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3大气受热过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675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13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考点13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考点13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考点13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考点13大气受热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13大气受热过程.docx

《考点13大气受热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13大气受热过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点13大气受热过程.docx

考点13大气受热过程

考点13大气受热过程

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

考点13:

大气受热过程

(2017新课标Ⅰ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9~11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B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应高于当地的实际温度,排除③④。

枯雪年,降水少,总体温度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弱,所以气温日较差大。

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且积雪覆盖有保温作用,所以选②。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答案:

C由上题判断可知,①表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②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③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④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

由图可知,①②两曲线上下差异大,③④两曲线上下差异小,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

材料给的是平均气温,不是最低气温。

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答案:

D由图表可知,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可以接近-16℃,说明地理位置上较靠北,可能为华北北部、东北或西北;该地达到一日之内温度最高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6时左右,而当地时间应

考点:

大气的热力作用

[2014·安徽卷]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

图11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读图完成第33题。

5.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

A.Q4、Q1、Q3、Q2B.Q3、Q4、Q2、Q1

C.Q3、Q1、Q2、Q4D.Q2、Q3、Q1、Q4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热量平衡和大气受热状况的相关知识。

蒸发量最大的是副热带海区,故Q2为蒸发耗热量,可排除A、D项。

辐射和蒸发除在低纬海区外应该有很大的相关性,所以Q1为辐射收支差额。

(2013高考北京卷)图3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5题。

6.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答案:

B

【考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根据图形确定各箭头的含义,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臭氧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减少,选项A错误;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其浓度降低必然导致②减少,选项B正确;可吸入颗粒物增加,阴天的几率增加,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降低,③会减少,选项C错误;雾霾天气污染物不容易扩散,会增强大气逆辐射,④会增加,导致温度升高,选项D项错误。

(2013年高考山东卷)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图3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读图回答5~6题。

7.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6时B.9时

C.12时D.14时

答案:

B

【考点】海陆温度的日变化特点

【解析】已知“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这两个时间段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大的时刻。

而图中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此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也就是距离日出前后和午后两点中间的时刻,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

8.该日

A.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

B.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

D.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

答案:

B

【考点】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解析】根据图中纬度变化,可判断丙地的纬度约为20°N;由材料“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可推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直射丙地所在纬线),因此越往北昼越长,日出时间越早,日落时间越晚,因此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决定于该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图中显示甲、乙距丙地距离一样,正午太阳高度甲、乙相等,C、D项错。

9.(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卷)为研究环境对燃烧的影响,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将有两个孔的玻璃杯罩在点燃的蜡烛上,观察蜡烛的燃烧状态。

下列剖面图所示的四个实验装置中,蜡烛燃烧最旺的是()

A BCD

答案:

D

10.大气中长期滞留的火山灰会影响当地乃至全球气温,如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5⁰C,导致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地表气压升高B.地表气压降低

C.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D.地表空气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

【答案】C

11.(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天津卷)(24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6分)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2)参考图13,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产生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9分)

(3)北京正在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站(见图14)。

在北京布局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的社会经济区位条件有哪些?

请列举三项。

(9分)

【答案】

(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以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3)市场对能源的需求量大(能源缺乏);科技力量强;经济基础雄厚(资金充足);首都对环境质量要求高。

答出任意三项即可。

12.(2009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卷)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答案】D

【解析】“露重见晴天”与大家熟悉的“十雾九晴”的理解一样。

露是空气中水汽以液滴形式液化在地面覆盖物体上的液化现象。

夜间气温下降,越近地面冷却越快,形成与白天相反的下冷上热的温度分布,当地面温度冷却到使贴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时,地面物体上开始观察到露滴生成。

“露重见晴天”就是说早上多露,则说明夜间气温下降快,气温低,即可知D项:

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是正确的。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对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的理解。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图4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13题。

13.(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单科卷)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答案】C

【解析】仔细看图,根据三地之间的多年平均有效辐射总量等值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地向乙地变化不大,由乙地向丙地是逐渐降低,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增加。

14.(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单科卷)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答案】B

【解析】下垫面性质不同吸收太阳辐射量多少不同,从地面辐射的强弱也不同;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空气温度越低,大气密度越大,则大气逆辐射越强;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的保温作用明显。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等值线图的分布规律和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区别。

15.(2007年高考广东卷地理)图13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浓雾出现的情况,从中可知此地区浓雾

A.主要发生在夏季B.主要发生在秋、冬与春季

C.与月均温有关D.与月均最低气温有关

【答案】BD

【解析】雾主要是晚上辐射冷却、冷暖不同的空气交汇等,使水汽达到饱和后,凝结成水滴,冰晶飘浮在空中,形成乳白状,使能见度下降的现象,冬、春、秋季节多发。

从图像信息判断,浓雾出现的频率与月均最低气温呈负相关,且6、7、8月发生频率最低,因此“主要发生在夏季”的说法是错误的,“与月均温相关”的说法也不如“月均最低温”更密切、更直接。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全国卷Ⅱ(新课程))图3表示不同地物辐射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状况。

据此回答7~8题。

16.曲线①~④代表的地物分别可能是

A.沙地、湖泊、林地、草地

B.沙地、草地、林地、湖泊

C.草地、沙地、湖泊、林地、

D.草地、林地、沙地、湖泊

【答案】B

【解析】曲线①反映的气温变化幅度最大,说明该类地物的比热最小,选项中列出的4类地物中,沙地比热应该最小;曲线④反映的气温变化幅度最小,说明该类地物的比热最大,选项中列出的4类地物中,湖泊属于湿地,其比热应该最小;草地、林地的比热较沙地逐渐增大。

17.图3显示

A.日出前各地物间的温差最大B.日落后地物①的降温速度最快

C.地物③的辐射温度白天夜晚都最低D.地物④到达最高温度的时间早于其它地物

【答案】B

【解析】中午前后,各地物间的温差最大;因为沙地的比热最小,气温变化幅度最大,所以日落后地物①的降温速度最快;③曲线的辐射温度白天、夜晚都不是最低,白天④最低,夜晚①最低;④的最高温度出现时间是4个地物中最迟的。

18.(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47-51)图1、图2分别记录了我国西北某地绿洲和邻近荒漠某年6月1日(晴天)近地面层大气温度和水平风速日变化状况。

读图计算并回答问题。

⑴6月1日绿洲的气温日较差约___________℃,荒漠的气温日较差约___________℃。

⑵与荒漠相比,绿洲全天风速较___________,风速日变化幅度较___________。

⑶22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___________,风速比荒漠___________。

白天(6时至18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___________,风速比荒漠___________。

⑷上述现象表明,绿洲植被可以___________气温日变化幅度,还可以___________风速。

由此可见,绿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邻近荒漠的侵袭。

⑸本题资料来源于科学工作者实地观测的结果,如果从其他角度研究绿洲和邻近荒漠的小气候差异,你认为还可以选取哪些气象要素进行比较研究。

请写出研究课题的名称。

气象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⑴12.5(11.5到13.5均可)16(15到17均可)

⑵低小

⑶高小低小

⑷减小(降低)减缓(降低)

⑸湿度(降水、气压等)

课题名称:

应包含——绿洲和戈壁、某一气象要素、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示例:

绿洲和戈壁湿度(或降水)特征的对比分析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统计图的数字信息与曲线分布的判断、提取和使用能力。

具体考查绿地(洲)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

第⑴~⑶题,只要读图认定相关信息,简单对比分析就能作出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