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老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7801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老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老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老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老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老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老师.docx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老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老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老师.docx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老师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老师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的条件。

21世纪的到来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怎样才能在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环境下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呢?

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我想更新教育观念应该是教师们的首要任务,同时也要在新的形势下具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老师需要批判的勇气,需要批判的能力。

教师们在思想转变的同时,在实践中也要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和创新意识。

备课是我们教师思想的舞台,备课时教学的理念,创新的火花都可以在这里绽放,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教材,认真备课,才能更好的传授知识。

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进行素质教育,而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充分战士自己,教师有责任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我想要在新的世纪背景下,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把握住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师应当具备批判精神

21世纪是一个非常具有创新意识的时代,与之相应,而这时代的教育也应当追求的是创新教育,教育的目的应该转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上来,而这一切老师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首先老师得具备创新素质,而创新素质中最重要的就是批判精神,即老师敢于和勇于对前人和自己的已成定论的知识进行怀疑甚至否定。

这就要求老师不仅需要批判的勇气,更需要批判的能力。

传统的教育重在传道、授业、解惑,其前提是老师即是真理、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化身,他要做的仅仅是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

而事实上,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手段、工具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师,而且,仅仅靠接受前人的东西已难以适应今天这个以创新为检验教育成效的社会。

而我们老师应当学会创新,即观念、知识、方法的创新,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具有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

老师不再迷信权威和书本,他要做的是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新的高度攀登,努力开辟蹊径,在综合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创新出新的知识。

例如说,当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老师教我们除法,其中有这样一个定理“0不能作除数”,当时就有同学提出疑问:

“为什么0不能作除数呢”,而老师告诉他们的答案却是“书上就是这样规定的,你们以后记住就可以了”。

现在的我,在授课的时候又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而与原来不同的是,我和学生的位置发生了调换,学生会问我“老师,为什么0不能作除数呢”。

当时的我无从回答,只有告诉学生“书上就是这样规定的,你们以后记住就可以了”,可是,在学生练习的时候问题出现很多,后来我才明白:

现在的教育在也不是原来“填鸭式”的教育了,而应该从学生的理解入手,解决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不存在任何的疑惑,达到100%理解。

从那以后,我回答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任何问题和疑惑时,当我回答不了的时候,我会课下翻阅资料和咨询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力求做到不给学生留下任何问题。

所以,对于新时代的教师,不应再迷信权威和书本。

教师将不再迷信自己,不再把自己的角色神话。

学高为师,不仅在于知识的容量,更在于知识的创新。

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应该敢于批判自己,甚至否定自己。

时代在前进,事物在发展,老师不可能穷尽过去和未来,他要做的就是在不断地批判自己中创新。

21世纪的教师还要使学生具有批判精神,不再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器,而是将其看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与教师平等的创新主体。

课堂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场所,更是思想交流的对撞地方,在这里老师与学生间的相互致疑和反驳,成为理所当然。

当然,我们在倡导老师应具有批判精神的同时,还应该倡导他们培养批判能力。

这就需要老师博览群书,永远保持对新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及时捕捉新知识,站在自己研究领域的前列,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当然,这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有始"而"无终",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批判来使其保持活力,即所谓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新世纪的老师面临的重担不仅仅是教育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自己在不断的批判中创新知识,让知识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此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新的旺盛的生命力。

二、教师也应当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21世纪的人类教育即将面临着大幅度的改革、更新工作,作为传统的知识传递者,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应有所更新。

对于教育观念更新这个问题,其实我国教育界老早就谈论过,只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出入。

如今,人类已经迈入了21世纪,面对着知识经济的紧迫要求,老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这个问题重新回到谈论的主题上。

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在还没有解除升学给我们带来的重压下,传统教育观念仍然束缚着大批教师。

因为有了升学的压力,大部分老师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不在乎传授的方法和被传授对象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效果。

如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老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并如同仓库一样存储知识和积累知识,以即定的答案为最终和唯一的答案,学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书本和知识的奴隶。

另外,有些老师在听到学生的不同意见是,常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学生,或者给予伤害性的批评,最终使学生变成只会听人吩咐,不会思考也不愿意思考的人。

因此我国的很多中小学生都缺乏独立性、变通性和创造性,在人类高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在肩负未来富国强民的重担时,他们往往失去了主动性和支撑力。

在这方面,老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事实上,只有老师具备了新的教育观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的人才。

针对这个问题,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

"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发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

他希望我们每位老师都不要辜负党中央和人民的重托,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有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扎实而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及广泛而深厚的学科以外的科学文化知识;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熟知学生心理;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创新和改革;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他另外特别建议学校应该开设多元式的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注意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内心需要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以充分的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去填补,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

其实,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特别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他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知识,强烈的责任感,深厚的爱心,而且还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尤其是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所存在问题要勇于承认,敢于批判,勤于创新。

通过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2005年的暑假,克拉玛依市举办了中小学老师如何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的培训,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有幸参加。

培训的主要内容是:

项目对一线的学科教师进行培训,培训课程强调以学为主、以用为主、以互动的方式,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有效应用所学的技术和知识,把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有机地结合到课程中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水平。

当拿到教材时,教材中的“给学科教师的信”是如此的让人感慨和发人深省。

三、备课也要适应新课程

1、备课应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在备课中要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去创新、设计教学方案,使教师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

在研究教学方法时,应多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从教学的“独白”转向“对话”。

设计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让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教材出现的内容不一定全讲;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讨论或小课题研究。

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而且许多都是首次出现,每一节课的形式都迥然不同。

备课时,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因人制宜,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案。

我们还应积极倡导构建创新的备课评价机制。

在教师的相互评价中,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应要求他们备课注重规范,以锤炼青年教师备课的基本功;对中老年教师,应要求备课有创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优秀教师,则要求他们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念。

在互评中,还要注重实用性,淡化应检性,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备课格式。

如提纲式、随笔式、表格式和框图式等,以体现个性化教学的风格,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使教师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

2、备课应是师生双边互动式的合作

新课标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

这就要求我们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如实物、图片、数据等),自己向家庭、亲友、社会人士作社会调查,自己制作有关学具,自己设计学习方法等。

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作很好的铺垫,还能使教师预测到学生的需要,掌握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使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3、备课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

新课程倡导打造教学基础,做好教学的前提工作,了解教学对象的差异──学生差异。

备课时,我们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设计课堂教学,把握学习的鼓动点;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差异,根据对象确定分层施教,架好学习的桥梁,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只有这样,在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需求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使每个人都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发展。

4、备课应力求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

新课标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开展本土教学和校本班本教学。

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如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资源库。

他们能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而且这个资源具有再生性和不竭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另外,现实生活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如蓝天、白云、家乡的山、家乡的河、校园的树、校园的活动等,对教学都是有意义的。

只要有机结合,都能与学科教材融为一体。

例如教“角的认识”,不出教室,就能利用很多的资源──黑板、墙壁、课桌、书本等,用起来方便、简单、直观、浅显、易懂。

此外,教材本身作为一种资源也是丰富的、多元的,只要我们细心去发现,只要我们善于多角度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就会拓宽教学的天地。

另外,备课不仅要备教材传统的文本性材料,还要备网络上的有关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课改的一大特色,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备课这一先进的资源和手段进行备课。

这不仅可以发挥传统备课所不具备的资料保存方便、快捷、易修改等优势,把静态的文本教案变为动态的数字化教案,还能使教学资源达到共享,便于教师合作研讨,互相启发教学思路,促进群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5、还应进行课后备课,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

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

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四、要有转化“后进生“的能力

历来教育都提倡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则是以人为本,重视完整的人格教育,全面的素质提高,主张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以其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尽可能挖掘和发挥其潜能,使其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品质等。

而大部分班级都存在“后进生”。

传统意义上的“后进生”,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一是入学基础差的远因;一是教师教学法欠妥造成优劣悬殊面扩大的近因。

事实上,由于部分教师的自我意识仅仅停留在学生基础差的一面,看不到这些“后进生”身上也蕴含着可供挖掘的潜力,因此对转化“后进生”缺乏足够的信心。

表现在设计教学方法、作业量及其深浅度、课外兴趣小组的指导形式等等,均以适应优等生为水准,这就使中下生成绩下降、差生成绩更差的局面产生。

长此以往,势必积重难返。

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也应该具有转化“后进生”的能力,对每个“后进生”因材施教,以便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教师要针对“后进生”的实际,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措施。

⑴针对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采取“突出关注焦点”的教学策略

根据研究资料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小学生喜欢富有同情心和支持自己的教师。

初中生开始对智力刺激活动感兴趣,高中学生对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要求和期望日益提高,而“后进生”他们的心理除具有上述的共同点,还由于经历了多次失败而产生了畏难心理,自卑心理,甚至是自贱心理,他们的心理比其他人充满了更多的矛盾,因此,教学中应偏重于选择能引起师生认同和情感共鸣,同时又能激活智力的教学策略。

明智的教师应该根据他们往往是在不受人尊重与信任的压抑环境中造成的自卑自贱的心态特征,“反其道而行之”,重新给他们创设一个被尊重信任和关心的祥和环境,刷新他们的精神面貌,点燃他们自尊自强的心理火花,激励他们重新认识自我价值。

当然,要真正达到转化目标,还必需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教育工作,二是教学工作。

第一、教育工作。

A.与班主任联系,取得支持。

任课教师的转化目标方案,应与班主任互通情报,使班主任心中有数,协助做好教育工作。

B.与家长配合,增强家长教育好子女的信心。

勤家访,变告状为报喜。

要在充分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向家长报告子女的薄弱点,争取家长的默契配合,改变家长不尊重子女的做法,树立差生在家庭中受尊重的地位,扫除其自卑的心理障碍,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C.与“后进生”谈心,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给予学习方法指导,帮助他们确立提高目标,使他们觉得有学好的奔头。

第二、教学工作。

尊重、信任、关心学生,还表现在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让他们在阅读课文中提出哪怕是最基本的问题。

通过讨论辩论形式,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当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火候,应该“放得开”,同时也要“收得拢”,这才能使学生有所得,也使教师能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

⑵根据学生间人际关系的特点,采用适当形式组织教学

学生间人际关系的性质随年龄增长而变化。

小学阶段,学生间的人际交往活动形式单一,大多是以整体(班、组)开展的。

较少有结构稳定、时间持久的非正式的小团体存在;中学阶段,学生个体学习中,非正式小团体的作用日益重要。

而“后进生”们由于自卑心理,他们在班上往往形成一个封闭的特殊团体,而且这一团体对学习好的团体往往带有敌视的情绪。

因而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小团体之间矛盾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采用一些他律性公约等“外控”手段来组织教学,同时另一方面又要与“内控”有机结合起来,保证课堂教学的和谐和高效。

⑶针对能力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上面已经分析过,大部分“后进生”差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在学习动力方面,因而,对“后进生”首先要针对其在学习动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激发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态度系统正向力量的教学策略。

实践经验表明,在学习动机方面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学习常常具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并与学校的价值目标保持一致;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常常消极地看待学习,常把注意力集中于个人感兴趣的内容上。

因此,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具体分析,同时,为激发学习动机,教师还应进行及时清晰的反馈,了解学生对反馈的评价,并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奖励和肯定的机会。

其次,针对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要采取“耐心+个别化教学”的策略。

根据研究资料发现,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对教师的个性,如耐心和同情心的要求不同。

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需要富有耐心和同情心的教师的帮助。

一个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缺乏耐心、同情心和帮助的教师,不但会使学生学习困难积重难返,而且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致使教学失效。

因此,教师应适时运用个别化教学方式,耐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这样的教学才富有成效。

依据年龄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教学交往起重要的任用。

教师以指导者、诊断者、认知冲突的创设者、促进者和社会交往的推动者等身分发挥作用。

再次,针对不同能力水平学生对学业成败归因倾向的差异,采用“发展积极归因倾向”的教学策略。

根据研究资料表明,经常失败的学生很可能把责任归因于教师和学校,对学校和教师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

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每个学生在自己所教学科中的最近发展水平,并由此确立不同的学习成功标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业成功的乐趣。

为此,教师教学中应根据需要适当降低要求,严格进行基础训练,正确处理“教”与“补”之间的矛盾。

传统的“后进生”转化手段之一便是课外辅导,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效果并不是太明显,有时反而加重“差生”的负担。

由此,我想广大教师应该重视在“教”中“补”,“寓补于教”,“以补促教”,从而使“后进生”也能体会听课的乐趣。

降低要求的另一方面,还体现在试卷的差异上,可以采取同卷不同题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等级分制。

当然,降低要求不是根本目的,关键还在于要发展学生积极的归因倾向。

学生的归因有两种倾向,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属于外部归因倾向的学生认为自己受命运和他人的摆布,成功与否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属于内部归因倾向的学生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结果是由自身的内部因素决定的。

归因倾向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人格特征,主要通过学生的成就动机,学生对待学习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有效的策略,训练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败进行客观而积极的归因。

⑷针对学生认知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认知方式,一般是指知觉、记忆和思维模式上的个体差异,是描述人在加工(包括感知、贮存)、转化和提取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教学领域中学生认知方式的特征与个体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认知方式制定的教学策略可分为匹配策略和失配策略两类。

采用匹配策略的教学设计与学生认知方式的长处或兴趣一致,这种策略对知识的获得有利,它能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失配策略针对学生认知方式的短处或劣势进行教学设计,力图克服某种认知方式机能的欠缺。

两类策略和作用各有千秋。

采用匹配策略学习速度快,学得多,但无法弥补因认知方式差异而产生的学能欠缺;失配策略下学生开始学得慢,难于理解学习内容,但因它针对学能的欠缺进行设计,有助于弥补因认知方式差异而产生的学能欠缺,最终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学业能力均得到发展。

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因认知方式而产生的不利影响,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考虑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合理组织、安排讲授内容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依据认知方式的差异组织教学,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和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

 

人才的造就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后进生”转化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我们广大第一线的教师来说,要转变观念,转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转应试教育为疏导教学,改变对“后进生”的偏见;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管理,充分调动“后进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既要立足于课堂“教与补”的改革,又要积极探索新的科学教学方式;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训练教育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使因材施教,“后进生”转化工作真正取得成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