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2章语言表达和运用考点3仿写含对联和修辞手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9730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2章语言表达和运用考点3仿写含对联和修辞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2章语言表达和运用考点3仿写含对联和修辞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2章语言表达和运用考点3仿写含对联和修辞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2章语言表达和运用考点3仿写含对联和修辞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2章语言表达和运用考点3仿写含对联和修辞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2章语言表达和运用考点3仿写含对联和修辞手法.docx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2章语言表达和运用考点3仿写含对联和修辞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2章语言表达和运用考点3仿写含对联和修辞手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2章语言表达和运用考点3仿写含对联和修辞手法.docx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第2章语言表达和运用考点3仿写含对联和修辞手法

考点3 仿写(含对联和修辞手法)

命题规律

考查形式

命题趋势

仿写考查综合性强,一般与得体、修辞、对联结合起来考查。

修辞手法一直是江苏高考考查的重点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材料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1.题型、分值将保持稳定

2.复习备考时,重点关注修辞、对联等题型

1.(2016·江苏卷)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A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借代。

A项,出自《鸿门宴》,将他人比作“刀俎”,自己比作“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B项,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人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

“尧”和“舜”指代贤人,有作为的人,使用了借代的手法。

C项,出自《淮南子·原道训》,指把战争或争斗变为和平、友好。

“干戈”,盾牌和戈,泛指武器,多借指战争;“玉帛”,古时国与国间交际时用作礼物的玉器和丝织品,代指和平、友好。

本句使用了借代的手法。

D项,“情人眼里出西施”是谚语。

“西施”原是春秋末期越国的美女,后来代指心上人。

此句表示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处不美,使用了借代的手法。

]

【真题点评】 该命题继续沿用2015年命题的形式,继续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修辞,2014年考查对仗,2015年考查比拟,2016年考查借代,考查的修辞手法都是考纲中要求掌握的。

在考查形式上,将修辞手法放在熟语中进行辨析,因此,理解熟语的意思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此题体现了命题人注重传统文化的思想导向。

2.(2016·江苏卷)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 ②评书 ③昆曲 ④木偶戏

B.①昆曲 ②评书 ③古琴 ④木偶戏

C.①古琴 ②木偶戏 ③昆曲 ④评书

D.①昆曲 ②木偶戏 ③古琴 ④评书

B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意思是说戏曲演员们借助表演揭露人性,借前人旧事来展现今朝面貌。

“假笑啼”对应昆曲演员们的表演。

②“关节”“绘声绘影”“连环”体现了评书说书人的高超技巧和评书章节回合的特点。

③“白雪阳春”“雅曲”“高山流水”符合古琴的特点。

④“傀儡”“舞台”“机关”符合木偶戏的特点。

]

【真题点评】 该命题体现了2016年江苏高考的新亮点。

要求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选取合适的对联,这种考法既引导考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又促使考生理解对联的雅致精美,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古典情韵。

3.(2015·江苏卷)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B [本题考查诗句的修辞手法——比拟(拟人和拟物)。

A项,意为春风试着用神奇的刀尺,精心剪裁出春天的红花绿叶。

“试”“裁”是人的动作,用了拟人。

C项,说芍药花“含春泪”,“蔷薇”“卧晓枝”,把花写成美人,拟人。

D项,一“偷”一“翻”,采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南风这位旧相识的顽皮可爱。

B项,意为浮萍碎处,映现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

是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来写的,并未运用比拟手法。

]

【真题点评】 该命题继续沿用2014年命题形式,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修辞手法,2014年考查对仗,2015年考查比拟,考查的修辞手法都是考纲中要求掌握的。

在考查形式上,将修辞手法放在诗句中进行辨析,虽然比在现代文中考查稍难了一些,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命题的思想导向,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4.(2006·江苏卷)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仿写句子。

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似。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

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煮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解析】 仿写时要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同时也要写出节日特点。

【答案】 (示例)唯在清明,江南江北,共祭先贤;或在春节,将一锅锅水饺,煮成千年不变的和和美美与欢欢乐乐。

5.(2005·江苏卷)在“沙砾”“星星”“蜡烛”中任选一种,仿照下面《溪流》的格式,写一组句子。

溪 流

没有江河奔腾的浪花,

也没有大海壮阔的波澜,

但山石间的那点叮咚,

是你欢快的旋律。

         

         

【答案】 (示例一)沙砾:

没有金子夺目的光芒,也没有雨花石古朴的典雅,但风雨中那声声的沙沙,是你心曲的流淌。

(示例二)星星:

没有太阳博大的恩泽,也没有月亮皎洁的神秘,但夜空中的那点闪闪,是你仅存的薄力。

(示例三)蜡烛:

没有华灯炫目的瑰丽,也没有星光迷人的柔情,但烛光中的那点摇曳,是你人生不懈的追求。

(2016·江苏卷)(真题见“真题体验”T1)。

(3分)

现场采样

阅卷点评

抽样1:

C

该生没有辨清借代和借喻的区别,误认为“干戈”比喻战争,“玉帛”比喻和平。

此处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干戈”是武器,代指战争,“玉帛”是丝织品,代指和平,都是“部分代整体”。

抽样2:

B

该生不明“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意思导致误选。

“尧”和“舜”指代贤人,指人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

此处属于借代中的“个别代一般”。

增分指导: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由于它们都不出现本体(借喻只出现喻体,借代只出现代体),因而很容易混淆。

区分办法有二:

(1)把握二者的概念。

“喻”是追求相似性,“代”是追求相关性。

(2)可采用替换法。

能够将其替换成明喻的是借喻,反之,不能替换的则是借代。

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D.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A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B项,“孤帆”代指船。

C项,“长安”代指朝廷。

D项,“红颜”代指美女。

]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导学号:

54012040】

A.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C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项,把月亮比作“玉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项,把洞庭水比作“白银盘”,把洞庭山比作“青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项,把自己高洁的情感比作玉壶里的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D.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C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C项,使用了借代的手法,“干戈”原为作战工具,这里代指战争。

A项,“人似秋鸿”“事如春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项,“风飘絮”喻“山河”,“雨打萍”喻“身世”,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项,“雨如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4.下列俗语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刀子嘴,豆腐心B.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C.耳朵是棉花做的D.兵败如山倒

B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A项,比喻手法,把“嘴”比喻为“刀子”,“心”比喻为“豆腐”;B项,借代手法,“芝麻”代指不重要的事,“西瓜”代指重要的事;C项,比喻手法,把耳朵比喻为棉花;D项,比喻手法,把兵败比喻为山倒塌。

]

技法1__掌握七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掌握七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

打比方

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D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项,将雪比作梨花。

B项,将西湖比作西子。

C项,将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飘絮,将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浮萍。

D项,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用“蛾眉”代指杨贵妃。

]

2.下面一段话运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

请体味语境,参照画线句的结构和字数拟写出中间两个比喻句的喻体。

朋友,给你一颗青春的种子,把它种在胸膛里。

希望它在闹市,是一盏明亮的路灯;在原野,是

;在江河湖海,是

;在寒峰之巅,是一株乐观的雪莲。

【答案】 一棵向上的春苗 一朵奔腾的浪花

精要点拨

比 喻

(1)概念。

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作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构成必须条件。

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种类。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

(4)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二)比拟:

“变个脸”

3.下列句子中,和例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我今晨坐在窗前,世界如一个过路人似的,停留了一会,向我点点头又走过去了。

(泰戈尔《飞鸟集》)

A.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

(冰心《繁星》)

B.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闻一多《死水》)

C.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北岛《回答》)

D.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B [例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A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珍珠似的白沫”运用的是比喻手法,“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C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项,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

精要点拨

比 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

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2)种类。

①拟人;②拟物。

(3)作用。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三)借代:

“做代表”

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B.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D [D项运用的是比喻手法。

A项“衣冠”代指达官贵人。

B项“珠翠”代指宫女。

C项“孤帆”代指船。

]

精要点拨

借 代

(1)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2)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②具体代抽象;③专名代泛称;④形象代本体;⑤部分代整体;⑥材料代本体。

(3)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四)夸张:

“说大话”

5.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这山峡,天晴的时候,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

B.“热的包子咧!

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小伙计,歪着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

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C.红军十五天五战五捷,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为此,毛主席写了光辉诗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D.“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这滴泪,凄切、深挚,千年之后,于每一个朗月高悬的无眠之夜,在相思悲愁者的眉间、心上静静流淌。

B [B项运用的拟人手法。

]

精要点拨

夸 张

(1)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修辞手法。

(2)种类。

①扩大夸张;②缩小夸张;③超前夸张。

(3)作用。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五)对偶:

“比翼齐飞,共结连理”

6.下列诗句与“疏松影落空坛静”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曲径通幽芳草香

B.细草香闲小洞幽

C.锦屏春短碧纱暗

D.晚凉天净月华开

B [对仗是特殊形式的对偶,答题时不仅要考虑结构、词性,还要考虑平仄相对。

]

精要点拨

对 偶

(1)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2)种类。

①正对;②反对;③串对(流水对)。

(3)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六)排比: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7.在下面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与下文构成排比句。

未品尝过酸涩的人,无法真正体会甜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拒绝艰苦创新的人,永远不能体会发明的快乐。

总之,拒绝酸涩的人,永远不能体味甜美的甘醇。

【答案】 (示例)拒绝艰难攀登的人 永远不能欣赏顶峰的壮美景色 拒绝辛勤劳动的人 永远不能享受丰收的喜悦

精要点拨

排 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

(2)种类。

①成分排比;②分句排比;③单句排比;④复句排比。

(3)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七)反复:

“千言万语,一个声音”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过去)柴禾是家力的象征。

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

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

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

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

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

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

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节选自《柴禾》,有删改)

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的情绪。

精要点拨

反 复

(1)概念。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者段落等。

(2)种类。

①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②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

(3)作用。

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情感、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二、区别几种易混的修辞手法

(一)借喻与借代

9.说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 )

②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 )

③昌黎之文如水,柳州之文如山。

( )

④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 )

【答案】 ①借代 ②比喻 ③借代、比喻 ④借代

精要点拨

借喻与借代

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

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代中有喻;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二)对偶与对比

10.说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 )

②华彩翰章乃思想映现,鸿篇巨制是情感铸就。

( )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

【答案】 ①对比 ②对偶 ③对偶、对比 ④对比

精要点拨

对偶与对比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三)比喻与比拟

11.说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 )

②海啸发出狂野的怒吼,掀起滔天巨浪,将这个太平洋岛国淹没在汪洋之中。

( )

③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 )

④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 )

【答案】 ①比喻 ②拟人 ③比喻 ④拟物

精要点拨

比喻与比拟

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①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

②比喻中,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③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

(四)对偶与对仗

12.(2014·江苏卷)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

A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偶。

对偶,首先要注意词性相对。

先分析题干诗句,“墙头”是名词,“头”是对“墙”的补充;“雨”是名词,“细”补充说明了“雨”的状态;“垂”是动词;“纤草”是名词,且“纤”是形容词,说明了“草”的状态。

然后分析选项:

A项,“水面”对“墙头”,“风回”对“雨细”,“聚”对“垂”,“落花”对“纤草”,意义相称,词性相同,对仗工整;B、C、D三项中的“数峰无语”“雨来”“蝉曳残声”词性都与题干句不对仗。

]

精要点拨

对偶与对仗

对偶与对仗有同有异。

相同点:

都要求词性、结构的一致性。

不同点: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字数、结构上要求相同;对仗是律诗和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它不仅包含着对偶,更在声律上严格要求,如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在平仄上要求很严格。

一句中平仄要相间,上下句平仄要相对。

因此,不能把对偶与对仗完全画等号。

技法2__掌握仿写的规范要求

一、仿写的基本要求

1.结构一致

仿写句子首先要做到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还要弄清楚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或转折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或总分或并列等,都必须符合规定。

结构一致不仅包括句式、语气的一致,还包括句子之间关系的一致。

2.话题一致

话题一致包括陈述对象一致和中心主旨一致。

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便不合要求。

话题还指文段所给定的中心主旨,仿写时应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句。

3.修辞一致

修辞是一种表达手段,若我们仅仅限于能够识别某些修辞手法,显然是不够的,而仿写句子着重在运用上考查修辞手法。

仿句必须严格遵守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或比喻,或比拟,或借代,或夸张。

4.色调一致

色调,即色彩和格调。

仿写的句子同例句要色彩和谐,不论语境色彩还是感情色彩。

除此之外,仿写的句子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要有哲理性和启发性。

仿句的格调应与例句保持一致。

二、仿写题的审题答题要求

1.审题要审出显隐要求

在所有的语言表达题中,仿写的审题最重要,难度最大。

其要求是:

(1)审题干,主要审显性要求。

(2)审例句(或仿句的上句或下句),主要审隐性要求。

例句所包含的隐性要求有:

①句子内部结构关系和特点。

审题时既要注意整个句子,又要注意句子的局部特点。

②修辞特点,即例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注意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注意所用的修辞应一致。

③内容特点,保证仿写的句意与例句句意性质一致。

④感情特点,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保证句意情调一致。

⑤用词,如词语的褒贬雅俗,有无叠句等。

⑥标点的暗示作用,如分号表示并列或对举,冒号表示总分关系。

【审题示例】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

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照审例句隐性要求的要求,可以从以下角度审题:

①句子内部结构关系和特点:

采用主谓式短句,句间关系是从持久到短暂的递减关系,最后归结到人的情态。

②修辞特点:

运用排比和近似顶真的修辞手法。

③内容特点:

总体上表达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之感。

④感情特点:

略带伤感。

⑤用词:

简洁。

⑥标点的暗示:

以分号为界,每对短句相对独立,表现的是物在物去的客观现象。

答案:

(示例)a.心在,情去;情在,爱去;爱在,人去;人在,识他的心去。

b.天在,风去;风在,云去;云在,雨去;雨在,听它的人去。

1.请审出下面仿写题所给例句的隐性要求。

【导学号:

54012041】

(1)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成长是什么?

成长就像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汹涌的激流拦不住你顶风前行的勇往的孤舟;成长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隐性要求

①句子内部结构关系和特点:

前半分句——定+主+动+补+定+宾,后半分句——定+主+动+补+定1+定2+宾。

两句间紧密相连。

②修辞特点:

比喻、顶真。

③内容特点:

用比喻句、顶真句表明成长的势不可挡。

④感情特点:

格调高昂,有一往无前之气。

⑤标点的暗示:

逗号表明仿写两个分句。

答案:

(示例)a.沉静的秋色拦不住凛冽的北风__凛冽的北风拦不住你走向春天的坚定的脚步

b.厚重的夜幕拦不住闪烁的群星__闪烁的群星拦不住你心灵窗外的明媚的阳光

(2)请从“理想”“兴趣”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两个句子。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勤奋地挤,总会有所收获;时间,是掌缝中的沙,如果你不太在意,就会全部漏光。

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隐性要求

①句子内部结构关系和特点:

两句前半句均为“是”字句形式的比喻句,后半句一个为条件关系,一个为假设关系;两句间在内容上是正反对比关系。

②修辞特点:

比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