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视光培训教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8093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9.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眼视光培训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眼视光培训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眼视光培训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眼视光培训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眼视光培训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眼视光培训教材.docx

《眼视光培训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视光培训教材.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眼视光培训教材.docx

眼视光培训教材

 

职业资格培训教材

 

学员:

XXX

 

第一章眼科学基础知识-1-

第一节眼的结构-1-

第二节简化眼-2-

第三节眼的附属器-8-

第四节视路-11-

第二章眼屈光学-11-

第一节视力检查-11-

第二节眼的屈光和调节-12-

第三节屈光不正-13-

第四节屈光参差-19-

第五节老视-21-

第六节屈光检查-21-

第三章综合验光仪的使用方法-22-

第一节综合验光仪的结构-22-

第二节验光前准备工作-41-

第三节近视与远视的标准验光流程-42-

第四章老视眼验配方法-51-

第五章视功能的检查-52-

第一节三级视功能:

-52-

第二节调节功能的检查项目:

-53-

第三节集合功能检查项目:

-57-

第六章隐形眼镜的配戴、护理-63-

第一节隐形眼镜的种类-63-

第二节隐形眼镜参数的选择-64-

第三节隐形眼镜验配-66-

第四节配戴后和顾客沟通-67-

第五节镜片的配戴与摘取-67-

第六节配戴注意事项:

-69-

第七节以下特殊情况下是否可以佩戴隐形眼镜:

-70-

第七章角膜曲率计、裂隙灯显微镜的使用-72-

第一节角膜曲率计的使用方法和步骤-72-

第二节角膜曲率计的作用-73-

第八章眼镜的加工、整形与检验-75-

第一节眼镜的加工流程-75-

第二节眼镜的整形-76-

第三节眼镜的检验-81-

 

第一章眼科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眼的结构

眼为视觉器官,由眼球、眼附属器、视路组成,并共同完成人眼的视觉功能。

视觉器官大致分为:

1眼球:

包括眼球壁、眼球容物。

眼球壁:

眼球壁由外向可分为3层:

外层(纤维膜):

角膜、巩膜、角巩膜缘;中层(葡萄膜):

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层(视网膜):

视网膜;

眼球容物:

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眼的附属器(、睫毛、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眼眶)。

3视路(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大脑枕叶视中枢)。

1眼球的矢状面解剖如图1-1-1所示。

第二节简化眼

眼球基本形态

眼球大致呈圆球形(角膜和巩膜的曲率半径稍有差异),由眼球壁和眼球容物组成。

其前后径、水平径和垂直径约为24.0mm,重量约为7.0g,容积约为6.5m1,密度约为1.077g/ml。

眼球的前方和后方的几何中心称为前极和后极,连接前极和后极的轴线称为眼轴,与前极和后极距离相等的眼球周线称为赤道部。

(1)角膜

【解剖】

角膜占眼球前的1/6,为近似圆形的透明膜。

外表面中央约3mm左右为球形弧面,周边曲率半径逐渐增大,呈非球面形。

横径约为11~11.5mm,纵径约为10~10.5mm,中央厚度约为0.5~0.7mm,边缘厚度约为lmm。

(2)分层角膜从组织学上可分为5层,如图所示

由前向后依次为:

①上皮细胞层:

由前向后依次分为5~7层扁平上皮细胞,3~5层翼状上皮细胞和单层的柱状基底上皮细胞,代周期为6-12小时,故损伤后易于再生。

②前弹力层:

由较坚实的透明弹性纤维构成。

对外来侵害有一定抵抗力,受损后不能再生,愈后为不透明云翳,白斑。

③基质层:

占角膜厚度的90%,由100~200层平行的胶原纤维薄板构成。

当角膜发生溃疡延及此时,导致视力严重下降,但经治疗后,可获得较理想的矫正视力。

④后弹力层:

为有弹性的胶原纤维薄膜。

对外来侵害有较强的抵抗力,损伤后可再生。

⑤皮细胞层:

由单层细胞组成,皮细胞具有对水电解质及电解质主动运载功能,是维持角膜水平衡的主要部分

【生理】

①角膜是眼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曲率相同;其间细胞数极少,无血管,含水量恒定(约为72%~82%),折射率恒定(约为1.376),光透射比大于97%。

角膜的后方充满房水,角膜和房水构成凸透镜结构,因外界的空气与角膜后的房水的折射率不同,使其成为眼的重要的屈光因素,占眼的总屈光力的70%~75%,约为40.00D~45.00D

②角膜需要氧气来维持生理平衡,主要依赖外界的空气、角膜缘血管网和房水供应,在睡眠时因外界的空气不能直接供给角膜氧气,则由睑结膜的血管间接向角膜供氧。

(2)巩膜

【解剖】

巩膜为质地坚韧的乳白色不透明纤维组织,位于眼球后方5/6部分,平均厚度约0.3~1.0mm,后方视神经穿过的部位称为筛状板,较为薄弱。

巩膜由外向可分为3层,依次为巩膜表层,巩膜基质层和巩膜棕色板层。

【生理】

巩膜的主要功能为维持眼球的形状和保护眼球容等。

(3)虹膜

【解剖】

虹膜为一横隔膜,位于晶状体与角膜之间,并将房水腔分隔为前房和后房,其中央部的圆孔称为瞳孔(2.5-4mm)。

虹膜表面的皱襞和隆起称为纹理和隐窝,近瞳孔部有一环状隆起,称为卷缩轮,将虹膜分为瞳孔部和睫状部。

虹膜主要分基质前层、基质后层,基质前层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载色体,基质后层包含瞳孔括约肌和瞳孔扩大肌。

【生理】

虹膜的瞳孔括约肌和扩大肌控制着瞳孔的大小及入眼的光量。

在黑暗环境中,瞳孔扩大,在明亮的环境中瞳孔缩小(图1-1-17)。

两种肌肉通常能取得很好的协调。

(4)睫状体

【解剖】

虹膜后部逐渐变厚,形成较厚的肌层,为睫状体,睫状体由血管、弹性纤维、色素上皮及平滑肌等组织构成。

主要作用分泌房水,维持眼压力,其中睫状肌收缩对调节晶状体的凸度起着重要作用。

【生理】

睫状肌的环形纤维的舒缩对晶状体的凸度起着调节作用,晶状体藉睫状小带悬在睫状体上,当肌纤维收缩时,睫状小带放松,则晶状体凸度加大,使眼睛看清近目标,称为调节。

超过40岁的人,因睫状肌的退化,导致调节能力下降,形成老视。

近视眼因少用调节使睫状肌呈薄弱状态。

(5)脉络膜

【解剖】

位于巩膜侧面,自锯齿缘起至视神经孔止,面覆盖视网膜。

脉络膜组织学由外而可分为脉络膜上层、血管层和玻璃膜层。

【生理】

生理脉络膜丰富的血管可为巩膜和视网膜提供营养并排泄废物。

色素细胞使眼球形成暗环境,使外界景物可以在视网膜上清晰结像。

(6)视网膜

【解剖】

为眼球壁的最层,外附脉络膜,邻玻璃体。

视网膜的中央,相当于眼球后极部为黄斑区,距黄斑区鼻侧3~4mm处为视盘,视盘中心部有视网膜中心血管穿出,分支于视网膜各部。

【生理】

视细胞为含有光敏色素的感光细胞。

分为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

杆体细胞含视紫红质,感弱光,分布在视网膜周边部,约有1.1亿~1.25亿个。

锥体细胞含视紫蓝质,感强光和色觉,分布在黄斑区,约有700万个。

视细胞感光后,光能经光化学反应转换为生物电能,引起神经冲动。

眼球容物:

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透明组织,连同角膜共同构成眼的屈光系统。

(1)房水

【解剖】

角膜之后晶状体之前的空隙充满了房水,被虹膜分隔为前房和后房,前房中部深约2mm,前房水含量为0.lml,后房水含量为0.06ml。

【生理】

房水由睫状突分泌,无色透明。

房水调节着眼压力,房水的产生过多和排泄不足是形成高眼压性青光眼的原因。

(2)晶状体

【解剖】

晶状体位于虹膜的瞳孔之后,玻璃体之前,直径约10mm,厚约4mm。

晶状体宛如洋葱,由外向分为囊膜、前囊下上皮、基质皮质层、核层。

【生理】

晶状体在眼的屈光系统中起到调节作用。

由于晶状体凸度的不断改变,其焦距不断变化,使人眼能够看清不同距离的目标。

当年老时,晶状核发生硬化,使其不能依照睫状肌的调节增加厚度,则发生老视。

因年老易发生晶状体混浊,形成白障。

(3)玻璃体

【解剖】

玻璃体是一种透明凝胶,位于眼球的玻璃体腔,前面与晶体后面相吻合,后面与整个视网膜紧密接触。

凝胶由胶原纤维网所组成,含有粘多糖、透明质酸和约99%的水分。

【生理】

玻璃体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导光和固定视网膜与巩膜色素上皮层之间的附着关系。

高度近视眼,玻璃体发生液化和混浊。

玻璃体混浊的情况下,采用光学眼镜矫正视力受到一定影响。

玻璃体液化还可能招致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引起的视力下降,光学眼镜则无法矫正。

第三节眼的附属器

眼的构造非常精致、脆弱,需要周密的保护装置以防受伤。

眼附属器包括:

睫毛、眼睑、泪器、眼外肌、眼眶。

(1)睫毛

【解剖】

位于上下眼睑的边缘,上睑睫毛多于下睑睫毛,3~5根分为一丛,根部有丰富的感觉神经丛,平均寿命约3~5个月,对触觉十分敏感将异物挡在眼外。

【生理】

生理由于睫毛对触觉异常敏感,故在配戴隐形眼镜时,若镜片碰到睫毛可导!

起瞬目反应,从而造成配戴困难。

(2)眼睑

【解剖】

眼睑位于眼眶出口,分为上睑和下睑,中间称为睑裂,边缘称为睑缘,上下睑缘交界处称为眦和外眦。

眦部组织包围着一个肉状隆起,称为泪阜。

上下睑缘近眦部各有一小孔称为上、下泪小点,是泪液排泄的出口。

【生理】

眼睑通过瞬目使泪液展开,均匀地湿润角膜,使角膜面形成良好的光学界面。

配戴隐形眼镜时,瞬目可保持镜片的湿润清洁,使之与角膜良好附着。

当眼睑闭合不全时可诱发角膜干燥溃疡,不宜佩戴隐形眼镜。

由于上下眼睑对角膜持续性的压迫,可致角膜产生垂直向屈光力较强的散光,称为生理性散光。

眼睑下垂可能导致形觉剥夺性弱视,无法用光学方法进行视力矫正。

(3)结膜

【解剖】

结膜为透明的粘膜,覆盖眼睑的后面与眼球前面的一部分,结膜分为三个部分。

1)附着在睑板后面的为睑结膜,与眼睑皮肤相移行。

2)覆盖于眼球前部的称为球结膜,与角膜上皮相移行。

3)介于二者之间的部分称为穹隆结膜,结膜围成的囊状腔隙,称为结膜囊。

【生理】

睑结膜:

有多种分泌腺组织,主要功能在于湿润角膜,维持其透明性。

球结膜:

具有疏松、可延伸性,利于眼球的转动。

球结膜下有丰富的血管,发生炎性反应时,球结膜就会发生充血,俗称红眼,是隐形眼镜并发症的重要体征之一。

穹隆结膜:

是连接结膜的部分,较厚松弛富有血管,结膜发炎时此处充血水肿明显。

(4)泪器

【解剖】

泪器分为分泌部分和排泄部分。

分泌部分包括泪腺和副泪腺。

排泄部分包括泪小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1)泪腺位于眼颞上侧眶骨的泪腺窝,由15~40个小叶组成,排泪管开口于颞侧穹隆结膜。

2)副泪腺(Krause氏腺和Wolfring氏腺)由约8~12个腺泡组成。

3)泪小点位于上下睑缘近鼻侧端,泪小点周围的括约肌纤维有收缩泪小点的作用。

4)泪小管起自泪小点与脸缘垂直伸入睑组织,上下泪小管汇合注入泪囊。

5)泪囊位于眶骨的泪囊窝,下端与鼻泪管相接,长约10~15mm,上宽下窄。

6)鼻泪管位于骨部鼻泪道,下端开口于下鼻道,其壁附有瓣膜。

泪液:

由外层脂质层、中层水分、电解质层和层粘液层三层组成。

作用:

1)脂质层防止泪液水分大量蒸发,保温防寒。

2)粘液层维持角膜的亲水性,使水、电解质层能够均匀地覆盖于角膜表面。

3)水质层水质层占泪液厚度90%以上,主要功能如下:

①冲洗湿润角膜和结膜。

②均匀地铺展于角膜表面,形成良好的屈光界面。

③泪液中含有溶菌酶等抗菌成分,可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生长。

④外界空气中的氧气只有借助泪液才能被角膜所接收利用。

⑤泪液中的营养成分,如葡萄糖等可维持角膜的代。

(5)眼外肌

【解剖】

眼外肌共有6条,分别为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

【生理】

眼外肌的生理功能主要为司理眼球运动。

当眼外肌的肌止点位置异常、某条肌肉发育不良或支配肌肉的神经发生麻痹时,则导致斜视。

(6)眼眶

【解剖】

眼眶是由上颌骨、腭骨、额骨、蝶骨、颧骨、筛骨和泪骨等七块骨围成的漏斗状的四边锥形体。

眼眶有眶骨膜、眶隔膜、球筋膜、肌鞘膜和眶筋膜等组织。

【生理】

眼眶为眼球提供了骨性保护和软组织的缓冲作用,眶筋膜对眼球起到支持和定位的作用。

第四节视路

视路包括:

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大脑枕叶视中枢。

其中任何一个有病变或受邻近部位的影响都会导致视野的围受影响。

第二章眼屈光学

第一节视力检查

视力:

眼分辨二维形状和位置的能力。

公式:

视力=1/视角

记录法:

-小数记录法-分数记录法-五分记录法。

视标:

“C”形、“E”形、三横等长的E,图形,数字。

视力检查:

检查距离:

综合验光仪3~6米,其他为5米。

注意事项:

先右眼后左眼,不要眯眼,自上而下,注视时间3秒以辨认开口方向。

一般要求:

照明环境与视力表相同或稍暗。

高度:

1.0行视标与检查眼同一水平记录视力的标准:

视力值可认错视标数

0.1~0.50

0.6~0.91

1.0以上2

记录方法:

1.0错认2个,记录为1.0ˉ²

第二节眼的屈光和调节

我们能看清外界物体都是因为光的作用,人眼直接能看到的光都是可见光。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8米/秒。

因光的波长分为:

红橙黄绿蓝青紫。

其中红光波长最长,其折射率最小。

紫光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

折射率的大小与镜片的清晰度、厚薄度有关,折射率越大,镜片越清晰、相对高度数镜片高折射率镜片越薄。

但是折射率越高镜片的色散系数越大,所以根据顾客处方单选择合适的镜片。

屈光:

光线通过偏折后改变光的行进方向成为折射,这种折射现象在光学中称为屈光。

眼的屈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体、玻璃体。

眼的屈光状态:

由屈光力大小和眼轴长度决定。

眼的屈光:

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产生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缩小的倒像,称为眼的屈光。

正视眼:

眼球在调节松弛的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焦点恰落在视网膜上。

远点:

眼睛在放松调节时,所能看清的最远一点。

近点:

眼睛做最大调节后所能看清的最近一点。

眼的调节作用:

对于近距离的发散光线,其焦点将落在正视眼的视网膜之后,但眼球有自动改变屈光力的能力,使近处发散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从而远近不同距离的目标均可看清。

这种调节焦点距离的能力称为眼的调节。

调节机理:

看远目标:

睫状肌松弛-悬韧带紧-晶状体相对扁平。

看近目标:

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

眼的调节依赖于晶状体的弹性及睫状肌的功能。

眼的调节与集合

集合:

双眼注视远处目标时,两眼视轴平行而且调节处于松弛状态。

注视近处目标时则需要调节,为保持双眼单视,双眼需要转,称为集合。

调节和集合两者保持密切的协同关系,有调节必有集合,调节力越大,集合也越大。

正视眼的调节与集合相互协调,对于非正视眼,其调节与集合不协调。

远视患者调节作用超过集合作用,反之,近视患者集合作用超过调节作用。

屈光不正患者对调节和集合不协调的耐受有一定的限度,如超过限度引起视疲劳,甚至可以发生斜视或外斜视。

第三节屈光不正

当眼球在调节松弛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不能聚焦在视网膜上者称为非正视眼,又称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分类:

近视、远视、散光。

近视

●定义

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所形成的焦点在视网膜之前,在视网膜上形成一模糊圈,故远处目标模糊不清。

远点为眼前有限距离。

●成因

遗传因素:

一般认为高度近视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中低度近视属多基因遗传,包括种族因素和家庭因素。

环境因素:

长时间近距离工作、照明不足、阅读距离过近、字体不清或姿势不良等。

●分类

按屈光成分分类

轴性近视:

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所致,而眼的屈光力正常。

眼球变长主要在赤道部以后部分。

曲率性近视:

由于角膜或晶体的弯曲度过强所致,而眼球的前后径长度正常。

屈光指数性近视:

由于晶体屈光指数增加所致,而眼球的前后径长度正常。

按近视程度分:

轻度近视:

-3.00D以下

中度近视:

-3.00D~-6.00D

高度近视:

-6.00D以上

假性近视:

睫状肌过度收缩引起的调节痉挛会使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之前,造成与屈光性近视相同的情况。

滴用睫状肌麻痹剂,以解除睫状肌痉挛,视力可以改善或恢复正常或轻度远视。

即使滴有麻痹剂,近视无改善或降低度数<0.25D称为真性近视。

中间性近视:

用睫状肌麻痹剂后近视度降低0.5D,既有调节因素又有器质性因素。

●临床表现

视力:

远视力减退,近视力正常。

眼位偏斜:

近视眼看近时不用或少用调节,所以集合功能也相应减弱,易引起外隐斜或外斜视。

斜视眼多为近视度数较高的眼。

眼球改变:

眼球前后径过长,高度近视者明显。

眼底改变:

低中度近视一般无眼底改变,高度近视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睛退行性改变。

如飞蚊症、眼底豹纹状。

视疲劳:

近视少用调节,但需集合以维持双眼单视,集合与调节不协调,引起肌性视疲劳。

●矫正与治疗

验光配镜:

用适当度数的凹透镜予以矫正。

配镜原则:

选用使病人获得最好视力的最低度数镜片。

角膜接触镜:

跟框架镜比,视野大,影像变化不大,且不影响外观。

特别是用于高度近视或屈光参差较大者及某些特殊职业者,但需严格按照佩戴规则和注意用眼卫生,防止并发症发生。

屈光性手术:

RK手术、PRK手术LISK手术等治疗。

远视

●定义

远视眼是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聚焦于视网膜后,在视网膜上形成一光斑,不能形成清晰影像。

远视眼的远点在视网膜之后,为虚像点。

●成因

远视眼在视物时,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产生调节,而视近物时,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的调节力。

只是视远物时,所需调节力较少,看的较清楚。

●分类

按屈光分类

轴性远视:

眼轴在发育过程中停滞,故眼轴过短(前后经)达不到正常长度。

曲率性远视:

由于任何屈光面的弯曲度过小所致,而眼球前后经长度正常。

屈光指数性远视:

角膜、晶状体屈光指数偏低,而眼轴前后径正常。

按远视程度分:

轻度远视:

小于+3.00D

中度远视:

+3.00D~+6.00D

高度远视:

大于+6.00D

根据调节情况:

显性远视:

不滴用麻痹剂所测出的度数

全部远视:

滴用麻痹剂后测出的度数。

隐性远视:

指全部远视与显性远视的差值。

●临床表现

轻度远视在青少年时期,由于调节力强,远近视力均正常又称潜伏性远视(0.50D~0.75D)。

中、高度远视,有的远视力正常近视力差,有的远近视力均差,又称显性远视

随年龄增加,眼的调节力减弱,远近视力均下降,以近视力减退更明显,有“早花”现象。

年轻患者由于长时间过度调节易产生痉挛,眼屈光力暂时加强,使远视呈现正视或近视状态,后者称为假性近视。

视力疲劳:

表现为视物模糊,眼球眼眶和眉弓部胀痛,甚至恶心呕吐尤其近距离工作明显,稍作休息可减轻或消失。

斜视:

过多调节必伴过多集合,因而产生调节性斜视。

眼底变化:

一般无变化,中度以上者,出现视盘变化,充血,肿胀,又称假性视神经炎。

●矫正与治疗

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轻度远视如无症状则不需矫正,如有视力疲劳和斜视,虽度数低也应戴镜

中度远视或中年以上患者应戴镜矫正以增进视力,消除视疲劳及防止斜视的产生。

配镜原则:

最高度数,最好视力。

隐形眼镜、屈光性手术。

散光

●定义

是由于眼睛各经线的屈折力不同,平行光线进入眼不能在视网膜形成焦点,而在不同距离形成前后两条焦线,两焦线距离代表散光程度,如两焦线互成直角,可用柱镜矫正,使两焦线在视网膜上合成一焦点,此即柱镜矫正规则散光之机理。

●成因

散光绝大数来自角膜,少数来自晶状体。

我们的眼睛不是一个球面,比如经常眨眼睛,造成对角膜上下方的挤压,就会使角膜变形,造成角膜或眼球的两条垂直子午线方向上的曲率不同,各自交线不能重叠,就造成了散光。

●分类

依强弱子午线是否垂直相交(可用镜片矫正)分类:

规则散光:

角膜各经线曲率半径不同,其中一条主经线曲率半径最小,屈光力最强;而与之相垂直的经线曲率半径最大,屈光力最弱,光线通过时不形成焦点而是形成前后两条相互垂直的焦线,前焦线与屈光力弱的方向一致,后焦线与屈光力强的方向一致。

不规则散光:

眼球各经线屈光力不同或同一经线各部位的屈光力不相同,且没有规律可循。

常见于圆锥角膜,外伤引起的角膜翳,角膜病变或晶体病变引起角膜或晶体屈光面不光滑所致。

按发生原因分:

角膜散光:

角膜前表面各子午线曲率不同。

晶体散光(残余散光)。

全散光(角膜散光+晶体散光)。

按散光屈光度大小分类:

极微:

<0.75DC轻微:

0.75DC~1.50DC

中度:

1.75DC~2.50DC高度:

>2.50DC

按散光轴向分类;

顺规(律)散光、逆规(律)散光、斜向散光

按所成焦线与视网膜相对位置关系分类:

单纯远视散光:

一条焦线在视网膜上,另一条焦线在视网膜后。

单纯近视散光:

一条焦线在视网膜上,另一条焦线在视网膜前。

复性远视散光:

两条焦线均在视网膜后。

复性近视散光:

两条焦线均在视网膜前。

混合性散光:

一条焦线在视网膜前,另一条焦线在视网膜后。

●临床表现

轻度散光无感觉,偶有视近感觉眼睛疲劳。

稍重者无论看远、看近均模糊不清,常眯眼。

视力减退,常有重影。

视疲劳的症状不一定与散光程度成正比。

弱视多见于高度散光,特别是远视散光。

容易发生弱视,继之有发生斜视倾向。

●矫正与治疗

轻度规则散光如无眼疲劳或视物模糊,可不必矫正,反之,如有上述不适,虽度数不高也应矫正。

高度散光者应以柱镜矫正,如不能适应全部矫正,可先予较低度数,以后再逐渐增加。

也可以用等效球镜度法,即减少柱镜度,并以减去的柱镜度数的半数做为球镜度加在原球镜度值上,使新镜片保持与原镜片同样的等效球镜度,又保持原镜片中柱镜轴位,减少了高度散光所产生的像扭曲现象。

不规则散光不能用柱镜矫正,可试用接触镜矫正。

第四节屈光参差

●定义

两眼屈光度不等,当相差2.5D以上者称为屈光不正。

●类型

(1)单纯性屈光参差:

一眼正视,一眼非正视:

单纯性近视屈光参差;单纯性远视屈光参差;单纯性散光屈光参差。

(2)复性屈光参差:

两眼非正视。

复性近视屈光参差;复性远视屈光参差;复性散光屈光参差。

(3)混合性屈光参差:

一眼远视,一眼近视。

●成因

眼在发育过程中,两眼发展进度不同,可能引起屈光参差。

外伤,角膜病,白障术后亦引起屈光参差。

临床表现:

轻度屈光参差可无症状。

双眼视觉:

屈光参差如超过2.50D,因双眼物象大小不等产生融合困难而破坏双眼单视。

为使物象清晰将引起双眼调节之间的矛盾,故有视力疲劳和双眼视力降低。

交替视:

即两眼看物时,交替的使用一只眼,多为一眼正视或轻度远视,另一眼近视。

看远用正视眼,看近用近视眼,很少用调节,不出现视疲劳。

单眼视:

屈光参差大者,视物只用视力较好的眼,成为单眼视,另一眼被抑制,废用,产生废用性弱视。

斜视:

屈光参差不引起斜视,多是屈光参差性弱视致废用性斜视。

●治疗

戴镜能适应者应充分矫正,并经常戴镜,以保证双眼单视功能且消除症状。

戴镜不能适应者,对低度数眼应充分矫正使达到最好视力,对另一眼适当降低度数。

屈光参差太大镜片无法矫正者,可试戴角膜接触镜。

第五节老视

●定义

随年龄增长,晶体逐渐硬化,弹性下降,睫状肌的功能也逐渐变弱,从而引起眼的调节功能逐渐减弱,大约在40~50岁开始,阅读或近距离工作发生困难,这种由于年龄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减弱称为老视。

●临床表现

视近物困难,眼睛在最大调节状态下所能看清的最近一点,近点逐渐变远,常将目标放的远些才能看清。

眼疲劳,由于为了看清近的目标需要增加调节,引起睫状肌过度收缩和相应的过度集合所致。

●治疗:

用凸透镜补偿调节的不足,使近点在正常围。

先测屈光状态,在此基础上再加矫正老视的度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