总数的64.51%,有4个温泉出露在一、二级冲洪积阶地上,但基底为花岗岩,仍属花岗岩裂隙型温泉;在老地层与花岗岩接触带出露的有7处,占温泉总数的22.58%;喷发火山岩中未见有温泉出露。

直接在花岗岩中出露的温泉流量大,水温高,平均水量2·77L/s,最大流量14·14L/s;平均水温54℃,最高84℃。

变质岩中出露的温泉水温较低,水量也较小,平均水温46·2℃,水量1·53L/s。

2、构造断裂对温泉的控制作用

本岛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断裂作用发育,形成了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构造带等主要构造体系,尤其以东西向及北东向断裂体系为主,是多次活动、继承性强的断裂,控制着裂隙型地热资源的储存和运移。

⑴东西向构造带的控制作用

东西向构造体系是岛内最主要构造体系,分别为王五-文教、昌江-琼海、尖峰-吊罗、九所-陵水四条断裂构造。

由于地貌和地质构造上的原因,九所-陵水、尖峰-吊罗两条深大断裂与温泉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

如九所-陵水深大断裂带上有陵水红鞋温泉、高峰温泉、三亚赤田温泉等成群出露;在断裂带的南侧有三亚草厂温泉、半岭温泉、崖城温泉等温泉出露。

断裂带南侧出露的温泉较多,水温较高,水量也较大。

温泉沿深大断裂带出露,在破碎带形成泉群,如高峰温泉在长约2km的破碎带中就有5个温泉出露点。

尖峰-吊罗深大断裂带也有一系列的温泉分布,如兴隆温泉、南平温泉、石硐温泉、七仙岭温泉和中沙温泉、陀烈温泉等沿断裂带破碎带两侧溢出。

七仙岭温泉是南北向的什物岭断层,在保亭境内三角岭附近与纬向断裂相交后,在七仙岭山下出露形成,是我省温泉水温最高,水量最大的温泉。

⑵北东向断裂的控制作用

区域性的北东断裂破碎带也是地热资源储存和运移的良好构造,全省有16处温泉沿着这些断裂带分布,如官新温泉、官塘温泉、兴隆温泉、二甲温泉、红岗温泉等。

(3)地形对温泉出露的控制作用

温泉出露标高,东南部较低,在海拔30m以下的居多,少数在海拔50~60m;西北部温泉出露标高都在在海拔90m以上。

总体上,在东南部的温泉出露标高低,水温较高,流量也大;西北部出露的温泉地形高,相对水温较低,流量较小。

(二)孔隙层状型地热水文地质条件及分布特征

根据已有的资料,琼北承压水盆地和西南部的乐东莺歌海—九所盆地、东方感城—板桥盆地分布有隐伏的孔隙层状热矿水。

孔隙层状地热资源在琼北承压水盆地主要分布于角尾组、下洋组、涠洲组地层,埋深500~1000m以上,承压水的温度一般为32~51℃,储水岩性为粉细砂或中细砂层。

西南部地区主要分布于望楼港组和佛罗组地层,埋深一般自50~100m左右,100m深度内承压水温度可达37℃,储水岩性为海相贝壳碎屑岩或砂砾层;。

本岛北部地区与西南部地区相比,热矿水的含水层分布面积广,厚度、深度也比较大,温度高。

琼北的澄迈与海口地区,自上而下依次分布于角尾组、下洋组和涠洲组地层。

各组地层都是多回次的复式沉积地层,粘性土地层与粗粒土相间分布,在水文地质上,形成了隔水层与透水层相间分布的地层格局,为热矿水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琼北热矿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受区域地貌、地层和地质构造控制。

地势南高北低,热矿水含水层产状基本与地形一致,由南向北、西北倾斜,主要通过众多火山口通道和盆地边缘,接受大气降水和上、下含水层的越流补给。

在天然水力坡度下由南向北往琼州海峡径流。

地下水径流至深部热储层时,径流的常温水不断地被深部的热岩层加温成为热矿水。

低矿化度的热水加入,破坏了原热矿水的水化学平衡,含水介质中的矿物质就不断地溶滤在热矿水中来维持水化学平衡,不断的补给、径流、加温、溶滤为深部热矿水的形成过程。

区内热矿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是以侧向排泄于琼州海峡和垂直越流补给排泄,人工开采也是热矿水的主要排泄方式。

1、琼北承压水盆地层状地热田

海南岛北部的琼北承压水盆地在1000m深度内,有8个承压含水层组,主要分布在澄迈到海口一带,其中第1、2、3、4含水层是常温含水层,第5、6、7、8含水层是温热水含水层:

⑴第5层温热水承压含水层组

分布于澄迈桥头到海口新阜岛一带,赋存于第三系中新统角尾组地层。

含水层由4~6个分层组成。

含水层层位稳定,由南往北、西北变深和倾斜,厚度23.22~83.00m,平均厚度51.96m。

在西部老城一带,含水层其顶部隔水层为不稳定的粘土和粉砂层,上、下层水系联系密切,隔水、隔热条件差,以至该地段含水层地热水温偏低。

本层富水性为中等-极强富水。

⑵第6层温热水承压含水层组

赋存于中新统下洋组上段。

分布于琼北澄迈桥头到海口新阜岛、流水坡一带,含水层厚度小,局部地段缺失。

含水层厚度4.00~30.00m。

单位涌水量0.557m3/s﹒m,富水性中等。

水温42.5℃。

属微咸温热水。

⑶第7层中低温温热水承压含水层组

分布澄迈桥头到海口市区新埠岛、流水坡一带,赋存于中新统下洋组中段。

在750m深度内由3~6个含水层组成,含水层层位较稳定,由南往北、西部倾斜,在西部老城一带未揭露(800m深度内)。

与上部第6层之间有较厚的稳定的杂色粘土层相隔,隔水条件好。

含水层厚度平均厚度66.29m,单位涌水量0.115~1.216L/s﹒m,富水性中等-强富水。

水温42.5~50℃,属微咸温热水。

⑷第8层中低温温热水承压含水层组

赋存于中新统下洋组下段。

目前仅在海口金贸区、海甸岛一带揭露,海口金贸区施工的热水孔揭露该含水层,在754~980m深度内由3个含水层组成。

与上部第7层之间有很厚的杂色粘土层相隔,隔水条件好。

含水层厚度98.00m,单位涌水量0.268L/s﹒m,富水性中等,水温50℃,属微咸温热水。

2、西南部地热田

海南省西南部地热田包括乐东莺歌海—九所层状地热田、东方感城—板桥层状地热田,西南部的层状地热田埋藏相对较浅,厚度薄,水温相对低,呈现不连续分布于八所—感城盆地、莺歌海—九所盆地中。

地热资源主要赋存于第三系望楼港组和佛罗组内,深度一般为50~100m,含水层岩性为中砂、粗砂、细砂、砂砾石及含砾亚砂土,岩性变化较大,厚度不稳定,一般5~20m,水位埋深+9.59~5.00m,单位涌水量一般0.120~2.100L/s.m,富水性中等~强富水。

水温32~50℃,属温热水。

第三章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现状

一、地热资源勘查现状

(一)地热资源勘查现状

我省地热资源的勘查总体程度较低,除为开发利用而对单个热矿点进行勘查外,没有开展过地热资源的专题调查工作。

较为详细的地热资源调查是1962年开展的1∶20万、1∶50万海南岛水文地质概查,对发现的温泉点进行调查,并提交了海南岛热矿泉调查表。

1981年由海南地质大队完成的1∶20万海南岛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对全岛的地热资源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最早为开发利用进行的地热专项勘查评价工作,是海南地质大队1973年为利用地热能发电而对保亭县七仙岭地热田进行的地热水文地质勘探,初步查明了该地热田的热水出露条件、埋藏条件,热水的水温、水质与水量,热水的动态特征,其勘查成果为今天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

海南建省后,随着旅游业发展对地热资源需求的加大,上世纪九十代形成了对地热开发的一个小高潮。

至今已先后对万宁兴隆、三亚南田、琼海官塘、儋州蓝洋、澄迈西达、保亭七仙岭等十四处地热田进行了普查—勘探评价工作。

另外,海府地区在孔隙层状地热田中施工了约六十口地热开采井,探获了一批地热资源量,为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各地热田情况见附表1。

(二)地热资源勘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地热资源勘查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低

我省对地热资源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总体上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除了在开展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时,对地热资源(主要是地表出露的温泉)进行点上的一般调查外,至今尚未开展全省性的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造成了对地热资源总量掌握不清,十分不利于对地热资源的科学管理,大大制约了我省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度。

2、地热资源勘查程度不高

我省现已发现的31处裂隙型带状地热田中进行勘探评价的仅9处,而3处孔隙层状型地热矿田中也只有琼北承压水盆地层状地热田开展过初步的专题研究工作,西南部的八所—感城盆地、莺歌海—九所盆地的层状地热田勘查工作基本处于近空白状态。

3、地热资源的调查研究缺乏国家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随着国家对地勘行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将勘查的重点转向国家急需的能源、富铁、铜、铅锌等矿种,作为我省优势矿产资源之一的地热资源的勘查评价已较难获得国家勘查资金的支持。

这也是我省地热资源勘查总体程度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海南省地热资源水量丰富,水质优良。

除其固有的热能外,水中还富含F、Sr、Zn、H2SiO2、Ca、Mg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组分,属优质医疗热矿水,用途十分广泛。

(一)裂隙型带状地热田热矿水开发利用现状

裂隙型带状热矿水地热田是我省地热资源开发的重点对象,但由于各个裂隙型带状热矿水地热田所投入的勘查工作量不同,其开发利用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2005年底全省已授予矿权的地热田共12处,探获资源量为47118m3/d,另水务部门已颁发取水许可证64处(其中海口市53处、琼海市2处、三亚市6处、儋州市2处、保亭县1处,批准许可开采量1.8万m3/d)。

详见附表1。

地热水中含有偏硅酸、偏硼酸、硒、碘、钙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是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珍贵资源;长期浴用可有效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并能刺激自律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促进新陈代谢,对人体有兴奋作用,增强身体抵抗力。

目前,我省地热资源主要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温泉已是我省旅游资源的重要品牌,很多星级酒店都以“温泉”冠名为荣;在客源大战中,凡是有温泉招牌的宾馆酒店入住率往往高于其他宾馆酒店。

在裂隙型带状热矿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已初具规模的有琼海官塘、九曲江、保亭七仙岭、万宁兴隆、三亚南田和海坡、凤凰山庄、儋洲兰洋、澄迈西达等九处。

具不完全统计裂隙型地热田的开采量为5700m3/d,约占资源总量的12.1%,各地热田的详细开采量见附表1。

已开发的热矿水区内各种服务设施基本配套齐全,交通条件也较好。

但从整体看已开发的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在东海岸,分布很不均匀,不利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孔隙型层状热矿水开发利用现状

孔隙型层状热矿水的开采目前主要在琼北承压水盆地中。

除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海府地区施工的以监测和科研为目的钻孔外,90年代以来以开采热矿水服务于宾馆为目的的开采井。

据截止2005年底,开采井数约为60口,总开采能力约为14500m3/d,实际开采量约5000m3/d,主要集中分布在海府地区,东起东营镇的皇冠酒店,南至国兴大道、凤翔路、南海大道,西至澄迈的盈滨半岛、北至海岸线。

以海甸岛、金贸开发区、万绿园一带的填海区和西海岸几处区域开采井为较为集中密度较大。

大部分开采井深700~800m,主要混层开采第5、6、7层承压水,水温42~45℃。

目前的最大开采深度已达1000m以上,主要混层开采第5、6、7、8层承压水,井口水温已达55℃。

西南部的孔隙型层状地热田地热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利用。

(三)地热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地热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我省现已发现有31处裂隙型带状地热田,其中仅9处得到开发利用,其余21处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目前仍然处于自流状态,地热资源白白浪费,得不到利用。

孔隙型层状地热矿田中,琼北承压水盆地的地热资源热矿水目前的开采量仅为5000m3/d,不足可采资源总量的7%,西南部的八所—感城盆地、莺歌海—九所盆地的层状地热田勘查开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2、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东部优于西部

我省地热资源开发的利用由于受区域性经济发展布局的影响,地热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海南岛东部旅游资源较多、开发程度高的琼海、万宁、三亚等地区,西部仅有儋州兰洋、澄迈西达二处地热得到开发利用。

3、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局限性

目前我省的地热资源利用主要局限于传统的旅游浴疗上,在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开发利用基本处于空白,而地热资源在农业种植、制冷加温等方面有很广的用途和很大的发展空间。

4、海府地区地热开采井布局不合理,存在环境隐患

琼北承压水盆地内海府地区的热矿水在开采上主要是各利用单位独立开采,开采规模小、单井利用资源量小,造成产能浪费;在海口市海甸岛、西海岸一带由于多家单位独立开采,开采井单位密度较大,开采井间相互影响干扰,造成局部热矿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存在环境隐患。

第四章地热资源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一、地热资源市场需求前景分析

1、近期替代能源的需求为地热开发利用开辟了广阔空间

能源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寻找替代能源已是世界性热点课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工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地热资源都有一个共识:

地热资源是可供选择的替代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制定了相应的开发利用规划。

我国地热能的直接利用(非电利用)已居世界首位,国家经贸委在二OO一年底制定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把地热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作为重点之一。

2、生态省建设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开发利用好海南地热资源

生态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迫切要求海南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省在全国率先作出建设生态省的重大决策,而地热资源正是一种无污染或极少污染的绿色能源,其突出优点是占地少,无废渣和粉尘,退水既可综合利用又可回注到地下储层,起到增加压力、保护储层、保护地热资源的双重目的。

开发利用好我省地热资源,有助于保持海南环境资源优势,营造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和谐的生态氛围,创造一流的人居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海南地热资源特色鲜明潜力巨大

地热是我省的优势矿产资源之一,其资源特色十分鲜明,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资源的开发可走立体型开发、综合式利用、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围绕工业生产(温室干燥、脱水加工等)、农业科研(名优花卉、瓜菜等生态农业和热水养殖)、居民生活(生态村镇建设)、医疗康复、体训基地(侧重于水上项目冬训)、旅游服务等系列,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地热产业开发格局。

4、温泉休闲旅游已成为海南旅游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根据《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所在确定的我省旅游业发展目标:

争取到2020年把海南建设成中国旅游名省,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国际性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这一总体目标的要求是:

在实现海南旅游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争取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国内前列。

2020年,实现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820万人,旅游总收入500亿元;建成一批旅游经济发达的旅游名城和一批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旅游景区;创造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国内一流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氛围,让海南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秀,打造出中华民族四季花园的品牌。

要把海南建设成为国际著名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地热资源将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5、开发利用海南地热资源将为“健康岛”概念注入新的内涵

海南温泉众多,医疗效果也各具特色。

如在“硫化氢泉”(官塘温泉)洗浴对人的皮肤、心血管、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肾功能皆有良好作用;在“含氡的氟硅医疗热矿水”(兰洋温泉等)洗浴,对神经衰弱、心血管、风湿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等。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会使以浴疗温泉为依托的度假村、康乐中心、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进入百姓生活当中。

6、中高档商住楼、宾馆业的发展,增大对海府和三亚等地区地热资源的需求

从经济的角度看,热矿水的开发利用,可全面推动旅游业、房地产业、冬季的水上项目竞赛训练、医疗保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据估算,有热矿水供应的商住楼、宾馆每平方米增值在100元以上,每张床位增值30~50元。

目前海口市场上热水深井成井成本约为80万元,按日开采量500t,热水单位水价平均为4元/m3作基础价格计算,一年半左右即可回收成本。

7、兄弟省市的成功实践为海南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

成功经验

我国在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面成果显著,建立了西藏羊八井地热发电示范基地、天津地热区域采暖示范基地、天津静海、河南新郑等4个农业利用示范基地、河北雄县、湖南汝城地热田科学管理技术示范县。

如今京津地热区域供热已形成规模产业,豫、闽、陕、鄂、湘等省一些县(市)地热利用活跃了农村经济,改善了投资环境,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为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和促进作用。

我省结合“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吸取兄弟省市经验,使海南地热资源利用,少走弯路,呈“后发优势”。

二、地热资源市场供需分析

(一)地热资源量预测

1、构造裂隙型地热田的地热资源量预测

由于各地热田的勘查程度不同,对构造裂隙型资源量的估算分两种方式进行。

一是已勘查的地热田的资源量估算,对已勘查的地热田其资源量根据勘查报告所审批的资源量进行统计。

二是未经勘查的构造裂隙型热矿泉的地热资量主要通过与已知点对比,利用经验法进行估算。

经统计我省构造裂隙型地热田的资源总量为A+B+C+D级可采资源量60186m3/d,其中已探明的资源量为A+B+C级47118m3/d、未经勘查的地热田估算资源量13068m3/d。

为各地热田的资源量探明(估算)资源量详见附表1。

2、孔隙型层状地热田的水量预测

根据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最新完成的琼北承压水盆地层状地热田专题研究成果,对琼北承压水盆地层状地热田的水资源量进行了估算,其中第6层热矿水含水层地热资源归到第7层中估算,估算结果如下:

⑴储存量估算结果:

地热田总储存量为39.2亿m3。

第5层储存量17.2亿m3,第7层储存量为22.0亿m3。

⑵天然补给量估算结果:

温热水总天然补给量为83863.77m3/d。

第5含水层的天然补给量为41305.33m3/d;第7含水层天然补给量为42558.44m3/d,其中第7层补给量由两部份组成:

即为迳流断面法计算量(29490.8m3/d)和迳流模数计算量(13067.6m3/d)。

由于海府地区的热水井主要集中在海口市区和西海岸,西部老城区缺第7层的计算参数,无法利用断面迳流法计算该区的天然补给量,利用计算区的单位面积天然补给量推算老城区天然补给量。

⑶允许开采量计算结果

采用均匀布井法计算水源地第5层、第7层允许开采量,第5层、第7层的允许开采量分别为40715m3/d、33912m3/d。

由于西南部两处孔隙型层状地热田现有地质资料较少,未能对其资源量进行估算。

(二)地热市场资源供需分析

我省已探明的地热资源总量主要为裂隙型带状地热田的资源量:

A+B+C级47118m3/d,而目前全省的总消耗量仅为10700m3/d,其中裂隙型带状地热田地热开采量5700m3/d,仅占探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