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8816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梳理.docx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梳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梳理.docx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及其原因

(1)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

我国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原因)

①生产决定分配。

这种分配制度是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我国水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性,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性。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是决定我国现阶段分配格局的最终原因。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这种分配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④这种分配制度直接影响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特别提示:

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前者适用于公有制经济,后者适用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2)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坚持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

①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的创造性,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按劳分配的地位及决定因素

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是由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的。

特别提示:

①哪些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承包集体土地的收入、联产计酬的收入。

②不能说公有制经济中只采用按劳分配一种分配形式,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等并不属于按劳分配,也实行有按生产要素的分配方式(如股份)。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1)适用范围:

个体经济。

(2)含义: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3)特点:

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1)含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具体形式:

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和土地、信息等。

①按劳动要素分配:

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②按资本要素分配:

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③按技术要素分配:

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

④按管理要素分配:

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⑤作家的稿酬属于生产要素分配;出租房屋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

(3)健全生产要素分配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意义:

①健全生产要素分配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②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特别提示:

①财产性收入:

一般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包括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②人均可支配收入有四部分:

工资性收入(工资);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为主约占70%,财产性收入的比重小,约2%左右,而美国40%左右。

因此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提升百姓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公平的含义及重要体现

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及意义

(1)含义: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

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措施(从收入分配角度应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A、提高两个比重意义:

①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

②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B、具体措施: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具体措施:

①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解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②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二)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及意义

(1)含义:

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意义:

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利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2)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为什么)

一方面……另一方面……(略)

③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率。

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4、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当前我国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所采取的政策性措施)

①从根本上讲,要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居民收入。

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③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其它措施:

A、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B、国家通过完善税收,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C、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得缔非法收入。

D、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一、国家财政

(一)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的含义、本质及运作

(1)含义: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2)本质:

就其本质而言,财政是国家(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社会分配的一种活动,即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3)财政的运作:

国家的财政活动是通过国家预算和决算来运作的。

①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也称政府预算。

②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也称政府决算。

(4)国家为什么在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

国家为了履行对内对外职能,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也就是说,国家必须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参与社会总产品的分配。

★2、我国财政的巨大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如果完全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国家通过财政支持这些行业、地区的建设,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3)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这种调节是“逆风向调节”

①经济平稳运行要求(条件):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

②财政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

(国家如何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态势,运用相应的财政政策进行调控。

一是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也就是说,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国家可以采取扩张性(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增长,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维持基本平衡,以促使经济平稳运行。

二是经济增长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也就是说,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国家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维持基本平衡,以促使经济平稳运行。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

(1)财政收入的含义: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2)财政收入的来源(渠道、形式、途径)

简而言之:

税、利、债、费的收入。

①税收收入: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②利润收入:

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上缴国家的收入;国家从参股企业中取得的分红收入。

③债务收入:

国家发行的债券或者借款。

④其他收入:

收费、罚没收入和公用事业中上缴国家的部分。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①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A.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把蛋糕做大。

B.分配政策制约财政收入。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把蛋糕切好。

②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从两个主要影响因素上看)

A.从根本上说,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加社会财富。

B.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财政支出

(1)财政支出的含义:

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

(2)财政支出的种类:

按照具体的用途,财政支出可以分为:

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⑤债务支出。

3、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关系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关系,有三种情况:

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1)财政收支平衡:

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都属于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盈余:

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3)财政赤字:

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

二、征税和纳税

(一)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

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与国家、与税法不可分。

一方面,有国就有税。

国家通过税收组织财政收入,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另一方面,有税就有法。

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1)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它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①税收具有强制性:

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

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②税收具有无偿性:

国家取得财政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③税收具有固定性:

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2)税收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

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

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总之,三个特征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3、我国税收的性质(了解)

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4、我国税收的种类

(1)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五大类,共20多种。

(2)增值税

①征税对象:

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

②纳税人:

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③意义与作用:

不仅可以避免对同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

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3)个人所得税

①征税对象:

个人所得。

工资薪金所得税起征点为2000元。

②纳税人:

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③税率制度:

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④意义与作用: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因为个人所得税具有收入越高纳税越多、收入越低纳税越少的特点,所以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⑤工资薪金所得税的计算:

工资薪金收入(所得)─2000元=应纳税所得额。

工资薪金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X)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0<ⅹ≦500

5

0

2

500<ⅹ≦2000

10

25

3

2000<ⅹ≦5000

15

125

4

5000<ⅹ≦20000

20

375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公民自觉依法纳税的必要性(为什么)

①是由我国税收的性质决定的。

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是由我国税收的作用决定的。

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公民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自觉诚信纳税,反对违反税法的行为

(1)违反税法的表现

①偷税:

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有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例如,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帐凭证,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等。

②欠税:

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没有及时,不是故意的,也不是不交)

③骗税:

指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如骗取国家出口退税、虚报自然灾害骗取税收减免。

④抗税:

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2)对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罚

如果纳税发生了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税务机关在缴纳税款的同时,要加收滞纳金甚至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3、公民应如何做?

——树立纳税人意识

(1)义务方面:

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权利方面:

公民要增强对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一)市场调节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因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而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任何社会都需要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2、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注意:

基础性作用。

★3、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运行机制

(1)资源的合理配置一般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

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是经济学最基本的问题。

资源的合理配置一般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2)市场通过价格涨落、供求变化和竞争机制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

★4、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市场通过哪些具体机制来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具体来讲: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的。

哪种商品市场上好卖,人们就扩大生产;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昂贵、供应紧张,人们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

市场中好象有一只“看不见和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着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市场调节归根到底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

★4、计划和市场两种配置资源手段的优缺点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二者各有所长。

(1)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

现代社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因为它具有其他手段不具备的优点。

 ①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第一,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这就是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作用的结果。

 第二,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这就是竞争机制作用的结果。

 ②市场配置资源的缺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第一,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所不能。

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枪支弹药、麻醉品、黄色音像制品等严重危害公民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的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

 第二,市场调节存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自发性的主要表现及后果:

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市场主体自发地追逐利益,为了自己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于是可能导致不正当竞争行为与违德违法的逐利行为。

盲目性的主要表现及后果:

市场主体盲目决策,出现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导致供求失衡,最终出现经济波动、资源浪费,以及收入分配差距加大。

滞后性的主要表现及后果:

市场调节属于事后调节,存在调节的时间差,不能及时传递信息,于是导致供求失衡,导致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因此,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正是因为单纯的市场调节局限性和固有的弊端,有的危害性,因此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2)计划配置资源的优缺点

①计划配置资源的优点

能从宏观上保证经济的协调运行,能对国民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能在收入分配上兼顾公平。

②计划配置资源的缺点

难以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会造成信息传递容易失真、扭曲;容易造成市场主体缺乏动力,缺乏活力。

正是由于计划手段存在严重不足,现代各国纷纷采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

(二)规范市场秩序

★1、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意义)

(1)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会造成资源浪费、经济波动、收入差距拉大,因此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

(2)市场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

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市场规则的含义

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3、市场的主要规则

①市场准入规则(规定哪些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

②市场竞争规则(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

③市场交易规则(主要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4.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1)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市场交易规则。

(2)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市场主体必须遵循市场规则,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5、社会信用制度

①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B、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②社会信用制度的措施:

(怎么样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A、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B、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个人信用制度:

主要包括准确、公正的个人信用档案系统和科学、透明的个人信用评估制度。

在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下,个人信用状况是人们的“第二身份证”。

我们应当增强诚信意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自己积累良好的个人信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