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9017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docx

《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docx

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

《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基本要求】

  了解:

民事纠纷、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的概念,以及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效力范围。

  理解:

民事诉讼的特点、民事诉讼法的属性。

  熟悉并能够运用:

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相关原理。

  【学习内容】

1.1纠纷与纠纷观

1.1.1纠纷的概念

1.1.2纠纷的作用

1.1.3辩证纠纷观

1.2民事纠纷及其解决方式

1.2.1民事纠纷的概念、特征、种类

1.2.2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

1.2.3民事诉讼及其特征

1.3民事诉讼法

1.3.1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1.3.2民事诉讼法的效力

1.3.3民事诉讼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第2章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

【基本要求】

了解:

了解民事诉讼基本理论的内容、作用。

理解:

民事诉讼目的论、价值论、既判力、诉讼模式、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

熟练并能够运用:

民事诉讼基本理论理解、分析民事诉讼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并能以相关基本理论评析相关法律制度。

【学习内容】

2.1民事诉讼目的论

2.2民事诉讼价值论

2.3民事裁判的既判力

2.4民事诉讼模式

2.5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第3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基本要求】

  了解: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的含义与作用。

  理解:

民事诉讼法各特有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的基本内容。

  熟悉并能够运用:

民事诉讼法各特有的基本原则和各基本制度在民事诉讼中的体现,并能具体举例说明。

  【学习内容】

3.1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3.1.1三大诉讼法的共有原则

3.1.1.1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3.1.1.2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原则

3.1.1.3适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3.1.2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

3.1.2.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3.1.2.2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

3.1.2.3法院调解自愿和合法的原则

3.1.2.4辩论原则

3.1.2.5处分原则

3.1.2.6检察监督原则

3.1.2.7支持起诉原则

3.2民事审判基本制度

3.2.1合议制度

3.2.2回避制度

3.2.3公开审判制度

3.2.4两审终审制度

第4章主管与管辖

【基本要求】

  了解:

民事诉讼主管、民事诉讼各类管辖的概念。

  理解:

确定民事诉讼管辖的原则、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民事诉讼各类管辖的具体内容、不同类别管辖之间的关系、管辖权异议和管辖恒定制度。

  熟悉并能够运用:

各类管辖适用的条件。

  【学习内容】

4.1民事诉讼主管

4.1.1民事诉讼主管的概念

4.1.2民事诉讼主管的标准

4.1.3民事诉讼主管的范围

4.2管辖概述

4.2.1管辖的概念

4.2.2管辖恒定

4.2.3专门法院的管辖

4.3级别管辖

4.3.1级别管辖的概念

4.3.2确定级别管辖的依据

4.3.3各级法院管辖的一审民事案件

4.4地域管辖

4.4.1地域管辖的概念与依据

4.4.2一般地域管辖

4.4.3特殊地域管辖

4.4.4专属管辖

4.4.5共同管辖、选择管辖与合并管辖

4.4.6协议管辖

4.4.7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提出异议的管辖问题

4.5裁定管辖

4.5.1移送管辖

4.5.2指定管辖

4.5.3管辖权转移

4.6管辖权异议

4.6.1管辖权异议的概念

4.6.2管辖权异议的条件

4.6.3法院对管辖权异议的处理

第5章诉

【基本要求】

  了解:

诉的概念与特征。

  理解:

诉的要素、诉的种类、诉的合并与分离。

  熟悉并能够运用:

划分诉的种类的标准、反诉的特征、反诉的条件,并能够结合实际确定反诉的构成。

  【学习内容】

5.1诉的概念与特征

5.1.1诉的概念

5.1.2诉的特征

5.2诉的要素

5.2.1当事人

5.2.2诉讼标的

5.2.3诉的理由

5.3诉的分类

5.3.1确认之诉

5.3.2给付之诉

5.3.3变更之诉

5.4反诉

5.4.1反诉的概念

5.4.2反诉的特征

5.4.3反诉的条件

5.4.4反诉的审理

5.4.5反诉与反驳的区别

5.4.6反诉与诉讼抵销

5.5诉的合并与分离

5.5.1诉的合并

5.5.2诉的分离

第6章当事人

【基本要求】

  了解:

民事诉讼各类当事人的概念、特点。

  理解:

司法解释中对当事人地位确定的相关内容。

  熟悉并能够运用:

各类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地位,结合实践确定不同的民事主体在诉讼中的地位。

【学习内容】

6.1当事人概述

6.1.1当事人的概念与特征

6.1.2诉讼权利能力与诉讼行为能力

6.1.3当事人适格

6.1.4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与诉讼义务

6.2原告与被告

6.2.1原告与被告的概念

6.2.2原告和被告地位的确定

6.3共同诉讼

6.3.1共同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6.3.2共同诉讼人的概念

6.3.3必要共同诉讼

6.3.4普通共同诉讼

6.4诉讼代表人

6.4.1诉讼代表人概述

6.4.2诉讼代表人

6.4.3代表人诉讼的种类

6.4.4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的程序

6.5第三人

6.5.1第三人的概念和特征

6.5.2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6.5.3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第六章诉讼代理人

  【基本要求】

  了解:

诉讼代理人的概念与诉讼代理人的种类。

  理解:

诉讼代理人的诉讼代理权的取得、诉讼代理权的权限范围、诉讼代理权消灭的情况。

  熟悉并能够运用:

诉讼代理人的地位、诉讼代理权的行使。

  【学习内容】

6.1诉讼代理人概述

6.1.1诉讼代理人的概念

6.1.2诉讼代理人的种类

6.2法定诉讼代理人

6.2.1法定诉讼代理人的概念

6.2.1法定诉讼代理人的范围

6.2.3法定诉讼代理人的代理权限

6.2.4法定诉讼代理权的取得

6.2.5法定诉讼代理权的消灭

6.3委托诉讼代理人

6.3.1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概念

6.3.2委托诉讼代理人的范围

6.3.3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限

6.3.4委托诉讼代理权的产生

6.3.5委托诉讼代理权的消灭

第七章民事证据

  【基本要求】

  了解:

民事证据的概念与特征、证据保全的概念与适用的条件。

  理解: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各种证据、理论上对证据进行划分的标准。

  熟悉并能够运用:

各种证据的特点,结合实践情况判断某一材料属于何种证据。

  【学习内容】

  7.1民事证据概述

  7.1.1民事证据的概念

7.1.2民事证据的特征

  7.2民事证据的种类

  7.2.1书证

7.2.1物证

7.2.3视听资料

7.2.4证人证言

7.2.5当事人陈述

7.2.6鉴定结论

7.2.7勘验笔录

7.3民事证据的分类

7.3.1本证与反证

7.3.2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7.3.3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7.4证据保全

7.4.1证据保全的概念和意义

7.4.2证据保全的条件

7.4.3证据保全的程序

7.4.4证据保全的方法

 第八章民事诉讼中的证明

  【基本要求】

  了解:

证明对象的概念与范围、证明标准的概念和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理解:

司法解释对证据交换的规定,质证的程序、证明责任的基本内容。

  熟悉并能够运用:

司法解释对举证时限的规定、证明责任的分配,结合实践情况运用证明责任制度。

  【学习内容】

8.1证明对象

8.1.1证明对象的含义

8.1.2证明对象的范围

8.1.3免予证明的事实

8.2证明责任

8.2.1证明责任的含义

8.2.2证明责任的分配

8.3证明标准

8.3.1证明标准的概念

8.3.2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8.4证明程序

8.4.1举证时限的概念

8.4.2司法解释对举证时限的规定

8.4.3举证时限的适用

8.4.4证据交换的概念

8.4.5证据交换的期间和时间

8.4.6人民法院收集调查证据

8.4.7质证

8.4.8认证

第九章期间、送达

【基本要求】

了解:

期间的概念、期间的种类、期间的耽误和延展及送达方式。

  理解:

期间的意义与送达的效力。

  熟悉并能够运用: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主要的诉讼期间、送达的适用。

【学习内容】

9.1期间

9.1.1期间的概念

9.1.2期间的种类

9.1.3期间的计算

9.1.4期间的耽误和延展

9.2送达

9.2.1送达的概念

9.2.2送达的特征

9.2.3送达方式

9.2.4送达的效力

第十章法院调解

  【基本要求】

  了解:

法院调解的概念。

  理解:

法院调解应当遵循的原则、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情形。

  熟悉并能够运用:

司法解释中关于调解的规定、调解协议与调解书及其效力。

  【学习内容】

  10.1法院调解概述

  10.1.1法院调解的概念与性质

10.1.2法院调解与诉讼外调解、诉讼中和解的区别

10.2法院调解的原则

10.2.1当事人自愿原则

10.2.2合法原则

10.3法院调解的程序

  10.3.1调解的开始

10.3.2调解的进行

10.3.3调解结束

  10.4调解书及调解的效力

  10.4.1调解协议与调解书

10.4.2调解的法律效力

第十一章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

  【基本要求】

  了解:

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的概念与意义、财产保全的措施。

  理解:

诉前保全、诉讼保全和先予执行的条件。

  熟悉并能够运用:

先予执行的适用范围。

  【学习内容】

  11.1财产保全

  11.1.1财产保全的概念与意义

11.1.2财产保全的种类

11.1.3财产保全的范围、措施财产保全的程序

  11.2先予执行

  11.2.1先予执行的概念

11.2.2先予执行的适用范围

11.2.3先予执行的条件

11.2.4先予执行的裁定与执行

11.2.5先予执行裁定的最终处理

第十二章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基本要求】

  了解: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概念、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种类、对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种类。

  理解:

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要件。

  熟悉并能够运用:

拘传与拘留的适用。

  【学习内容】

  12.1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概念

  12.2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和种类

  12.2.1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

12.2.2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种类

  12.3对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种类和适用

  12.3.1对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种类

12.3.2对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适用

第十三章普通程序

  【基本要求】

  了解:

普通程序的概念和特点、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

  理解:

起诉的条件、各种不予受理情形的规定、撤诉与缺席判决的条件、延期审理、诉讼中止和诉讼终结的法定事由及法律效果。

  熟悉并能够运用:

起诉制度、撤诉制度、缺席判决制度以及延期审理、诉讼中止和诉讼终结制度。

  【学习内容】

  13.1普通程序概述

  13.1.1普通程序的概念

13.1.2普通程序的特征

  13.2普通程序的基本阶段

  13.2.1起诉

13.2.2受理

13.2.3审理前的准备

13.2.4开庭审理

  13.3撤诉和缺席判决

  13.3.1撤诉

13.3.2缺席判决

  13.4延期审理、诉讼中止和诉讼终结

  13.4.1延期审理

13.4.2诉讼中止

13.4.3诉讼终结

第十四章简易程序

  【基本要求】

  了解:

简易程序的概念、适用范围、简易程序的特点、简易程序的调解、简易程序的判决。

  理解:

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的关系、简易程序的特殊规定。

  熟悉并能够运用:

法律和司法解释有关简易程序的规定。

  【考试内容】

  14.1简易程序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14.1.1简易程序的概念

14.1.2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14.2简易程序的具体适用

  14.2.1起诉与答辩(起诉的方式答辩的方式)

14.2.2审理前的准备

14.2.3开庭审理

14.2.4宣判

14.2.5简易程序的审理期限

第十五章第二审程序

  【基本要求】

  了解: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特点、第二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的关系。

  理解:

上诉的提起、上诉撤回的条件和效果、上诉审理方式上诉裁判的几种情形及效果。

  熟悉并能够运用:

关于上诉的条件、上诉审理的方式、上诉的撤回、上诉的裁判的规定、上诉案件的调解。

  【学习内容】

  15.1第二审程序概述

  15.1.1第二审程序的概念

15.1.2第二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的联系与区别

  15.2上诉的提起与受理

  15.2.1上诉的提起

15.2.2上诉的受理

  15.3上诉案件的审理

  15.3.1二审法院对上诉案件的审理范围

15.3.2第二审的审判组织形式

15.3.3上诉审对案件审理的方式及地点

15.3.4上诉案件的调解

15.3.5上诉的撤回

  15.4上诉案件的裁判

  15.4.1对第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的案件的裁判

15.4.2对第一审裁定提起上诉的案件的裁定

15.4.3第二审裁判的效力

15.4.4第二审的审理期限

第十六章特别程序

  【基本要求】

  了解:

特别程序的概念和特点、特别程序的适用范围。

  理解:

各类适用特别程序的案件的审理程序。

  熟悉并能够运用:

特别程序的法律规定。

  【学习内容】

  16.1特别程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16.1.1特别程序的概念和特点

16.1.2特别程序的适用范围

  16.2选民资格案件的审理

  16.2.1选民资格案件的起诉

16.2.2审理与判决

16.3宣告公民失踪案件的审理

16.3.1申请宣告公民失踪的条件

16.3.2审理与判决

16.3.3宣告公民失踪判决的法律效果

16.3.4宣告公民失踪判决的撤销

16.4宣告公民死亡案件的审理

  16.4.1申请宣告公民死亡的条件

16.4.2审理与判决

16.4.3宣告公民死亡判决的法律后果

16.4.4宣告公民死亡判决的撤销

  16.5认定公民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案件的审理

  16.5.1申请认定公民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的条件

16.5.2审理与判决

16.5.3原判决的撤销

  16.6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的审理

  16.6.1申请认定财产无主的条件

16.6.2审理与判决

16.6.3对原财产所有权利的救济

第十七章审判监督程序

  【基本要求】

  了解: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基于审判监督权提起的再审、再审申请制度、抗诉制度、再审案件的审判程序。

  理解:

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再审提起与当事人申请、检察院抗诉的关系,申请再审和抗诉的理由。

  熟悉并能够运用:

法律和司法解释关于再审提起的规定以及再审案件的审判程序。

  【学习内容】

  17.1审判监督程序概述

  17.1.1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

17.1.2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

  17.2基于审判监督权提起再审

  17.2.1人民法院提起再审的条件

17.2.2人民法院提起再审的程序

  17.3基于检察监督权的抗诉提起再审

  17.3.1抗诉的事实和理由

17.3.2抗诉的程序

  17.4基于诉权的申请再审

  17.4.1申请再审的条件

17.4.2再审申请的审查程序

  17.5再审案件的审判程序

  17.5.1再审审理的管辖法院

17.5.2再审审理的审判程序

17.5.3再审审理的特殊性

第十八章督促程序

  【基本要求】

  了解:

督促程序的概念和特点、适用的范围,督促程序的意义。

  理解:

申请支付令的条件,支付令的内容、支付令的效力,对支付令的异议。

  熟悉并能够运用:

关于适用督促程序和支付令的规定。

  【学习内容】

  18.1督促程序概述

  18.1.1督促程序的概念和特点

18.1.2督促程序的适用范围

  18.2支付令的申请、审查和发出

  18.2.1支付令的申请

18.2.2对支付令申请的审查

18.2.3支付令的发出

  18.3对支付令的异议

  18.3.1支付令异议的提出与审查

18.3.2异议成立的法律后果

第十九章公示催告程序

  【基本要求】

  了解:

公示催告程序的概念和特点、适用范围、除权判决的概念。

  理解:

公示催告程序申请的条件、公示催告程序案件的审理、裁判及除权判决的效力。

  熟悉并能够运用:

公示催告程序的适用范围和公示催告程序案件的审判程序。

  【学习内容】

  19.1公示催告程序概述

  19.1.1公示催告程序的概念和特点

19.1.2公示催告程序的适用范围

  19.2公示催告申请的提起和受理

  19.2.1申请公示催告的条件

19.2.2公示催告申请的受理

  19.3公示催告案件的审理

  19.3.1止付与公告

19.3.2申报权利

19.3.3除权判决

19.3.4对利害关系人权利的救济

第二十章民事裁判

  【基本要求】

  了解:

裁判的种类、判决的概念、判决的内容、判决的效力、裁定的概念以及适用对象、决定的适用对象。

  理解:

判决与决定的差异、判决对人的约束力、判决对事的确定力。

  熟悉并能够运用:

判决效力的有关法律规定。

>

  【学习内容】

  20.1民事裁判的概念

  20.2判决

  20.2.1民事判决的概念

20.2.2民事判决的内容

20.2.3民事判决的法律效力

20.2.4民事判决书的制作

  20.3裁定

  20.3.1民事裁定的概念

20.3.2民事裁定的内容

20.3.3民事裁定的效力

  20.4决定

  20.4.1民事决定的概念

20.4.2民事决定的内容

20.4.3民事决定的效力

第二十一章执行程序

  【基本要求】

  了解:

执行的意义、执行与审判的关系、申请执行与移送执行的关系。

  理解:

执行程序的特点、执行的原则、执行的一般规定、执行的开始、执行和解与诉讼调解的区别、执行担保与执行和解的关系。

  熟悉并能够运用:

各种执行措施及实施程序、执行异议的程序及处理、暂缓执行、执行中止和执行终结的规定。

  【学习内容】

  21.1执行程序概述

  21.1.1执行和执行程序

21.1.2执行的原则

21.1.3执行根据

21.1.4执行管辖

21.1.5执行救济

21.1.6许可执行之诉

21.1.7委托执行执行和解执行担保执行承担参与分配

  21.2执行开始

21.2.1申请执行

21.2.2移送执行

21.2.3执行通知和立即执行

  21.3执行措施

  21.3.1对财产的执行措施

21.3.2对行为的执行措施

21.3.3保障性执行措施

21.3.4代位执行

  21.4暂缓执行、执行中止和执行终结

  21.4.1暂缓执行

21.4.2执行中止

21.4.3执行终结

第二十二章涉外民事诉讼程序

  【基本要求】

  了解:

涉外民事诉讼的概念、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原则、涉外民事诉讼中关于涉外案件管辖、期间、财产保全和送达的特殊规定、一般司法协助和特殊司法协助(对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理解: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涉外民事诉讼程序规定的特殊性。

  熟悉并能够运用:

涉外民事诉讼管辖和特殊司法协助的规定。

  【学习内容】

  22.1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概述

  22.1.1涉外民事诉讼程序

22.1.2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原则

  22.2涉外民事诉讼管辖

22.2.1涉外民事诉讼管辖的原则

22.2.2涉外民事诉讼管辖的种类

  22.3涉外民事诉讼中的期间、财产保全与送达

  22.3.1涉外民事诉讼中的期间

22.3.2涉外财产保全

22.3.3涉外民事诉讼中的送达

  22.4司法协助

22.4.1司法协助的概念

22.4.2一般司法协助

22.4.3对外国法院裁判的承认与执行对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

22.4.4我国法院裁判和仲裁裁决在国外的承认和执行

附录:

法律法规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528次会议讨论通过)法发[1992)22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级别管辖异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2009年7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71次会议通过2009年11月12日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法释[2009)17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2001年12月21日公布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法释[2001]33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于规定》中有关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

  (2008年12月11日)法发[2008)42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2004年8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21次会议通过2004年9月16日公布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法释[2004)12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

  (2003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80次会议通过2003年9月10日公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法释[2003]15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1993年6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579次会议讨论通过)法发C1993)15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1998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02次会议通过自1998年9月15日起施行)法释[1998]26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8年11月10日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