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8400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docx

部编人教版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

2018-2019学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复习资料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一)课文字词详解

1)卿今当涂掌事(当涂:

当道,当权)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推托。

务:

事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①孤:

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

难道。

③卿: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

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博士: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⑥邪:

语气词,后写作“耶”。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

只,只是。

涉猎:

粗略地阅读。

见:

了解。

往事:

指历史。

耳:

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5)卿言多务,孰若孤?

(孰:

谁。

若:

像,比得上。

6)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以为:

认为。

益:

好处。

7)蒙乃始就学(乃:

于是,就。

始:

开始。

就:

从事。

8)及鲁肃过寻阳(及:

到,等到。

过:

经过。

9)与蒙论议(论议:

讨论,评议。

10)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才略:

才干和谋略。

非复:

不再是。

1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①士别三日:

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②更:

重新。

④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

擦拭眼睛。

⑤见事:

知晓事情。

⑦乎:

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遂:

于是,就。

拜:

拜访。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3.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7.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8.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

”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6.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

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

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

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2.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3.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4.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5.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6.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

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

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

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7.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里是侧面描写。

__作用:

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8.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9.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木兰诗》

《木兰诗》选自北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描写了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二解释下列词语

1木兰当户织(当户织:

对着门织布)

2不闻机杼声(杼:

织布的梭子)

3唯闻女叹息(唯:

只)

4问女何所忆(忆:

思念)

5昨夜见军帖(军帖:

军中的文告)

6军书十二卷(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7愿为市鞍马(为:

为此)(市:

买)(鞍马:

泛指马和马具)

8旦辞爷娘去(旦:

早晨)

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溅溅:

水流声)

10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

胡人的战马啾啾:

马叫的声音)

11万里赴戎机(戎机:

战争)

12关山度若飞(度:

越过)

13朔气传金柝(朔:

北方)(金柝:

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14寒光照铁衣(铁衣:

铠甲)

15策勋十二转(策勋:

记功)

16赏赐百千强(强:

有余)

17愿驰千里足(驰:

赶马快跑)

18出郭相扶将(郭:

外城)(将:

扶持)

19当户理红妆(红妆:

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20著我旧时裳(著:

穿)

21对镜帖花黄(帖:

通“贴”)

22雄兔脚扑朔(扑朔:

动弹)

23雌兔眼迷离(迷离:

眯着眼)

24双兔傍地走(傍:

靠近、临近)(走:

跑)

25安能辨我是雄雌(安:

怎么)

(三)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

1.不闻机杼声。

(机杼声)

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流水鸣溅溅)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

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的牺牲了,有的胜利归来。

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给(木兰)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

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四、问答题

1、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写出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一、(1—3)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程。

二、(4)概述木兰多年的征战生活。

三、(5—6)木兰辞官还乡,与亲人团聚。

四、(7)吟唱者对木兰的赞词。

2、谈谈你对《木兰诗》主题的认识。

通过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读完本诗后,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木兰是一个深明大义,勤劳,善良,不慕荣华,机智,英勇善战,热爱家乡亲人,热爱和平的奇女子。

4、开篇写“唯闻女叹息”的作用是什么?

从下文看,木兰叹息的是什么?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故事情节国家征兵,父亲年迈,弟弟幼小。

5、怎样理解文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句话?

她真的是分别到四个集市去准备这些出征用品吗?

文中运用了排比、互文的手法,写出了木兰紧张而有序的购买战马和马具。

东南西北是虚指,并非实指。

6、文中的“不闻¬——但闻——”采用了什么方法?

连续用两次有什么作用?

文中连用“旦辞”、“暮至”表明了什么?

采用了复沓的修辞方法。

连用两次衬托了木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旦辞”、“暮至”极言时间之短促,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迫。

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一个。

8、文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一句中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木兰什么心情?

使用了动作描写手法,表现了木兰回家后的喜悦的心情和恢复女儿装后的激动的心情。

9、本文有些数词,如“十二”、“十年”等,这些数词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再举出例子吗?

文中“十二”、“十年”等是虚指,不是实指,以确定的数字表示不确定的含义,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0、本文在写作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说说诗中详写和略写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这么安排?

文中详写了木兰从军的动机,途中怀念爷娘的心理活动及回家后与亲人欢聚热闹的场面。

略写了木兰的多年的战争生活。

因为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文章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而重在表现她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热爱家乡亲人和对和平的向往。

11、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

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

使用隐喻作结。

__这样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了回答,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

12、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让人们感受的了一位女英雄的形象。

有的同学说“她不想当官,不仅仅是因为她不慕荣利”,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如果真的还有其他原因,你能说说是什么原因吗?

同意。

因为木兰当初代父从军是以为木兰热爱亲人,热爱祖国而木兰“不用尚书郎”是因为木兰热爱和平的幸福生活。

13、文中描写了一个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

有的同学读后会问“她在军营中十多年,真的没人发现她是女子吗?

文章这样写是否有失真实”,对此,你又什么看法?

不失真实,因为作者这样构思,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渴望塑造一位传奇性的女英雄,反映自己内心的思想。

14、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的其他巾帼英雄。

穆桂英五十岁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15、结合本文请拟一幅对联。

木兰代父从军英雄扬名千古

16、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士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

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此魅力?

①木兰的形象既有传奇性,又有丰富性。

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②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

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这是其形象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卖油翁》

本文选自《归田录》,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

《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一)课文字词详解

1)陈康肃公善射(善:

擅长。

射:

射箭。

2)公亦以此自矜(jīn)(以:

凭借。

自矜:

自夸。

3)尝射于家圃(pǔ)(尝:

曾经。

圃:

园子。

4)有卖油翁释担(dàn)而立(释:

放下。

5)睨(nì)之久而不去(睨:

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6)但微颔(hàn)之(但:

只。

颔:

点头。

7)汝(rǔ)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汝:

你。

吾:

我。

8)无他,但手熟尔。

(但:

只,只是。

尔:

同“耳”,相当于“罢了”。

9)康肃忿(fèn)然曰(忿然:

气愤的样子。

10)尔安敢轻吾射!

(尔:

你。

安:

怎么。

轻:

作动词用,轻视。

11)以我酌油知之。

(之:

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12)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乃:

于是。

置:

放置)

13)以钱覆其口(覆:

盖)

14)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之(徐:

慢慢地。

杓:

同“勺”)

15)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因:

于是。

惟:

只是。

16)康肃笑而遣之(遣:

打发。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亦以此自矜

康肃公也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有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翁)看到他每十支箭能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4、尔安敢轻吾射!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5、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的老头儿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6、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

7、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熟练罢了。

(三)揣摩语言

1.“尔安敢轻吾射!

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

2.“以我酌油知之。

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

3.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得以突出。

4.第一段写“公亦以此自矜”,又写卖油翁“微颔之”为下文两人起冲突做铺垫。

(四)课文分析

1.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从中可以看出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什么性格特点?

答:

文章主要写了陈尧咨善射和卖油翁酌油两件事。

陈尧咨:

是一个自命不凡、不可一世、骄横无礼的狂者形象。

卖油翁:

是一个沉着自信、不动声色、技艺高超、谦逊朴实的智者形象。

2.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态度变化:

反感→忿然(恼怒)→佩服认输

变化原因:

他看到了卖油翁酌油的技术很纯熟,却并不“以此自矜”。

3.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

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①要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

_②_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取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4.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的道理。

5、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    D  ) 

A、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

B、为后文写康肃笑而遣之埋伏笔。

C、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作铺垫。

 

D、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对话。

6、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以:

公亦以此自矜  以我酌油知之

B、射: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C、去:

睨之,久而不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自:

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7、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是( B )

A、睨之,久而不去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C、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D、无他,但手熟尔

8、与“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相照应的一句是( D )

A、释担而立  B、睨之  

C、久而不去  D、但微颔之

《短文两篇》

两篇短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陋室铭》

本文的作者是  唐   代   刘禹锡,字梦得,有“诗豪”之称 。

(一)课文字词详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①名:

出名,有名。

②灵:

灵验。

③斯:

这。

④陋室:

简陋的屋舍。

⑤惟:

只。

⑦德馨:

品德高尚。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①上:

长到,铺满。

②入:

映入。

③青:

青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鸿儒:

博学的人。

鸿,大。

②白丁: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③调素琴:

弹琴。

调:

调弄。

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

④金经:

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①丝竹:

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②之: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乱:

使……受到扰乱。

④案牍:

指官府文书。

⑤劳形:

使……劳神伤身。

形,形体、躯体。

何陋之有?

(之: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它就像)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玄亭。

7.孔子云:

何陋之有?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分析

1.《陋室铭》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

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目的何在?

采用类比的写作手法。

引出全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4、《陋室铭》开篇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引出全文主旨的?

用不高的山因为有神仙居住就出名,不深的水因为有龙存在就显得灵验,以此来类比陋室就像不高的山、不深的水一样,因居住的人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5、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

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景色之雅: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特征:

雅。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

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反面虚写。

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答: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为什么要这样写?

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

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10、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答:

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12、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爱莲说》

本文的作者是  北宋 (代)  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说:

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

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之:

的。

蕃:

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①独:

只。

②自:

从。

③甚:

特别,十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予:

我。

③独:

只。

④之: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染:

沾染(污秽)。

⑥濯:

洗。

⑦清涟:

清波。

⑧妖:

过分艳丽。

①通:

贯通,通透。

②直:

挺立。

③蔓:

生藤蔓。

④枝:

生枝茎。

⑤远:

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⑥益:

更加。

⑦亭亭:

耸立的样子。

⑧植:

竖立。

⑨亵玩:

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①谓:

认为。

②隐逸者:

指隐居避世的人。

③君子:

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

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①噫:

叹词,表示感慨。

②鲜:

少。

③闻:

传闻,听说。

④同:

和……一样。

⑤宜:

应当。

⑥众:

很多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5.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三)课文分析

1.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正直清廉的情操。

2.莲之爱(君子形象)从哪几方面表现。

(1)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质朴。

(2)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3)气质风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3.文中对莲的描写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既不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正直清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托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5.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

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

把牡丹比作什么?

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菊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