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观赏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7220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观赏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江省观赏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江省观赏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江省观赏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江省观赏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观赏石.docx

《浙江省观赏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观赏石.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观赏石.docx

浙江省观赏石

浙江省观赏石(3)

1、水冲硅化木

水冲硅化木,出自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澄潭江流域。

该石较原生硅化木坚硬,表面光鲜圆纯,木质纹理极为清晰;颜色以红、黄、蓝、绿、黑等色为主,或多色相间;形状古朴典雅,姿态万千,有的形成众多孔洞,有的似人物、山水、禽兽等怪异灵石;体量小的如卵石大小,大的重达六、七十公斤,多为中小个头,适宜把玩、清供。

佳者质地温润似玉,石表包浆天然,肌理纹彩丰富,色泽秀丽,五彩斑斓,超脱以年轮树节为特征的硅化木鉴赏范畴,极具观赏性。

硅化木也称木化石,是树木因地壳变动被埋入地下,经地层压力与热力和二氧化硅溶液漫长年代的作用,植物纤维被沉淀的二氧化硅填充置换,而形成的木形硅质岩石。

新昌的硅化木主要是距今7000万年至2亿年前的侏罗纪至白垩纪的松、柏、杉、银杏、桦树等组成的原始森林形成的。

水冲硅化木,是硅化木经地壳运动裸露地表后被洪水、冰川等冲入河中,与沙石一起经千万年激流冲淘、磨砺而形成。

有较好的水洗度、磨圆度,石表润泽,色艳纹细,有的年轮、树结和木质纤维等历历可辩,是硅化木里的罕见种类。

水冲硅化木资源稀少,但分布较广,蕴存在上游有硅化木原生地的河床上或古河道冲积层中。

浙江境内的嵊州、金华、永康、东阳、武义、兰溪均有发现,尤以新昌一带为多。

澄潭江流域溪河纵横,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水冲硅化木产地。

2、昌化鸡血石

昌化鸡血石,又名凤血石,出自浙江省杭州临安市昌化镇西北面的玉岩山。

该石是含辰砂矿物的致密块状叶蜡石,具有鲜活艳丽如同鸡血的色彩和亮丽剔透似美玉般的光泽,因其石色彩艳红如鸡血而得名。

可用于制作印章、雕刻工艺品和原石欣赏。

昌化鸡血石系辰砂与地开石、高岭石等矿物的天然集合体。

构成石质的主要成分是地开石和高岭石,有黄、红、紫、青、绿、白、灰、黑等基色,其透明度有透明、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多种;石中鸡血的主要成分为辰砂(硃砂),有鲜红、大红、紫红、淡红等色,呈片、团块、条带、星点、及象形等状分布。

昌化鸡血石分冻地、软地、刚地、硬地四大类,50余个品种,绚丽多姿,各具特色。

冻地鸡血石的成分是辰砂与地开石、高岭石组成的天然集合体,摩氏硬度为2~3,微透明至透明,强蜡状光泽。

冻地鸡血石是昌化鸡血石中的名品,历来是开采的主要对象。

主要品种有:

牛角冻、田黄冻、肉糕冻、桃红冻、玛瑙冻、羊脂冻、玻璃冻、朱砂冻、芙蓉冻、五彩冻、银灰冻、豆青冻等鸡血石。

软地鸡血石的成分是辰砂与地开石、高岭石和少量明矾石、石英细粒组成,有一定蜡状光泽,摩氏硬度为3~4,不透明或部分微透明。

以多姿多彩的软彩石为地,不少品种的血色、血形与色彩丰富的质地相融合形成美丽的图纹。

软地鸡血石是昌化鸡血石中最常见的一类,产量约占60%。

主要品种有:

黑旋风、瓦灰地、桃红地、朱砂地、酱色地、巧石地、白玉、黄玉、青玉、花玉、紫云、板纹等鸡血石。

刚地鸡血石的成分是辰砂与弱或强硅化的地开石、高岭石、明矾石、硅质成分及微细粒石英的集合体,分软刚地与硬刚地两类。

软刚地摩氏硬度为3~5.5,部分质理较细润,有玉肌感,不透明,少量微透明,质好者同软地鸡血石相似,但石质脆,易破裂,受热、受震的情况下尤甚;硬刚地摩氏硬度大于5.5。

刚地鸡血石以褐黄色、淡红色为主,大部分不宜雕刻,一般稍作加工后以观赏其自然美。

主要品种有:

刚灰地、刚褐地、刚白地、刚粉红地等鸡血石。

硬地鸡血石的成分是辰砂与硅化凝灰岩组成,主要含SiO2,摩氏硬度为6以上,有的大于7,不透明,干涩少光,俗称"硬货"。

质地颜色较单调,多呈灰色、白色,少量黑色和多色伴生。

硬地鸡血石难以雕刻,属低档品。

主要品种有:

硬灰地、硬黄地、硬黑地、硬褐地等鸡血石。

但其中在硬地表面伴生鲜艳鸡血,形成单面或双面鸡血薄皮的,俗称"皮血",则属上档或中档品,且质地愈硬,其伴生的"鸡血"亦愈鲜愈浓,愈不容易褪色,质好者是制作工艺品的佳材,有的只经表面抛光就极具观赏价值。

昌化鸡血石的品质,一是"鸡血",二是质地,主要看石质是否洁净、细润。

以红色集中、面积大、鲜艳纯净,并深透石中的为上,红色分散,呈点块状,颜色发紫或发浅的为次。

质地细腻,洁莹如玉,半透明,以羊脂冻为上,乌冻次之。

全红而通灵的称"大红袍",黑白地与鸡血三色者称"刘关张"。

昌化鸡血石最早由上溪乡邵家村(今玉岩山脚下的大峡谷镇玉山村)的一位农民,发现于村庄对面康山岭西侧露出地表的岩石上,见其昌莹如玉,红似鸡血,艳丽非凡,用铁杵凿下一块带回,之后邵家村和邻近村庄的村民相继上山采石,并迅速传扬开来,成为中国印章石之珍贵品种。

昌化鸡血石的开采利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明清时代颇为兴旺。

昌化鸡血石主产于玉岩山(也称玉石山),广泛分布于康岭一带,该地旧属临安市原三县合一前的昌化县昌化区,1960年并入临安县,1996年临安撤县设市。

矿山走势自大峡谷镇的鸡冠岩(原上溪乡西北角)开始,向东北延伸,经灰石岭、康山岭、核桃岭、纤岭等山岭,约10公里。

主矿区在海拔1230米的玉岩山北坡,离昌化镇50多公里,离临安市驻地锦城镇100多公里。

昌化鸡血石也被称为昌化石,但在昌化石的品种中,又以鸡血石最为珍贵,其它还有白昌化、花昌化、黑昌化等,也是制作印章和雕琢工艺品的极好原料。

3、昌化石

昌化石,出自浙江省杭州临安市昌化镇西北面的玉岩山一带。

该石主要成分为地开石、高岭石,含有少量的明矾石和石英,摩氏硬度为2~4,蜡状光泽,不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极少数透明。

色彩有红、黄、褐、灰、白等,以灰白居多,有单色也有多色,纹理变幻、多姿。

大部色泽沉着,性韧涩,明显带有团片状细白粉点,质纯净的极其珍贵。

昌化石的开采始于元末,兴于明清,常用于制作印章和雕刻工艺品。

昌化石矿山走势自原上溪乡西北角的鸡冠岩开始,向东北延伸,经灰石岭、康山岭、核桃岭、纤岭等山岭,约10公里,主矿区在海拔1230米的玉岩山北坡。

昌化石品种繁多,若按石质色象及颜色、透明度、光泽度、硬度区分,一般有鸡血石、冻石、彩石三大类和从属多个品种。

鸡血石是昌化石中品质最佳者,石中含辰砂矿物渗染之红色斑块,如鸡血凝成,尤以全面红或四面红者为上品。

冻石,主要成分为比较纯的地开石、高岭石组成,大多有绵性。

一般摩氏硬度为2~3,雕刻时易受刀。

石质清亮、晶莹、细润,透明至微透明,具有强蜡状光泽。

有单色冻石和多色冻石,尤以单色冻为佳。

原石多散布于其它围岩中,有的呈卵状小团块,与其他矿石界限清晰,大块者较少见。

主要品种有:

牛角冻、羊脂冻、田黄冻、藕粉冻、桃红冻、五彩冻、豆青冻、玛瑙冻、蓝星冻、巧色冻等。

其中:

牛角冻,灰黑色中略渗浅黄,带有牛角剖面的纹理,半透明,富有光泽,石性绵,质地细腻,易受刀,有的显深灰黑色或稍有杂质;藕粉冻,又称肉糕冻,呈浅灰稍带微红,色泽较深沉,半透明或微透明,易于受刀,在冻石中产出尚多,但色彩均匀,无杂色者较少;五彩冻,呈红、白、棕、黄、黑等多种颜色并交错伴生,色纹变化多端,偶有形成晶莹的彩色画面或似人状物者,微透明至半透明或部分半透明,产出较多,按主色块细分有黄花冻、白花冻、红花冻、黑花冻、银花冻等。

彩石,产出较多,主要成分为地开石、高岭石,含少量明矾石和石英,摩氏硬度为3~4,有一定的蜡状光泽,不透明或局部微透明,色泽有单色也有多色。

其色相绚丽多姿,纹理变幻无穷,有些构成似花鸟、动物、山水等图案。

主要品种有:

黑旋风、象牙白、桃红石、紫云石、土黄石、桂花黄、孔雀绿、黄花石、五彩石、巧色石等。

其中:

黑旋风,通体乌黑,富有蜡状光泽,色泽纯净者,如同漆染,多色者,黑地上的其他颜色界限清晰,纹理偶具一定造型,不透明,石质细绵,常选作加工雕件底座;孔雀绿,呈翠绿色,色纯者较少,多为浓淡不匀之块状互生,色深者近墨绿,色淡者近石绿,有的石中显灰白纹路或深棕色纹路勾画出的山峦、泉水等图案,石质较温润,易于雕刻造型;巧色石,石色系两种以上颜色形成,不同颜色多数呈块状,色界较分明、反差较强,不透明,易受刀,是因色巧雕之佳材。

4、青田石

青田石,出自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方山、山口一带。

青田石主要组成矿物为叶蜡石,质地致密细腻、坚韧,温润光洁;显蜡状,油脂、玻璃光泽,不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数透明;颜色呈青、黄、淡红及青灰等,以淡青色居多,细分有青白、浅绿、黄绿、翠绿、淡绿、紫蓝、深蓝、灰蓝、粉红、灰白、灰等色;摩氏硬度为2.5~3,密度约2.7克/立方厘米,折射率1.545~1.599。

青田石一般夹杂在坚石之中,大块的石头较为少见,因产于青田县而得名,尤以方山的产量最为丰富。

青田石色彩丰富,花纹奇特,脆软相宜,极易受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篆刻用石,据史料记载,六朝时即有采掘利用,宋时开采较多,清代开采已具有相当规模。

青田石属叶蜡石类,化学成分以三氧化二铝和二氧化硅为主,约占总含量的90%,其他有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镁、三氧化二铁等。

矿床属火山──中低温热液矿床,成矿形式以交代为主,充填为次,成矿年代为距今约1.4亿年的晚侏罗纪,蕴藏在浙江北部重峦叠嶂中。

青田石的自然矿石,因色泽、矿物共生组合、矿石结构构造的差异,有单色、杂色、刚玉质、红柱石质等类型:

单色青田石,呈青白、乳白、紫灰紫等色,具油脂光泽或土状光泽,由叶蜡石、绢云母或叶蜡石化凝灰岩等组成,是用于雕刻的主要材料;杂色青田石,常呈条带状,由浅色及深灰色叶蜡石或叶蜡石化凝灰岩组成,当矿石中含铁时则出现美丽的红色"云雾",是石雕的重要矿石;刚玉质青田石,叶蜡石呈浅灰色,刚玉呈深蓝色斑点镶嵌其间,称为"蓝花丁";红柱石质青田石,叶蜡石呈浅色,红柱石呈红色斑点分布于其间,或组成条带分布于浅色叶蜡石中。

青田石按色泽、透明度、质地等方面的差异,可分为普通青田石和青田冻石及其所属的多个品种,封门青、灯光冻等是其中的上品。

普通青田石,颜色艳丽,光泽强,质地致密细腻,透明度稍差。

按颜色分有白青田、绿青田、蓝青田、黄青田、紫青田、红青田、灰青田等。

青田冻石,颜色丰富鲜艳,玻璃光泽强,透明度好,光洁如玉,富含AL2O3,质稍软。

其色泽、纹理、透明度、质地各有不同,品种较多;晶莹如玉、透明、照之灿若灯辉者称"灯光冻"或灯明石、灯光石;颜色丰富多彩、透明或半透明者称"五彩冻";似竹叶般青绿、透明度高者称"封门青";此外,还有鱼脑冻、紫檀冻、红花冻、松皮冻、酱油冻、橘黄冻、菊花冻、封门蓝等。

封门青:

产于青田山口镇封门山而得名,又称"凤凰青"、"青冻"。

石质细嫩,微透明至半透明,其清绿色有深有浅,有白菜青、竹叶青、兰花青等颜色品种。

以质地纯洁细腻、颜色明媚均匀无杂色者为珍。

灯光冻:

产于青田图书山(鹤山)的官司洪洞。

石质细嫩,色黑而富有光泽。

用灯光映照,其石头通体透明,并呈现红黄色或微黄色,恰似灯辉,莹洁如玉,故名。

五彩冻:

石质细腻,半透明至近透明,其上多同时呈现多种颜色,质优者颜色柔和不乱,五彩斑斓,故名,属稀有的珍贵品种。

青田石石质结实细密,刀感软硬适中,主调尚清、尚淡,雍容娴静,特富金石味。

优质青田石质地致密细腻、坚韧光洁,无裂纹、杂质、包体及其他缺陷,块度大,颜色艳丽均一,蜡状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强,半透明至透明。

用于雕刻印章的优质青田石有丰门青、石竹花、黄石花、紫檀花、墨青花、松花皮、酱油冻,及巧色印雕等。

青田石亦可用于雕刻人物、动物、植物、花鸟、器皿等艺术品。

5、新昌黄蜡石

新昌黄蜡石,出自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澄潭江一带。

该石质地细腻润滑,光泽诱人,颜色极优,形态敦厚可爱,有状似金牛、企鹅、鲸鱼等动物,亦有如浓缩的自然山峰等,有的石头上还有淡淡的"圈纹"、"指甲纹",此属硅质"冰川冰碛砾石"特征。

在河道中涉水而觅的黄蜡石,有冰蜡、胶蜡、晶蜡、细蜡、粗蜡之分,其中以冰蜡为佳,它透光性好,表面平滑油光,犹如美玉;胶蜡的表面呈油滴状、蜡凝状,亦富有观赏性。

6、宁海蜡石

宁海蜡石,出自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城郊的大溪。

宁海位于浙江东部沿海,处于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与奉化市、象山县、天台县、新昌县、三门县接壤。

县域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为滨海多山丘陵地区,山体系天台山脉中段。

大溪,古称石瑜溪,为白溪最大支流,前人以其溪流之大而向称,黄坛以下称洋溪;发源于宁海境内镇亭山(海拔945米)南麓,南流折东,于马婆园注入白溪;流长37.2公里,流域面积210平方公里。

大溪沿途青山叠翠、碧水清流,山涧怪岩林立、溪中满布卵石,流经洋溪段,更是连绵的卵石滩。

沿溪的火成岩、变质岩和各种矿物千万年连续不断地在此沉淀,并在水浪冲击中相互磨砺,蕴成的卵石类观赏石极为丰富。

尤以蜡石类质地较佳,颇具观赏价值。

宁海蜡石石质坚硬,色泽饱满、浑厚沉着,质地均温润如玉质。

洋溪段的宁海蜡石一般呈单一个体夹杂埋藏在溪床沙渍或溪道冲积沉积带的卵石滩中,当洪水冲刷过后或枯水季节,可在溪水中或卵石冲积滩上采集。

主要品种有黄蜡石、白蜡石、蜂窝蜡石、红纹蜡石等。

黄蜡石:

质地坚硬细腻,石表光洁度好,触感爽滑柔润,色泽近于金黄、浑厚沉着;天然包浆完整,无须刻意养护;石形千姿百态,既富有局部的自然野趣,又显现出整体上的静雅华贵;体量一般在30~100厘米左右,宜于点缀园林、庭院和厅堂几案清供欣赏。

白蜡石:

当地人称"玉石头",质地晶莹剔透,石表温润如玉,淡雅纯洁似羊脂;体量略小于黄蜡石,现已发现的一般在50厘米以下。

蜂窝蜡石:

该石在水与沙的磨洗下,已淘尽杂质,仅存似玉质化的坚韧经络。

形态怪异,通体呈蜂窝状,满布洞穴,孔洞通幽,玲珑宛转;瘦、皱、漏、透致极。

最适宜近观细赏,令人回味无穷。

红纹蜡石:

质地细密,呈微透明状;颜色微红略带浅黄;表面光洁,水洗度好。

石体中有带状红纹呈弧型分布,石表的纹路因石体的磨切面不同,有条带状、不规则块状等,尤以丝状类云纹者为佳。

半途搜石2010-12-1112:

36:

58阅读30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26、石树

石树,出自浙江省台州临海市海水中。

该石是一种树木化石,色白,《素园石谱》有记载。

唐·郑遂《洽闻记》:

“永昌年中,台州司马孟诜奏:

临海水下,冯义得石连理树三株,皆白石。

27、思石

思石,出自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古称太末县)。

该石元·陆元仁《研北杂志》有记载。

28、涵碧石

涵碧石,出自浙江省金华东阳市城南西岘峰东北麓涵碧池一带。

唐末文学家罗隐曾取涵碧池石作砚。

《云林石谱》涵碧石:

“婺州东阳县之南五里,有涵碧池。

唐令于兴宗得其胜概,凿池面瀑布,有二大石鱼置池面。

鱼之前有石一块,高丈二许,巉岩可观,石之半凹然如掌。

罗江东昔避地著书,尝以为研。

好事者每往游览,刘禹锡有诗在集中。

29、临安石

临安石,出自浙江省杭州临安市。

《云林石谱》临安石:

“杭州临安县石出土中,有两种,一深青色,一微青白色。

其质奇怪,尖峰巍势,高者十数尺,小者数尺,或尺余,温润而坚,扣之有声。

间有质朴。

从而斧凿修治,磨砻增巧。

顷岁钱塘千顷院有石一块,高数尺,旧有小承天法善堂徒弟折衣钵得此石,价五百余千。

其石置方廨中,四面嵌空险怪,洞穴委曲,于石罅间植枇杷一株,颇年远,岩窦中尝有露珠凝滴,目为瑰石。

……政和间取归内府,亦石之尤者。

30、奉化石

奉化石,出自浙江省宁波奉化市。

《云林石谱》奉化石:

“明州奉化县诸山大石中,凡击取之,即有平面石。

色微黄而稍润,扣之无声。

其纹横裂两道,如细墨描写一带夹径寒林烟雾朦胧之状,或如深墨点染成高林,与无为军所产石屏颇相类。

但石质顽矿,凡镌治旋薄,则纵横断裂。

亦可加工磨砻为研屏,土人不知贵。

31、方山石

方山石,又称黄岩石,出自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方山。

《云林石谱》方山石:

“台州黄岩县有方山,山之巅状如斗,因以得名。

凡地中所产石,不以巨细,率皆方形,有数色,其质稍粗。

方山古称永宁山,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处,山周围约20公里,平地突起,岩壁峻峙,四望皆方正,故称方山。

主峰黄毛山,海拔529米。

支脉有九峰山、白龙山、卧虎山等。

32、琅

琅鲎哉憬≈凵绞卸êG睾!

对屏质住防奴石:

“明州昌国县沿海近浅岸,水底生琅此粕汉鳎蚋呷尺,尤繁茂,必击筏悬绳方得之。

初出水,色甚白,经久微紫黑,纹理如姜枝,一律遍多圆圜迹,扣之有声,稍燥。

土人不甚贵,西北远方往往以装治假山。

”注:

昌国县,今舟山定海区。

33、杭石

杭石,出自浙江省杭州市。

《云林石谱》杭石:

“杭州石出土中,色多洁白,扣之无声,其质无峰峦,多磊磈,若梅李大,尖锐或如珠砂,有棱角,望之光明精莹。

宜装缀假山,小有可观。

《聊斋杂记·石谱》杭石:

“白,无峰,岩多磊块、尖锐;或如朱砂床,有棱,望之光明。

以上玩设。

34、钟乳石

钟乳石,出自浙江省杭州市郊的周浦乡、桐庐县骆驼山、富阳市胥口镇,和金华市北山等地。

该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是由含有碳酸钙的水渗过洞穴顶缝滴落时,水中的碳酸钙因水的蒸发而沉淀,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万年的沉积而形成。

多呈白色、灰白色,也有黄、棕黄、浅红、灰褐等色泽,有的还闪烁晶莹夺目的荧光彩。

石质坚而重,表面粗糙凹凸不平,断面较平整。

钟乳石的形状很漂亮,多呈圆柱形或圆锥形,大小不一,有的达十几米;有独峰,也有群峰,线条一般较圆净,颇具观赏价值。

《云林石谱》钟乳石:

“婺州金华县智者三洞产石,巉岩如雪,间有悬石如钟乳,色灰白嵌空。

予顷于洞获一石,大如拳,高数寸,若二龙交尾缠绕,鳞鬣爪甲悉备,中有数窍,因植溪荪,为好事者求去,亦疑钟乳点化所成。

又洞中有石鼓石磬,击之各如其声。

35、海宁浮石

海宁浮石,出自浙江省嘉兴海宁市硖石镇东山。

该石质地轻疏,吸水力强,极易生苔藓,色红褐,具有瘦、皱、漏、透的外形,入水浮出三分一,酷似水中之岛。

海宁浮石可随意雕凿,是制作山水盆景的佳材。

硖石镇两侧有两座山峰,相传古时是连在一起的,称为硖山,秦始皇时开为东山、西山。

东山坡上的浮石俯拾皆是,因近年拣采者较多,今已日渐稀少。

36、禹余粮石

禹余粮石,又称魂石、响石、空青、空石,出自浙江省绍兴嵊州市剡湖街道禹溪村周边的山中。

该石外壳坚硬、内核疏松、摇之有声。

多为圆块状,呈黄褐色,大小各异,有的外表褶皱象山核桃,有的状似铁球;石内中空,里面有黄色无砂质感的粉末,用手摇之,其内含物振动有声。

禹余粮石是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的一种,主要由含铁矿物氧化后,经水解汇集而成,蕴藏在禹溪周边一带的山土中,甚为稀少。

相传夏禹治水功毕,将余粮弃于了溪边,后化为石,故称禹余粮。

禹余粮石也是一种矿物药材。

嘉泰《会稽志》:

“了山在(嵊)县东北一十二里,南有余粮岭,其地产禹余粮。

◎在新昌县城东20公里的大市聚镇东峁山脚水帘洞附近,有拳头大小的圆石,形若鸡蛋,外壳或白或褐,比较疏松,内有如馅的石屑,乡人俗称石馒头,外形比较单调粗糙。

37、越石(砚石)

越石,出自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会稽山麓上灶乡一带。

该石质地细腻,有紫、青、黑三种颜色,色泽妍丽,绚丽多彩;石上纹理丰富,构成的花纹有青花、鱼脑、蕉叶、金丝、银丝、紫袍、玉带、虎捺、美人红等。

石中隐现青色花纹的称青花,隐现绿色花纹的称蕉叶,形似虎皮纹样的称虎捺,中镶玉色条纹的称玉带,呈紫红色花斑的称紫袍和美人红,在紫红色花斑中镶嵌白色方解石脉条纹的则称紫袍玉带。

以越石制作砚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称"越石砚"或"越砚",有呵气成云,研墨无声,发墨而不滞笔等特点。

越石系下元界双溪坞群火山碎屑岩中夹泥岩,为浅变质安山质凝灰岩及凝灰质粉砂岩,赋存于元古代双溪坞群地层中。

上灶亦称欧乡,距绍兴城东南约11公里,石坑有上岩、中岩、下岩之分,其中以下岩所产为上品。

38、青溪石(砚石)

青溪石,又称青溪龙石、青石,出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旧名"青溪")西乡龙眼山龙潭瀑布中段。

该石为灰黑色粉砂质板岩,赋存于奥陶系地层中,石质坚润,结构严密,抚之如肌,磨之有峰。

根据其颜色、质地、纹理的差异,青溪石可分为云龙、雨夹雪、眉子三种:

石中具有云纹,且布满了金星的称"云龙";在灰黑色石上镶嵌着颗颗银星的称"雨夹雪";在石中布满眉毛状金丝,宛如流云飞升的称"眉子"。

用青溪石制成的砚台称"青溪龙砚"、"青溪石砚"、"青溪砚"。

成砚光洁墨黑,呵气成雾,储水不涸,发墨细腻而不损笔峰。

相传,青溪龙砚是明嘉靖三十七年~四十一年海瑞在淳安任知县时倡刻,并命名的。

39、西石(砚石)

西石,出自浙江省衢州江山市大陈岭乡和常山县青石镇一带的砚瓦山。

该石为钙质泥岩,赋存于上奥陶统黄泥岗组中。

石质结实细腻,光滑坚润,长年浸于水中者色青,山石者色紫,其中以紫红色为佳。

根据其颜色、纹理的不同,西石可分为紫石、紫金石、金星、玉带、青花等数十种,还有极其名贵在紫石中贯穿有一条白筋的紫袍玉带石,和石中有黑白相晕的石眼,并紧靠石眼存一小片绿色的珍稀石品。

西石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衢州古称西安,砚山前有一清流名西溪,故名。

用西石制成的砚台称"西石砚"或"西砚",石质滋润,呵气可磨,水贮其中,久不干涸,易发墨,不损亳,明万历年间为西砚生产的全盛时期。

40、开化石(砚石)

开化石,出自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开化县等地。

该石色墨坚润,与歙石相近,可用于制砚。

成砚因地而名,称为衢砚或开化石砚,大者有三尺,但多不发墨。

《云林石谱》开化石:

“衢州开化县龙山深土中出石,垒磈或巉岩可观,色稍燥,扣之有声。

又地名鳖滩,亦多产石水中,色稍青润,石质骨粗而肉细,率皆全质,间有群峰前后罗列,若大山气势,比之思溪,无崷崪势,扣之亦有声。

”《长物志》:

“衢砚出衢州开化县,有极大者,色黑。

”《古玩指南》:

“浙江省衢州属常山县之开化,产黑石,坚润有似歙石,用以制砚颇佳。

大者有三尺,但多不发墨。

传统名产有金星、玉带砚。

41、华严石(砚石)

华严石,又名罗浮石,出自浙江省温州市江北岸的罗浮山、华严山,该石质地稍润,呈赤、黄、紫等色泽,石上横纹微粗,色黄者间有黑斑,色赤者多有白沙点,可用于制砚,成砚称“华严石砚”。

罗浮山及屏立于北面的华严山,昔以盛产砚石著称。

《云林石谱》华严石:

“温州华严石出川水中,一种色黄,一种黄而斑黑,一种色紫。

石理有横纹,微粗,扣之无声,稍润。

土人镌治为方圆器。

紫者亦堪为研,颇发墨。

”《温州府志》:

“罗浮山,去城五里,有石可为砚。

”晋·王羲之《法帖》中记:

“近得华严石砚颇佳”。

宋·米芾《砚史》:

“温州华严尼寺岩石:

石理向日视之如方城石,磨墨不热无泡,发墨生光,如漆如油,有艳不渗,色赤而多有白沙点,为砚,则避磨墨处。

比方城差慢,难崭而易磨。

亦有白点,点处有玉性,扣之声平无韵。

42、大洪石(印石)

大洪石,又称仙居石,出自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东南30多公里处的朱溪区大洪村。

该石石质细腻、稍韧、略软,光泽较强,色彩较灰暗,多为紫地或灰地,上有红白冻斑,偶有通灵者,常见品种有紫石、白花石、黄花石、红花石等。

此石资源稀少,始采于民国时期,可用于雕制工艺品和篆刻印章。

43、小顺石(印石)

小顺石,又称丽水石、云和石,出自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东北17公里的小顺。

该石质细腻温润,微透明至全透明,性软滞涩;有红、黄、白及橘红、橙黄、紫罗兰等颜色,色彩明丽,花纹多姿;软硬适中,柔润受刀;其中小顺冻按颜色分有白冻、黄冻、红冻、彩冻数种。

小顺叶蜡石矿控制矿体长450米,矿体厚4~17米,早在元明时期就被开采用作篆刻材料,但没有大材,多为不规则薄料。

44、大松石(印石)

大松石,又名大嵩石、牛祭石、羊求休,出自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球山。

该石多呈浅灰或灰带黄等色,色调深沉,肌理多有墨点状的黑斑纹,或圆圈状的红斑点,并有或疏或密的絮状纹;色相纹理千差万别,亦有紫、青、蓝等色,单色者极少,多有旁色间杂。

质地细腻温润,凝结,光洁亮泽,微透明,石性通灵,受刀韧性佳,宜用于篆刻印章。

大松石的矿物构成以叶蜡石为主,少量有地开石、高岭石等粘土类矿物混生而成,蕴存于岩石表层或围岩夹缝中,石材薄,形如带状,宽者20余厘米,窄者仅几厘米,大材难得。

球山南北两处偶有开采,北面为多,但产量极稀少。

石体多砂、裂纹,经打磨后,质地通灵、软嫩、温润。

《鄞县通志·博物志》载:

“球山为流纹岩系上部之凝灰质流纹岩,在曾经采石之岩基中见有极清楚之断层面,在此断层上附有光滑之笔蜡石薄层,笔蜡石即雕刻图章用形似冻石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