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专题仿真模拟训练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6297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专题仿真模拟训练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专题仿真模拟训练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专题仿真模拟训练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专题仿真模拟训练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专题仿真模拟训练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专题仿真模拟训练三.docx

《高三历史专题仿真模拟训练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专题仿真模拟训练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专题仿真模拟训练三.docx

高三历史专题仿真模拟训练三

高三历史专题仿真模拟训练(三)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2·泉州质检)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

下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

A.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B.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现代化开辟道路

C.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答案 B [据题干信息“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结合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分析。

新中国成立时,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只是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谈不上基本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B项符合题意。

C项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1954年;D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是1956年底,故排除。

]

2.(2012·海口调研)“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 C [本题考查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题干中强调的是“万紫千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或“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

3.(2012·广州一模)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

右图宣传画应创作于(  )。

A.北伐战争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 B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根据图中“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祖国”的信息分析,此时处于中苏关系密切的建国初期。

四个备选项中符合这一要求的是B项。

A项处于1926年至1927年,此时中苏关系没有体现宣传画内容;C项处于1966年至1976年,此时中苏关系恶化;D项处于1978年后,图上内容不符合此时中苏关系的特点。

]

4.(2012·北京海滨一模)1959年建成的人民大会堂,是新中国成长的见证,它既是人民参政议政、处理内政外交事务的殿堂,又是一座历史丰碑。

人民大会堂见证的历史有(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C.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答案 D [A项是在1949年,B项是在1954年,C项是在1956年底,D项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5.(2012·江苏盟校联考)某文件明确规定:

“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的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这份文件应该是

(  )。

A.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

B.《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 C [据题干保护的阶级成分及发展方向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说明是新中国刚刚成立初期,1949年9月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故答案为C项。

]

6.(2012·广东金山中学一模)导致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败一成的关键因素是(  )。

A.是否坚持土地公有制

B.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实际状况

C.是否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是否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

答案 B [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成功的关键是要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民公社化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坚持土地公有制,A项错误。

C、D两项不能作为关键因素,答案为B项。

]

7.(2012·滨州市一模)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的是(  )。

1953年

1979年

1995年

2009年

农村代表所代表的

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

8∶1

8∶1

4∶1

1∶1

城镇人口占全

国人口的比重

13.26%

18.96%

29.04%

46.6%

A.农村与城镇代表比例趋向平衡

B.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

C.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逐步的普及

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解图能力。

观察图表,图中数据反映的是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变化,这与民主政治无关,D项是表中信息不能说明的,符合题意。

]

8.(2012·江南十校联考)2012年春,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访问大陆,首次提出“一国两区”,即一个国家,两个地区(大陆,台湾)。

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的事件是(  )。

A.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

B.1984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C.1992年,两会发布“九二共识”

D.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两岸的分离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是“一个国家”,这也是“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成为未来两岸关系的基本准则,故答案为D项。

]

9.(2012·天津质检)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的退回。

这表明(  )。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

答案 B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据题干“1949年”和“原封不动地退回”美国“总领事”写给外交部的信,说明新中国采取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答案为B项。

]

10.(2012·安徽百校模拟)周恩来多次指出:

“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

”这主要是因为

(  )。

A.中苏两国制度性质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

答案 C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根据题干信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表明了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

11.(2012·厦门模拟)197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声明“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这表明美国政府(  )。

A.坚持“一中一台”立场

B.确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D.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

答案 D [本题考查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根据题干信息“只有一个中国……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分析,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排除A。

B、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

12.(2012·河南十校联考)《曼谷邮报》评论说:

“预料,北京最高级会谈不但会使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同亚洲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得以缓和,而且还能增进世界这一地区的和平和安全的前景。

”该评论针对的是

(  )。

A.1950年初中苏缔结同盟条约

B.1953年中印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D.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

答案 D [理解题干材料,“北京最高级会谈”和“亚洲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紧张关系得以缓和”等,反映了中国与日本的和谈,这一史实是指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答案为D项。

]

13.(2012·嘉兴检测)下表是2003~2006年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人数统计

时间

维和警察

军事观察员

维和部队

2003年

40

44

221

2006年

168

63

1417

表中的数据主要反映了中国(  )。

A.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积极地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逐步实现对联合国事务的全面参与

D.越来越积极参与维护世界和平事务

答案 D [表格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积极参与维护世界和平事务,答案为D项。

]

14.(2012·南京二模)1953年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向中央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调查报告。

指出:

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

当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为了(  )。

A.扶持资本主义的发展B.利用市场实现经济运行

C.建立计划经济的模式D.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

答案 C [据题干材料信息,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将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质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国家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

A项与题干限制矛盾;B、D两项与材料或者史实不符,答案为C项。

]

15.(2012·吉林模拟)据有关资料显示:

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

具体到各年,动乱最严重的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

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

如果上述史料真实可信,那么这一时期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A.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邓小平的“全面整顿”D.领导集团的团结奋进

答案 B [阅读题干材料,说明“文革”时期,虽然破坏了经济,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仍有增长,侧面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从时间看,1967年至1976年正处于“文革”时期,A、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发生于1975年,但不符合10年的时间限定,故答案为B项。

]

16.(2012·北京模拟)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流传着一首歌谣:

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

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

A.加快了工业化步伐B.提高了生产效率

C.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D.破坏了国民经济

答案 D [本题考查对“大跃进”影响的理解。

据题干信息“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可判断为“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的情景。

大炼钢铁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了环境污染,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

A、B两项与大跃进不符;C项是人民公社的特点。

]

17.(2012·威海二模)下图反映的是我国1953~1985年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其中年均增长率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  )。

A.纠正“大跃进”错误B.实行“一五”计划

C.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A [解答此题观察图,可以判断1963年为农业总产值增长最高的年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困难,国家提出“八字”方针,纠正农村“左”倾错误,从而出现了1963年的大幅度增长现象,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从时间或史实上皆不符合。

]

18.(2012·鹰潭一模)1961~1963年我国大规模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

据史料记载,1961~1962年两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全国吃商品粮的城镇人口,从1961年到1963年6月共减少2800万人。

关于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分析最合适的是(  )。

A.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城市粮食供应紧张

B.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C.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挫

D.险恶的国际环境迫使国家转移城市人口

答案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为克服经济困难,国家调整政策,实行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实质是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答案为B项。

]

19.(2012·珠海一模)“文革”时期,“民主”的主要方式是“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连”。

以下关于“文革”时期“民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它歪曲了民主的含义

B.它符合民主的程序性原则

C.它是直接民主的体现

D.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探索

答案 A [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民主的含义被歪曲。

B、C、D三项说法错误。

]

20.(2012·苏北四市联考)有人把我国1949年后的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

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

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答案 C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的四次变化,实质上是为了生产关系的调整,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

A项是影响;B项只符合土地改革;D项与题干无关。

]

21.(2012·湛江二模)右图是中国大陆一幅描述人们经济生活的漫画,此时的流行语是(  )。

A.人民公社,一大二公

B.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C.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D.改革开放,联产承包

答案 D [解答此题注意观察图,从图文解读可知,商品丰富,农民自主经营买卖,这是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结果,故D项正确。

]

22.(2012·温州二模)如果拍摄《记忆中国·1984年》的记录片,可以选择的事件有(  )。

①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②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③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温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④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A.①④B.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C [本题为组合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

从题干限定时间1984年看,逐项分析备选项。

①是1984年;②项是1983年邓小平提出的;③项是1984年中共中央的决定;④项是1984年12月中英两国达成协议发布了《联合声明》,故答案为C项。

]

23.(2012·广州二模)“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

”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  )。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B.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D.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答案 C [本题考查对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及影响的理解。

据题干说明,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经济腾飞,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是姓“资”还是姓“社”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这个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答案为C。

]

24.(2012·南阳质检)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经济建设 国企改革 市场经济 基层民主

B.主要矛盾 走自己的路 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

C.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 计划经济 一国两制

D.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初级阶段 科学发展

答案 B [观察图,迁移所学知识,分析解答。

中共八大提出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力不能满足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十二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自己的路;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故答案为B项。

]

25.(2012·绍兴调测)《夫妻识字歌》唱道:

“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

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

什么字,放光明?

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

”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答案 A [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扫除文盲,鼓励工农识字的史实,这一现象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的办人民教育的方针,故答案为A项。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7分,共50分)

26.(2012·北京东城区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代的主题是压倒一切的力量,纵观1840年至今的历史,我们能清晰地看出中华民族的时代主题经历了四个阶段:

救亡—强国—富民—和平崛起。

1840年至1945年的主题是救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强国代替救亡成为新时代的主题;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时代主题由强国转向富民;进入21世纪,时代主题又从富民走向了和平崛起。

——同道著《国民大师之死·前言·国学复兴大趋势》

请回答:

(1)“1840年至1945年的主题是救亡”,“救亡”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是什么?

举例说明这一时期“救亡”的方式和重大历史事件。

(4分)

(2)“强国”时代,新中国最杰出的科技成就是什么?

(2分)

(3)为什么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使“富民”成为时代的主题?

(2分)

(4)进入21世纪,时代的主题是“和平崛起”,你认为中国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应注意解决哪些问题?

(8分)

解析 第

(1)问据所学知识,从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等角度分析原因;实例可以从改革、革命两方面回答。

(2)问据所学知识,主要有两弹一星等。

第(3)问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变化等角度来回答。

第(4)问具有开放性试题,可酌情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角度回答;国内从现代中国政治、教育科技、经济发展、民生、和谐等方面回答。

答案 

(1)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方式:

改革: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革命:

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2)两弹一星。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4)国际上:

应顺应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承认文化多元化(和而不同)。

追求世界的和谐发展。

国内:

经济上努力实现经济转型,政治上继续发扬民主,法制上建立法治国家,文化上发展民族文化。

教育科技:

大力发展教育,重视科技创新。

外交上:

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

民生:

实现民生幸福,建立和谐社会等。

27.(2012·南京三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第十条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第三十条 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

材料二 为了获得足够的粮食、棉花、油料等产品,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和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就要对农副产品实行贸易垄断即统购派购的制度。

为了确保在低价统派购的条件下农民仍然能把资源投入到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农产品生产中,就要求作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使国家能够以行政力量直接控制农业的生产。

按照这种逻辑,实行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之后,(1953年)农业集体化运动随之开始并不断加速……

——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

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材料三 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

……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社员承包的土地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让,不准荒废,否则,集体有权收回……前几年国家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并对收购政策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农民从中得到很大好处。

……要教育农民顾全大局,保证按规定质量完成农副产品交售任务,支援工业、城市和出口,力争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

——中共中央1982年1月1日转发的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四 每一次土地制度的变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胡元坤著《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变化。

(2分)

(2)据材料二,国家对农业进行的“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主要指什么?

其着眼点是什么?

(3分)

(3)材料一、三所反映的土地政策有何异同?

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国家对农业有什么调整?

(4分)

(4)依据上述材料中农村土地制度的三次变迁,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8分)(要求:

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解析 第

(1)问依据材料,从土地生产资料归属角度指出变化。

(2)问提取材料关键信息,从计划经济和农业合作的角度说明;其着眼点依据“一五”计划的重点回答。

第(3)问从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分配方式等方面比较其异同;调整依据材料归纳指出。

第(4)问迁移所学知识,紧扣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角度分析论证。

答案 

(1)变化:

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或国家所有。

(2)安排:

统购统销(统购派购);农业集体化。

着眼点:

工业化。

(3)相同:

都有土地使用权。

不同:

土地所有权不同(或材料一:

农民土地私有;材料三:

土地公有)。

调整:

分户经营;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4)

变迁

影 响

国民经济

农业、农村

农民土地所有制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集体所有制(公有制)

有利于国家工业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分户经营、大包干、包产到户)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8.(2012·辽宁重点中学模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里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同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自己的60多年。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存在很大差别,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两种片面的观点:

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