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丙乳液的合成与实验doc 45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9263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1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纯丙乳液的合成与实验doc 4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纯丙乳液的合成与实验doc 4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纯丙乳液的合成与实验doc 4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纯丙乳液的合成与实验doc 4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纯丙乳液的合成与实验doc 4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纯丙乳液的合成与实验doc 45页.docx

《纯丙乳液的合成与实验doc 4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纯丙乳液的合成与实验doc 45页.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纯丙乳液的合成与实验doc 45页.docx

纯丙乳液的合成与实验doc45页

纯丙乳液的合成与实验(doc45页)

 

摘要

 

本论文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及半连续乳液聚合方法,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为软硬单体组分,加入少量的自交联单体a-甲基丙烯酸(a-MAA),合成了聚丙烯酸酯乳液。

探讨了软硬单体配比、乳化剂用量以及阴/非离子乳化剂配比、氨水用量、引发剂用量、pH值以及聚合工艺中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反应时间等参数对纯丙乳液聚合稳定性、乳液性能及外观的影响,研制出最佳配方。

结果表明,当w(乳化剂)=3%,w(引发剂)=0.5%,pH在7~8左右时,涂膜的吸水率达到9.65%,钙离子稳定性均通过测试,纯丙乳液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并对共聚物的结构和乳液的性能进行表征:

纯丙乳液的红外光谱(FTIR)测试结果表明丙烯酸酯类单体之间发生了自由基共聚反应;纯丙乳液XRD测试及分析表明纯丙乳液成膜后为非晶态物质。

各项测试表明纯丙乳液贮存稳定。

关键词:

纯丙乳液;乳液聚合;最佳配方;性能测试;表征

 

Abstract

Thesynthesisofpureacrylicemulsionwaspreparedbyseedslatexpolymerizationandstudiedbysemi-continuousemulsionpolymerization,adoptingmethylmethacrylate(MMA)assoftcomponentsandbutylacylate(BA)ashardmonomercomponents,andaddingalittleself-crosslinkingmonomerofa-methacrylicacid(a-MAA).Theeffectsoftheratioofsoftandhardmonomer,theratioandtheleverofemulsifiers,theleverofammoniasolution,theleverofinitiator,pHvalueandpolymerizationtemperature,stirringrate,reactiontimeandsooninthesystemonthestabilityofemulsionpolymerization,propertiesandappearanceoflatexarediscussed.Thenthebestformulasweremadeout.Theresultsshowedthatwhenemulsionwas3%,initiatatorwas(0.35%),PHvaluewasaround7~8,waterabsorbabilityreached9.65%,theemulsionhaveexcellentCa2+stability.Thepropertiesofpureacrylicemulsionandfilmsarediscussed.TheanalyzedresultsofFourierTransformInfraredSpectroscopy(FTIR)showthattheradicalcopolymerizationhashappenedamongthemonomers;theanalyzedresultsofX-RayDiffractomer(XRD)showthatthefilmofpureacrylicemulsionisamorphousmaterial.Alltestsindicatethelatexeshavegoodstability.

Keywords:

pureacrylicemulsion;emulsionpolymerization;thebestformula;

testofproperty;characterization

 

第一章绪论---------------------------------------------------1

1.1前言1

1.2国内外纯丙乳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2

1.2.1纯丙乳液聚合中微量单体的引入2

1.2.2纯丙乳液乳化体系的研究进展2

1.2.3纯丙乳液引发体系的研究进展4

1.2.4纯丙乳液粒子设计与聚合工艺进展4

1.3改善纯丙乳液性能的最新聚合工艺和技术7

1.3.1核-壳乳液聚合7

1.3.2互穿网络聚合9

1.3.3无皂乳液聚合10

1.3.4基因转移聚合10

1.3.5微乳液聚合与超微乳液聚合11

1.3.6超浓乳液聚合11

1.3.7其它乳液聚合11

1.4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意义12

1.4.1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12

1.4.2论文的研究内容12

第二章纯丙乳液的合成---------------------------------------------------------------13

2.1实验仪器和原料13

2.1.1实验仪器13

2.1.2实验原料13

2.2纯丙乳液的技术要求14

2.3实验和测试部分14

2.3.1纯丙乳液的合成14

2.3.2纯丙乳液性能测试16

2.4配方确定19

第三章实验结果与讨论---------------------------------------------------------------21

3.1纯丙乳液合成机理21

3.2对反应机理的讨论与分析22

3.2.1各单体的作用22

3.2.2少量乳化剂的作用22

3.2.3聚合机理分析22

3.3乳液成分的确定23

3.3.1最佳单体配比23

3.3.2反应性乳化剂的选择与作用机理23

3.4影响因素的讨论24

3.4.1乳化剂的配比及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24

3.4.2单体配比对乳液性能的影响27

3.4.3引发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28

3.4.4反应温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30

3.4.5pH值对乳液性能的影响31

3.4.6预乳化和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对乳液性能的影响32

3.4.7搅拌速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33

3.4.8反应时间对乳液性能的影响33

3.5纯丙乳液的表征33

3.5.1纯丙乳液的红外谱图及分析----------------------------------33

3.5.2纯丙乳液的XRD图及分析34

结论------------------------------------------------------------------------------36

致谢----------------------------------------------------------------37

参考文献-----------------------------------------------------------38

第一章绪论

1.1前言

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传统的建筑装饰材料(如玻璃、瓷砖、溶剂型涂料)带来的安全隐患和对环境的污染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发展低污染水性涂料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水性建筑涂料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但就整体而言尚不尽人意,特别是产品技术和档次存在较大的差距。

其主要原因:

人们的意识有待于提高;各种原料的助剂的发展跟不上建筑业的发展。

国内目前所使用的涂料乳液主要为醋酸乙烯酯共聚乳液和苯丙乳液[1]。

由于该共聚物中含抗老化性能较差的苯乙烯单体或含有耐水性、耐碱性不太理想的醋酸乙烯共聚物,乳液聚合工艺及乳化剂的选择也影响涂料的质量,难以达到高耐候性和高粘着性能的要求。

以丙烯酸酯共聚弹性乳液为基础的防水涂料,因其耐酸性、耐碱性和不透水性好、低温柔韧性佳、耐候耐老化性能优异、无环境污染、施工方便等诸多优点,广泛地应用于许多重要工业和民用高层建筑的屋面防水。

因此,纯丙乳液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3]。

纯丙乳液是甲基丙烯酸酯类、丙烯酸酯类、a-甲基丙烯酸三元共聚乳液的简称。

纯丙乳液作为一类中间产品或原料其用途非常广泛。

现已用作建筑涂料、防水涂料、纺织助剂(涂料印花增稠剂、静电植绒粘合剂、织物粘合、纺织经纱上浆浆料、抗缩性后整理剂、抗迁移剂、织物防水剂及涂层加工等)、皮革纸张处理剂、砂带用胶粘剂及压敏胶等。

纯丙乳液克服了油性丙烯酸酯易燃、易爆、有毒、严重污染环境的缺点。

纯丙乳液在国内外早已有研制和生产,但与纯丙乳液的实际应用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国内的产品与国外优质产品(如BASF、Rohm&Hass、国民淀粉等公司的产品)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主要有最低成膜温度(MFT)偏低、乳液流变性特别是粘度不能有效地加以调节。

为了解决现有纯丙乳液存在的问题、开发出性能优良的乳胶涂料用纯丙乳液,国内外的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4,5]。

为了全面了解建筑用纯丙乳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中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有必要对纯丙乳液进行研制。

1.2国内外纯丙乳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纯丙乳液聚合中微量单体的引入

传统的纯丙乳液主要是由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和少量丙烯酸共聚而成的[6]。

仅靠这三种单体聚合而成的纯丙乳液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成膜性差、成膜温度高、涂层强度低、涂层的耐水性、耐冲刷性、耐光性差等)。

为了赋予纯丙乳液更加优良的性能,可以通过共聚或共混的方式引人微量功能性单体[7]。

常被引人的单体有丙烯睛、丙烯酞胺、N-甲基丙烯酞胺、三聚氰胺、苯酚等,利用这些微量功能单体可以对传统的纯丙乳液实施羟基、羧基、酞胺基交联等,使所研制的纯丙乳液具有优良的特殊性能,以满足其专门的应用。

陈元武等在纯丙乳液中引入功能性热交联单体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通过在成膜过程或夏季高温后形成的热交联作用,使纯丙乳液和由其制造的防水涂料的防水性能及拉伸强度明显提高。

肖雪平在纯丙乳液中引人了功能性单体氨基丙烯酸酯,明显提高原纯丙乳液的耐水性,并明显改善水浸及其它苛刻条件下的附着力。

此外,氨基丙烯酸酯能明显降低颜填料与漆基间的作用力使乳胶漆粘度下降。

甘孟渝等在纯丙乳液中引入交联性单体丙烯酞胺、耐水性单体丙烯睛、苯酚、三聚氰胺等,并采用间歇式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制备纯丙乳液,可以有效地提高涂料的耐水性、耐老化性。

因此,微量功能性单体的引人,可大大改善纯丙乳液的性能,拓宽纯丙乳液的应用范围,赋予纯丙乳液某些特殊的或专门的性能。

1.2.2纯丙乳液乳化体系的研究进展

乳化剂及乳化体系对纯丙乳液的聚合和性能影响很大。

乳化剂的结构、临界束胶浓度(CMC)或用量以及初始阶段乳化剂与单体的比值对乳液的粒度及其分布、粘度和成膜温度、聚合物稳定性以及涂膜的连续性、完整性、耐水性、附着力等有十分重要的影响[8,9]。

在纯丙乳液聚合中单独使用非离子乳化剂,其浊点必须高于聚合温度,否则由于非离子乳化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聚合温度高于其浊点时,乳化剂析出,胶束被破坏,致使反应恶化而无法进行,其用于乳液聚合时生成的聚合物乳液稳定性较差。

当单独使用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时,虽然转化率较高,但聚合稳定性较差;同时,阴离子乳化剂一般容易起泡,给操作带来不便。

在纯丙乳液聚合中,阴离子乳化剂、非离子乳化剂并用或使用由这两类乳化剂化学合成的复合乳化剂比单独使用阴离子乳化剂或非离子乳化剂所制的乳液性能优良[10]。

因为这两者合理并用或作为复合物使用,非离子乳化剂的浊点得到明显提高,可使两种乳化剂分子交替吸附在乳胶粒的表面,降低同一胶粒上离子间的静电斥力,增强乳化剂在胶粒上的吸附牢度,降低乳胶粒表面的电荷密度,使带负电的自由基更容易进人乳胶粒中,提高乳液聚合速度。

同时,当两者并用时,阴离子乳化剂吸附在聚合物颗粒表面并电离形成表面负电层,从紧密层到体系本体形成ζ电位,其静电斥力保持体系的稳定;而非离子乳化剂被吸附在颗粒表面形成弹性界面膜,依靠这层膜来阻止胶粒的聚沉。

这两种性能完全不同的保护“屏障”,大大地提高了乳液的稳定性。

在纯丙乳液聚合中常用的乳化剂为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系列和十二烷基硫酸钠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复合体。

近年来,纯丙乳液聚合用新型乳化剂的研究和开发,引起了人们的深切关注,并取得了积极成果。

张珍英等在纯丙乳液聚合中引人含氟乳化剂C8F17SO3K(FC80),制备出含氟纯丙乳液,克服了用含氟丙烯酸醋单体制备含氟纯丙乳液制备工艺的困难和高昂的价格[11]。

该含氟纯丙乳液具有良好的耐候、耐腐蚀、耐污、耐化学性能以及斥水和斥油性。

同时,使用含氟乳化剂有效地降低了纯丙乳液的粘度、增加其耐酸程度,使其pH值稳定性范围增宽、改善纯丙乳液的电解质稳定性,使纯丙乳液粒子的粒径减小,粒度分布变窄。

鲁德平等用丙烯酞胺系列高分子乳化剂制备了纯丙乳液,纯丙乳液粒子以串接的形式出现。

由于丙烯酞胺系列高分子乳化剂的长链效应、体积效应以及其所含基团的空间位阻等特性,带来了纯丙乳液粒子形态多样化和性能的多样化,可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刘敬芹等在纯丙乳液聚合中,引人反应型乳化剂乙烯基磺酸钠(SVS)。

由于SVS的引人,纯丙乳液的稳定性、耐水性、附着力和硬度均有所改善,而且乳液的粘度随贮存时间的变化较小,乳液具有较好的贮存稳定性。

纯丙乳液聚合乳化体系新近的发展方向是无皂乳液聚合。

由于乳化剂组分总是残留在最终的产品中,容易产生泡沫、渗析、吸湿等弊病,使涂膜的透明度、耐水性、电绝缘性、粘附性等遭受到不良影响。

为了消除这些弊病,发展了无皂乳液聚合。

无皂乳液聚合是一种没有外加乳化剂的乳液聚合技术,体系从下列反应物获得胶态稳定性:

(1)离子型引发剂;

(2)亲水性共聚单体;(3)离子型共聚单体。

国外从6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无皂乳液聚合,并取得了大量成果。

近年来,国内科研人员在应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纯丙乳液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进展。

Zhang等研究了在含有少量甲基丙烯酸钠的情况下,用过硫酸钾作引发剂,无皂乳液聚合制备纯丙乳液。

随着丙烯酸丁酯含量的增加,纯丙乳液的粒径、表面张力和粘度均降低,而胶粒数、聚合反应速率、乳液表面电荷密度和共聚物平均分子量均增加。

唐广粮等将自行设计合成的可共聚单体3-烯丙氧基-2-9基丙磺酸钠(AHPS)用于纯丙乳液共聚体系,成功制得了固含量高达60%的稳定纯丙乳液。

该乳液与常规纯丙乳液相比,乳胶粒大小均一,粒径较小,粘度低,贮存稳定;共聚物呈完全无规立构,玻璃化温度低,拉伸强度明显增加,耐水性和剥离强度显著提高。

吴建一等利用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和氢氧化钠等合成聚丙烯酸丁酯/丙烯酸钠(PBA/AANa)齐聚物,并以此代替乳化剂合成了新型的无皂纯丙乳液,该纯丙乳液配制的涂料稳定性高,涂层的干性、丰满度、光泽、硬度等综合性能优于一般的纯丙乳涂料。

1.2.3纯丙乳液引发体系的研究进展

纯丙乳液聚合中,使用的引发剂绝大多数都是氧化型引发剂-过硫酸盐(过硫酸钾或过硫酸铵)。

但是单独使用过硫酸盐作为引发剂,纯丙乳液聚合中的单体转化率相对较低。

因此,还有少部分挥发性单体如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残存在纯丙乳液中,这些挥发性单体给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张炳烛等在纯丙乳液的制备中,采用氧化-还原引发剂(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

在反应前期使用过硫酸钾作为引发剂,在反应后期加人亚硫酸氢钠,将引发系统转变为氧化还原引发系统,有效地降低纯丙乳液中挥发性单体的残留量,提高乳液的综合性能[12]。

1.2.4纯丙乳液粒子设计与聚合工艺进展

用传统聚合方法制成的纯丙乳液为均相胶粒。

这种乳液存在许多问题,如成膜温度高、涂膜流变性差、夏季回粘严重。

虽然在纯丙乳液聚合中加人一些微量功能性单体可以改善乳液的流变性和化学稳定性,但该方法改变了原料组成,增加了原料成本。

为了在不改变原料组成或不增加原料成本的情况下,降低纯丙乳液的成膜温度,同时又要保持涂膜的硬度,减轻其回粘性,则要求胶粒内外组成有梯度变化,即硬单体更多的分布在内层,而软单体更多的分布在外层,形成硬核软壳胶粒。

因此,需要对纯丙乳液聚合进行粒子设计和工艺改变,以制备出性能优良的纯丙乳液。

自1957年美国Rohm&Hass公司首次开发出商品名为K120的核壳结构聚合物以来,特别是自Okubo提出粒子设计的新概念后,具有核壳结构聚合物粒子的研究和开发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

所谓粒子设计是指在分子组成相同或不改变原料组成及不增加原料成本的前提下,只通过改变乳液的聚合工艺(如通过单体、乳化剂、引发剂的滴加程序和方式)而改变乳胶粒的结构形态,即可显著地改善乳液性能的方法。

以这种乳液配制的涂料可明显提高涂膜的耐水、耐候、抗污染、抗回粘性能,同时也提高拉伸强度、抗冲击强度及粘接强度等。

粒子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乳胶粒的形态结构、功能基团在粒子内外层的分布等。

粒子形态主要有核壳型、半月型和夹芯型等。

其中核壳乳液聚合工艺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乳液聚合工艺,目前是研究的热点。

种子乳液聚合技术是制备核壳结构聚合物粒子最常用的方法。

其基本工艺为:

首先用通常的乳液聚合合成核聚合物粒子(称种子乳液),然后进行种子乳液聚合,在适当的聚合条件下,按一定方式将第二单体加人到种子乳液中,即可获得具有核壳结构的聚合物粒子乳液。

根据第二单体的加料方式,可分为间歇法、平衡溶胀法和半连续法三种工艺[13]。

核壳乳液聚合在纯丙乳液的制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Teng等制备出新型核壳结构的纯丙乳液。

核主要是由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和2-羟乙基异丁烯酸制备,壳中含有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

在壳中引人强酸性丙烯酸酯主要目的是催化交联反应和提高纯丙乳液的冻融稳定性。

李维盈等详细研究了聚合工艺对纯丙乳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聚合工艺对纯丙乳液的性能影响很大。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工艺与连续聚合工艺相比,乳胶粒粒径分布较窄;采用核壳种子乳液聚合,可大大降低纯丙乳液的MFT,但壳层单体必须与核层单体保持一定的比例,以便完全包覆核层聚合物,否则将出现严重的相分离而不能形成连续的胶膜。

在核壳乳液聚合中,单体的加人方式、核壳阶段比、核与壳聚合物的亲水性等,均影响核壳乳液的形成。

而核壳乳液聚合的关键是在核和壳层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品种和不同用量的引发剂以及乳化剂,并在种核乳液中使用最佳用量的分子量调节剂。

在核壳乳液聚合中,还包含着另一种先进的乳液聚合技术-互穿网络聚合技术(InterpenetratingPolymerNetwork,,IPN)[14]。

IPN是Millar于1960年提出来的。

互穿网络聚合物IPN是指一类多相多组分高分子材料,它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别形成的聚合物网络通过大分子链间的永久缠结(或互穿)形成的独特聚合物,是聚合物网络之间交联,或既聚合又交联的特殊性能的聚合物共混物。

由于网络间的互穿,给材料带来多种特性,两种聚合物的协同效应使材料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很好的柔韧性。

胶乳型互穿网络聚合物(LatexInterpenetratingPolymerNetwork,LIPN)是以多步乳液聚合(即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的分步IPN。

将交联的聚合物I乳液作为种子,加人单体Ⅱ(或单体混合物)交联剂和引发剂,但不补加新的乳化剂以免形成新粒子,使单体Ⅱ在种子乳胶粒表面进行聚合和交联,从而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LIPN。

LIPN可显著提高聚合物的耐磨、耐水、耐候、抗污、防辐射、透明性、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及粘结强度等性能,并可显著降低MFT,改善加工性能。

目前,IPN和LIPN聚合物技术在纯丙乳液中得到了应用。

Wu等采用IPN聚合物技术合成纯丙乳液,丙烯酸乙酯和丙烯酸用作壳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用作核单体,分别在辐射引发和化学引发条件下聚合。

纯丙乳液的粒径、粒度分布、结构等受乳化剂浓度、辐射量和聚合温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与化学引发聚合反应相比,辐射引发聚合反应制得的纯丙乳液粒径更小、粒度分布更窄。

此外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纯丙乳液的核壳结构,结果发现辐射引发聚合反应制得的纯丙乳液的核壳连接面更清晰。

该纯丙乳液的玻璃化温度很低、耐水性很好。

杨小兵采用LIPN聚合物技术制备纯丙乳液,并对其阻尼特性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用该纯丙乳液制成的材料,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和良好的机械力学性能,可作为优良的减振、降噪材料。

纯丙乳液聚合工艺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是微乳液聚合工艺。

自Schulman等在1959年首次推出微乳液以来,微乳液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迅速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其应用研究发展更快。

20世纪80年代初,微乳液技术开始用于高聚物的合成与研究,由Stoffer等首先对MMA和MA微乳液聚合进行报道。

如今,微乳化技术是国际上密切关注的极具应用潜力的研究领域。

微乳液是由油、水、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混合形成的各向同性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热力学稳定体系,其分散相尺寸一般在10~100nm,分散相液滴被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混合膜所稳定。

根据微观形态的差异,微乳液有单相微乳液和多相微乳液之分。

聚合物微乳液具有极好的渗透性、润湿性、流平性和流变性,可渗入具有极微细凹凸图纹、微细毛细孔道中和几何形状异常复杂的基体表面;可代替相应的溶剂型产品,作为粘合剂、涂料、浸渍剂及油墨等制品对织物、木器、纸张、石料、混凝土及金属制件等进行高质量加工和高光泽涂装。

聚合物微乳液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长期贮存不会凝聚破乳变质。

聚合物微乳液所形成的胶膜具有类似于玻璃的极好的透明性,若将其和蜡系化合物配伍,可制成具有高透明性、光泽性和滑泻性的抛光材料;还可作透明材料的填料,以改善其平滑性和光泽性。

近年来,国内外纷纷采用微乳液聚合工艺来制备纯丙乳液。

Roy等采用微乳液聚合技术,用Dowfax2A-1表面活性剂,制得了固含量高达45.20%的纯丙乳液,并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量、助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引发剂的类型和浓度以及反应温度对固含量的影响。

产品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抗冻融性。

刘意等采用半连续微乳液聚合法,在复合型乳化剂体系中,制备高固含量纯丙微乳液。

研究结果表明:

当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与DNS6(乙烯基烷基酚聚氧乙烯磺酸盐)的质量比为2时,总乳化剂质量分数为2%,制备了固体质量分数为42%的高固含量纯丙微乳液。

透射电镜图片显示,随固含量的增加,乳胶粒子的尺寸变大,分布变宽。

高静等采用正交试验探索构建纯丙微乳液聚合体系,采用目视滴定法考察了助乳化剂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描绘了微乳液体系的拟三元相图,并用电导法将单相微乳液进行了类型分区。

反相微乳液聚合表明,虽然正戊醇和丙烯酸都可以作为助乳化剂协同十二烷基硫酸钠形成稳定的单相微乳液,但是正戊醇微乳液体系在聚合过程中发生相分离,丙烯酸体系则聚合过程稳定,得到了透明的聚合物凝胶材料。

1.3改善纯丙乳液性能的最新聚合工艺和技术

1.3.1核-壳乳液聚合

核-壳乳液聚合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15,16]。

核-壳乳液聚合提出了“粒子设计”的新概念,不改变乳液单体组成,使乳液粒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提高乳液的性能。

常规乳液聚合得到的乳胶粒子是均相的,核-壳乳液聚合得到的乳胶粒子是非均相的,采用特殊工艺可设计乳胶粒子的核和壳结构的组成。

首先制备种子(核)乳液,其后加人单体继续聚合形成壳层,最终形成核-壳结构的非均相粒子。

核-壳乳液聚合和常规乳液聚合得到乳液性能的最大差异在于:

核-壳乳液聚合得到的乳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