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7401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x

《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docx

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庐山地区地理学野外实习报告

姓名:

***

学号:

********

专业:

自然地理学2013级

指导老师:

陈晔舒强韩睿明董平等

2015年9月

 

一、前言···········································4

二、实习区概况·····································5

三、气象气候·······································6

1.亚热带季风气候··································7

2.山地气候········································7

3.特殊地形下的小气候·····························8

四、地质···········································9

1.庐山地史演化简析·······························9

2.庐山地区地质构造特征···························9

五、地貌···········································11

1.构造地貌·······································11

2.流水地貌·······································12

3.庐山“冰川地貌之争”····························12

六、植被··········································13

1.庐山地区植被概况及垂直地带性植被分布规律·······13

2.植物园选址·····································15

七、土壤··········································16

1.庐山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16

2.各种土壤类型的成土过程·························17

八、水文···········································18

1.庐山水文基本特征·······························18

2.庐山水环境状况简析·····························20

九、地理环境综合分析······························21

十、人文地理······································21

1.庐山历史发展简况······························22

2.庐山开发过程概况······························22

3.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内涵与表征··················23

十一、结语·······································24

摘要庐山地区各地质时期都具有较大的构造活动性,岩浆活动强烈,混合岩化明显。

通过对本次实习的主要地区——庐山北部地层的实地观测,其岩性主要以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同时夹有含砾砂岩、变质岩等。

庐山地区构造活动强烈,地貌形态丰富。

在断层、褶曲构造、断裂构造以及节理构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庐山现有的地貌形态,有所谓“五岭四谷”之说。

庐山地区的垂直地带性气候较为明显,受其影响,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

植被类型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以及针叶林(不考虑特殊地形中的小气候现象)。

水文因素在改造庐山自然环境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天桥附近的河流袭夺现象、东谷的形成等。

在对庐山各自然地理现象的探讨中,用了地理环境综合分析的方法。

关键词庐山地区构造背景垂直地带性综合分析

 

一、前言

庐山地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九江市、庐山和庐山南北麓的星子县、九江县的大部分,东经115°52’~116°13’与北纬29°22’~29°46’,总面积约800km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地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野外实践教学是地学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庐山地区北滨长江、东和东南为鄱阳湖缠绕,区内有著名的庐山中山山地、山前丘陵和滨水平原,使得庐山地区的自然地理结构和地理环境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

因此,庐山地区是理想的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

我国对庐山地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1937年,李四光所著《冰期之庐山》的发表,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庐山第四纪冰川,并确立了冰期、间冰期系列,从而建立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施雅风、李吉均、崔之久等人反冰川学说的提出,关于庐山地区是否经历过冰川作用一直处于争论之中。

冰川学派与反冰川学派的争论,推动了我国第四纪地质学的发展。

同时也对庐山的各种地貌现象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其后,许多学者对庐山的植物、土壤、水文等进行了不同的研究。

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更是带动了对庐山人文地理的考察。

本篇实习报告,主要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对庐山的各种地理现象的一个切身的体会与感悟,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由于时间与知识面所限,对地理现象的认识只能是表面的。

二、

实习区概况

庐山地区位于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九江县以东,星子县以西,东经115°52’~116°13’与北纬29°22’~29°46’范围内,总面积约800km2。

九江市坐落在长江南岸沿江阶地带的前沿,自然堤后湖湖群之中。

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图1),扼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大动脉,地理位置优越。

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也给庐山的人地关系带来了影响。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庐山自然文化景观的价值。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的断块山,总体走向北北东,长约30km,宽约10km,主峰汉阳峰海拔1473.8m。

此次实习的地区——庐山北段以大月山为轴,对称的分布着一系列向斜谷、背斜山以及一些次成山和次成谷,如虎背岭、西谷、东谷、大校场谷地、五老峰等。

地貌形态丰富。

庐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下降(理论上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

海拔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带来了水热配置的变化,从而使庐山气候—植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较为明显。

从整体的格局上来考虑,从山麓到山顶,土壤类型依次为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

植被类型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以及针叶林。

庐山上局部地形的变化,会造成局部地段的气候、水分、热量有一定的特殊性,形成独特的地理景观,如海拔900m左右的黄龙寺附近,发育了常绿阔叶林和山地黄壤。

庐山地处鄱阳湖畔,鄱阳湖丰沛的水汽源源不断的上升,易形成降水。

庐山海拔1473.8m,海拔的上升带来的气温的下降,使水汽的饱和度降低,而庐山又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而水资源丰富,山上流水地貌众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丰沛的降水是庐山上能发育有众多瀑布的前提条件。

“匡庐奇秀甲天下”,庐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自然景观怡人,同时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此次实习的路线情况为:

8月27日:

好汉坡—望江亭—小天池

8月28日:

月照松林—女儿城—大月山水库—大校场谷地—芦林湖水库—庐山博物馆

8月29日:

植物园—含鄱口

8月30日:

电站大坝—乌龙潭—黄龙潭—黄龙寺—会议旧址—别墅群

8月31日:

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大天池—龙首崖—悬索桥—电站大坝

9月1日:

含鄱口—五老峰—三叠泉

9月2日:

石门涧—蝙蝠洞

三、气象气候

庐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同时受不同自然因素影响,兼有山地气候和特殊的小气候。

1.亚热带季风气候

庐山地处我国中低纬度带,受地理位置的控制,庐山的气候类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半年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亚洲低压的控制,风从高压吹向低压,风向为东南风,带来了太平洋丰沛的水汽,降水多。

冬半年受西伯利亚冷高压的控制,吹西北风,气温低,降水少,天气干冷。

2.山地气候

庐山自山麓至山顶,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各气象要素(温度、气压、湿度等)的垂直变化非常明显,形成了山地气候(表1)。

表1.8月27日气象观测数据

图3.1湿度、气压、温度与海拔关系

理论上说,温度与海拔有很好的相关性,且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C,然而图3.1显示,观测到的数据并没有显示这样的相关性,温度上下波动,未显示随海拔下降的趋势。

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测量原理有错误。

数据是随着爬好汉坡一路测得的,然而从好汉坡底爬到坡顶,时间已从7点走到12点,从清晨到中午,太阳辐射在增强,气温在增高,由于没有控制好变量,使测量各个海拔高度的时间相同,因而要想得到气温随海拔递减的规律是不可能的。

(2)存在测量误差。

一方面,仪器的精度不高,在测量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仪器上的数据很难达到稳定,上下波动的范围较大,这对温度本身变化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其精度是显然达不到测量要求的。

另一方面,每一个海拔高度只有一个测量点,很容易受局部地形的影响。

图3.1显示,湿度与海拔的关系可表述为:

随着海拔的上升,湿度先上升,再递减,在630m处存在一个最高点。

这可能是由于刚开始随海拔增加,水汽饱和度下降,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当海拔上升到一定程度,湿度达到最大值,形成降水,随着海拔进一步增加,湿度逐渐减少。

需要指出的是,在山地这样的环境中,影响湿度的因素很多,如测量地在山泉旁边,阴湿处等,都会造成湿度偏大,因而上述关系在图3.1中反映的并不十分明显。

气压与海拔有很好的相关性(图3.1)。

这是由于海拔是影响大气压的主要因素,而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

3.特殊地形中的小气候

以黄龙寺为例,黄龙寺海拔908m左右。

从图3.4中的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黄龙寺地处一个谷地之中,其西面、背面、东南面地势均较黄龙寺高,仅在西南面开一小口,如围椅状。

这样的地形条件有利于热量的聚集,不易使其散失,同时阻挡了冬季从西北方向吹来的干冷气流。

夏季,进入谷地的暖湿气流,由于周围山体的阻挡,热量不易散失。

由图3.4还可以看出,有三条流入黄龙寺谷地的水系:

东谷流入、大校场谷地流入、玉屏峰和九奇峰降水流入,流水在谷地汇集,增加了谷地的湿度和空气中的水汽含量。

这样的地形条件改变了黄龙寺的水热配置,使得黄龙寺虽然海拔908m,但较同等海拔的其他地方,其水热状况更好:

温度更温暖,湿度更大。

四、地质

1.庐山地史演化简析

早在震旦纪,庐山就已经在浅海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缓慢升高露出水面,后又下沉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下,直至白垩纪发生“燕山运动”,重新露出水面,断续上升,后又经“喜马拉雅运动”,终成现在的格局。

2.庐山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的断块山,东南侧为温泉大断裂,西北侧为莲花洞大断裂,两者构成庐山的边界。

受温泉大断裂的影响,五老峰背斜一翼被错断开,形成单面山。

这在实习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经过测量,五老峰五个峰的产状如表4.1。

由表中可以看出,五个峰的倾向和倾角大体一致,根据现场观测(图4.1),推测五老峰为背斜一翼,之所以会形成五个相互分割又彼此相连的山峰,可能与垂直节理的发育有关。

在月照松林和女儿城分别测了岩层产状,月照松林测得的数据为:

倾向150°,倾角50°,女儿城测得的数据为倾向315°,倾角40°,两者倾向相差大约180°,倾角相差不大,结合在大月山水库上观察到的地形,两者应位于东谷向斜谷的两翼。

在最后一天的自主实习过程中,观看石门涧一侧铁船峰,能清晰的看到岩层受挤压作用而形成的褶曲现象(图4.2),局部地区由于受到挤压应力过大,出现了岩层倾向不一致的现象(图4.3)。

同时,还观测到了断层(图4.4),这些都说明当时这一区域构造活动较为复杂。

五、

地貌

1.构造地貌

在8月31日的实习中,在锦绣谷一侧看到了塔状地貌(图5.1)。

塔状地貌的成因有以下解释:

岩石的垂直节理发育,在流水的作用下岩石沿节理面发生崩解,加上其具有一定的坡度,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形成塔状地貌。

接着看到了仙人洞,至于仙人洞的成因,我的解释为:

其靠近背斜核部,所受张力较大,岩石容易张裂,可能最初的状态只是岩石有一些破碎,但由于此地地理位置较好,当地人就进行加工,将其开辟为一个景点,形成现如今的状态。

仙人洞的名声似在近代才兴起,未见古人游庐山有题仙人洞者,这似乎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仙人洞的成因。

当天还参观了大天池,大天池为什么久雨不涝,久旱不干呢?

首先这是一个夸大的说法,只是在降水、温度变化不十分大的情况下才满足。

我猜想大天池含水层下存在一个很好的贮水层,从而实现水量的交换。

雨量大时,含水层中的水流向贮水层,雨量小时,由贮水层补给。

大天池的基岩为石英砂岩,且其层面水平,这样能很好的避免水沿着节理面向下渗透。

在雨量大时,一部分水能够从节理面从四周渗出。

三叠泉瀑布的成因我认为是旋回裂点。

之所以形成三叠,是地壳间歇性的抬升造成的。

三叠泉海拔1000多米,而东谷裂点、天桥裂点等的海拔高度都是1000m左右,这可能是同一时期地壳抬升形成的

裂点。

至于乌龙潭和黄龙潭的瀑布,个人认为是构造裂点。

以乌龙潭为例:

首先裂点附近岩性都为长石石英砂岩,排除了岩性裂点的可能,其次,观察裂点上游岩层产状,推测河谷在下切遇到横截河谷的断裂或节理密集而成构造裂点(图5.2)。

2.

流水地貌

庐山存在多处河流袭夺现象。

如天桥处的河流袭夺现象:

河流原来的方向应沿着西谷-花径一带下去,现在却从天桥处流出。

这是发生了河流袭夺的现象。

袭夺的标志有:

天桥袭夺弯:

西谷的河流原来沿着西南方流出,却在天桥附近,河流突然向北拐弯,形成一个极不自然的呈直角的河湾(图5.3)。

庐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庐山的许多峡谷可以解释为流水侵蚀而成的V形谷,许多看起来像U形谷的,也可以解释为河流发育的老年阶段形成的。

因为庐山在抬升之前,其水系就已发育的很成熟。

3.

庐山“冰川”地貌之争

关于庐山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一直存在着争议,下面就自己实习的观察结合着阅读的文献资料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冰川学派认为含鄱岭是冰川刃脊,而不远处的犁头尖为角峰(图5.4)。

根据实习时现场的观察,可以认为含鄱岭两旁分别是两条冰川,而其发源地为犁头尖。

我认为这是比较像冰川地貌的。

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解释,比如在含鄱岭测得的岩层产状为倾向314°,倾角64°,层面较陡,可能为两侧崩塌而成。

而犁头尖可解释为断层中上升的部分,再经长时间的风化剥落,成为现在的形态。

冰川学派认为七里冲谷地为U形谷。

我不大认同。

因为七里冲谷地宽度较小,观察谷地内砾石,未发现冰川擦痕。

根据观察,七里冲谷地岩石为长石石英砂岩,而大月山为含砾石英砂岩,七里冲谷地可能是岩性差异形成的次成谷。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最后一天自主学习参观石门涧时,看到沟谷中巨大的砾石,一开始对流水是否有足够的动力能搬运这么大的砾石存在怀疑,后听当地在边上开小店的人说,在此次实习前不久,庐山经历过一次大的台风,当时将店门口的石桌石椅都吹走了,至此方信流水强大的搬运能力。

再结合沿石门涧下去,涧中的砾石颗粒大小逐渐变小(图5.5),与流水搬运的情形相似。

因而石门涧可解释为流水侵蚀切出的V形谷。

 

六、植被

1.庐山地区植被概况及垂直地带性植被分布规律

2.

庐山地区的植被类型有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

在庐山上见到的常绿阔叶树的代表种为香樟(图6.1),落叶阔叶林的代表植物为枫香(图6.2)和梧桐(图6.3),针叶树的代表植物有水杉(图6.4)和黄山松(图6.5)。

至于庐山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我认为存在但不是分明显。

对比山麓和山顶,是可以看到常绿树减少,针叶树增多的,但其过渡不明显。

一个原因是人工干扰的因素很大,许多见到的都是次生林。

另一个原因是庐山上局部地区的气候较复杂,影响植被类型的分布情况。

在山麓地带,主要的植被是常绿的香樟和毛竹等,在海拔400m左右,出现了落叶的梧桐和枫香,甚至还出现了针叶树水杉,然而到了海拔800多米的黄龙潭、乌龙潭附近,却又出现了毛竹、小叶青冈等常绿树种。

在1000多米的月照松林和锦绣谷,针叶、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杂在一起,很难说有明显的垂直地带形规律。

在最后一天石门涧地区的实习中,也发现了这种情况,从石门涧一路往下至蝙蝠洞,似乎常绿树种占优势,而针叶树种较少。

 

在此次实习中,拉了两个植物样方,地点分别在大月山水库和黄龙寺附近,测得的样方数据如图6.6和图6.7。

拉植物样方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各植物的优势情况,下面以黄龙寺附近所拉的样方来说明。

通过表6.1、表6.2和表6.3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此地灌木占优势,在自然演替的情况下,最后可能发展成灌丛。

 

3.植物园选址

在8月29日的实习中,参观了植物园。

植物园中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又各种蕨类、灌木、乔木、草本等,这里不做过多的介绍,下面仅就植物园的选址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植物园为什么选址在这里呢?

主要从地形、温度、水汽来源三个方面来考虑。

从地形上看,这里地势平坦开阔,从地形图中还可以看出,这里三面环山,仅留东南面一出口对着鄱阳湖,这一方面阻挡了冬季寒冷的西北风,同时夏季暖湿的东南风吹来不易散失。

由于三面环山,山间流水汇集,再加上鄱阳湖的水汽不断上升,使这里湿度较高。

以上的几个因素共同作用,使这里的水热配置较好,从而植物园选址此处。

七、土壤

1.

庐山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

在海拔460m的位置,有一个天然的土壤剖面,土壤类型为山地黄壤,在坡积物上发育有A-C层。

红壤与山地黄壤的主要成土过程都是富铝化过程,之所以在这里发育山地黄壤,是由于山地黄壤海拔较高,空气湿度较大,土壤含水量较红壤更高。

在海拔650m的位置,发现了网纹红土(图7.1),而根据资料,网纹红土一般在海拔200-400m处发育,在650m高度的水热配置下,不大可能发育有网纹红土,可能是地壳的抬升作用所致。

在海拔850m的地方,挖了一个土壤剖面,土壤类型为山地黄棕壤,能清晰的看到O-A-B-BC-C层。

山地黄棕壤发育的海拔高度更高,气候较冷湿,风化作用减弱,矿物遭受分解、破化程度不如山地黄壤强烈,同时有机质含量较高。

在大月山水库附近,挖了一个土壤剖面,通过GPS测得的海拔高度为1284.13m,土壤类型为山地棕壤。

由于海拔进一步增加,气温进一步下降,有机质分解缓慢,从而有机质含量高,A层较厚。

同时由于山地降水较多,物质淋溶,主导成土过程为有机化过程和黏化过程。

在黄龙寺附近,海拔920m左右的地方,挖了一个土壤剖面(图7.2)。

土壤类型为山地黄壤,发育有O-A-C层。

其成土母质是坡积物,存在一层黄色风化物质,推测可能是风成堆积,因为这里地形较为平坦,易于堆积。

这里山地黄壤发育的海拔高度较前面860m处的山地黄壤高,可能与黄龙寺附近局地的小气候有关,关于这一点,在地理环境综合分析一节中会作分析。

2.各种土壤类型成土过程

土壤的成土过程与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庐山上,海拔高度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条件,水热配置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

红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是富铝化过程,特点为在高温湿热的条件下,铝硅酸盐强烈水解,随水流失,铁、锰等元素在土壤中富集,使土壤呈红色。

红壤分布于庐山的山麓地带,这与庐山纬度较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是相一致的。

山地黄壤的主导程度过程同样是富铝化过程,区别于红壤的是土壤含水量较高。

山地黄棕壤的富铝化过程减弱,有机化过程和黏化过程增强。

这与温度、湿度降低有关。

而山地棕壤由于温度进一步降低,有机化过程进一步增强,湿度的一定增加,使原生矿物分解,次生矿物生成,经淋溶后在下层淀积,一般有很厚的C层。

 

八、水文

1.庐山水文基本特征

庐山降水丰沛,河溪发达,纵横交错的庐山水系网与气候、地貌、植物、土壤等其他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改造着庐山的自然环境与面貌。

庐山在构造抬升之前,河流水系就已发育到成熟阶段。

这些地表径流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因而受季节影响较大。

大雨过后,流量增大,干旱季节,流量减少,甚至断流。

庐山以千姿百态的瀑布著称,如图8.1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

瀑布的形成与裂点和河流的溯源侵蚀有关。

山顶的溪涧泉流,沿着上游宽谷流下,流至裂点,迅即跌落,成为飞泻的瀑布。

庐山存在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库,其中最大的为芦林湖水库(图8.2)。

水库建造有几大要素:

拦水坝、溢洪道、引水渠和拦沙坝。

在图8.2中能很清晰地看到拦水坝、溢洪道、引水渠。

芦林湖水库的修建目的是供生活用水。

其选址条件要考虑到周围地形。

水库西面、南面、东面依次为玉屏峰、太乙峰和月轮峰,汇水面积大,同时由于三面环山,只需在北面修建堤坝,工程量小。

芦林湖水库供生活用水,其距离东、西两谷和牯岭镇不宜太远,亦不宜在生活区下游。

上述原因决定了水库的选址。

另外,芦林湖水库的修建有一缺点,其堤坝方向与下面岩层层面垂直,容易渗水,建国后以几经修缮。

电站大坝是供发电之用,海拔在800-820m,由于修建目的不同,它的选址要求和芦林湖水库有所区别:

因为用来发电,要有一定的海拔高度,从而有一定的势能。

它同样两面环山,汇水面积大,工程量小。

同时它不存在芦林湖水库的缺点:

在靠近向斜底部筑坝,岩层倾向与堤坝方向平行,不易渗水。

电站大坝共分三级,第一级利用水头174m,装机容量800kw×2,第二级利用水头416m,装机容量1600kw×2,第三级利用水头84m,装机容量600kw×2。

三级利用水头的不同,可能与地势高低有关,由地形图中等高线的密集程度可以看出,一级和三级等高线较密,落差大,势能大,所需水头小。

2.

庐山水环境状况简析

3.

图8.4大月山水库来水流向

庐山的水环境状况差异较大。

水质最好的为大月山水库,但其库容很小,其水源为大气降水沿大月山流下汇集至此(图8.4)。

乌龙潭和黄龙潭虽靠的很近,但其水质却有很大差别。

乌龙潭水质较差,而黄龙潭水质较好。

这主要是其水源不同造成的。

乌龙潭的来水流经东谷,而东谷大量的住宅和居民会造成大量的生活污水,沿东谷流向乌龙潭。

而黄龙潭的水源主要为山间流水,因而水质情况较好(图8.5)。

由于庐山旅游业的发达,存在大量的常住人口,加上颇具规模的牯岭镇,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必然会带来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

以如琴湖为例,由于地处西谷下游,西谷大量的生活污水排下,造成如琴湖水质极差,是庐山水质最差的一个水库,已经不能作为饮用水。

九、地理环境综合分析

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体会,各个地理要素往往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考虑某个地理现象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影响因素。

例如随海拔的变化,土壤的类型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土壤类型的不同必然会对植被造成影响。

反过来,植被的生长又会通过生物作用对土壤的发生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面以黄龙寺为例来进行地理环境综合分析。

黄龙寺处在一个凹地之中,其东南面、西面和西北面地形均比黄龙寺高,这一方面使这里气候温暖,因为西北的山体作为屏障,阻碍了冬季从西北方向吹来的冷湿气流,同时夏季东南方吹来的暖湿气流在这里汇集。

另一方面,使这里湿度相对较高,因为降水从山上流下,汇聚到这里,同时,其西北方向的石门涧的水汽上升,增加了此地的湿度。

温度与湿度的共同影响,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使这里出现了毛竹、小叶青冈等常绿阔叶,在海拔900m左右的高度,发育了山地黄壤,这与此地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有密切关系,成土过程为富铝化过程,同时土壤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