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宁一中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8858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常宁一中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南省常宁一中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南省常宁一中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南省常宁一中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南省常宁一中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常宁一中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

《湖南省常宁一中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常宁一中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常宁一中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docx

湖南省常宁一中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湖南省常宁一中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

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A.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2.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

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3.宋代成都几乎每月都有定期的集会如药市、灯市、花市等,不但为物品交换提供便利,更吸引着全国各地商人前来做生意,贸易极其繁盛。

这反映出当时的成都

A.市民阶层扩大

B.土地兼并严重

C.商品经济发达

D.奢靡之风盛行

4.明代嘉靖皇帝对首辅的特殊地位公开表示认可,他认为“内阁掌机务辅导群臣”;在教谕内阁辅臣夏言时云:

“朕之简任倚信,在卿独重,况职居辅首。

”这表明明代内阁

A.权位高于六部

B.作用日益重要

C.有效制约了皇权

D.获得了法定地位

5.下表是洋务企业部分决策者的职衔背最,据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姓名

任职情况

职衔、功名

盛宣怀

1885年任轮船招商局督办

曾任津海关道监督

张翼

1892年接任开平旷务局总办

候补道员衔

杨宗翰

1891年主持上海机器织布局

翰林院编修

袁大化

1890年继任漠河金矿总办

候补知府

郑观应

1880年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

候选郎中

——(据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整理)

A.政府官员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B.洋务企业摆脱了列强经济控制

C.官督商办成为主要的管理方式

D.洋务企业缺乏近代化管理经验

6.晚清时期,西式学校被人们称为“洋学堂”,教法“名之日洋教法”,甚至“习体操也,谓将练习飞檐走壁。

以为窃盗预备学;学唱歌也,谓将来习吹弹演唱,以为优伶之预备”,更有宣称“入学堂是绝我生路”。

这反映出当时“洋学堂”

A.秉持中体西用理念

B.带有全面西化色彩

C.强调学习传统文化

D.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7.下面是一幅抗战时期的漫画。

此漫画主要反映了

A.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B.日军速亡中国企图的破产

C.中国抗战急需国际支援

D.中国军队已经扭转战局

8.第25届联合国大会之后,尼克松意识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1970年,美国被调查的33份主流报纸中,有27份报纸“直率地表示支持让北京获得席位”。

由此可见

A.中美关系已开始实现正常化

B.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C.美国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D.国际社会需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9.梭伦认为,重建雅典城邦的根本原则与上界至高之神据以获得统治权力的原则相同——一种建立在对职权公平分配基础上的“正义”。

据此可知,梭伦

A.崇尚神权统治

B.具有理性思考精神

C.主张人人平等

D.反对财产等级制度

10.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登堡教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

这表明

A.抨击教会引起共鸣

B.西欧识字率在增长

C.德国民族意识觉醒

D.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11.有学者说,就政治秩序而言,俾斯麦所建立的帝国是“资产阶级社会”在德国的一个变种,资产阶级在他们所真正看重的领域还是相当自由的。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统一后的德国

A.资产阶级成为国家权力核心

B.帝国宰相独立行使行政权

C.代表了近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D.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基本确立

12.下图反映的是1991-2021年世界主要国家劳动生产率年化增速,由此可知

A.南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B.发展中国家竞争力增强

C.发达国家丧失技术优势

D.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巨变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83年,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首次确立了美国联邦政府官吏管理的竞争考试和功绩制、职务常任以及政治中立三项原则,成为美国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美国在选拔和任用文官时,更看重应聘者的专业才能和解决某些专业问题的本领,因为在美国人心目中,政府官员最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权威者。

1978年,卡特政府改革通过的《文官制度改革法》在联邦政府文官录用中对妇女、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予以适当照顾。

文官制度建立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摘编自郑易平《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对其政治制度稳定性的影响》

材料二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进程。

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薪俸、抚恤等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和完备。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

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

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材料三2006年1月正式实施的《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考录制度迈入法制化轨道。

2007年11月,中组部、原人事部下发了《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公务员考录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截至2021年,全国共考录公务员160万人。

——摘编自韩磊《公务员考录制度的评价标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推行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意义。

14.(历史一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按《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的解释:

“火耗,明清附加税之一,原为铸造钱币时,金属经火熔炼所出之损耗。

”火耗银,由纳税人承担。

而州县官征收钱粮加耗抵补实际损耗的余额即“耗羡”。

顺治元年七月八日,摄政王多尔衮就曾在谕令中发出“如有官吏朦胧混征暗派者,察实纠参,必杀无赦”的警告。

康熙帝在晚年就曾对臣下陈瑸说:

“加耗原是不好,若禁绝了,恐州县官又别生弊端取钱,重戥私派必不能免。

”又认为“居官但在地方安静,即于火耗些微取之,有何不可”。

雍正二年,诺珉被任命为山西巡抚,其到任后,积极清查亏空,题参追赔,对耗羡归公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规划,其要点包括:

(1)减火耗、定火耗率,将火耗公提司库;

(2)用火耗银弥补无着亏空;

(3)筹措公费;

(4)增设官员养廉。

”诺珉此折一到中央,雍正帝极为赞许,认为”耗美归公”一法是一项综合性的地方财政改革,对于改变当时所面临的财政经济问题不失为一剂良方。

——摘编自王晓萍《浅析耗羡归公与清朝财政制度的关系》

(1)根据材料,概括清初统治者对“耗羡”征收态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耗羡归公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

15.材料一1918年1月5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

“必须通过建立某种国际组织来设法限制军备的负担和减少战争的危险。

”美国总统威尔逊则在“十四点原则”中特别强调:

“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1920年1月20日,《凡尔赛和约》生效,国际联盟宣布成立。

成立之初的44个会员国不包括苏俄和德国,而当时极力鼓吹创建国际联盟的美国,始终未加入国际联盟。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向国际联盟求助。

国联派出的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报告,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

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

但是第二个月日本就退出了国联。

这是对国际联盟和旨在维护现状的整个外交结构的第一次沉重打击。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联盟未能阻止“满洲事件”的原因及影响。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书·元帝纪》载:

“竞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单于来朝”。

诏曰:

‘匈奴那支单于背板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仪’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

’其改元为竞宁,赐单于与待诏掖庭王蔷(昭君)为阔氏。

”通过昭君北入向奴单于王庭,西汉王朝传递了和平友好的信号,增进了对匈奴的了解。

时至今日,阴山下居佳的百姓们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传说:

当时昭君出塞时,用随身携带的囊装满五谷的种子,待她到了匈奴之后,便在阴山下播撒这些种子,使匈奴百姓吃到了五谷之粮。

王昭君为了能够使用北方气候环境,服胡衣、餐胡食、住毡房;为了便于和匈奴群众交流,努力学习匈奴语言;尊重匈奴当地的风俗习惯。

——摘编自刘伟《昭君故事母题的民族融通意涵》

(1)根据材料,概括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昭君出塞的积极作用。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

凡尔纳创作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发表于1865—1866年间,其中许多情节反应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1864年7月26日,格里那凡爵士一行驾驶邓肯号游船在海上意外的发现了一份儿被海水侵蚀的残缺的文件。

经过分析,这是1862年为英格兰人寻找新移民地的大不列颠号失事后,船长格兰特发出的求救文件。

爵士决定携同妻子海伦、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玛丽和儿子罗伯尔以及船员们,驾驶邓肯号去搜寻格兰特船长。

邓肯号经过大西洋、马德加群岛、加那利群岛、佛得角、麦哲伦海峡、不伦瑞克半岛、波拉尔角、塔尔卡那诺港,最终在一个荒凉的小岛上意外的发现了格兰特船长。

格兰特船长重返祖国后,他的儿子罗伯尔做了海员。

并且在格里那凡爵士的支持下,为实现在太平洋建立一个苏格兰移民区的计划而努力。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小说的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材料中“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可知,体现的是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故答案为A项。

B项,先秦时期尚未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思想由多元走向统一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排除。

2.D

【详解】

从题目“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呈送上级”,可知是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从题目可知是秦朝的“上计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

题目只是将治理情况汇编成册,呈送上级,并未涉及到政府财税收入,故B项错误。

题目没有涉及君主权力,故C项错误。

所以选D。

3.C

【解析】

【详解】

材料中“每月都有定期的集会如药市、灯市、花市等,不但为物品交换提供便利,更吸引着全国各地商人前来做生意,贸易极其繁盛”反映出当时的成都商品经济发达。

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不能体现市民阶层扩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成都商品经济繁盛的景象,与土地兼并问题无关,排除;D项,成都商品经济的繁盛不能说明奢靡之风盛行,排除。

【点睛】

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

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

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

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

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

“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

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4.B

【详解】

依据材料中“内阁掌机务辅导群臣”“朕之简任倚信,在卿独重,况职居辅首”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内阁的作用日益重要。

故答案为B项。

A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内阁权位高于六部的结论,排除;CD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权力机构,阁臣权力的有无完全由皇帝决定,不能真正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排除。

5.D

【详解】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用封建官吏来管理洋务企业,而这些人大多具有商人的背景,但不管是官职还是商人身份都是封建性质的,他们没有接触到相关近代化的管理,说明当时洋务企业缺乏现代管理经验。

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反映的是很多洋务企业都由官员来管理,但没有体现出促进企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洋务企业是否受到列强的控制,排除;C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盛宣怀等人都有官职,没有看出官督商办是主要的管理方式,排除。

6.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习体操也,谓将练习飞檐走壁。

以为窃盗预备学;学唱歌也,谓将来习吹弹演唱,以为优伶之预备”“入学堂是绝我生路”等信息可知,当时的民众对洋学堂存在很多误解,这说明当时洋学堂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故答案为D项。

AB项,材料中没有洋学堂关于中西文化课程设置的信息,不能说洋学堂秉持中体西用理念,也不能说其带有全面西化色彩,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洋学堂的质疑,没有涉及是否强调学习传统文化,排除。

7.A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可知,国共两党共同抗击日军侵略,是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的表现。

故答案为A项。

B项,根据所学可知,日军速亡中国企图破产指的是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材料中图片不能体现,排除;CD项,图片信息没有体现“国际支援”“战局扭转”的相关信息,排除。

【点睛】

漫画题中的“看图”,是指对图文结合的理解。

大多数高中历史试题中的漫画都是图文结合类的,图是主体,文字起补充和说明作用。

但很多时候漫画中的文字(含漫画的标题)对解题起关键作用,所以考生一定要结合漫画中的文字来“看图”,其要领如下:

a.分解标题中的文字信息,对应漫画中的图片信息,确定漫画的主题;

b.看图中有无明显表现出夸张、讽刺等意味的信息,结合漫画创作的时间点(或其他提示时代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8.D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很多国家希望中国重返联合国,而美国的多家主流媒体也表示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席位,这些都说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中的历史现象都发生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当时中美关系没有实现正常化,排除;B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联合国多数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不等于说大多数国家就反对美国,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当时“冷战”没有结束,所以不能说“冷战”政策彻底破产,排除。

9.B

【详解】

题干材料“重建雅典城邦的根本原则……一种建立在对职权公平分配基础上的‘正义’”反映了梭伦追求雅典政治的公平与正义,体现了理性思考精神,故B符合题意;“上界至高之神据以获得统治权力的原则”并非材料主旨,故不能说明梭伦崇尚神权统治,故A不符合题意;雅典民主并不是人人平等的民主,故C不符合题意;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不是反对财产等级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

10.A

【详解】

依据材料中“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威登堡教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可以看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得到了社会的支持,说明抨击教会引起共鸣。

故答案为A项。

BD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西欧识字率在增长、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德国民族意识觉醒,排除。

11.D

【详解】

统一以后的德意志帝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尽管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残余,但是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得以基本确立。

故答案为D项。

A项,在统一以后的德意志帝国资产阶级没有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德意志帝国国家权力中心是皇帝,排除;B项,德意志帝国宰相没有独立的行政权,他是皇帝任命的,一定要对皇帝负责,排除;C项,德意志帝国的近代政体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不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方向,排除。

12.B

【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以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比较快,反映了发展中国家有很强的竞争力。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不能体现南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排除;C项,发达国家丧失技术优势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巨变的结论,排除。

【点睛】

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

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3.

(1)特点:

立法规范;注重专业能力;录用群体广泛。

(2)特点:

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制度逐步完善。

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

(3)意义:

推动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中“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得出:

立法规范;依据材料中“美国在选拔和任用文官时,更看重应聘者的专业才能和解决某些专业问题的本领”得出:

注重专业能力;依据材料中“在联邦政府文官录用中对妇女、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予以适当照顾”得出:

录用群体广泛。

(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中“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得出:

中西结合;依据材料中“党派性则更加浓厚”得出:

党派性强;依据材料中“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得出:

军治色彩浓厚;依据材料中“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薪俸、抚恤等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和完备”得出:

制度逐步完善。

第二小问“背景”,结合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史实分析,另外注意还受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中“中组部、原人事部”“公务员考录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得出:

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结合所学可知,当代中国公务员考录制度有利于选拔的公平公正,防止了用人的不正之风,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造就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4.

(1)变化:

由最初的禁止,渐次转为默认,到最后耗羡归公并且制度化。

(2)历史作用:

有利于澄清吏治;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缓解了财政压力;完善了财政管理制度。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如有官吏朦胧混征暗派者,察实纠参,必杀无赦……居官但在地方安静,即于火耗些微取之,有何不可……对耗羡归公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规划”,即可从禁止到默认到归公并且制度化等方面概括清初统治者对“耗羡”征收态度的变化。

(2)作用,根据材料“对于改变当时所面临的财政经济问题不失是一剂良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澄清吏治、减轻民负、增加收入、完善财政管理等方面分析耗羡归公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

15.

(1)背景:

“一战”的教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各国人民渴望和平;英法等国政治家的努力;维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需要。

(2)原因:

国际联盟由英法两国操纵,国际权威不高;国际联盟缺乏约束机制和维和能力;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国联对日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影响:

中国东北沦陷,中国战场的局部抗战开始;助长意大利、德国在非洲和欧洲的侵略气焰,最终导致“二战”的全面爆发。

【详解】

(1)依据材料中“必须通过某种国际组织来设法限制军备的负担和减少战争的危险”得出:

“一战”的教训;根据所学知识得出:

各国人民渴望和平;依据材料中“《凡尔赛和约》生效”得出: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依据材料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得出:

大国的倡议或英法等国政治家的努力;依据材料中“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得出:

维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中反映的“国际联盟”对日本提出的无理要求的妥协退让可知,国际联盟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对一些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姑息纵容,实际变成了维护战胜国利益的“战后新秩序”,反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再加上材料中提到的“日本就退出了国联”,据此分析原因即可。

第二小问“影响”,主要从对中国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对中国而言一是东北的沦陷,二是战争的扩大促使局部抗战开始;对世界而言,主要是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即“二战”的爆发。

16.

(1)历史背景:

汉朝对匈奴军事战争取得胜利;呼韩邪单于为求生存而率部归附汉王朝;匈奴仰慕中原文明。

(2)积极作用:

促进了汉族和匈奴人民的和平;传播了中原的农料文明,加速了匈奴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交流,民族融合。

【详解】

(1)由材料“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可知匈奴呼韩邪单于为求生存而率部归附汉王朝,并入朝求亲,同时呼韩邪单子仰慕中原文明。

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对匈奴军事战争取得胜利。

(2)结合材料“西汉王朝传递了和平友好的信号,增进了对匈奴的了解”可知昭君出塞顺应了汉族和匈奴人民对和平的愿望;由材料“随身携带的锦囊装满五谷的种子,待她到了匈奴之后,便在阴山下播撤这些种子,使匈奴百姓吃到了五谷之粮”可得传播了中原的农耕文明,丰富了匈奴百姓的生产方式,加速了匈奴的封建化进程;由材料“能够适应北方气候环境,她服胡衣、餐胡食、住毡房;为了便于和匈奴群众交流,她努力学习匈奴语言;尊重匈奴当地的风俗习惯”得出为民族之间互融互通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范式,增进了民族间的彼此认同,客观上有利于改变华夷对立的固有观念。

17.示例:

情节:

1862年英格兰人寻找新殖民地。

历史现象:

工业革命增强了英国的实力,进一步推动了英国的殖民扩张。

概述: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英国工业实力的增强,英国需要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于是加紧了殖民扩张。

评价:

19世纪中期英国的殖民扩张,一方面儿给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传播了西方的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殖民地区的近代化,同时也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扩大。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依据)

【详解】

情节,据材料“这是1862年为英格兰人寻找新移民地的大不列颠号失事后,船长格兰特发出的求救文件”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即可从上述小说的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

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与英国殖民扩张的关系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

概述,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等方面进行概述。

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19世纪中期英国的殖民扩张的消极作用和客观积极影响评价该历史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