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要素有哪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76778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的要素有哪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散文的要素有哪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散文的要素有哪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散文的要素有哪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散文的要素有哪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散文的要素有哪些.docx

《散文的要素有哪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的要素有哪些.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散文的要素有哪些.docx

散文的要素有哪些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散文的要素有哪些

  篇一:

散文三要素

  散文《庭院深深》,是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纳雍县人民法院审判员罗俊荣为文多年的打鼎之作。

之所以称之为“打鼎之作”,是因为它兼具了著名散文家贾宝泉所推崇的好散文三要素:

历史美、文化美、人性美。

之于《庭院深深》,起初,只觉得它应该是一篇游记体式的散文,无非是记述到某地一游的所见所想。

再次细读,终于嚼出了味道——这就好比一盘菜,仅看外表的颜色功夫,觉得不过尔尔;及至动箸一尝,放不下了,有麻,有辣,有咸,肴鲜,味正,一道菜居然激活了嗅觉、味觉、知觉等多种神经,不由得让人回味再三?

?

这些年,文学的纸质载体、虚拟载体等琳琅满目,国家级、省级、地级等等级别的各种文学载体,都在刊载文学作品,其中尤以散文体式为盛,写小心情、小得失者居多,不是说工作的郁闷,就是写生活的松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像普通的水滴一样,一旦溶入散文的大海中,瞬间就了无痕迹。

这样定性当下散文创作状态的原因,是因为散文文本同质化气息严重,没有个性色彩。

但是,如果溶入大海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水,而是人无我有的一滴墨呢?

尽管一滴墨也有最终消弥的时候,但其历久性始终有了。

《庭院深深》正是这样的一滴墨,它没有落在海里,而是落在纸上,有重量,有痕迹,往往令读者上心、留心。

一、《庭院深深》的历史元素世界是立体的,意识形态的散文也应该是立体的。

如果世界是一个平面,没有起伏,没有切割,无河无川,无山无水,无草无木,一眼望得到边,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说它美?

文章也是如此。

古人云:

文似看山不喜平。

看山,不喜欢平淡(平坦)的,赏文,同样不喜欢平淡无奇的。

这是多数人的共识。

《庭院深深》由“江苏笔会”入题,交待了“现代”元素,随后一个过渡,就深深地切入了历史,三维感出来了,立体感让人觉得其涵盖不薄,若非作者厚积薄发,实难做到进退自如。

具体而言,《庭院深深》一文中的历史元素,有武进赵继鼎一家由盛而衰的叙述,有钱名世人生跌落的轨迹演变。

作者把一趟常州之旅所看到的遗迹,通过联想这种写作手法,“连线”到了深厚的历史之中,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而不是停留在感观的表面。

因此,作品《庭院深深》才显示了非常的厚度感与凝重感。

二、《庭院深深》的文化元素生活是世俗的,吃喝玩乐,构成了人在世间的基本活动内容。

一座深宅大院,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府,但细细探究,生活在深宅大院内的人,他们的后面存在着封建的礼法,存在着各种枷锁对人性的禁锢。

《庭院深深》却把禁锢与抗争、郁闷与向往等等文化元素巧妙地赋予了庞大而明晰的叙述。

“在众多的房间中,最隐蔽之处要数小姐居住的西厢。

这是一个绯红色的地方,一本《西厢记》打湿了多少公子小姐的泪水,又给多少西厢小姐带来幻想。

”青果巷、青云坊的景物,向作者提供了思考古代女人地位的平台,作者由此把笔触深刻地锲入了封建文化现象——从缠足到婚姻组合等。

一种畸形的人生和家庭的审美观念,导致了女人这个群体的集体式牺牲,封建时代的礼教,已经成了中国这个国度羞于启齿的伤痕。

作者叙述、议论、抒怀兼用,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憎。

这种驾驭散文的能力,使得一篇可能陷入平凡普通的文章顿然增色。

当下的散文,创作手法进步了,但另一个现象却充斥着文本:

精神退步、良知缺席、道德匮乏,平常心下的真性情看不见了,而小资情趣、市侩脸嘴却粉墨登场,让散文在整体上成了一种为时代按摩的词汇堆积。

不是这个时代不需要有深度有见地的作品,而是近年急功近利的写作状态造就当下的浮躁与敷衍,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悲哀,而《庭院深深》却充满了时代精神的新鲜活力。

三、《庭院深深》的人性美散文思想的高度来自作者认识生活的高度,这是真言。

作者叙述历史人物钱名世、赵继鼎,是站在今天的时空角度叙述的,是一种“冷叙述”,但其中包含的人性“热度”却溢满字里行间。

“然而,就算是通过层层选拔,最终官高权贵,但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年代,他们稍有不慎,皇帝的一句话,照样可以让最有名望和权势的家庭烟消云散?

?

”这种“冷叙述”里,我们感觉到作者对一个时代的历史性评价,感觉到人性的光辉闪耀在一个一个的文字中间,张扬着人性的关怀,这种“冷叙述”还有力地揭露了封建时期政治和司法的腐败。

“夕阳从巷子一头斜斜地照过来,把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窄窄的巷道顿时成了一条时空隧道,好像能让人走得很远、很远。

”读着这样的句子,“人性”这个很空乏的词汇一下子就跳出具

  体的味道来,“历史”也因此而不绝如缕地牵扯出来了,建筑的、婚姻的、科举的、仕途的,可谓应有尽有。

因批判而凝重,因思辩而理性,因融合而逸情,应该是《庭院深深》的成功之处。

《庭院深深》的感人之处还在于它的启承转合。

文字的跳跃牵扯着读者的目光,追随着作者沉重的步伐,走进现实的常州、走进尘封的历史,使人切身感受到了深宅大院内的画面再现:

西厢的情深怨长、东厢内的家规族法、大院中的尊尊卑卑?

?

好散文要同时具有历史美、文化美、人性美,诸多美感的结合,才是一篇文章的极致,也才是一位作者取信于读者的法宝。

这些,不只是我的想法。

我想,之于作者,他也应该是如是想的吧。

  篇二:

散文基本知识

  【散文基本知识】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

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

(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记叙散文:

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

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

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

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

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

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

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

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

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

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

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

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

  义”就是象征意义。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作用:

①可以将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用A来象征b,(通过写A?

?

或A的?

?

的特点),突出具体表现了b的?

?

的特征。

②可以使文章更加含蓄些,运用眼前植物,寄托深远之意。

  

(2)借物喻人

  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

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七、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

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把握作品内容;写景状物抒情,要分析行文线索、写法、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基础强化】

  绝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

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

  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

  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

“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

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

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

  是十五六岁的年纪。

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

  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

“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

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

可是当我徜

  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

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

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

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

  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

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

  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

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

散文的要素有哪些)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

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1、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4分)

  

(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赏析: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

(3分)

  答案1.

(1)示例:

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示例:

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评分:

4分。

每句2分,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示例:

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

(评分:

3分。

大意对即可)

  【巩固提高】

  独钟牵牛花

  母亲爱花,我家的小院里,开着各种母亲栽种的并非名贵的花,使农舍小院增添了无

  限色彩。

在这些花中,我感情最深的要数那些爬满了窗子的牵牛花,倒不是因为它开的花朵美丽,而是因为它是我从小学到高中的闹钟。

  那时候没有闹钟,母亲叫我早了,怕影响我的睡眠时间,叫晚了又怕我上学迟到。

  来,母亲发现了牵牛花总是在凌晨时分开花,而且花期也很长,从春天开到深秋,于是,母亲在靠窗子的地方种了几棵牵牛花。

很快,牵牛花的藤便爬满了整个窗子。

  母亲虽然没有上过学,可是却明白考大学对女儿多么重要,在我高考的前一天,操劳

  了一天的母亲生怕误了我的考试时间,于是就坐在窗前为我剥核桃仁,那是母亲怕夜深人静时砸核桃声影响我的睡眠在白天挤时间敲碎的。

有了母亲的守夜,我的心情一点都不紧张,睡得很香甜,很踏实。

当牵牛花开花的时候,我从母亲手里接过热乎乎的鸡蛋和一包核桃仁,看着母亲又红又涩的眼睛,我的眼睛顿觉湿润了。

..

  大学毕业后,我用第一个月的工资给母亲买了一个闹钟,“娘,它会打铃叫醒您,这回

  您可以安心睡个好觉了。

”母亲摸摸这小东西怀疑地问:

“这么一个小东西,又没长嘴还能叫人?

”我点点头回答:

“娘,您放心,它一定会叫您,而且您让它几点叫它一分都不会差。

”母亲又问我:

“那它叫太阳几点出来?

”我说:

“大概5点吧。

”母亲说:

“那就让它4点叫我吧。

”母亲睡了,有生以来母亲第一次睡得这么踏实,看着熟睡的母亲,我思绪万千,多少个日日夜夜,母亲为儿女们操劳,从来没有谁过一夜完整的觉,于是我把闹钟偷偷定到了6点。

第二天凌晨,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母亲正在给我盖被单,见我醒了,母亲笑笑指着闹钟说:

“等它叫醒,恐怕屁股都被太阳晒干喽。

”我看看表才4点一刻,原来母亲多年的早起,已经形成了比闹钟还准确的人体生物钟。

  如今,母亲不但有了闹钟,而且还有了手表,而母亲的窗前依然爬满了牵牛花,母亲

  与牵牛花之间已经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

受母亲的影响,我对牵牛花也情有独钟,不论在哪里,只要看见牵牛花,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母爱的无私和伟大,那是任何做儿女的永远报答不完的一份人间真情。

  ⒈本文以为线索,写出了作者成长路上,表现了“我”对母亲的之情。

  ⒉第三段中加点的词语表现了“我”当时的心情。

  ⒊本文主要的写法手法是,写出一篇你所学过的类似的文章及其作者。

  1.牵牛花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关心、爱护、感激

  2.对母亲感激

  3.以小见大朱自清《背影》、丰子恺《母亲》等

  【关于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找“要素”。

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理顺序。

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

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

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

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4.品情感。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

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

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

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

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

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

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

  ①文中的警句;

  ②篇末的结束语;

  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

  或者说,可以总结如下: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4)品味散文的语言。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

  篇三:

文章的基本要素

  文章的基本要素

  第一章主题

  一、主题的概念和特点

  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

  “主题”一词源于德语词thema,原指乐曲中的主旋律,即乐曲的核心,后来被移植到文章理论中。

日本把“thema”译为主题,我国在20世纪翻译外国文学理论时从日本引进。

现在已成为一个比较通用的写作术语。

我国古代文论中所说的“意”、“旨”、“道”、“义”、“理”、“志”、“主旨”、“题旨”、“主脑”等,其涵义与“主题”基本相同。

  当然,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主题”有不同的含义:

在记叙文中,主题是作品对所记述的人物和事件的基本看法。

在议论文中,主题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基本观点或中心论点。

在应用文中,主题就是作者在文章阐述过程中对问题的客观科学的解释。

所以,主题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称谓:

在文学作品中称“主题”或“主题思想”,在记叙文中,常称“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在论说文中,常称“中心论点”或“基本观点”;在应用文中,常称为“主旨”。

  文章都应该有明确的主题。

因为任何人写文章都有目的性,都要通过所使用的材料或宣传某个主张,或阐明某个问题,或抒发某种感情。

而这些都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主题。

当然,不同体裁的文章在表现主题的方法上不尽相同,或直接提出(如议论文),或曲折展示(如文学作品),但不论表现方法如何,主题思想都应该是明确的。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其中却包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明确的写作目的和意图。

鲁迅先生绝不是单纯地为了把他所见到的这件小事告诉读者,而是要通过这件小事来歌颂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现自己深刻的自我剖析的精神,从而使人们认识劳动人民的伟大,教育与自己一样的知识分子。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同时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

  二、主题的形成

  

(一)主题的作用

  主题是文章的主脑和灵魂,在文章中起着统帅的作用。

明代学者黄子肃说“意者,一身之主也。

”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说: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事实上,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好坏,关键就是看它的主题正确不正确、深刻不深刻、新颖不新颖、指导意义大不大。

没有主题,文章不过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主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全文的始终,它不但体现着文章的政治方向和思想

  倾向,而且统帅着全文的人物、事件和细节,也决定着文章的层次、结构和表达方式。

清代学者王夫之说: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主题是文章的“纲”,纲举才能目张。

  具体地说,主题在文章中的统帅作用表现在:

  第一,要围绕主题安排材料。

写作时,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选择材料,并确定各个材料的详略程度和表达次序。

如果文理不顺,行文无序,或杂乱堆砌,就会造成主题不突出,以至淹没主题。

  第二,要围绕主题安排结构。

元代程端礼说:

“作文,以主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命”。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转换开阖”指的是结构布局,就是“行军”的路线。

文章怎样在开头点题,怎样在中段充分论证、表述主题,怎样结尾,各层次之间怎样起承转合等等,都要听从主题的调遣。

  第三,要围绕主题遣词造句。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主旨是最主要的东西。

语言文字是用来传达、表现这个主题的,只有根据主旨需要来调遣才不至于流散杂乱。

清代袁枚讲,主题象“主人”,文辞只是“奴婢”、“兵卫”,不能“主弱奴强”,那样它就不听调遣了。

只有把词语变成了作者手中的“精兵”,用的时候才能做到“指挥若定,心到字从,文笔生辉”。

  

(二)主题的产生

  主题不是附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而是包含在事物内部的精髓。

确立主题是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作者的思想认识与生活素材和工作实践在相当高度、深度上和谐地结合,反复地求索以至形成主题。

可见形成主题要具备客观的生活、工作实践与主观的思想感情两方面的条件。

  首先,主题具有客观性,它是全部材料思想意义的集中概括。

主题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正象金属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来的一样。

若没有矿石,拿什么提炼出金属来呢?

毛泽东同志从认识论的高度,深刻地指出: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实践论》)可以说,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基础和依据。

材料是第一性的,主题是第二性的。

总是先有材料,而后由此形成主题,但主题一旦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对材料起统率作用。

  材料所能显示的思想意义是客观的,一定的材料只能“提炼”出一定的主题。

有时,材料的思想意义可能是多方面的,自然允许从不同的方面去确立不同的主题,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这种“选择”是有限度的,它不能超出事物所确有的“蕴含”的范围。

所以,从根本上说,材料对主题的形成起着制约和规定的作用。

  其次,主题又具有主观性,作者的思想、世界观对于主题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章的主题虽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产生于全部材料之中,但它的形成又自始至终地受着作者思想感情及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

因为,主题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形态,它虽然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但是这个反映却并非消极的、被动的,象“镜子”一样对于客观事物的摹拟和照像,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和表现。

主题,是客观事物和作者思想感情相感应的结果,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产物。

  仅仅具有丰富的材料,并不能决定一切,材料只是一块“璞玉”,决定性的东西是“眼力”,是“琢磨”,否则,再好的材料,也会被写“歪”,写“坏”。

同一个材料,不同作者所作出的判断和评价不尽相同或截然相反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主题所能达到的高度,都是和作者在思想和世界观上所实际达到的高度相一致的。

  再次,主题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由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飞跃”的产物。

没有对事物的深刻、完整的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