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6587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3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2018·广州模拟)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解析】选B。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A错误;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B正确;即使有完整的反射弧,也不一定出现反射活动,如肌肉麻醉后不能完成反射,C错误;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不相同,反射是功能,反射弧是结构,D错误。

2.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反射活动

D.③损伤不会影响泌尿、四肢运动等方面的功能

【解析】选A。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兴奋传导方向是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⑤发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③是脊髓,为低级神经中枢,若损伤,会影响泌尿、四肢运动等方面的功能。

【易错提醒】与反射和反射弧有关的三点提醒

(1)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

(2)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3)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条件反射的完成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3.(2018·武汉模拟)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解析】选D。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低级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与高级中枢无关,A错误。

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形成的长期记忆属于高级中枢控制的条件反射,B错误。

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是人类特有的高级中枢,C错误。

排尿反射有两个中枢,低级中枢在脊髓,在婴幼儿时期控制排尿功能,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随着婴幼儿脑的发育,高级排尿中枢形成,脑与脊髓建立联系后,高级中枢可控制低级中枢,从而控制排尿。

意识丧失的病人,高级中枢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功能,病人不能控制排尿,意识恢复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才能行使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功能,D正确。

4.如图为人体神经—肌肉突触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f为突触前膜,上面的褶皱是由于释放神经递质形成的

②e属于内环境,当其中的蔗糖含量过低时肌肉不能正常发挥功能

③d处进行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

④e处出现的神经递质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图中f为突触后膜,而释放神经递质的是d突触前膜,①错误;e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组织液,属于内环境,蔗糖含量不影响肌肉正常功能的发挥,而且动物组织液中也没有蔗糖,②错误;d突触前膜处进行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③正确;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故e突触间隙处出现的神经递质不一定能引起肌肉收缩,④正确。

5.(2018·泰安模拟)Ach(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

实验人员欲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简图如下),在除去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①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②处给予恒定刺激,③、④处分别为灵敏感应时间测量点。

测得不同浓度Ach条件下③、④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表所示。

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ch浓度

(mmol·L-1)

③处感受到信号

所用的时间(ms)

④处感受到信号

所用的时间(ms)

0.1

5.00

5.56

0.2

5.00

5.48

0.3

5.00

5.31

0.4

5.00

5.24

A.图中⑤、⑥与⑦共同构成一个突触

B.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

C.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D.表中数据说明Ach浓度的增加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无明显影响

【解析】选B。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⑤是线粒体,A错误;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B正确;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无明显影响,但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促进作用,C、D错误。

6.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组成部分)。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突触只位于c处

B.兴奋时b处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C.Ⅱ处表示突触前膜,可发生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D.图中包括三个神经元,Ⅰ与Ⅱ之间为组织液

【解析】选D。

从图中可以看出d有神经节,属于传入神经,所以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神经元之间都有突触,A错误;兴奋时b处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B错误;Ⅱ处是胞体膜,表示突触后膜,可发生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图中包括三个神经元,Ⅰ与Ⅱ之间为组织液,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4分)

7.(15分)(2018·开封模拟)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

如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以及突触1和突触2兴奋传导时的电位变化。

(1)突触1中没有体现的内环境构成部分是__________。

 

(2)图中a段表示________电位,引起b点电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内流。

 

(3)B处膜电位没发生变化,可推测突触2的突触小泡中的Gly是抑制性递质,释放的Gly经________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________(填“阴”或“阳”)离子内流,进而使突触后膜继续维持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导致兴奋不能传导,起到抑制作用。

 

【解析】

(1)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突触1的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组织液,没有体现的内环境构成部分是血浆和淋巴。

(2)图中a段表示静息电位,b点时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Na+内流。

(3)突触2的突触小泡中的Gly是抑制性递质。

Gly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当兴奋抵达时,突触小泡将Gly释放出来,到达突触间隙,经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使离子通道开启,导致阴离子内流,进而使突触后膜继续维持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兴奋不能传导,起到抑制作用。

答案:

(1)血浆和淋巴

(2)静息 Na+ (3)扩散 阴

8.(19分)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可使人体验到欣快感,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

如图是神经系统调控多巴胺释放的机制,毒品和某些药物能干扰这种调控机制,使人产生对毒品或药物的依赖。

(1)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中,多巴胺贮存在__________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神经元A上的________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2)多巴胺释放后,在其释放的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________;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________________,以此造成毒品依赖。

 

(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内流,从而使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____________,多巴胺的释放量________。

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__________________,“奖赏”效应增强。

停用时,造成药物依赖。

 

【解析】

(1)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贮存在突触小泡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2)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增加;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减弱,从而造成毒品依赖。

(3)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Cl-内流,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从而抑制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使多巴胺的释放量减少。

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如果长期过量使用吗啡,该神经元的兴奋性会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结果造成多巴胺释放增加。

答案:

(1)突触小泡 受体 

(2)增加 减弱

(3)受到抑制 减少 多巴胺释放增加

【知识总结】正常与异常情况下神经递质的变化

(1)正常情况分析: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异常情况分析:

①若某种有毒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②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

 

1.(8分)(2018·绵阳模拟)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

此种局部麻醉药单独时不能通过细胞膜,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2所示效果。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解析】选D。

据图2可知,局部麻醉药与Na+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导致Na+不能进入细胞内,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A正确;根据图1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Cl-进入细胞内,导致静息电位加大,不利于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神经细胞静息时的电位是内负外正,兴奋时的电位是内正外负,故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C正确;γ-氨基丁酸属于神经递质,局部麻醉药不属于神经递质,D错误。

2.(8分)(2018·衡水模拟)神经损伤后产生的信号会激活脑室下区的神经干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向脑内病灶迁移和分化,从而实现组织修复。

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实现组织修复的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

B.组成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C.损伤信号使神经干细胞膜内K+/Na+的值增大

D.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与胰岛素的分泌方式相同

【解析】选C。

由题干信息可知,实现组织修复的过程是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组成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损伤信号刺激神经干细胞,使神经干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Na+大量流入细胞内,则细胞内K+/Na+的值减小。

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方式也是胞吐。

3.(14分)(2018·淄博模拟)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的形式传导,在神经细胞间通过________(填结构名称)传递。

 

(2)神经中枢内,由多巴胺能神经元参与形成的突触,以多巴胺为递质,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由胆碱能神经元参与形成的突触,以乙酰胆碱为递质,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起兴奋作用。

研究认为,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神经中枢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引起多巴胺含量________,而乙酰胆碱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持续性起________作用,导致患者肌张力增高。

根据以上叙述和你学过的相关知识,理论上帕金森病的治疗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认为帕金森病的发生与机体免疫有关,患者体液免疫产生的自身抗体可能导致帕金森病加重。

为此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动物实验,结果如表:

项目

注射生理盐

水的正常小

鼠血清

注射MPTP

的正常小

鼠血清

注射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

-

+

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

-

+

注:

MPTP是一种神经毒素,能够破坏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导致实验小鼠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表示出现抗原抗体反应,“-”表示无抗原抗体反应。

①正常小鼠注射MPTP后,免疫系统的________分泌产生了抗MPTP的抗体。

实验显示,该抗体能够与小鼠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②实验结果表明,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________(填“发生”或“不发生”)改变;帕金森病小鼠的抗体________(填“会”或“不会”)导致帕金森病加重。

 

(4)综上分析,帕金森病与神经调节及________异常有关。

 

【解析】

(1)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相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兴奋通过突触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2)由题意可知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生抑制性神经递质多巴胺,胆碱能神经元产生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帕金森病是由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多巴胺含量减少,乙酰胆碱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持续性起兴奋作用引起的,故可通过补充多巴胺、抑制乙酰胆碱等来治疗。

(3)①机体能产生抗体的细胞只有浆细胞,抗体与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抗原为蛋白质,故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作为抗原。

②抗原抗体反应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只能和一种抗原反应,由表格可知注射MPTP引起机体产生的抗体,与注射生理盐水的正常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和注射MPTP的正常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都起反应,故这两个表面蛋白应为同一种蛋白,帕金森病小鼠的抗体能与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起反应,进而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而导致帕金森病加重。

(4)由(3)分析可知帕金森病的发生还与机体免疫调节有关。

答案:

(1)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 突触

(2)减少 兴奋 补充多巴胺、抑制乙酰胆碱(或从两者受体角度进行分析,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①浆细胞 多巴胺能神经元表面蛋白

②不发生 会 (4)免疫调节

【加固训练】

(2018·宁波十校联考)美国神经生物学家Kandel发现,当水流喷射到海兔(螺类的一种)的喷水管皮肤时会引起鳃肌收缩,导致喷水管和鳃收缩,称为缩鳃反射。

当喷水管重复受到温和的喷水刺激时,缩鳃反射的幅度越来越小,即产生习惯化。

当科研人员先用短暂电流刺激海兔头部的皮肤(这对海兔是一个伤害性刺激),再用水流刺激喷水管,结果产生的缩鳃反射比只用水流刺激喷水管强烈,即产生敏感化。

相关结构及发生机制如图,请分析回答:

(1)参与缩鳃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____个。

(2)为研究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的原因,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连续电刺激部

位测量指标

喷水管

皮肤

感觉神

经元

运动神

经元

感觉神经元

动作电位

持续

产生

持续

产生

运动神经元

动作电位

逐渐

减弱

逐渐

减弱

持续

产生

肌肉收缩程度

收缩逐

渐减弱

收缩逐

渐减弱

一直正常

收缩

①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受刺激部位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

表中“?

”代表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②根据实验结果,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是由于兴奋在_______部位传递减弱或受阻。

(3)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敏感化形成的原因是:

当伤害刺激作用于头部皮肤时,神经元L29兴奋,释放神经递质5-HT,再受到喷水刺激后,引起感觉神经元在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更多的神经递质。

据此判断,仅用短暂电流刺激海兔头部的皮肤能否产生缩鳃反射?

____________,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

(4)根据敏感化形成机制,请推测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连续温和喷水刺激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点有两个:

(1)分析题图:

参与缩鳃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2)分析表格:

①连续电刺激喷水管皮肤、感觉神经元等部位,感觉神经元动作电位持续产生,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逐渐减弱,肌肉收缩程度逐渐减弱;

②连续电刺激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持续产生,肌肉一直正常收缩;

③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是由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部位传递减弱或受阻。

【解析】

(1)分析题图可知,参与缩鳃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2个神经元参与。

(2)①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受刺激部位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导致兴奋部位膜内的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表现为内正外负,即受刺激部位膜内电位变化是负电位→正电位(→负电位)。

连续刺激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因为兴奋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到突触前膜。

②分析表格,连续电刺激喷水管皮肤、感觉神经元等部位,感觉神经元动作电位持续产生,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逐渐减弱,肌肉收缩程度逐渐减弱,而连续电刺激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持续产生,肌肉一直正常收缩,故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是由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部位传递减弱或受阻。

(3)看图可知:

感觉神经元的末梢分布于喷水管部位的皮肤中,只有刺激喷水管部位的皮肤才能引起感觉神经元的兴奋,若仅用短暂电流刺激海兔头部的皮肤不能产生缩鳃反射,因为此刺激不能引起感觉神经元兴奋,感觉神经元不能释放神经递质,故兴奋不能传至运动神经元,不能引起缩鳃反射。

(4)根据敏感化形成机制,可推测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连续温和喷水刺激导致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逐渐减弱,肌肉收缩程度逐渐减弱。

答案:

(1)2 

(2)①负电位→正电位(→负电位) 不产生

②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3)不能 因为此刺激不能引起缩鳃反射的感觉神经元兴奋(或答没有刺激到喷水管也可)

(4)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