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721限时规范特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8288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721限时规范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721限时规范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721限时规范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721限时规范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721限时规范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721限时规范特训.docx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721限时规范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721限时规范特训.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721限时规范特训.docx

《金版教程》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721限时规范特训

限时·规范·特训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能发生基因突变

B.诱发突变的突变频率比自然突变的突变频率高

C.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D.基因碱基序列改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

解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生物都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诱发突变是指在人工条件下提高突变频率;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碱基序列改变导致mRNA的序列改变,但由于存在多个密码子决定同一氨基酸等多种因素,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

答案:

A

2.据报道,加拿大科学家研究发现选择特定的外源DNA(脱氧核糖核酸)片段并将其嵌入到细菌基因组的特定区域,这些片段便可作为一种免疫因子,抵抗DNA裂解酶入侵,此项技术有望解决某些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难题。

这种技术所依据的原理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D.DNA分子杂交

解析:

该技术是将外源基因与细菌基因重组,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

B

3.果蝇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中一个脱氧核苷酸发生了缺失会导致(  )

A.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减少

B.碱基配对方式发生改变

C.染色体上所有基因结构都发生改变

D.所控制合成蛋白质分子结构不一定发生改变

解析:

DNA分子上一个脱氧核苷酸缺失会导致该核苷酸所在的基因发生结构的改变,而对其他基因没有影响,不会导致基因数量的减少;碱基配对方式是不会随碱基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DNA分子中一个脱氧核苷酸缺失导致该核苷酸所在的基因发生结构的改变,不会引起染色体上所有基因结构都发生改变;若缺失的脱氧核苷酸位于不具遗传效应的片段中,或者位于不表达部位,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答案:

D

4.下列能产生新基因的是(  )

A.基因突变B.基因的重新组合

C.基因分离D.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析: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能够产生新的基因;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能产生新基因;基因分离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产生的,是基因自由组合的基础,不能产生新基因;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是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但不能产生新基因。

答案:

A

5.野生型链孢霉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而用X射线照射后的链孢霉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向基本培养基中添加某种维生素后,经过X射线照射的链孢霉又能生长了。

由此说明(  )

A.这种维生素是基本培养基的一种成分

B.自然状态下野生型链孢霉不会发生基因突变

C.野生型链孢霉发生了定向的基因突变

D.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链孢霉不能合成该维生素

解析:

链孢霉在用X射线照射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照射后不能生长,但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维生素后又能生长,说明用X射线照射使链孢霉发生了基因突变,不能合成该维生素。

答案:

D

6.同一番茄地里有两株异常番茄,甲株所结果实均为果形异常,乙株只结了一个果形异常的果实,其余的果实正常。

甲、乙两株异常果实单独连续种植,其自交后代中果形仍保持异常。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二者均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甲发生变异的时间比乙早

C.甲株变异一定发生在减数分裂时期

D.乙株变异一定发生在有丝分裂时期

解析:

甲株所结果实均为果形异常,说明突变发生在细胞未增殖分化之前,乙株只结了一个果形异常的果实,说明突变一定发生在有丝分裂时期。

由于甲株果实均为果实异常,故其变异可能发生在亲本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也可能是受精卵分裂时变异,这两种情况均能导致甲株完全变异。

答案:

C

7.[2015·通化模拟]下图为马的生活史,有关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丝分裂发生在a、d

②基因重组发生在c

③基因突变可发生在a、b、d

④受精卵为新个体发育的起点

A.①②③B.①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雌雄个体产生原始生殖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即a过程;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减数分裂发生在原始生殖细胞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即b过程;c过程为受精作用,不发生细胞分裂;个体发育过程中进行的细胞分裂都是有丝分裂,即d过程。

答案:

C

8.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B.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C.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

D.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

解析:

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称为基因重组;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相同基因,它们之间交换不会导致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基因重组,而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所以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

B

9.[2015·内江模拟]范科尼贫血是一种罕见的儿科疾病,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与范科尼贫血相关的13个基因,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的时候就会引起该病。

下列关于该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析异常基因碱基种类可以确定变异的类型

B.只有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基因突变才能遗传给后代

C.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研究该病的遗传方式

D.范科尼贫血患者的基因结构一定发生了改变

解析:

A项错误,构成异常基因(DNA片段)和正常基因(DNA片段)的碱基种类是相同的,都是A、G、T、C四种,分析并比较异常基因和正常基因的碱基序列,才能确定突变的类型;B项错误,在形成性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基因突变,也可通过性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传递给后代;C项错误,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可计算该病的发病率,但研究该病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D项正确,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的分子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答案:

D

10.已知A与a、B与b、C与c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

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

A.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B.表现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C.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D.表现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8

解析:

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杂交后代表现型有2×2×2=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2×1/2×1/2=1/8,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4×1/2×1/2=1/16。

答案:

C

11.[2015·皖南八校联考]研究人员将抗虫基因(SCK基因)导入水稻,挑选出SCK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抗虫植株(假定SCK基因都能正常表达)。

某些抗虫植株体细胞含两个SCK基因,假设这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随机整合,出现如图所示三种情况。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个体自交,F1中抗虫植株和非抗虫植株的比例为3∶1

B.乙图个体与正常水稻进行杂交,子代中抗虫植株和非抗虫植株的比例为1∶1

C.丙图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有1/2含SCK基因

D.突变品系不能再突变为敏感品系

解析:

甲图个体两个SCK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产生的配子100%含SCK基因,个体自交F1中全部含有抗虫基因,全部表现为抗虫;乙图个体两个SCK基因都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产生的配子50%含有SCK基因,与正常水稻进行杂交,子代中抗虫植株占50%;丙图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有3/4含SCK基因;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品系也可能突变为敏感品系。

答案:

B

12.下列应用生物技术获得的成果中,依据基因重组进行的是(包含基因工程基因导入)(  )

①1993年,以我国科学家侯云德院士为首的科研人员,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药品干扰素 ②1996年7月,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在英国诞生 ③把抗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跟放射性同位素相结合,制成“生物导弹”注入患者体内能杀死癌细胞 ④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首的科研人员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D.②④

解析:

基因重组除在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外,人类基因工程的转基因过程也使基因重新组合。

克隆属于无性生殖过程,③中没有涉及基因的重新组合,故C项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2分)[2015·潍坊一模]某地区生长的野生植物类群中出现了许多变异植株。

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植株的可遗传变异类型中,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是________。

(2)部分变异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茎秆粗壮,营养物质含量明显增加,原因是环境因素影响了这些植株有丝分裂中________的形成,导致了________成倍地增加而引起的。

(3)某种植物有甲、乙两株突变体,对它们同一基因形成的信使RNA进行检测,发现甲的第二个密码子中第二个碱基C变为U,乙的第二个密码子中第二个碱基前多了一个U,则与正常植株相比________的性状变化大。

(4)某植株产生了一种新的抗病基因,要将该基因提取出来,应用________酶处理它的DNA分子,这种酶的作用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

(5)将上述抗病基因转移到农作物体内的核心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将抗病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植物在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

(2)环境因素(如低温)可影响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形成多倍体。

(3)基因中碱基的替换属于点突变,只影响一个密码子的表达;而乙的突变属于移码突变,从突变点以后,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序列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乙与正常植株相比,性状变化较大。

(4)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用于切割目的基因,切割的部位是磷酸二酯键。

(5)基因工程包括四个步骤,其中最核心的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抗病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常用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

答案:

(1)基因重组 

(2)纺锤体 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 (3)乙 (4)限制性核酸内切(或限制) 磷酸二酯键 (5)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农杆菌转化法

14.(16分)[2015·广州检测]下图为具有2对相对性状的某自花传粉的植物种群中甲植株(纯种)的一个A基因和乙植株(纯种)的一个B基因发生突变的过程(已知A基因和B基因是独立遗传的),请分析该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两个基因发生突变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

(2)右图为甲植株发生了基因突变的细胞,它的基因型为________,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在右图中标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3)甲、乙发生基因突变后,该植株及其子一代均不能表现突变性状,为什么?

可用什么方法让其后代表现出突变性状。

(4)a基因和b基因分别控制两种优良性状。

请利用已表现出突变性状的植株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培育出同时具有两种优良性状的植株(用遗传图解表示)

解析:

(1)由图可知甲植株和乙植株都发生了碱基的替换。

(2)因为A基因和B基因是独立遗传的,所以这两对基因应该分别位于图中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又由于甲植株(纯种)的一个A基因发生突变,所以该细胞的基因型应该是AaBB,性状是扁茎缺刻叶。

(3)植株虽已突变但由于A对a的显性作用,B对b的显性作用,在植株上并不能表现出突变性状;当突变发生于体细胞时,突变基因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子代。

要想让子代表现出突变性状,可对突变部位的组织细胞进行组织培养,然后让其自交,后代中即可出现突变性状。

(4)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两种方法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答案:

(1)一个碱基的替换(或碱基对改变或基因结构的改变) 

(2)AaBB 扁茎缺刻叶 

提示:

表示出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可,图略 (3)该突变均为隐性突变,且基因突变均发生在甲和乙的体细胞中,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子代。

取发生基因突变部位的组织细胞,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试管苗,让其自交,其子代即可表现突变性状。

(4)方法一:

杂交育种

方法二:

单倍体育种

15.(12分)[2015·长治模拟]100年来,果蝇作为经典模式生物在遗传学研究中备受重视。

请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

假设某隐性致死突变基因有纯合致死效应(胚胎致死),无其他性状效应。

根据隐性纯合子的死亡率,隐性致死突变分为完全致死突变和不完全致死突变。

有一只雄果蝇偶然受到了X射线辐射,为了探究这只果蝇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了上述隐性致死突变,请设计杂交实验并预测最终实验结果。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

Ⅰ.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X染色体上发生了完全致死突变;

Ⅱ.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X染色体上发生了不完全致死突变;

Ⅲ.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X染色体上没有发生隐性致死突变。

解析:

为了探究该果蝇的致死突变情况,可以选择该果蝇与多只正常雌果蝇交配,产生数目较多的F1,再用F1中多只雌果蝇与正常雄果蝇杂交,根据后代雌雄果蝇比例,作出推断。

答案:

实验步骤:

①让这只雄果蝇与多只正常雌果蝇杂交 ②F1互交(或:

F1雌果蝇与正常雄果蝇杂交) ③统计F2中雄果蝇所占比例(或:

统计F2中雌雄果蝇比例)

结果预测:

Ⅰ.F2中雄果蝇占1/3(或F2中雌∶雄=2∶1)

Ⅱ.F2中雄果蝇占的比例介于1/3至1/2之间(或F2中雌∶雄在1∶1~2∶1之间)

Ⅲ.F2中雄果蝇占1/2(或F2中雌∶雄=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