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专题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8215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心理学专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专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专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专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管理心理学专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心理学专题研究.docx

《管理心理学专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专题研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心理学专题研究.docx

管理心理学专题研究

管理心理学专题研究

第一讲导论

一、为什么还要专门学习管理心理学?

《现代管理学》“现代管理方法和艺术”中已讲过“社会心理学方法”、“用人艺术”、“人际关系艺术”。

《西方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中已讲过“人际关系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中的“社会系统理论”也涉及到组织的本质、正式组织的要素、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等问题,“权变理论”亦涉及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等问题。

《现代企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讲过“人力资源的特点”、“人才及其特征”、“人才的开发、培养、激励”;“企业文化”中讲过“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结构和功能”。

1、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上面这些课程虽然涉及到不少的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并大大推进了管理学的发展,但毕竟是零碎的、分散的,不同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散见于不同思想家的研究成果之中。

而实际上,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可借鉴运用于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2、现代管理发展的趋势:

以人为中心,人性化、个性化——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管理学(包括心理学)研究的两大传统及其融合:

科学主义,即应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管理学问题,如科学管理、社会系统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等等;人文主义,即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管理问题,如行为科学理论、经验主义理论、权变理论、非理性主义倾向和企业文化理论、第五代管理理论(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与发展:

主流金融学一直把金融看作是数学、确定性和运行良好的市场,把投资者行为看成是被理性(RATIONAL)所模型化,即追求效用最大化。

行为金融学则把心理学引入经济学、金融学,将人的理性趋利特性和投资者情绪等价值感受纳入研究的视野。

希勒运用行为金融学(或称金融心理学)的理论成功预言了美国股票泡沫的破灭。

其著作《非理性繁荣》,2000年3月出版,1个月后,纳斯达克股票指数由5000多点跌至3000点。

3、管理活动的客观要求——管人先管心

管理活动是人的活动,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是人,而且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决策、计划、实施、监督、评价等)都是靠人来完成的,而人的行为都要受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支配。

因此,全面了解和掌握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无疑对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有着更基础性、其他方法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现在,经济心理学、政治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代管理学》讲社会心理方法有三大局限性。

A、作用对象,仅限于人们的社会心理意识,并不能起到对职工进行全面的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因而不能用来代替思想政治工作;

(评)心理学方法给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方向和路径。

B、作用范围,主要是通过满足人们的各种社会心理需要来激励和引导人们行动的积极性,但不能直接控制和干涉人们的行为,不能强迫、命令人们按管理的旨意和要求去办。

(评)心理学方法的确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具有彻底性,是盲目的行政方法、经济方法等所达不到的。

C、作用效果,一方面,人们的心理活动具有多样性和易变性;另一方面,社会心理方法的运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使得运用社会心理方法具有一定难度,效果具有两面性。

(评)任何方法都具有局限性,社会心理方法必须与其他方法,如经济方法、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的结合使用,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人及人的心理

1,什么是人、人的本性

斯芬克司之谜:

古希腊神话。

一个带翼狮身人面的女妖叫过路人猜谜语,并规定猜不中就要被她吃掉,猜中了,她就自杀。

谜面是:

什么东西在早晨用四条腿行走,中午用两条腿行走,晚上用三条腿行走?

结果很多人因猜不出来而葬身妖腹。

后来,英雄俄狄浦斯揭开了谜底,女妖于是滚下山去,自杀身亡。

普罗塔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存在和不存在的尺度。

亚里士多德:

人是“陆栖两脚动物”,“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社会动物”,生而不平等。

德谟克利特:

人是一个小宇宙。

灵魂与肉体相结合构成生命。

伊壁鸠鲁:

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的。

情感是人体内在的感觉。

托马斯·阿奎那:

人不但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物,而且人有理智和意志。

“人是自己活动的主人”。

但丁:

人是高贵的,人赋有理性和自由意志,“去掉理性,人就不再成其为人,而只是有感觉的东西,即畜生而已。

莎士比亚: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具有高贵的理性、无穷的力量,端庄的仪表和举止。

霍布斯:

在自然状态下,人对人象狼一样:

求利——竞争,求安(保全自己)——猜忌,求名——要求别人敬畏。

人生而自由平等。

孟德斯鸠:

人生来就自然结成社会。

人的自然本性是自我保全,因此,人为了自保,社会为了发展,必须诉诸德性和具有权威的领导。

卢梭:

人性的首要法则是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首要的关怀是对自己的关怀。

爱自己胜过爱一切。

人生而自由,自由是人所以为人的根据。

一个人放弃自由,就是放弃做人的资格,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是放弃自己的责任。

费希特:

自由是人的特征,人不能离群索居,只有在社会中生活,人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

因此,人的社会性是永恒的。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人是精神与肉体、自我与非我的统一。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人是万物之本,是从自然发展而来的有意识、有理性的实体,是灵魂与肉体的统一,灵魂不能脱离肉体而单独存在。

人的基本愿望是追求幸福,意志只有在追求幸福时才是自由的,对幸福的追求应是一切道德行为的自然基础,这才符合人的本性。

因此,人的第一义务就是自爱,使自己幸福,同时也使别人幸福,即爱人。

自爱与爱人的结合就是合理利己主义。

傅立叶:

人的本性是由情欲组成的,人的情欲除了有5种感官欲望外,还有4种精神欲望:

友谊、爱情、父子关系或家庭、名利心和社团。

还有一种统一欲,是人类使自己的幸福和周围的一切人的幸福、全人类的幸福相协调的意向,称为“博爱”。

雨果:

人有兽性也有灵性,丑与美,恶与善共存。

托尔斯泰:

每个人都具有双重性:

精神性的人,为自己寻求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动物性的人,只贪图自己的幸福,而不惜牺牲全世界的幸福。

叔本华:

生命意志的本质是痛苦:

欲求和挣扎是人生命的全部本质。

“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

要注意的是,这四种人性假设是西方思想家对人性认识发展的几个阶段,而不是人自身发展的几个阶段。

《尚书·泰誓》: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列子·黄帝》: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论语》: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杨朱:

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

……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真实的情况)也。

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与桀、纣同。

《管子》: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也。

孟子: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辟让(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无之,非人也)以德行义者王。

荀子: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人之生不能无群。

《周易·系辞下》: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措)

《礼记》:

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董仲舒: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扬雄:

人之性也善恶混。

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王充:

天地合气,人偶自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

天地之性人最为贵。

人,物也,而物中有智慧者也。

凡人禀性也,清浊贪廉,各有操行,犹草木异质,不可复变易也。

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

佛教:

世界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因缘合和而成,体性本无所有,故本性是空。

因此人的存在是虚幻的,有为假有,不真故空。

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韩愈:

人有性有情,各分为上中下三等,性指仁义礼智信,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

周敦颐: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为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为灵。

张载:

得天地之最灵者为人,故人亦参为性,两为体。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朱熹:

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

人与物异者在仁义礼智。

王阳明:

人者天地万物之心。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黄宗羲: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有也。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倍于天下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王夫之:

天道不遗禽兽,而人道则为人之独。

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

天理与人欲同行,“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

”志之自立者,人也。

严复:

人为天演中一境。

物竟天择,自强保种。

人得自由,而必以他人之自由为界。

背苦趋乐,人道所为。

康有为:

天予人权,平等独立。

男女平等,各自独立。

孙中山:

人类进化之动力,在于互助,不在于竞争。

人分三系:

先知先觉者(发明家),后知后觉者(鼓动家),不知不觉者(实行家)。

天下为公。

人源于动物,自然带有兽性,因此,人性有善有恶,需要不断改造。

章太炎:

俱分进化。

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

人为万物之元恶,因为人皆有我慢心、好胜心。

个体为真,团体为幻。

梁启超:

人贵于万物者在自由意志。

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

无私德则不能立,无公德则不能团。

所以,二者并行不悖,“合公私而兼善之”。

利己必先利群。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1)关于人的存在和本质的本体论:

1,人的存在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的自然存在,其本质是他的需要;2,人作为类存在,其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3,人作为社会存在,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作为有个性的存在,其本质是他的独特性或个别性。

(2)中心思想:

1,生产和生活是一切人类生存即一切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基本前提;2,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即人对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依托;3,现实的个人是他的需要、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三者的有机统一;4,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

个性存在物:

个人是现实的、具体的和完整的存在物,他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但他并不是完全溶解在社会关系中,而是具有独特性和个别性,还进行他的个人生活过程。

他既具有自我的个人特性,又是社会关系的个别存在形式,还是人类主体性的单个体现。

因此,每个人都具有唯一性而不能被他人、社会完全取代。

人的社会性:

1,作为个人生存须和他人合作的群聚性和集体性;2,作为个人发展须与他人交往的社交性和相互需要、相互依赖的关系;3,作为个人承担一定社会职能和体现一定社会关系的被社会生活条件的规定性和受制约性。

人的阶级性:

一个人在阶级关系中作为某一阶级的成员而所具有的那个阶级的一些社会性质。

不同的阶级成员必然具有不同的需求、心理、感情、性格、思想、态度和社会联系,即具有不同的利益、政治态度、思想倾向、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

人的个性:

一是相对于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而言,人具有自主性(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条件)、自律性(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创造性(个人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一是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而言,个人具有不同于别人的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一是从个人的社会特征而言,个性是指个人在某一特定社会群体中所具有的社会特征。

 

2,人的心理

雨果有句名言:

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

A,心理或心理现象的本质:

心物关系、心身关系、心理与实践的关系

灵魂说;

脏腑说:

孟子:

心之官则思。

亚里士多德亦持此说;

脑髓说:

《黄帝内经》,李时珍,王清任,笛卡尔(神经系统反射与灵魂),谢切诺夫(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都是脑的发射活动),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1)是人脑的机能。

“自然界的皇冠”

人:

1400,1:

50;黑猩猩:

400,1:

150;象:

6000,1:

1000;

鲸鱼:

9000,1:

10000

(2)是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受客观条件制约,又具有主观性。

印度“狼孩”卡玛拉(2年学会站立,4年学会6个单词,7年学会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17岁死时相当于4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3)实践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B,心理的结构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情操、依恋感、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

心理意志过程:

决心、坚持性、独立性、自立性

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个性心理个性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调控: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

另外,潘菽作这样的区分:

心理活动由“知”(认识活动)和“意”(意向活动)所组成,前者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包括感知、思维等,要解决的是主观不符合客观的矛盾,即由对客观事物缺乏知识而构成的矛盾;后者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包括注意、欲念、意图、情绪、谋虑、意志等,要解决的是客观不适合主观的矛盾,使客观向主观转化。

有人用信息论来解释,分为“信息的获得”与“信息的利用”。

心理发展问题:

记忆、个性。

再:

还有从心理的意识性维度,分为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指现时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其中,个人对周围世界的意识称为客体意识;而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意识叫自我意识,如记忆,记忆心理学把前者称为记忆现象,后者称为元记忆现象。

无意识则指未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如做梦,习惯化、自动化的行为。

精神分析学派(与行为论和人本论并称心理学的三大理论体系):

潜意识,个人无意识(能被意识所了解,但在不同的人身上被了解的程度不同,或者说在某一特定方面、时刻,人不知道它的存在)、集体无意识(根本不可能被意识到的核心层次,可以在梦中出现,可连做梦的人也不理解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往往以投射的方式表露出来,人可以从他人身上、由对他人的意识认识自己的集体无意识)

(1)科学研究的需要

(2)划分的相对性

比如:

认识过程包含有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又跟能力、效果紧密相连;情感过程又与需要、兴趣有关;而能力、气质、性格常常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

《现代管理学》中有两段话(P314—315):

“个人的社会心理特点主要包括:

个人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及意志力等个性心理特征;个人的文化程度、职业地位、家庭背景等;个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基本倾向;个人对工作条件和职业地位的满意程度。

“人的心理活动既包括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外部世界的能力,又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等内心体验的情感。

此外,人的心理活动还包括控制自己、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意志力及其气质、个性和性格特征等等方面。

不同的人,其能力、气质、兴趣、个性的不一样,就形成人们不同的心理特点。

三,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

A,边缘性:

管理学、心理学

B,综合性(交叉性):

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

C,复杂性(多层次性):

个体、群体、组织;上层,中层,下层。

2,研究对象

A,个体心理与管理

B,群体心理与管理

C,组织心理与管理

D,领导心理与管理

3,研究原则

A,客观性:

实事求是的观点。

理论的肯定和证明要遵循客观事实而不凭个人经验;尽量用精密的测试方法说明各种假设;尽量使各种论述达到精确;要用“厘米—克—秒”作为度量单位。

(1994年芝加哥大学为行为科学命名)

倾向性问题:

实验者的愿望、评价、态度及行为趋向称为实验者的倾向性,表现越明显,对被试的影响就越大,对研究结果的正确性的消极作用就越大。

解决的办法是“双盲法”:

既让被试和实验的主持人都对实验的目的一无所知。

其二是实验情境同一化、规范化,如统一字体,无法从笔迹上发现个性特征。

同时,还有被试者的倾向性问题,当被告知要接受测验时,被试者都会极力表现自己,做出“正确”的反映;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以为社会所接受;取悦实验者,等等。

消除的办法:

不暴露被试的姓名;伪装因变量的测量(不让被试觉察到被观察);让被试觉得自己是实验者而不是被实验者(如告知);利用非强制性测量方法收集被试的反应材料(在不要求被试合作的情况下测量被试的反应(为物质的普遍属性,与刺激相对,有机体对刺激的回答;反映是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机能。

在人的水平上,反映指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模写,即认识),如记录被试有关与紧张、恐惧有联系的外部反应。

价值中立:

实验主义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强调仿效自然科学,将客观性奉为准则,以消灭主观偏见或保持价值中立为基本原则,力主运用中性语言、不带价值判断地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

认为只有排除了个人主观偏见、驱逐了价值判断,心理学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这种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判,因为“不存在中性的观察陈述”,“一切观察都渗透着理论”,对事实的接受、选择、描述和综合不可能没有重点和方向,概念的使用也不可能不牵涉到特定的主体旨趣甚至全部社会实践。

(包括库恩,波普尔等哲学家)

马克斯·韦伯认为哪些具体问题吸引一个学者,他所寻求的是何种程度的解释,都取决于研究者的价值准则和主观兴趣,问题的选择总是“与价值有关的”,但是,他同时强调,研究者在作出结论时不应该受自己的价值观和物质利益所左右。

简单说,他认为“选择”无法排除价值的作用,“理解”则应该做到价值中立。

本来,作为科学研究,研究者应该坚持客观性和自主性,即坚持“价值中立”,视价值意义为客观的、给定的或某种既成的东西,而不能将我们的主观意图和价值偏好强加于研究对象。

不能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而应尽可能减少个人的主观好恶和价值倾向可能导致的对事实的歪曲、对结论的影响。

B,全面性(共时性、相关性、系统性):

普遍联系的观点。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

C,发展性(历时性、变化性):

运动变化、矛盾发展的观点。

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必然性与偶然性)

D,再现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观点。

研究的结果通过一定的方法、条件再现为事实。

E,特殊性:

个性与共性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

反对欧美中心主义。

这是由人们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决定的。

所以才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管理心理学学科体系。

4,研究方法

A,观察法:

在自然情况下(日常生活条件下),有计划有目的地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言行表现,从而分析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目的或标准,可分为:

结构观察与非结构观察;实地观察与实验观察;系统观察与随机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其中,参与观察是观察者进入被观察者的环境或关系之中进行观察。

又分为完全参与观察(隐瞒自己的身份和研究目的,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正常参与群体活动,生活其中,如卧底)和半参与观察(以可以“信任”的研究者身份参与群体)

非参与观察是观察者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要不露声色,暗中观察)

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录音、录像、摄像

B,实验法:

根据一定的假设,有计划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操纵一至多个变量对他变量的影响),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又称现场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的自然状况下,研究者有意改变或创造某些条件引起被试者某些心理现象、行为活动的出现,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如:

霍桑实验

实验室实验法,研究者在严格控制诸种外部变量的情况下,使被试集中注意力于其感兴趣的变量的方法。

模拟实验,让被试扮演某种角色,观察其真实反应,再根据其结果推论现实环境中的情形。

如:

1973年金巴尔多的“警察”与“犯人”的实验。

结果,“犯人”变得依赖、软弱、无助、抑郁、易怒;“警察”则出现虐待倾向。

实验法的功与过

功:

1,增强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进行精确的研究和测量,提供相对可靠的知识。

2,实证性,摈弃了一切主观臆想,倡导研究的客观性,以可测量可感觉的经验事实为依据来理解人们的心理现象和行为。

3,是确立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最理想方法;高度的可控性,减少了外界因素引起错误的机会;历时性,可观察、收集一段时间的资料,在多个时间间隔中进行测定,比横剖面式的研究更利于分析心理现象的变化与发展。

过:

“唯实验而科学”的实验主义的弊端,割裂了心理学研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忽视了宏观的、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其次,造成“价值中立”和“文化中立”的假象,使学者忽视了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背景等对研究工作的影响,盲目相信社会科学也可以达到纯粹的客观性。

而事实证明,实验法并不能保证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

观察、实验的伦理问题:

实验性欺骗问题——为了创造真实的实验条件,常常不得不对被试掩饰真正的研究目的,甚至尽可能让被试一无所知,以求得到真实而自然的答案,防止心理扭曲:

或者尽量做出“好”的表现,或者有意“帮助”实验者,造成实验的失败。

作为科学研究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与造福于人类而言,对个人的心理伤害是微不足道的。

解决的办法,要不就隐瞒到底;要不就是实验一完尽快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影响。

个人隐私的侵害问题——观察别人的私生活,或诱导别人说出自己的隐私:

如经济情况、性行为、宗教信仰、种族偏见、夫妻关系、父子关系等,如果被试不同意公开而强行了解和公开,就违背了保护个人隐私的伦理原则。

被试的痛苦问题——有些实验会造成被试肉体的痛苦,如耐痛阈限实验;有些则会造成被试就是上的痛苦,如金巴尔多实验。

尽量避免这种实验;或寻找其他替代方法,如“角色扮演”,而尽量不用欺骗手段;一定要采取志愿原则,讲清目的和过程;有关被试的任何材料都要严格保密。

C,调查法:

有问卷法、谈话法、测验法等。

问卷法,有是非题(回答“是”与“否”)、多项选择题、等级排列题、分等选择题。

谈话法,随机谈话、专访、座谈等。

测验法,是运用专家们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试验而制定出来的标准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气质、性格、智力、态度的心理特征的方法。

如人格调查表、效果测量表、管理才能测评表、领导行为测验表等等

D,投射法:

根据无意识的动机作用来探询个性深蕴的方法,包括词汇理想,造句测验,主题统觉(用看到的画面编故事,见《孩子心理学》①P43—49)

奇妙的画

请看上图中的画,它是一幅不具体表现主题,而非常奇怪的画。

  看了这画,你会联想到什么东西呢?

蝴蝶女性的脸山羊

女巫兰花

E,其他方法:

理论分析,如宏观环境与微观条件结合分析法,“三论”分析法,历史分析法,辩证法。

第二讲个体心理与管理

一、个体与个性

1、定义

A,个体:

指某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