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9794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docx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docx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

创造社:

成立于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1、在内容上以侧重自我表现为主,较少客观描绘。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

2、在表现手法上,利用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来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大胆诅咒和强烈抗议。

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明显。

新月社:

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

得名于《语丝》周刊。

《语丝》创刊于1924年11 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

《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浅草-沉钟社:

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创办《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过《文艺旬刊》,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

  

莽原社:

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

成员主要有高长虹、向培良,韦素园等,以创办《莽原》周刊和半月刊而得名。

《莽原》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

未名社:

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

成员主要有韦素园、台静农等。

这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从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

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湖畔诗社:

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人。

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为"湖畔诗人"。

他们写作抒情诗,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较成熟。

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这些诗作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

被朱自清称为当时"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四个年轻人。

 

三、《新青年》的重要作用

《新青年》是综合性文化刊物,而非纯文学刊物,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最初称为《青年杂志》。

它是整个“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期间代表着新文学、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学、旧文化进攻批判的主要阵地。

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理论、口号、文学作品都是在《新青年》上发表的。

1917年1月、2月,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五四”新文学最初一批重要作品就是在《新青年》上刊登的,最重要的是1918年1月首次刊登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

同年5月,刊登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实践的正式开始。

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1.理性精神的张扬  2.感伤的精神标记3.个性化的追求      4.创作方法的多样性探索

三、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

(一)鲁迅在艺术创作上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充分继承传统文学精华,同时广泛吸取、借鉴了外国文学的特长。

特别注重白描手法的运用,对人物描写注重对其自身的描写,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完成人物性格。

小说的结构方式也继承了传统文学,如《阿Q正传》——纪传体、章回体。

很多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如《明天》、《肥皂》。

此外,鲁迅形式上借鉴日记体、对话体,场景描写在淡化情节方面吸取外国文学的手法。

在小说中将古今中外融为一体,显示出现代小说的品位。

(二)总体风格上,既体现为一种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风格,又表现为一种多种风格并存的格局。

有现实主义即传统现实主义,有浪漫主义——《故事新编》,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抒情散文诗《野草》,多种风格相兼并蓄。

鲁迅风格的难以概括就是他的风格。

一、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独特价值。

二、郭沫若史剧创作的独特意义。

三、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和文学主张。

一、集中体现在两方面:

(一)从时间上和艺术上,郭沫若的诗歌创作都不是现代新诗中最早和最好的,他是现代新诗格局真正的奠定者,是一代诗风的开创者,确立了现代新诗的基本形式:

诗体高度自由,语言绝对白话,写作过程无拘无束,诗人情感饱满充实。

但也有明显的局限与不足:

过于自由、过于放纵,使新诗处在一种无边无际,毫无规范的形态。

(二)形成一种总体而又具有鲜明个性的审美风格。

整体的美、气势的美和个性的美,不以某一首诗显示其成就,每一首诗又不以某一句显示其价值,而在于整体的美,整体的气魄、胸怀与情感,确立了郭沫若新诗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审美地位。

二、史剧创作。

(一)敏锐的政治目光和大胆的艺术创新,观念和手法的创新,他反对历史剧主要是真实地表现历史,主张要敢于创造历史,要让人们在剧中看到对历史崭新的解释,并大胆改写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虚构历史人物和有关情节。

(二)郭沫若的史剧创作更多体现了诗的特质——更多是诗味而不是剧味,反映了诗剧合一的浪漫主义本质。

诗中有剧,剧中有诗,集中在诗人浓厚的、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上。

三、郭沫若的文学主张及对创造社的影响。

(一)郭沫若的美学主张:

1、崇尚主情主义,崇尚抒情、注重自我、主观抒情。

2、强调感情自然流露,自然抒发,主张艺术形式绝对自由,打破一切限制条条框框。

3、未忘记文学的社会功能:

为艺术而艺术——为人生。

这种主张与追求对创造社有重要影响与作用。

创造社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后期。

叶绍钧,他的主要贡献和风格是对教育界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命运的描写,从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到长篇小说《倪焕之》都表现了这个特点。

课本P.361

1、他的创作让人看到教育救国的理想是空泛的,难以实现的;

2、教育界知识分子的性格、命运往往紧随时代风云的变化而变化,缺乏坚定执著的信念,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位置;

3、他是最早用长篇小说描写教育界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家,较早在作品中集中描写教育界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家,艺术上最具代表性,朴实、客观、准确、细腻。

冰心,根本价值——对爱的追求,主要表现有两点:

1、冰心的作品对爱的体验深刻、独到,主要在作品中极力歌颂爱的力量,强调广博的爱、人类的爱,以至于上升为一种爱的哲学,她对爱的基本认识归结为一句话即“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包括母爱、童心、对大自然的爱、对祖国的爱,这些构成冰心的多重组合的爱的交响曲。

 2、冰心并不认为世界上已经充满了爱,而是清醒地看到世界上缺乏爱,所以极力褒扬、歌颂爱,冰心对爱的追求显示在理想与实际之间,是对理想、对信念的追求。

冰心对爱的艺术表现的特点是:

冰心以一个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和细腻,以冰心自己那种轻柔、委婉的笔触,又以其清新、华美的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文字构成其艺术表现魅力。

“冰心体”

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中较特殊的作家(另类),文风既现实,又浪漫,既实在,又玄妙。

他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特别关注对现实人生的积极探讨,他的作品以女性为中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问题。

许地山是特别受到宗教文化影响的作家,他对宗教有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使他的作品明显表现出神秘色彩和玄妙的倾向。

他的作品表现出对现实人生和终极人生的双重关注,他对人生采取一种认同苦难的态度,主张承受苦难、忍受苦难,在认同与顺应中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由于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方式——设寓式的结构方式,这种方式有一种明显的启发力,诱人思考,但显得比较呆板,且说教味道较浓。

 朱自清,以散文创作著称。

(现代文学散文大家有两个半作家,鲁迅算半个,一个是朱自清,一个是周作人)

1、他把真实上升到艺术,他的散文一方面是文中所写的事情足以感人,另一方面即是将日常中琐碎的、司空见惯的真实事情上升为艺术,《背影》即是一种典范。

2、朱自清的作品特别是小品散文达到了圆润、华美的境界,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情真意切、自然淳朴,他把现代小品散文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阶段。

朱自清的散文以一种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的眼光作为视角,显示了特有的细腻、敏锐,他的文章往往具有一种以小见大的特点(功能),但往往缺乏一种大气。

  创造社

(一)郁达夫:

1、显示出典型的浪漫主义主观抒情风格,是对郭沫若浪漫主义风格的补充和完善。

(郭:

诗、剧,郁:

小说、散文)(绿皮书P.82)刘先生建议阅读《沉沦》

2、郁达夫的创作在文学体式方面有独特的创造,体现在小说和散文这两种文体上,他的小说显示出一种自叙传的体式,最大限度地把小说写成自叙传,他的作品与他本人的距离是所有小说作家中最近的;他的小说具有一种特别突出的散文化倾向,最大限度地淡化情节、淡化故事,突出感情、突出情绪。

他的散文的日记体是突出的,这并非是指他以日记体作为散文形式,而是将日记直接发表,他是中国第一个发表日记的作家。

郁达夫写下了大量的纪行体散文,即以自己某一阶段的经历和感受为题材而创作的散文,例如《一个人在途上》,这种散文,故事性较强,人物较突出,有鲜明的小说倾向,以上构成郁达夫小说、散文创作的互化现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习题库(现代文学部分)

说明:

本习题库分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四类,按所使用教材章节顺序编排。

与本课程考试试卷题型一致。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

一、填空题

1、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以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为标志。

3、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

4、胡适创作的现代最早的白话戏剧是《终身大事》。

5、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6、《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周作人。

7、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他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

8、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9、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有《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

10、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1921年7月成立于东京的创造社,是五四时期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12、五四时期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13、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陈西滢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14、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5、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其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

16、语丝社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7、成立于1925年的莽原社和未名社,都是鲁迅发起和领导的。

18、台静农的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19、沉钟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其前身是浅草社。

20、湖畔诗社成立于1922年,其成员主要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21、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成立于1907年。

22、话剧在“五四”以前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

23、田汉1923年成立了《南国社》,创办了《南国》半月刊。

24、学衡派1922年成立于南京,其代表人物有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

25、甲寅派主要人物是章士钊,提倡读经、维护封建性教育。

二、名词解释

1.人的文学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的,要求反对封建非人文学,建立以人道主义为本的合乎人性的文学。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2.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主要刊物:

《小说月报》(指1921年1月由沈雁冰接编并发表《改革宣言》后的《小说月报》,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代用机关报)和《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

3.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出版《创造丛书》、《创造》季刊、《创造周报》、《洪水》、《创造日》等十余种刊物

4.新月诗派

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等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被称为“新月诗派”。

5.语丝社

成立于1924年,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湖畔诗社

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爱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湖畔代表作:

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诗歌合集《春的歌集》,汪静之《惠的风》。

7.南国社

由田汉创立于1923年,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

8.学衡派

学衡派是五四时期文学革命运动中坚持文化保守立场的文化流派。

因1922年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而得名。

主要成员是当时东南大学的教授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

在文学上的主要观点有:

文言胜于白话。

因而反对新文学和白话文。

鲁迅曾写《估〈学衡〉》等文章对该派观点予以批驳。

9.甲寅派

甲寅派是以章土钊为首的封建复古主义流派,反对白话文学,主张尊孔读经,维护封建化教育。

三、简答题

1.简析周作人《人的文学》一文的内容及意义。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

他所谓的“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2.简析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

文学研究会的基本文学态度是“为人生”,即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有关人生的问题。

文学研究会强调文学是人生的反映,文学要反映时代,表现社会生活。

他们猛烈抨击作为游戏和消遣的鸳鸯蝴蝶派文学。

3.简析创造社的文艺思想。

.创造社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

他们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的表现、内心自然流露;他们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以感情为生命,他们追求文学的全与美,提倡文学无目的论,但同时也强调文学对于时代的重大使命。

4.为什么说1917-1920年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占主潮地位?

第一,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期间出版,小说以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实为主的创作方法,以深刻的思想和成熟的艺术,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

第二,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

第三,语丝社、莽原社、未名杜等,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

第四,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介绍。

5.为什么说浪漫主义是五四时期主要的文学思潮?

第一,浪漫主义社团创造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女神》、《沉沦》在这时期出版。

第二,新月社、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湖畔诗社、南国社等,其主导倾向都是浪漫主义。

第三。

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被大量翻译、介绍。

第四,浪漫主义思潮适合了激情勃发的青年人的追求与理想。

四、论述题

试论“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意义及局限。

五四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是文学观念、文学的思想内容、文学的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

文学革命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并出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出现了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使白话文学处于正宗地位。

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局限有二:

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肯定的倾向,范围局限与城市知识分子。

第二章鲁迅

一、填空题

1、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2、1918年,鲁迅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3、鲁迅前期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强烈赞扬和介绍了浪漫主义诗人和他们的作品。

4、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提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重要思想。

5、进化论是鲁迅早期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思想武器。

6、鲁迅在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了左联,并任常务委员。

7、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其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8、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主要表现两类人物,分别是农民和知识分子

9、《故事新编》中共收人历史小说八篇。

10、鲁迅杂文创作始于1918年在《新青年》上写“随感录”。

11、鲁迅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

12、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是《野草》。

它在艺术上主要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

13、《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原题为《旧事重提》。

二、名词解释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性格的主要特点。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

(1)精神胜利法是封建思想长期毒害的结果;(2)精神胜利法是阿Q愚昧麻木的表现;(3)精神胜利法是阿Q对自尊的维护;(4)精神胜利法是阿Q对自卑的补偿。

三、简答题

1.简析《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等手法,“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

作者以“吃人”来形容封建道德对人性的摧残,倾注了作者对我们民族的极度忧愤的感情。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2.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彷徨》中的《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幸福的家庭》等篇都是写新知识分子的。

涓生、子君、魏连殳、吕纬甫、作家夫妇,都曾受过近代教育,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资产阶级进步思潮。

他们是中国近代社会中最先觉醒的分子,踔厉风发,开风气之先。

作品一方面描写社会黑暗势力对这些觉醒者、反抗者的压迫,描写封建统治思想仍然是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和习惯传统,觉醒者几乎是和整个社会相矛盾而成为孤独者、异类;另一方面,这些觉醒者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他们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常常会自私卑怯、动摇妥协、消沉颓废、改变初衷。

作品表明,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应该别寻新路。

3.简析《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①《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鲁迅经常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来表现人物。

②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

③很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风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

④小说结构形式新颖,体式繁多。

⑤语言上以口语为基础,具有简洁、洗炼、生动、峭拔的特点。

4.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①创作方法上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

②古今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古人古事为情节主干,但也羼进了一部分现代生活内容。

③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

5.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鲁迅杂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①首先表现在形象性。

鲁迅善于以新鲜贴切的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描象深奥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紧密结合起来,和谐统一。

②抒情性和讽刺性。

鲁迅的杂文以浓烈的情感震荡读者的心弦,对不合理、可笑、可鄙、可恶的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

③文体多样,风格多姿多彩。

④语言简练隽永、鲜明生动、机智幽默。

6.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

《野草》的艺术特色:

①多数篇什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达复杂的内心感受。

如过客、战士、枣树等都是象征性形象。

②艺术构思奇特。

艺术境界奇幻诡谲,神秘幽深。

③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7.简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朝花夕抬》的艺术特色:

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炽烈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杂以对丑恶现实的嘲谑讽刺,文笔朴实优美。

四、论述题

1.试结合具体作品论述鲁迅小说的深刻性。

(1)鲁迅的“为人生”的文学主张。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鲁迅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鲁迅小说独特的取材领域和表现视角。

鲁迅说: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而且,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的独特视角。

即他始终关注的是“病态社会”里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苦”。

(3)正是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

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

他的小说实质上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但鲁迅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社会:

鲁迅所开掘的“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咀嚼人的灵魂”。

(4)鲁迅小说《阿Q正传》、《狂人日记》、《药》、《孔乙己》、《故乡》、《祝福》、《离婚》、《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等都是其写灵魂的佳作。

2、试论阿Q性格。

阿Q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