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4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61478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4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4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4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4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4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4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4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4单元教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4单元教案.docx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4单元教案

课题

第3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

课时

安排

共需要6课时

为第1课时

教学

内容

页数:

教科书第22~23页,例1、例2、练一练,练习四第1~4题。

知识点:

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用举例的方法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会求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

准备

1.教师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8张,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各一个。

2.学生准备:

师生互动

二次备课

一、教学例1

1、猜一猜。

出示边长6厘米、8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如果用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在这两个正方形上,你觉得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

2、学生分组活动,在小组里铺一铺,说一说。

3、讨论: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说说你是怎样铺成的?

为什么用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

4、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这样的长方形纸片就能正好把它铺满。

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

5、2和3的公倍有多少个呢?

为什么?

6、8是2和3公倍数吗?

为什么?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

提问:

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

其中最小大的公倍数是几?

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2、汇报交流。

分别找出6和9的倍数,然后再找出它们的公倍数。

3、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你觉得哪一种方法简捷一些?

4、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是几呢?

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5、我们可以用画图来表示6的倍数、9的倍数,6和9的公倍数。

出示教科书第23页集合圈。

学生看书完成。

6、完成练一练。

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1题。

这里需要写省略号吗?

为什么?

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条件呢?

2、完成练习四第2题。

完成填表

4与一个数的乘积,与4有什么关系?

怎样找4和5的公倍数?

3、完成练习四第3题。

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

4、完成练习四第4题。

两种棋都会走到的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说说看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你会用怎样的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板书

设计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

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是18,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随堂

检测

内容

教学

探讨

反思

 

课题

第3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

课时

安排

共需要6课时

为第2课时

教学

内容

页数:

教科书第25页,练习四第5~8题。

知识点:

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

教学

目标

1、通过练习与对比,发现和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2、通过练习,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识结构,形成解决问题的多样策略。

3、在学生探索与交流的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方法

教学

准备

1.教师准备:

2.学生准备:

师生互动

二次备课

一、基本训练

1、我们已经掌握了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填空。

5的倍数有:

(        )

7的倍数有:

(        )

5和7的公倍数有:

(        )

5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

(        )

3、完成练习四第5题。

(1)理解题意,独立找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汇报结果,集体评讲。

(3)观察第一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每题中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呢?

(倍数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第二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征?

在有些情况下,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4、完成练习四第6题。

你能运用上一题的规律直接写出每题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吗?

交流,汇报。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提高训练

1、完成练习四第7题。

(1)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填表。

(2)你是怎样找到这两路车第二次同时发车的时间的?

你还有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2、完成练习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每隔6天去一次”是指7月31日去过以后,下一次训练日期是8月6日。

“每隔8天去一次”指的是什么呢?

你能说说,他们下次相遇,是在几月几日吗?

(8月24日)

你是怎样知道的?

要知道他们下次相遇的日期,其实就是求什么?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同学们又掌握了一些比较快的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设计

随堂

检测

内容

教学

探讨

反思

 

课题

第3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

课时

安排

共需要6课时

为第3课时

教学

内容

页数:

教科书第26~27页,例3、例4、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

知识点:

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

目标

1、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会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体会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掌握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

准备

1.教师准备:

长18厘米、宽12厘米长方形纸片一张,边长6厘米、边长4厘米的小方块纸若干张。

2.学生准备:

师生互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6的因数有(    );8的因数有(    )。

说说怎样可以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

(2)那种纸片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呢?

在小组中试一试,拼一拼。

小组进行操作活动。

(3)汇报交流。

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呢?

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4)讨论:

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5)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的数有哪几个?

(1、2、3、6)

(6)揭示概念。

(7)12和18的公因数有几个?

任何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吗?

为什么?

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

为什么?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2)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

最大的公因数是几?

能试着找一找吗?

(3)汇报交流方法:

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4)小结。

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是4,4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用集合圈表示。

说一说,哪些数是8的因数?

哪些数是12的因数?

哪几个数是8和12的公因数?

3、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题、第2题、第3题。

2、完成第4题。

每组中两个数有没有公因数,关键看什么?

有没有公因数3,有没有公因数5,怎样看呢?

6和27没有公因数2,有没有公因数3呢?

24和42有公因数2和3吗?

3、完成第5题。

说说自己有什么方法能很快找出6和9的最大公因数?

20和30可以怎样很快找出最大公因数呢?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给大家讲讲你今天收获的内容。

 

板书

设计

公因数

1、2、3和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

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是4,4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随堂

检测

内容

教学

探讨

反思

 

课题

第3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

课时

安排

共需要6课时

为第4课时

教学

内容

页数:

教科书第28——29页练习五第6~11题。

知识点: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

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形成解决问题的多样策略。

难点:

使学生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形结

教学

准备

1.教师准备:

教学光盘

2.学生准备:

师生互动

二次备课

一、基本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

8和20  9和21  14和21  

提问:

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的。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二、综合练习

1、指导完成练习五第6题。

提问:

看一看第一组中每题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特征?

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观察一下第二组中的每题,你有什么发现?

2、指导完成练习五第7题。

提问:

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3、指导完成练习五的第8题。

提问:

你能直接说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吗?

你是怎样找出的?

4、指导完成练习五第9题。

提问:

3和表中这组数各数的最大公因数分别是什么?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1、3、1、1、3重复出现)

提问:

试着写出2和这些数的最大公因数,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4和这些数的最大公因数有什么规律?

5、指导完成练习五第10题。

提问:

裁成同样大,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纸没有剩余什么意思?

最大的正方形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4厘米)

学生试着画一画。

提问:

沿着长的方向可以画几个?

沿着宽的方向可以画几个?

一共可以裁多少个?

(3×5=12个)

6、指导完成第11题。

提问:

要求“每根彩带最长是多少厘米?

”实际是求什么?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三、课堂总结。

学习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后面的学习中,大家会逐渐体会到学习的作用。

 

板书

设计

随堂

检测

内容

教学

探讨

反思

 

 

课题

第3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

课时

安排

共需要6课时

为第5课时

教学

内容

页数:

教材第30页练习五的第12~14题

知识点:

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

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进行有条理思考。

2、通过练习,使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熟练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难点:

熟练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准备

1.教师准备:

教学光盘。

2.学生准备:

师生互动

二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

师:

今天我们继续完成一些公因数、公倍数的有关练习。

二、基本练习。

1、写出36和24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多少?

2、写出100以内10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交流。

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找出的?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12题。

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数是两个数的公倍数?

两个数的公因数指什么?

学生在书上完成后汇报方法。

提问:

你是怎样找到24和16的公因数的?

你是怎样找到2和5的公倍数的?

学生可能用不同的方法。

24和16的公因数有1、2、4、8;

2和5的公倍数有10、20、30……

2、完成第13和14题。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

提问: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写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写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指导完成思考题。

(1)    小组讨论方法。

(2)    教师指导解法。

四、阅读与自学“你知道吗?

”[11]

五、课堂总结。

大家在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首先要明白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意义,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其次要掌握找公倍数、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才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板书

设计

随堂

检测

内容

教学

探讨

反思

 

 

课题

第3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

课时

安排

共需要6课时

为第6课时

教学

内容

页数:

教科书第32~35页。

数字与信息。

知识点: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数字编码,知道数码不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

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尝试应用数字对信息进行处理,培养收集信息、选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

准备

1.教师准备:

2.学生准备:

1、调查了解一些特殊号码及其作用。

2、了解学校和家庭居住地邮政编码及其含义,以及了解寄信时为什么要填写邮政编码。

3、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4、自己学籍卡上的学籍号的编排。

师生互动

二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信息的应用非常广泛,大家说说,在生活中哪些领域运用了数字信息,运用了数字信息有什么优点?

二、教学新课

1、说一说。

110……报警            112……故障申告114……电话号码查  

117……报时119……火警                  120……急救

121……天气预报     122……交通事故报警12315……消费者投诉

师问:

你能说说自己和同学在班级里的编号吗?

2、看一看。

(1)分析邮政编码214206表达了哪些信息。

能说说信封上有哪些内容吗?

你知道邮政编码的含义吗?

(2)阅读并说说邮政编码的结构和每一部分数字所表达的信息。

(3)试着写写学校及居住地的邮政编码。

说一说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4)讨论交流。

寄邮件时为什么要写邮政编码?

应该怎样写?

写在哪里?

3、比一比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1)讨论。

你能从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吗?

不同的身份证号码里有相同的部分吗?

你知道这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吗?

你还有什么发现?

你知道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吗?

(2)你还见过哪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例子?

(图书编号、门牌号、电话的区号、超市条形码……)

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

4、做一做。

(1)活动1:

说说房间的编号中必须包含哪些信息,分别需要用几个数字表达?

(2)活动2:

说说自己的学籍号。

比较、明确学籍号所包含的信息及编码规则。

试着为200名新生编号。

(3)活动3:

以学校为中心,用编码表示出自己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解读小组内成员的编码含义。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能说说数字信息对生活的帮助吗?

板书

设计

随堂

检测

内容

教学

探讨

反思

 

 

课题

第4单元认识分数

课时

安排

共需要10课时

为第1课时

教学

内容

页数:

教科书第36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第1~5题。

知识点:

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说明分数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

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

准备

1.教师准备:

2.学生准备:

师生互动

二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

2、请大家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

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

3、小组活动。

4、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平均分成了几份?

用分数表示的是其中的几份?

5、比较:

第四个图形与第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你能说说,生活中还可以把哪些物体看作“1”?

也可以把哪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1”呢?

6、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

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

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7、概括分数的意义。

从这句话中,哪个词比较重要?

为什么?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8、结合例1的图,分别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9、分数单位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10、完成试一试。

11、完成练一练。

说说是怎样想的?

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

把“1”平均分成了几份?

涂色部分怎样表示?

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题。

17/20有几个分数单位?

每个分数单位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关系?

2、完成第2题。

同样是2/3,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单位“1”不同)分别是把谁看作单位“1”的?

3、完成第3题。

把什么看作单位“1”?

平均分成了几份?

三好学生有这样的几份?

4、完成第4题。

第5题。

分别是把什么看作“1”的?

第一个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

第二个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满意自己的学习表现吗?

板书

设计

分数的意义

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随堂

检测

内容

教学

探讨

反思

课题

第4单元认识分数

课时

安排

共需要10课时

为第2课时

教学

内容

页数:

教科书第38~39页,例2、例3、练一练,练习七第1~4题。

知识点: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能正确判断真分数于假分数,加深对分数认识的理解。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

准备

1.教师准备:

2.学生准备:

师生互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把“1”平均分成了()份,涂色部分表示(—)。

表示什么?

什么是分数单位?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2。

2、把1个圆看作“1”,怎样用涂色部分表示呢?

3、学生涂色。

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几分之几?

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

4个四分之一就是多少?

怎样涂色?

要表示5个四分之一,应该怎样涂色呢?

5个四分之一用分数怎样表示呢?

4、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5、出示例3。

你能用涂色部分表示下面的分数吗?

6、表示每个分数,分别要涂几个五分之一?

7、比较例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小组交流。

8、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真分数、假分数各有什么特点?

小组内互相说说。

9、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1题。

2、完成第2题。

有什么发现?

分母是8的假分数有多少个呢?

3、完成第3题、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又有哪些收获?

跟大家说说你的收获!

 

板书

设计

随堂

检测

内容

教学

探讨

反思

 

 

课题

第4单元认识分数

课时

安排

共需要10课时

为第3课时

教学

内容

页数:

教科书第39~40页,例4、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七第5~8题。

知识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

目标

1、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借助直观并联系分数的意义进行思考,培养思维能力,体会分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

准备

1.教师准备:

2.学生准备:

师生互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

涂色部分是(—),空白部分是(—)。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4。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讨论:

求黄彩带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想?

2、完成试一试。

讨论:

把谁看作单位“1”的?

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

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3、教学例5。

出示例5。

绿彩带长是红彩带的四分之五,绿彩带有多长?

试着画一画。

师问:

你是怎么想的?

“绿彩带长是红彩带的四分之五,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4、完成试一试。

“花彩带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是把谁看作单位“1”?

(红彩带)

“红彩带是花彩带的几分之几?

”是把谁看作单位“1”?

(花彩带)

5、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交流想法。

6、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认为解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确定是把谁看作单位“1”)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5题。

确定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完成第6题。

说说确定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3、完成第7题。

把什么看作“1”的?

平均分成几份?

梨的其中的几份一样多?

梨有几个?

借助图让学生说说想法。

4、完成第8题。

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

你怎样想的?

你还能提出用分数表示的问题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认为有收获的举手?

说说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吗?

 

板书

设计

随堂

检测

内容

教学

探讨

反思

 

 

课题

第4单元认识分数

课时

安排

共需要10课时

为第4课时

教学

内容

页数:

教科书第42~43页,练习七第9~14题、思考题。

知识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

目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