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 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9146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11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论》 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德育论》 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德育论》 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德育论》 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德育论》 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论》 习题.docx

《《德育论》 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论》 习题.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育论》 习题.docx

《德育论》习题

《德育论》课程练习题库

1单项选择

1.狭义的德育专指A.道德教育

2.我国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之一是受C.苏联教育学的影响

3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是B.政治教育

4.我国德育中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属于B.政治教育的范畴

5.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侧重B。

政治教育部门

6.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望多”的原则。

“守一”指的是C.道德教育

7.率先提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拉开了道德教育本质讨论序幕的学者是B.鲁洁

8.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指的是它的A.文化功能

9.德育能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素质,这体现了它的C.经济功能

10.学校德育通过系统的德育学科课程,可以向学生传播一定的政治理论,这体现了它的C.政治功能

11.学校德育通过哲学及各科教学可以在新一代的思想上系统、完整地树立起作为世界观一部分的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这体现了它的D.自然性功能

12.通过德育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这体现了德育的D.个体发展功能

13.通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是德育的D.个体享用性功能

14.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这体现了德育目的的A.超越性

15.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是德育的B.导向功能

16.认为德育目的应该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超越于一切利已欲望之上的“超人”,即具有“神性”的人。

,这是德育的A.神学目的论

17.强调个人价值的权威性和独特性,认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使他们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实现道德上的自由或自治。

这是德育的B.个人中心目的论

18.认为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是德育的C.社会中心目的论

19.德育的神学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托马斯·阿奎那

20.德育的个人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B.卢梭

21.德育的社会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C.涂尔干

22.我国《小学德育大纲》颁布于B.1993年

23.我国《中学德育大纲》颁布于C.1995年

24.德育内容与生活、劳动融为一体,在呈示形式上具有非专门、不自觉的特点的是A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

25.道德法则本身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德育内容呈示形式上具有绝对灌输特色的是B.古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26.学校德育由对灌输模式的批判走向对自主道德、理性能力等等的强调,德育内容的呈示形式方面开始出现许多尊重道德学习主体性的努力的是C.现代的学校德育内容

27.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性质上应A.凸显生活性

28.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目的上是A.凸显生活性

29.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内容上要C.取材于现实生活

30.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方式上应D.通过实际的生活

31.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弗洛伊德

32.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B.柯尔伯格

33.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班杜拉

34.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关心A个体内部的冲动、思想、感情

35.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天生的无意识结构部分是A.本我

36.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控制本我,但是以来自本我的能量为依托的是B.自我

37.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作为人格的象征、社会道德的代表,是人格的最后形式而且是最文明部分的是C.超我38.柯尔伯格进行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研究时采用的方法是B.“两难故事法”

39.根据柯尔怕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

(1)的儿童是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40.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

(2)的儿童是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41.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3)的儿童是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42.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4)的儿童是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43.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行为主体的观察

44.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其行为不具有道德意义的发展阶段是A.无律阶段

45.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是B.他律阶段

46.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C.自律阶段

47.作为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发展阶段是D.自由阶段

48.“我们对个性予以极大的,在原则上是不寻常的尊重。

它的提出者是C.马卡连柯

49.学校道德教育不像一般社会影响那样处于自然、无序状态,难以控制。

学校德育作为人的最具教育自觉的一部分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过程,这体现了德育过程的A.计划性

50.德育影响在价值选择上不可能不考虑选择积极的价值内容和最有利于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教育方式,这体现了德育过程的B.正面性

51.道德教育过程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何一个心理环节开始,这体现了德育过程的D.多端性

52.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和调控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的是A.教育者

53.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对象,同时也是德育主体的是B.受教育者

54.在德育过程中,凭借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进行的,作为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并使之发生相互联系的媒体和中介的是D.德育方法

55.要求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解决如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要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会与不会的问题。

这是B.智育过程的目标

56.指导学生学习一定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并通过反复的筋肉活动和身体的锻炼以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

这是C.体育过程的目标

57.人们对客观的思想道德关系和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A.品德认识

58.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B.品德情感

59.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是C.品德意志

60.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做出的反映是D.品德行为

61.作为个人品德的重要外部表现形式和客观标志,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的是D.品德行为

62.学生由于缺乏道德知识、经验而呈现出认识上的差距或产生的错误思想、行为与道德要求的矛盾属于A.认识性质的矛盾

63.由于青少年学生道德能力不强、未能履行道德要求而出差错产生的矛盾属于B.能力性质的矛盾

64.由于学生沾染上或已形成某些不良的思想与习气,因而不能遵循或根本不愿遵循道德规范犯了错误而产生的矛盾属于C.思想性质的矛盾

65.教师借助语言劝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地陈述理由,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某种道德观念,改变或形成某种态度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

66.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德育方法是B.榜样示范法

67.教育者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的德育方法是C.情感陶冶法

68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D.实际锻炼法

69.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是A.自我教育法

70.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进行肯定和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的德育方法是D.品德平价法

71.我国道德教育中最常用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

二、名词解释

1.政治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

2.德育的文化功能2.是指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

3.德育的经济功能3.是指学校德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特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些素质正是经济活动所必需的),而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4.德育的享用功能,4.即是说,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5.德育目的5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6.德育的神学目的论6.这种目的论认为德育目的应该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超越于一切利已欲望之上的“超人”,即具有“神性”的人。

7.德育的个人中心目的论7.即个人本位论,其基本观点是德育是使人性得到完善的手段.德育目的应该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和道德需要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它强调个人价值的权威性和独特性,认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使他们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实现道德上的自由或自治。

8.德育的社会中心目的论8.即社会本位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9.他律是指那种不重视人的价值,靠外部力量使人接受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履行一定的道德规范,并依靠社会舆论和社会奖惩等为动力,促使人在思想上和言行上循规蹈矩。

10.自律是指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和驱动力依靠理性、信念和道德良心,依靠内心自觉,而不是靠外力强制。

它尊重人的价值,强调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智慧、潜能及创造力

11.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12.生活人与人之间能动而现实的交往实践过程

13.德育过程它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

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对年轻一代的德育要求以及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践行从而形成品德规范,发展其品德心理,培养品德能力的教育过程。

14.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针对受教育者而言的,指个体接受外界的影响(包括教育影响),经过自我消化,形成个人品德的过程

15.品德认识也叫思想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的思想道德关系和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16.品德情感也叫思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17.品德意志也叫思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18.品德行为.也叫思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做出的反映,是实现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以及品德需要产生的行为意向及其外部表现

19.教育者(狭义)19.专门或主要从事学生品德教育工作的教学和行政人员,。

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等

20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有秩序和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结合。

21.说服教育法是教师借助语言劝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地陈述理由,使学生理解并接受某种道德观念,改变或形成某种态度的一种德育方法。

它是道德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2.榜样示范法22.是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

23.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的方法

24.实际锻炼法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包括日常实践和专门组织的行为训练

25.自我教育法25.是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

26.自我认识受教育者对自己的思想、言行的对与错、优点与缺点的判断

27.自我体验伴随自我道德认知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对自己思想、言论、行为作价值判断时产生的道德情感

28.品德评价法28.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进行肯定和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的一种德育方法。

29.奖励29.是对学生优良的品德做出肯定评价,以使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方法

30.惩罚30.是对学生不良品德做出否定评价,以使其克服和改正的方法

三、简答题

1.德育泛政治化的表现有哪些?

(1)在思维定势中,把道德教育与政治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

(2)在德育的实际实施中,出现道德教育完全政治化的倾向。

(3)在日常社会生活和德育过程中,人们往往持一中政治的立场和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把一些本来纯属道德教育与评价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

2.德育泛政治化的后果是什么?

(1)它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

(2)道德教育的过于政治化,也伤害了政治思想工作的顺利展开

(3)它还使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畸形化。

3.政治与道德有何区别?

(1)政治强调服从,道德则以自愿为基础。

政治可以通过国家机器等强制手段来推行,道德却以社会舆论和个人良心为机器。

(2)政治只存在于阶级社会,它必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而道德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便伴随人类社会,它与人类社会公存亡。

(3)内容不同:

任何社会的政治都是直接为维护或变革某种生产关系服务的,它的内容涉及阶级、国家、政党、民族、国际政治等方方面面;而道德反映的是个人、家庭、阶层、阶级等社会关系,它涉及个体的生存,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

(4)存在方式不同:

政治的存在方式大多是显性的和成文的,而道德的存在方式既有显性的、成文的,也有隐性的、不成文的,如各种社会准则、义务、责任往往是显性的、成文的,图腾、禁忌、风俗等则是隐性的、不成文的。

(5)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不同:

政治比道德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高。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也在最大程度上捍卫着经济基础;而道德对于经济基础的反映却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6)对于社会存在的作用在范围和程度上有差别:

政治对社会存在的作用更及时和直接;而道德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则更广泛和持久。

4.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何区别?

(1)由于政治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更加直接,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变动性较强,而道德教育的内容则比较稳定

(2)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政治觉悟的形成和提高与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心理机制上各异,因此在实施的途径、手段、方法上有相当大的差异。

(3)在政治教育中,具有政治权力优势地位者(如国家、政党、政治集团的领导人)就是教育者;而在道德教育中,只有道德上合格的人才是名副其实的教育者。

(4)政治教育中有不平等,甚至欺骗、蒙蔽等特征,可以是不道德的或非道德的;而道德教育则以道德上人格平等为特征,不允许以不道德的手段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5.如何界定德育的外延?

有关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望多”的原则。

所谓“守一”,即严格意义上的德育只能指道德教育

不仅要“守一”,而且也要“望多”。

“望多”的意思有两条,一是思想、政治信仰的确立等本身是重要的,所以要望多,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等与道德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望多”,从而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本身。

6.学校德育功利化的特征及其表现?

(1)德育功利化的特征:

①表面性:

只注重德育的外在功能,看重社会的眼前利益,因而短期行为严重。

社会出现什么要求,德育便去抓什么。

②片面性:

德育要求单一化,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机械训练,而忽视情感体验和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的培养。

③成人化:

德育以成人的观念、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使德育要求不切实际,既空且虚。

一刀切:

即按同一模式标准、方法来要求、教育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他们个性品质的多样性、层次性。

(2)德育功利化的表现:

①政治化倾向②只关注社会即时需要,忽视对人的基本品德素质的设定和对未来人才品德素质的预测和规划。

③德育知识化④德育过程简单化、形式化,追求所谓立竿见影的“效果”

具体表现为:

第一,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

第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

德育过程形式化明显。

德育过程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完整体系.而是单纯地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针对性的教育,往往容易造成追求表面的形式化的东西。

7.学校德育功利化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难以承诺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使命。

人生境界是人生的最大课题,它体现着人的价值追求,标志着人之为人的层次和水平。

人生境界的提高不是天然生成的,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其中,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是这些外部力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显然,具有功利化倾向的学校德育是不能担负起这一使命的。

它以社会政治为理想境界,以社会需要为终极目的,把德育仅仅看作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人生成为被规定、被规范的人生,使德育远离了人的生活,远离了人,这与我们理想中的德育所要追求的目标相去甚远。

(2)难以实现德育的个性发展价值

学校德育具有个性发展价值。

因为:

第一,德育的功能在于育德,而思想品德是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与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一致的。

第二,个性的发展需要德育的积极参与。

如果没有德育的参与,个性就会失去灵魂和方向,也就没有什么个性可言。

具有功利化倾向的学校德育.其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的.强调德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在这里留给“个人”的余地很少.有人批评我们的学校教育“目中无人”,这一点在德育中表现尤为突出。

德育目标的成人化、一刀切.德育方式的模式化,都体现出学校德育功利化对“个人”的关注极少.因此,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就无从谈起。

(3)学校德育功利化的运行模式是一种客体化模式

因为学校德育功利化所追求的是社会意志。

因此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就把学生作为单纯的客体看待,而丧失了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和尊重,使整个德育过程在一种客体化模式中运行。

8.德育文化功能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德育的文化功能,是指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

前者是维护性功能,后者是变异性功能。

德育的文化功能是其它功能的基础、手段或工具,任何功能的实现首先要依靠德育传递相应的文化信息(文字形式或口头形式、物质形式)。

(1)德育之文化维系功能的实现,有两条途径。

第一条是通过文化传承。

德育所传递的文化与智育不同,它主要不是传递知识形态的文化,而是规范形态的文化,如世界观、人生观及各种价值观等。

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对个体或群体的人格发展方向具有特别重要和深刻的影响。

第二条途径是文化控制,使社会文化得以整合,得以稳定发展。

道德作为一种普遍性规范,对文化本身具有强有力的控制作用,对各种文化进行取舍、鉴别。

一种文化只有当它符合特定社会的道德标准时,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否则,就会遭到摒弃或引起文化冲突。

(2)德育之文化变异功能,是指德育能使既定文化改变内容与结构,选定新的发展方向。

这种功能的实现,也有两条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适应性。

学校德育可以创设各种不同的文化情境,提供不同的价值规范,要求受教育者从多种文化中增强适应性,提高“承受阈”,形成具有弹性的文化适应性。

这样,即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的面对文化冲突.也能顺利地加以解决。

第二条途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文化创造能力。

在人与文化的因果链条中,教育尤其德育是突出的环节。

通过德育培养革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以新的价值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人格构成,使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这些都有助于创造新文化。

9.德育政治功能的主要表现?

在德育的诸种社会性功能中,政治性功能是首要的。

德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

(1)传播与发展社会政治意识。

学校德育通过系统的德育学科课程,可以向学生传播一定的政治理论.如我国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即属此类;通过问题讨论,可以发展、创造新的政治理论。

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

高等学校作为政治文化资源之一.在发展政治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引导政治行动。

政治行动不是盲目的.总是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行动。

学校的德育对社会政治行动的引导功能表现在:

①可以引导人们对政治目标做出正确的选择。

正确政治目标的选择或认同总是要以一定政治文化作为基础。

②社会成员在政治行动中的参与意识(参与政治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政治活动的能力(如对某次行动做出评价的能力、掌握政治活动规划和规范的能力、民主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等等),与每个成员的文化程度特别政治文化程度与素养密切相关。

(3)再生产一定的社会政治关系。

学校德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政治角色意识,使其逐步认识到本人所从属的阶级、政治集团,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政治地位,所应具有的政治形象,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这样使学生安于自己的政治角色,认同这种角色,从而把社会既定的政治关系再生产出来。

(4)充实与更新政治机构

国家政治机构也有赖于学校德育和各方面教育培养千千万万优秀政治人才予以充实和更新。

学校德育通过提高和完善广大学生各方面的政治素养,如政治倾向、政治思想品质、政治法律知识以及基本的参政能力等等,为政治人才的选拔准备了基础条件。

10.德育经济功能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

德育的经济功能是指学校德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特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些素质正是经济活动所必需的),而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这种作用。

既可以表现为宏观层次,如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经济道德;也可以表现为微观层次,如培养劳动者的纪律观念、敬业精神和负责态度等。

具体来讲,德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

(1)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素质。

前面的公式?

已经说明了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发展生产中的作用。

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既决定了劳动者发挥劳动能力的方向(为谁服务的问题),也决定了劳动能力的发挥程度(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或“假公济私”混日子)。

(2)直接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代科学哲学的研究已经纠正了人们以往的错误观念,即认为科技发展与价值观念无关。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显示的社会后果——既可为人类造福,也可助纣为虐,更提醒人类要强调科学家的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

这些就为德育影响科技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影响生活方式。

这里谈的生活方式是指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采取的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虽然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由生产方式所决定。

但不容否认和忽视的是个体精神情操水平、价值观念和需要的层次也对生活方式具有重大影响。

11.德育对科学技术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主要有:

(1)学校德育所传播的各种哲学思想,在它的参与下所形成的时代精神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如古希腊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