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外拓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9533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课外拓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政治课外拓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政治课外拓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政治课外拓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政治课外拓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课外拓展.docx

《政治课外拓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课外拓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课外拓展.docx

政治课外拓展

政治课外拓展

必修一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2001年2月8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假币案,印制假币总额高达6亿余元人民币的广东汕尾特大假币案7名主犯,被执行死刑。

按照国务院反假币工作联席会议的部署,2001年6月1日至17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假币宣传周活动,并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公民在遇到假币时应该怎么做?

  

(2)谈谈假币流通的危害。

  (3)根据材料,说明依法严惩制贩假币的意义。

参考答案:

  

(1)每个公民,在收受现金时有权拒收所发现的假币;在自己的现金中发现假币或可疑币时,应送银行鉴定;应具备防伪知识,提高鉴别伪钞的能力。

  

(2)①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是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

②假币用于流通,实际上也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它是在国家发行数量以外的,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通货膨胀,会破坏金融秩序,会干扰国家正常的宏观调控及政策。

总之,制贩假币是一种严重危害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经济犯罪行为。

  (3)依法严惩制贩假币,将沉重打击制贩假币犯罪活动;有力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国家的正常经济秩序;确保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解析:

  2003年4月10日,央行公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并于2003年7月1日起施行。

对假人民币应当加盖“假币”字样的戳记,对假外币、纸币及各种假硬币标明币种、券面、面额、张(枚)数。

据此回答第

(1)问时,公民应有防伪意识,发现假币时应送交银行鉴定。

(2)问,假币流通会影响国家的正常经济秩序,对老百姓而言,会影响到物价、社会的稳定。

第(3)问,其重要意义,无论对国家、人民群众,乃至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都是重大的。

信用工具和外汇

我国货币制度的内容

  我国的货币制度即人民币制度,人民币制度是从人民币的发行开始的。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立,同时发行人民币。

我国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没有法定含金量,也不能自由兑换黄金。

人民币的单位为“元”,元是本位币(即主币)。

辅币的名称为“角”和“分”。

人民币的票券、铸币种类由国务院决定,人民币的符号,取“元”字汉语拼音的首位字母“Y”加两横而成。

  国家规定了人民币限额出入国境制度。

人民币的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在国家统一规定的国内外汇市场可买卖外汇。

(2)人民币的发行权集中于中央。

  人民币发行权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具体掌管货币发行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是货币的唯一发行机关,并集中管理货币发行基金。

首先,人民币是根据商品生产的发展和流通的扩大对货币的需要而发行的,这种发行有商品物资作基础,可以稳定币值,这是人民币发行的首要保证;其次,人民币的发行有大量的信用保证,包括政府债券、商业票据、商业银行票据等;再次,黄金、外汇储备也是人民币发行的一种保证。

我国建立的黄金和外汇黄金储备,主要用于平衡国际收支。

进口需要的大量外汇需要用人民币购买,出口收入的外汇必须向外汇指定银行出售,银行在购买外汇的同时也就发行了人民币,同时对人民币的发行起着保证作用。

(3)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货币制度。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构成部分的货币体制,对内必须是国家宏观调节和管理下的体制,包括货币发行、货币流通、外汇价格等都不是自发的而是有管理的;对外则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4)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

  货币的可兑换性是货币制度的内容之一。

可兑换性是指一国货币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的可能性。

多变的价格

正确看待价格竞争

热点材料:

  

(1)近几年,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家电、汽车等行业的众多企业,纷纷降价销售,展开了市场价格“血战”,使部分厂商几乎无利可言。

  

(2)在我国某些行业出现大幅业绩滑坡、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的局面下,部分企业开始从“价格战”向“技术战”转变,力图以高科技附加值的产品加快占领市场。

  (3)新年伊始,飞利浦、LG、松下等洋品牌高端平板彩电就率先接二连三降价,而国产品牌看来有点集体“失语”。

其实,在平静的表面下,新一轮降价战已经在酝酿之中,国美无锡店等连锁家电近日开始接到国产家电厂家送递的意向性调价协商单、通知单。

业内预测,春节前后国产品牌会跟着降价,降幅估计不会低于合资品牌的降幅,看来2006年第一轮彩电价格大战才刚刚开始。

分析点拨: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而必然导致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

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

合理的价格竞争,可以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优化资源配置;不合理的价格竞争,会浪费社会资源,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2)价格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

随着行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品供应量的增加,他们的价格下跌成为必然,这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

同时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企业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战”也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3)市场竞争除价格竞争外,还有产品质量、产品档次和能否满足社会需求的竞争,以及售后服务的竞争等等。

不能把降价销售当作市场竞争的唯一途径,主要应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开发新产品等手段,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多彩的消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花明天的钱。

圆今天的梦”的消费方式。

这种预支消费是超前消费吗

  预支消费不同于超前消费,二者在产生、特点及其后果三个方面有所区别:

  

(1)从二者的产生来看,超前消费是在错误消费观念的指导下,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和家庭收入的多少,以追求享受为目的,以消费高品牌、高档次商品为特点,盲目攀比、不计后果的消费行为。

通俗地讲,就是只顾今天享乐而不考虑明天生存。

预支消费则是在经济体制转轨、买方市场形成、政府推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特定背景下,消费者从自身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在充分考虑未来一定时期支付能力的前提下根据国家金融信贷的便利政策通过借贷、分期付给等方式购买生存发展的生活必需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消费的行为。

通俗地讲,即花明天的钱解今天的急。

  

(2)从具体的特点来看,二者主要有三方面的区别:

首先,消费的动机不同。

预支消费的动机在于解决生活中的燃眉之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要求;而超前消费则是把追求享乐、满足虚荣作为消费的惟一理念。

其次,预支消费购买的消费品总是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而超前消费所购买的消费品则往往是与生存发展需要关系不大的高档品、奢侈品。

再次,消费的原则不同。

预支消费讲求实际,讲量入而出,做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而超前消费则违背客观实际,只顾眼前,不顾今后,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割裂。

  (3)从二者造成的后果来看,预支消费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可以促进企业改革,减轻企业过重的负担和压力,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可以促进消费者不良消费观念的改变及消费结构的改变,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困难,保障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有效地促进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超前消费则追求一步到位,严重脱离实际,这必然会助长奢侈、浪费、攀比之风,败坏社会风气,在经济上还会造成虚假社会需求,从而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预支消费和超前消费的界线是非常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从客观实际出发,是否为生活所必需,是否量入而出,是否符合个人、家庭、社会当前的和长远的利益。

超前消费和适度消费相悖,而预支消费本质上就是一种特定条件、特定时期的适度消费。

我们不能被二者表面上的相似所迷惑,错误地认为预支消费就是超前消费,国家鼓励预支消费是在否定适度消费原则,鼓励超前消费。

其实,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都必须恪守适度消费原则,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毕竟我们今天还处在经济并不发达、生活并不富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2005年6月15日《经济日报》报道,与国外一些主要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消费率,一般偏低15至20个百分点,属典型的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平均消费率多年在低位徘徊,大体在60%左右,消费率偏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从目前的经济周期阶段性和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来看,加快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增长,促进消费的可持续性尤为重要。

  

(1)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角度,说明低消费的不良影响。

  

(2)你认为国家应如何加快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

答案:

  

(1)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真正完成。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消费率偏低最终必将阻碍生产的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第一,要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促进可持续消费。

第二,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理顺消费体制,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体系,适当提高消费率。

第三,要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第四,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第五,要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积极发展信贷消费。

第六,要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改善居民消费环境。

第七,扩大就业,增强消费能力。

解析:

  此题以我国目前“高储蓄、低消费”的现状为背景,考查消费对生产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消费水平的知识。

(1)问在回答时,要注意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角度来回答。

(2)问要把握住“国家”角度,国家加快居民的消费应采取什么措施。

这一问题,学生们要多关心社会实际,通过电视、报刊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

  1、二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公有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所谓“主体”,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

从哲学角度看,即指矛盾的主要方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我国是人民民政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我国经济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而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非主体部分”,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2、二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的参加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不能因为市场主体归属于不同性质的所有制而不平等。

  “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只有让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有利于提高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也才能有利于发挥公有制在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扩大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如何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这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同时,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其次,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所以,不仅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发展,而且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4、如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实现公平竞争。

  第二,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和管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护企业正常经营活动。

  第四,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依法照章纳税,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企业与劳动者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解决就业从根本上要靠经济增长。

保持较高水平的经济增长率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条件。

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

  

(2)抓好几个在促进就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做出突出贡献的重要方面的工作。

  第一,注重扶持发展中小企业,从世界各国看,扩大就业主要是靠发展中小企业,我国75%的成年就业人口也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载体。

  第二,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

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所创造的就业岗位一直占到新增就业岗位90%以上。

  第三,重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

  第四,在就业方式上,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鼓励下岗职工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就业。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第三产业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

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它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能够吸纳大量的、不同层次的人员就业。

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很大。

扩大就业的重点是发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以及旅游业等新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

  (4)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

  (5)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将有利于推动下岗职工实施再就业。

  (6)从失业人员本身来看,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本领,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这是做好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

要注意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和西部地区创业,国家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

投资的选择

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把1年期基准贷款利率从5.31%上调0.27个百分点,升至5.58%;将1年期存款利率从1.98%升至2.25%,升幅也为0.27个百分点。

这是我国十年来首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对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人有哪些积极意义?

答:

  

(1)提高利率,有利于增加储户的利息收入,所以对储户有利。

  

(2)当前经济形势下,提高利率,还有利于缩小投资规模,抑制经济过热,既有利于房地产业的供求平衡和健康发展,又能适当照顾贷款购房者的切身利益;作为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手段,这次银行上调利率将对物价指数发挥“杠杆性”的调节作用,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物价大幅度上涨。

  (3)提高利率,会增加企业贷款成本,从企业局部和眼前利益来看,对企业不利。

但从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来看,提高利率会使企业因资金成本提高而降低投资热情,缩小投资规模,抑制经济过快增长,进而减少社会总需求,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的苗头。

并且由于企业资金成本提高,会使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从而降低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

所以从长远来看,对企业发展是有利的。

 个人收入的分配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最终原因)

  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

这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原因。

  第二,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在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因此,按劳分配也必然成为分配方式的主体。

但与此同时,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使个人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方式。

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高经济效率。

  第三,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确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中,只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才能真正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只有承认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有利于调动其他经济成分的积极性,使他们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实行这种制度,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反对收入差距过分悬殊,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必修二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如何理解法律与自由的关系?

  1、自由是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人们行为和相应责任的出现,是法律产生的实在内容。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说,没有人类自由意识的出现和对其规则化的肯定要求,法律就无从发端。

换言之,自由是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离开了自由,法律便在相当程度上有可能蜕变为暴力的工具。

是否尊重和保障自由是评判法律优劣的标准。

此外,对自由的追求还会推动法律的变革,使我们制定更好的法律。

  2、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

这可以简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把现实的、应有的自由提升为法定的权利;

(2)法律通过明确自由权利的范围,实现对公民自由的限制和保护;(3)为公民行使自由排除障碍;(4)为公民的自由提供条件和机会。

离开了法律这块自由的界碑,自由就不能完善,并注定受到损害。

  在我国,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但公民在享受政治权利和自由时,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即每个公民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不受法律约束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如何正确理解民主性质和民主程度的联系和区别?

  1、民主性质指的是民主的阶级属性。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是一部分阶级统治另一部分阶级的社会形式,民主的阶级性表明是谁享有民主,它是民主性质方面的规定。

  2、民主程度是指民主的实现程度,即民主原则和精神转化为实践的程度、状况和水平。

它是民主的量的规定性。

由于民主建设的条件性和艰巨性,决定了任何民主的发展都表现为一个渐进的过程。

因此,同一性质的民主,在其发展阶段存在着发展程度高低的区别,不同性质的民主亦存在发展程度的差异。

  3、民主的性质和民主程度存在着密切联系。

(1)民主的阶级性质制约着民主的发展程度。

不同阶级对民主程度的提高起着阻碍或促进的作用,有的甚至可以改变民主的发展方向。

(2)民主程度的发展对于维护民主的阶级性质具有重大的作用。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程度的发展在实质上也是强化阶级统治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式。

  4、民主性质同民主程度又有重大区别。

(1)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民主质的规定性,后者是民主量的规定性。

(2)同一性质的民主,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阶段,民主的发展程度存在着差异。

(3)民主的阶级性的转变和民主的实现程度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伴随着一个新的阶级掌握政权,这个国家的民主的阶级性质也被改变了。

但是,它的发展程度却不能马上到达与之相适应的水平。

它通常都要经历一个演进的过程,通过逐步完善,才能达到相应的程度。

  因此,虽然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程度还不高,但它比资本主义民主优越。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作持之以恒的长期努力。

综合探究: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

材料:

吉林省吉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站乡最近组成村民理财小组,对群众反映较大的通溪村和建设村的财务进行了清查。

结果查出1998年以来各类财务问题40个。

对此,吉林市委、市政府派出调查组进行调查,对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并对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进行了改组和改造,进一步健全了民主监督机制,加强了村务管理。

  阅读上述材料并思考:

  

(1)村民委员会是什么性质的机构?

  

(2)材料中的村民理财小组发挥了什么作用?

  (3)如果你在改选后成为村干部,请谈谈你的工作打算。

参考答案:

  

(1)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2)村民理财小组能切实监督村干部的行为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是村民进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

  (3)村干部是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要对村民负责,不辜负村民的期望,认真为村民工作。

作为村民委员会的一员,要积极参加村务工作,切实为群众办实事,为村民谋利益。

在工作中,要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开展工作,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接受村民监督,并完善相关的实现形式。

解析:

  

(1)关于村委会的性质:

村委会不是一级政府机构,而是我国基础民主制度的形式之一,是村民自治组织。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村民理财小组是在进行民主监督。

  (3)作为村干部一要树立服务村民的思想,二要依法开展工作,尊重村民民主权利。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2003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办了几件实事:

  -----面对持续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紧急启动高温预案,在各城区腾出办公室、会议室、礼堂等空调房作为纳凉点,免费接纳了4万多困难群众避暑。

  ------投资1亿多元,改造背街小巷上千条泥巴路。

  ------以1.5亿元的代价回收了城区3.7万多辆“麻木”(三轮摩托车)。

同时,公布了对有证“麻木”车主的一揽子保障政策、安置措施,使1/3以上的车主妥善就业。

  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举措不会给武汉市GDP增加百分点,但却是对“人民政府”的生动诠释。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李宪生介绍了这些让百姓交口称赞的业绩后感叹:

“抓住了民情、民意、民生、民力,就抓住了行政的根本。

请思考:

  

(1)“人民政府”的含义是什么?

“行政的根本”是什么?

  

(2)作为政府应如何诠释“人民政府”这一概念、抓住“行政的根本”?

参考要点:

  “人民政府”的称谓直接展现了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以及工作原则。

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其工作的基本原则;

  “行政的根本”是民情、民意、民生、民力,即人民的根本利益。

  政府要很好的诠释“人民政府”这一概念,就必须围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遵循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工作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要抓住“行政的根本”,就必须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根据我国国情,政府依法行政要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1)政府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必须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

  (3)必须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4)必须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