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9512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2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组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组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组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组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胚.docx

《组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胚.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胚.docx

组胚

食管腺

绪论

一、组织学的内容

1、组织学:

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2、组织:

由大量形态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四大类。

二、组织学的研究方法

1、光镜技术(LM)

(1)石蜡切片术是最常用的技术,其基本过程是:

取材—固定(多用甲醛)—脱水(酒精)—透明(二甲苯)—包埋—切片—染色—封片

(2)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是最常用的染色方法,又名普通染色法。

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和细胞内的核糖体着蓝紫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是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粉红色。

易于被碱性或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分别称为嗜碱性和嗜酸性。

细胞核染成蓝色,色越浅细胞越活跃;反之衰老。

(着色的是细胞核内的异染色质);细胞质一般为红色,若为蓝色,说明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

且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丰富时,高尔基复合体也丰富。

(3)几种特殊染色法:

镀银染色法、醛复红染色法······

几种特殊光学显微镜:

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倒置相差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

2、电镜技术(EM)

(1)透射电镜术(TEM):

用戊二醛、多聚甲醛、四氧化锇等固定,树脂包埋,超薄切片后经醋酸铀和柠檬酸铅染色。

观察时表现为暗的结构称电子密度高;反之明亮的部分称电子密度低。

用于观察细胞和组织内部平面结构。

(2)扫描电镜术(SEM):

无需制作切片,用于观察细胞和组织表面立体结构。

3、组织化学术:

一般组织化学术,免疫组织化学术,原位杂交术······

课后小习题

1、制备石蜡切片的基本程序()

A、取材、固定、包埋、脱水、切片、染色、封片

B、取材、固定、包埋、切片、染色、封片

C、取材、固定、包埋、染色、封片

D、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染色、封片

2、观察黏附于培养瓶底的活细胞时首选显微镜为()

A、暗视野显微镜B、相差显微镜C、倒置相差显微镜

D、荧光显微镜

3、电子显微镜下显示的结构称为______.常用的电镜有______和______,其中观察细胞和组织表面的立体形态使用的是______.

答案:

1、D2、C3超微结构透射电镜扫描电镜扫描电镜

 

第二章上皮组织

一、上皮组织:

简称上皮,由紧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

分为:

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生殖上皮

特点:

细胞多,基质少,排列紧密;

细胞有极性,分游离面、基底面;

大多无血管,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分布在体表,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内表面;

功能是保护、吸收、分泌、排泄;

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内、中、外胚层。

二、被覆上皮

根据细胞的层数和在垂直切面上的形态分类、命名。

1、单层扁平上皮

细胞形态:

细胞扁平,核椭圆

分为内皮:

衬贴在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

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功能:

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摩擦。

2、单层立方上皮

细胞形态:

细胞立方形,核圆居中

分布:

肾小管

功能:

分泌、吸收

3、单层柱状上皮

细胞形态:

细胞柱状,核椭圆,偏于基底面

分布:

胃、肠、胆囊、子宫等器官

功能:

分泌、吸收

内含杯状细胞(形似高脚酒杯,底部狭窄,含深染的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颗粒中含黏蛋白,故又称黏原颗粒)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细胞组成:

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梭形细胞和锥形细胞,四种细胞高矮不一,但均位于同一基膜上。

分布:

呼吸管道

功能:

纤毛定向节律摆动,排出异物

5、复层扁平上皮

细胞特点:

多层,形状不一

1基底矮柱状,分裂能力强

2中间多边形数层

3浅表梭形到扁平

分类、分布:

a、未角化:

口腔、食道、阴道

b、角化:

体表

功能:

抗摩擦,阻止异物侵入,受伤后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

6、复层柱状上皮见于睑结膜

7、变移上皮

结构特点:

多层,细胞层数和形态可改变,细胞界限清晰,胞质浅,表层细胞大——盖细胞,表面胞质嗜酸性——壳层

分布:

泌尿管道

功能:

保护,壳层可抵抗尿液腐蚀

三、腺上皮和腺

1、腺上皮:

由腺细胞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2、腺:

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腺分内分泌腺、外分泌腺(单管状腺、单泡状腺、复管状腺、复泡状腺、复管泡状腺)

(1)分泌部一般由单层腺细胞构成。

腺细胞有:

浆液性细胞、粘液性细胞

浆液性细胞:

锥形、核圆形、深染、有密集的粗面内质网,在核上区可见较发达的高尔基体和分泌颗粒

粘液性细胞:

锥形柱状、核扁圆、浅染、空泡状;电镜下一定量的粗面内质网、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体和极丰富的粗大黏原颗粒

这两种细胞分别构成两种腺泡,两种细胞一起构成混合性腺泡,浆液性腺泡构成浆液性腺,粘液性腺泡构成粘液性腺,三种腺泡构成混合性腺(浆半月)

(2)导管

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1、微绒毛:

游离面胞质和胞膜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EM:

含纵行微丝,并与终末网相连

LM:

单根不可见,多根——纹状缘(小肠)

刷状缘(肾小管)

功能:

扩张表面积,有利于物质吸收

2、纤毛:

游离面胞质和胞膜向外伸出的粗而长的指状突起

EM:

含微管(中央两条单独微管,周围9组二联微管,即9+2)

LM:

单根可见

功能:

定向节律摆动

二、上皮细胞的侧面

1、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

位置:

位于细胞侧面游离端

立体形态:

呈点状,斑状,环带状

结构:

相邻两细胞膜上有网状嵴,有嵴处间隙消失,

无嵴处有间隙

功能:

连接,屏障

2、中间连接,又称黏着小带

位置位于紧密连接之下

立体形态:

带状

结构:

相邻细胞有间隙,内含丝状物,细胞膜胞质面有致密物和微丝

功能:

有黏着作用,保持细胞形态,传递细胞间的收缩力

3、桥粒,又称黏着斑

位置位于中间连接之下

立体形态:

斑状

结构:

间隙大,致密中线,附着板,发夹样的张力丝

功能:

连接能力强

4、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

位置位于桥粒之下

立体形态:

斑片状

结构:

间隙小,中空的杆状蛋白颗粒彼此相连

功能:

连接、传递细胞信息

以上四种细胞连接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紧邻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三、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1、基膜:

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在电镜下由基板网板构成。

功能:

支持,连接,营养上皮,还是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2、质膜内褶:

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许多内褶

功能:

增加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3、半桥粒:

桥粒结构的一半

功能:

加强基膜与上皮的连接

1、在毛细血管内皮下及肌细胞的周围,基膜的组成是()

A、基板和网板B、基板

B、透明层和网板D、网板

2、质膜内褶附近的细胞质内常含有()

A、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B、丰富的滑面内质网

B、纵行排列的线粒体D、紧密排列的粗面内质网

3、含有杯状细胞的上皮包括(多选)()

A、小肠粘膜上皮B、胃粘膜上皮C、气管粘膜上皮

D、结肠粘膜上皮

4、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中,位于游离面的有____和____,位于侧面的有____、____、_____位于基底面的有_____、_____、_____

答案:

BCABCD微绒毛纤毛紧密连接缝隙连接桥粒中间连接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第三章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组成:

基质——液态固态胶体

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细胞

分类血液(液态)软骨、骨组织(固态)

固有结缔组织(胶体):

疏松CT

致密CT

脂肪组织

网状组织

特点:

细胞数量少,间质多;细胞无极性,包埋于间质中;血管、神经丰富;分布广泛(细胞之间,组织之间,器官之间)

功能:

连接、支持、保护、营养修复、防御免疫等。

来源:

胚胎时期中胚层的间充质

一、疏松结缔组织LCT又称蜂窝组织

(一)细胞

1、成纤维细胞

LM:

扁平多突;胞核大而圆,浅染;胞质丰富,弱嗜碱性

EM:

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体

功能:

合成纤维和基质

成纤维细胞功能静止时,称纤维细胞

2、巨噬细胞

LM:

形态不规则;核小而圆,深染;胞质丰富,呈强嗜酸性

EM:

溶酶体丰富,微丝微管丰富,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较发达

功能:

吞噬,趋化性,运动,分泌,抗原呈递

趋化性:

巨噬细胞手刺激后,伸出伪足,沿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朝浓度高的地方定向移动,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物质的部位而成为游走的活化细胞的特性。

这些化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

3、浆细胞

LM:

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偏于一侧,异染色质常呈粗块状,从核中心向核被膜呈辐射状分布;胞质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

EM:

胞质内含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核旁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

合成、分泌抗体

4、肥大细胞

LM:

大而圆,多沿血管分布;核小而圆,居中,深染;胞质丰富,充满水溶性、嗜碱性、易染性颗粒,颗粒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EM:

胞质内含大量膜包颗粒

功能:

引起过敏反应

5、脂肪细胞

LM:

大而圆,胞质挤于周缘,包绕脂滴(空泡),胞核靠边,扁圆

功能:

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7、白细胞

(二)纤维

1、胶原纤维

LM:

HE染色呈粗大的条索状,粉红色波浪状走行,可有分支,相互交错

EM:

由Ι型和ΙΙΙ型胶原蛋白组成的胶原原纤维(有周期性横纹)聚合成

特性:

有韧性

2、弹性纤维

LM:

在HE染色中着色淡红,有折光性;醛复红染为紫兰;可有分支,相互交错

EM:

弹性蛋白+微原纤维

特性:

弹性大

3、网状纤维

LM:

HE染色不易辨别,镀银染色中呈黑色,细而短,分支多,相互交错成网

分布:

具有支架作用,主要分布于骨髓、淋巴结、脾、网板

(三)基质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无定形胶状物,无色透明,具有一定粘性。

生物大分子主要为蛋白多糖、纤维黏连蛋白和组织液。

1、蛋白多糖由糖胺多糖和蛋白质共价结合而成的聚合体。

糖胺多糖主要分硫酸化(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硫酸肝素)和非硫酸化(透明质酸)两种

大量蛋白质多糖聚合体形成有许多微孔的分子筛,允许水和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通过;而大分子物质、细菌等被阻挡,使基质称为限制细菌等有害物扩散的防御屏障。

2、纤维黏连蛋白分子表面有许多结合位点

3、组织液

来源:

结缔组织中毛细血管动脉端渗透出来的液体

去路:

由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

功能:

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中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异常:

来源增多和回流受阻——组织水肿

来源减少——组织脱水

二、致密结缔组织

特点:

基质少,纤维多,排列紧密

1、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大量密集的胶原纤维平行排列成束如:

肌腱,肌膜

2、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粗大的胶原纤维纵横交织如:

真皮,巩膜

3、弹性组织粗大的弹性纤维平行排列成束如:

黄韧带和项韧带

三、脂肪组织

主要由大量群集的脂肪细胞构成,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

1、黄色脂肪组织

2、棕色脂肪组织

四、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

 

1、致密结缔组织主要是含()

A、网状纤维B、胶原纤维C、纤维细胞D、弹力纤维

2、A、肥大细胞B、巨噬细胞C、浆细胞D、成纤维细胞

细胞椭圆、核偏心()

与机体过敏有关()

分布最广泛()

构成真皮层()

3、肥大细胞常沿_____分布,它们的颗粒内含____、_____、______。

答案:

BCABD血管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第四章软骨和骨

一、软骨由软骨组织和周围的软骨膜构成

(一、)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和软骨基质构成

1、软骨细胞

LM:

a、软骨周边:

小、扁圆形或梭形、常单个分布

软骨中央:

大、圆形或椭圆形,常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由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

b、位置位于软骨陷窝内

c、胞核与细胞形态相适应

d、胞质呈弱嗜碱性

EM:

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丰富

功能:

合成分泌软骨基质

2、软骨基质由纤维和无定形的基质组成

(1)基质:

蛋白多糖“分子筛”+水

软骨陷窝周围,硫酸软骨素较多,嗜碱性强的基质构成软骨囊

(2)纤维纤维埋于基质中,种类和含量因软骨种类而异

(二)软骨膜

除关节软骨外,软骨表面被覆薄层致密结缔组织,即软骨膜。

分两层。

外层胶原纤维多、细胞少;内层细胞多、纤维少、血管多,其中有梭形的骨祖细胞。

(三)软骨的类型

根据软骨基质中所含纤维不同分类

1、透明软骨胶原原纤维

分布于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软骨

2、弹性软骨弹性纤维

分布于耳廓、咽喉、会厌等处

3、纤维软骨胶原纤维

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及耻骨联合处等

(四)软骨的生长附加性生长,又称软骨膜下生长

间质性生长,又称软骨内生长

二、骨

骨是由骨组织、骨膜、骨髓等构成的坚硬器官

起支持、运动和保护作用,是机体的钙、磷贮存库

(一)骨组织细胞和钙化的细胞外基质组成

1、骨基质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

有机成分包括大量胶原纤维和少量无定形基质;无机成分又称骨盐,骨盐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羟基磷灰石结晶。

类骨质最初形成的细胞外基质无骨盐沉积

骨板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借骨基质粘合,并有钙盐沉积,形成的薄板结构,是骨基质的存在形式。

根据骨板的排列不同,将骨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

2、骨组织的细胞

(1)骨祖细胞分布:

骨膜

LM:

胞体小,梭形;胞质弱嗜碱性

功能:

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

(2)成骨细胞分布:

单层排列于骨组织表面

LM:

立方形或矮柱状、有突起;胞质嗜碱性

EM:

含大量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基质小泡

功能:

分泌类骨质,释放基质小泡,租金类骨质钙化

(3)骨细胞分布:

单个分散于骨板之间或骨板内

LM:

小、扁椭圆形、多突起;胞体所在腔隙称骨陷窝;突起所在腔隙称骨小管

EM:

少量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相邻细胞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

功能:

溶骨、成骨作用,参与调解钙、磷平衡

(4)破骨细胞分布:

骨组织边缘来源:

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

LM:

体积大,多核,胞体嗜酸性,贴骨侧有皱褶缘

EM:

皱褶缘侧多突起,溶酶体和线粒体发达

功能:

吸收骨质

(二)长骨的结构

1、骨干主要由密质骨构成

环骨板内环骨板

外环骨板

骨单位,又称哈弗斯系统,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骨板,是骨生长过程中哈弗斯骨板和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

2、骨骺主要由松质骨构成

3、骨膜骨外膜

骨内膜

功能:

营养骨组织,并为骨的生长和修复提供干细胞

 

1、以下哪种细胞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A、骨细胞B、骨膜成纤维细胞C、成骨细胞D、破骨细胞

2、对于软骨囊的描述,哪一项错误()

A、位于软骨陷窝周围的基质内

B、含硫酸软骨素较多

C、染色后呈弱嗜酸性

D、内含胶原原纤维少或无

3、软骨基质由____细胞产生,骨基质中的有机成分由_____细胞产生

4、试述骨组织内各种细胞的来源、结构和功能

答案:

DC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见前述

 

第五章血液

血液是流动于心血管内的液态结缔组织,也称外周血,健康成人约有5L,占体重的7%。

血液在经过静置或离心后可分为三层

上层:

淡黄色的血浆

中间:

白细胞和血小板

下层:

红细胞

血液即由血细胞(有形成分,占血液的45%,由红细胞,包细胞,血小板组成)和血浆(相当于细胞外基质,pH为7.3~7.4,主要成分为水,其余为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激素,无机盐,多种营养代谢物物质)

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称为血象。

常用Wright或Giemsa染色法染血涂片观察血细胞。

血清:

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可溶的纤维蛋白时,血液凝固,析出的淡白色清亮液体。

一、红细胞

红细胞正常值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4.5)×1012/L

特点1、双凹圆盘状(表面积增大25%),直径为7.5um

2、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

3、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正常值男:

120~150g/L

女:

110~140g/L

功能结合与运输O2和CO2.意义:

红细胞〈3.0×1012个/L;血红蛋白〈100g/L—贫血

4、红细胞具有可塑性;能通过直径小的毛细血管

血液渗透压对红细胞的形态影响极大,低—细胞破裂溶血,高—水分析出致红细胞皱缩。

蛇毒、溶血性细菌、毒素等也能引起溶血。

残存的细胞膜囊称血影。

细胞膜上存在ABO血型抗原(膜镶嵌蛋白)。

红细胞的寿命为平均寿命为120天,在肝、脾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数量可因年龄、性别、环境而变化

网织红细胞(未成熟的红细胞)

正常值:

成人约占红细胞的0.5~1.5%

结构特点:

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有少量的核糖体(煌焦油蓝染色)。

是终末细胞,无细胞分裂能力,通过把细胞器排除胞外形成

比例反映骨髓产生红细胞的能力

二、白细胞

白细胞是有核的球形细胞。

正常值:

(4.0~10)×109/L。

根据白细胞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成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

有粒白细胞又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三种。

无粒白细胞又可分为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两种。

a、中性粒细胞

直径10~12um数量占白细胞的50~70%

EM:

核杆状或2~5叶,丝连,着色深胞质色浅,含许多细小、均匀紫红颗粒

EM:

中性特殊颗粒:

哑铃型、溶菌酶等

嗜天青颗粒(溶酶体):

圆形、酸性磷酸酶

功能:

1、趋化作用、吞噬功能(和吞噬细胞一样)

2、溶菌、杀菌

急性化脓性炎症时,总数及分内上升

核左移:

杆状或2叶核增多,严重感染;

核右移:

4-5叶增多,造血功能低下。

吞噬细菌后死亡为脓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直径10~12um,数量最少。

核:

S形,不规则形,色浅不明显,常被掩盖。

胞质:

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为紫蓝色的噬天青颗粒。

EM:

膜包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噬酸性细胞趋化因子和肥大细胞的分泌物一样)细胞基质内含白三烯

功能:

参与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时细胞数增多

b、噬酸性粒细胞

直径10~15um数量占0.5~3%

核:

2~3叶,丝连

胞质:

充满粗大,折光性强的鲜红色颗粒

EM:

颗粒椭圆含方或长方结晶体(除含一般溶酶体酶外,还含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阳离子蛋白)

功能:

1、趋化性:

噬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2、减轻过敏反应: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分解组胺、灭活白三烯

3、阳离子蛋白杀灭寄生虫

故:

过敏反应,寄生虫病时细胞数量增加

c、单核细胞

直径为14~20um,体积最大,数量占白细胞的3~8%

核:

肾形,马蹄铁形,染色质稀疏,色浅

胞质:

丰富,灰蓝色,含噬天青颗粒

功能:

轻微吞噬功能,穿过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后成为巨噬细胞

d、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直径6~8um;中淋巴细胞直径

9~12um;大淋巴细胞直径13~20um(仅存在于淋巴组织)

比例:

20~30%

核:

大而圆,可有凹陷:

染色质粗大,块状,裸核

胞质:

质少,核周窄带状,蔚蓝色,含少量紫红色噬天青颗粒

EM:

胞质含大量游离核糖体以及溶酶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等

淋巴细胞按发生来源、形态特点、和免疫功能等方面不同可分为三类:

T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B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免疫监视

e、血小板

来源:

骨髓中的巨核细胞的胞质脱落小片

形态:

双凸圆盘状,直径2~4um

结构:

EM:

微丝、微管、血小板颗粒

LM:

边缘—透明区中央—颗粒区

功能:

参与止血和凝血

寿命:

7~14天

若〈100×个/L血小板减少

〈50×109个/L有出血危险

习题

1、关于血清,下列哪项错误()

A、是淡黄色液体

B、占血容积的55%左右

C、含有纤维蛋白原等多种活性物质

D、其中水约占90%

2、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相比,共同点是()

A、细胞核都不分叶

B、胞质内都含有噬天青颗粒

C、都参与了免疫应答

D、数量都少于红细胞

3、血液中的未成熟的红细胞称____,正常值约为____%,增加时说明_____________,用煌焦油蓝染色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2、ABCD3、网织红细胞0.5~1.5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细网状

 

第六章肌组织

肌组织组要由具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组成。

肌细胞间有少量的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肌细胞因呈细长纤维性,故又称肌纤维。

其细胞膜又称肌膜,细胞质称肌浆。

肌组织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三种,前两种属横纹肌。

骨骼肌属随意肌,心肌、平滑肌属不随意肌。

一、骨骼肌

骨骼肌借肌腱连于骨骼。

致密结缔组织包裹在整块肌肉外面形成肌外膜,伸入肌束内形成肌束膜,分布在肌纤维外面的称肌内膜。

结缔组织对骨骼肌具有营养、连接、支持和功能调整作用。

骨骼肌除肌纤维外还有肌卫星细胞(具有干细胞的性质)

a、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肌纤维:

长圆柱状,直径10~100um,长度不等,一般为1~40mm,长者达10cm以上,除舌肌外少有分支。

肌膜外有基膜贴附。

细胞核多,多呈扁圆形,位于肌膜下方。

肌浆中有沿肌纤维长轴排列的肌原纤维,细丝样,每条肌原纤维都有明暗相间的带,各条肌原纤维明暗相间的带准确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构成了骨骼肌纤维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

肌节:

1、定义: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

2、组成:

2分之一的I带+A带+2分之一的I带

3、意义:

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肌原纤维

组成:

粗肌丝+细肌丝

光镜电镜

明带只有细肌丝

暗带凡是有粗肌丝的区域

H带只有粗肌丝的区域

H带两侧的暗带既有粗肌丝又有细肌丝

的区域

细肌丝:

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粗肌丝:

由肌球蛋白组成。

分头和杆部。

头部:

朝向粗肌丝两端,外露形成横桥,具有ATP酶活性,能与细肌丝的肌动蛋白结合。

杆部:

朝向粗肌丝中部,借M线聚集成粗肌丝主体

肌细胞收缩时,肌节的变化:

明带变短、H带变短、肌节变短、明带不变、H带两侧的暗带变长

c、横小管

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与肌纤维纵轴垂直;分支吻合成网;环绕在每条肌原纤维的周围;位于明暗带交界处;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到肌纤维内。

d、肌浆网

本质是特化的滑面内质网

位置:

相邻横小管之间包绕肌原纤维

中部纵行—纵小管

两端膨大,扁囊形成终池

三联体=横小管+两侧终池

功能:

储存和释放Ca2+。

e、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神经冲动—肌膜—横小管—终池—肌浆网(大量Ca2+涌进肌浆,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球蛋白发生构型的变化,暴露出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结合位点,二者迅速结合,分解ATP释放能量,肌球蛋白的头和杆发生屈动,将细肌丝向M线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