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60607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一.docx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一.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一.docx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一

肥城安庄历史名人

(一)

1、张志纯

张志纯(1220-1316)字布山,号天倪子,安驾庄镇张家安村(原泰安县)人。

元朝著名道人,有张炼师之称。

张志纯自幼聪慧,6岁能诵五经,12岁学道,精通道务。

元世祖忽必烈赐号“崇真保法大师”、“天倪”,授紫服。

元初王奕斐在赠张志纯的诗中赞誉其“赤松宗世远,岳地作神仙”。

1262年(元中统三年),张志纯被宣授为东岳提点监修官。

在建修南天门工程中,张志纯亲自构图设计,率石匠施工,于1264年(元中统五年)竣工。

门外西侧立有石碑一块,上刻元代杜仁杰撰“天门铭”,记述了南天门的建修经过。

张志纯喜爱诗词,为当时著名诗人。

他作的《泰山喜雨》、《桃花峪》等诗篇,讴歌了东岳泰山的秀丽风光。

其中《泰山喜雨》写道:

“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高卧今何在,东山似此山”。

张志纯和元代金文学家元好问交情甚厚,元好问曾以《送天倪子归布山》诗歌诵其归隐布山。

张志纯临终前,上书元朝皇帝,祈元皇帝修蒿里山阎王殿,元皇允准,发谕修建。

该工程未竣,张志纯于1316年(元延佑三年)升霞(逝世),时年96岁。

张志纯一生乐于给百姓排忧解难,深得百姓爱戴,其升霞后,张家安一带村庄的百姓,自愿解囊为其修庙、塑像,四季祀之。

其业绩至今传为佳话。

2、肖大亨

肖大亨,明嘉靖年间人(生卒年不详),谱名应文,字夏卿,号岳峰。

祖籍肥城市安驾庄镇南夏辉村(原属泰安县),幼年家贫,其父肖贤在泰安城内以卖豆腐为业,赖以糊口。

大亨随父在泰安城内居住。

年稍长,其父即送其入学塾,因其乳名叫“亨”,塾师给其取学名叫“大亨”。

肖大亨幼年聪颖过人,所学能过目成诵,且刻苦用功,成为众学子中之佼佼者,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他有常人所不及的胆识,虽是孩童年龄,又处于“有神论”年代,其敢只身入险境无所畏惧,经常一人夜宿古庙,与眦嘴獠牙的神像为伴,从不知“怕”为何事。

年稍长即学业有成,明嘉靖壬戌大比之季登进士第。

初授榆次县令。

他到任后能体恤民情,吏治清明,使榆次民安物阜,深得百姓拥戴。

明朝后期,边塞战乱频仍,胡人经常骚扰内地,侵入长城后,烧、杀、抢、掠无所不为。

边民苦不堪言,当时的明统治者亦束手无策。

肖在榆次政绩卓著传到宫廷后,即迁肖为户部郎中,谕肖移驻陕西花马池督饷监兵。

肖治军后,深悉外御胡敌,内安边民,固我疆士,以清北国,任务实属艰巨。

于是熟读兵策,精研吏治,并深入村野,了解地理,考察民情,20年间,边疆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朝廷知其有治军之才,又调其驻守宁夏,兼辖开府、宣府。

所守皆京师咽喉要害。

其所到皆调度得当,做到恩威并著。

因其一切调度中法,使戌卒不敢骄磺,边吏不敢恣纵,边境得以安宁,边军弱而复强,胡匪畏而潜踪。

朝廷闻奏后大旌其功,晋为兵部侍郎,寻转右都御吏,总督宣、大、山西三镇。

旋而又擢为兵部尚书。

召入京城后,又进少保兼太子太保,柱国、兵、刑两部尚书。

肖为政一贯主张“民为邦本,治国必先安民,为官至要是,详察民情,体恤百姓”。

当时,有些官吏夤缘奔走以期荣升。

不问百姓死活,虚报政绩,以邀上宠。

肖察知后,不论爵位高低、权势大小,敢与之抗争。

尤其可贵的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面对天子也敢犯颜直谏,求得曲直分明。

明万历年间,泰安州一带连年干旱,山区百姓皆缺吃少穿,遭受饥寒。

地方官吏的朝奏文中,却报“吾皇福荫,五谷丰登”。

肖闻报后,即微服亲访泰安州,了解实情。

回朝后,天子询问其察访情况。

他将一袍袖萝卜抖在金殿。

天子一看,一袍袖萝卜有数百根,大者精似手指,小者细如大针,又听过肖的实情禀报,立即降旨,严惩欺上官吏,并免除灾区官粮。

此事传到泰城山区后,百姓对肖感激不尽,后来泰城百姓,在泰安城西南30里山岭下,修无梁(免粮之意)殿,以示纪念。

肖大亨不仅忠于君国、体恤百姓,在家事母至孝,教子从严。

其任郎中驻花马池时,思母心切,上疏省亲,辞极剀切,朝廷恩准,允其回乡省亲。

其日夜兼程而归,距家五百里闻母讣,乃披跛不食。

徒步日奔百余里。

到家后居忧哀毁,骨立服阕,悲痛之情不堪言状。

葬母后复除边道。

其生有二子,在其严教下均学书有成,处世明达有为。

长子肖和中,进入仕途后,任后府都事,累进太朴寺少卿;次子肖协中,任上林苑监丞,后晋升为顺天府冶中,生平精文翰,著有《酝檀集》、《泰山小史》等著作。

“老骥状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己“。

是肖大亨的写照,万历末年,后金军入侵,肖大亨奉旨拒敌。

他虽职高位显,负运筹帷幄之任,掌督导指挥之权,但他出于反抗异族侵略的激愤,不顾个人年老体弱,疆场上身先士卒,勇猛冲杀,挥军杀退后金军。

在这次对后金军作战中,他身受重伤,班师回朝后,他要求回乡养伤。

天子准秦,加封他太子大傅衔,勅谕沿途地方官恭谨护送。

行到途中伤势转重,未及到家即溘然长逝,万历皇帝闻奏后,十分惋惜,发皇银为其建选坟茔墓地,以彰其忠义。

肖大亨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

生前著有《今古文钞》、《文章正宗》、《夷俗考》。

史称其“才高史卓,制法严禁,百姓敬仰,声名俱泰”。

3、刘宝符

刘宝符(1852——1935),字星,号悔菴,安驾庄镇安驾村人。

五岁丧父,由祖父抚养成人。

少年时体弱多病,祖父屡令其辍读,但其秉性好学,执意不肯。

由于其勤奋苦读,加之天资聪敏,成为诸学子中的佼佼者。

只因大比之年一连几届皆遇其母丧、祖丧,未得参加,致使未能捷登科甲,终以岁贡生止。

刘宝符天性耿直,不阿权贵,不慕名利,泰安县修县志时,聘其为编纂员,其学识之渊博,工作之勤恳,为全馆人员所称道。

但当时修志总裁赵尔巽每到馆视察时,众馆员如众星捧月般侍于周围,独不见刘宝符临近身边,更无恭维之意。

所以,志书修成后,编纂人员名单内不见列入刘宝符。

清末,安驾庄设有主簿官(系九品),主簿衙内,社会名流之名均悬于堂内。

刘宝符见个人名片亦在衙内,即托人取出,以示个人与官府无任何关系。

其子结婚时,当时任宣化府镇守使的谭庆林之父谭少舜送贺幢一帧。

刘宝符却说“与谭府素无往来,受之有愧“,婉辞拒之。

民国初年,泰安县聘其为劝学员,由于其性格刚正,痛恶当时时弊,不久即愤然离职,设塾教书授徒。

嗜书好学,酷爱碑贴,是刘宝符的特性,教书之暇,大部分时间,手不释卷或临摩碑贴,家中藏书颇多。

日军侵华时,埋于地下,大部霉烂。

下余部分,后来捐献给泰安县图书馆。

1955年,家中还存有200余册,尽是有关医学的图书,捐赠给安驾庄联营药房。

刘宝符由于苦练书法,书法精湛,尤擅狂草。

安驾庄一带坟茔墓碑,多系其书写。

刘宝符治学从严,教子有方。

其从教40余年,授徒众多。

民国初年,安驾庄一带,塾馆的塾师,多数是其高徒。

刘宝符授徒,不仅精于“授业”,还注重“传道”。

他看到当时社会尔虞我诈的弊风,他却书“学吃亏”三字悬于书室,教育学生不计较私利,要献身百姓。

同时,他看到当时百姓饱受疾病折磨,力督两子学医,立志救死扶伤,为百姓解除痉。

在其严督下,两子皆学医有成。

尤其三子成为山东名医,被山东省红十字会聘为理事,为山东的医药卫生事业历尽奔波之苦,足迹遍及山东各州县。

二子在家乡行医,救死扶伤,济世活人,深受乡里群众敬重。

刘宝符于1935年11月病逝,享年83岁,逝世后,在安驾庄村南,立有莱阳王增书写的道碑,上书“泰安刘学博悔先生行义碑”以示纪念。

4、葛延瑛

葛延瑛(1857-1928),字云庵,号云山主人,一号伽南,安驾庄镇东江村人,生于书香世家。

幼年就读私塾,天性聪敏,学习刻苦,在塾中列诸生之冠,在泰安府举行的童子试中,以府试第一补博士弟子。

其习四书五经必以身心伦常事引伸融会,以达贯通实用。

为文力避陈腐,不拾人牙慧。

制艺独推管韫山先生稿,故每岁科试皆名列前茅,凡三冠,曹某学使尤如尝爱,许为翰苑才,赠纨扇一柄,菚对一付,以示优遇。

1901年(光绪壬寅年),补行庚子、辛丑正倂科,中第54名举人。

葛延瑛中举后,于清宣统庚戊授盐大使职,未及分发到省,葛意以清末宦途黑暗,未奔竞攀缘,弃职不求,究因无意仕进也。

葛延瑛仕途不登,即归桑梓开办学馆,授业后昆,为家乡培育英才,以期家乡振兴。

葛延瑛从教,素以“业精于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铭,并以“传道为先”。

其常言“吾辈读书人,须以品行为本,文艺其末”。

生徒进见,常以“为天地惜物力,为子孙惜福分,为自身惜名誉”等语劝勉。

并以“宁人负我,我勿负人”二语自矢。

赏著八箴,以贻后辈。

并书之悬于室内为自格言。

汉阳周贞亮赞其八箴,曰:

“八箴直欲挽狂澜,三惜常教方寸安。

庭种得双珠树,不枉当年一片心。

葛延瑛从教数年,治校有方,声名大振。

泰安县令推荐,泰安、费县争相延聘,并以优厚待遇相许。

但他从不为薪俸多寡所动,一贯以事业为本,躬身执教。

“虚心好学,锲而不舍”是葛延瑛一生的概括。

在教暇公余,他对古代经、史,阳明二曲等学说,均进行过深入的探究。

尤其可贵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写日记40余年不间断。

葛延瑛还清研书法、绘画。

书法,先摹欧、赵,后习颜、柳,造诣颇高。

绘画,极得南田,石谷妙趣,乘兴挥毫,泼墨,均栩栩如生,片纸,只字人争宝贵之。

渠邱后学刘次赞曰:

更留八法与人看,满纸淋离迹未干。

不独书言堪世宝,墨池已有老蛟蟠。

葛延瑛孝敬亲长,友爱兄弟,善于训教子侄。

岁时节气,他由馆归家,事母晨昏无缺,琐事污秽皆躬亲趋理,不假他人,深得太夫人欢心。

太夫人春秋既高,群拟恭送屏匾以申祝忱,葛延续坚辞不允。

其母寿终后,他慧痛欲绝。

亲自泣血撰成哀联,所撰之联,字字沉痛,行行血。

其中一联云:

伤心未报报思痛到三更一志血泪,无计可求长生之术祝再犹是母儿。

葛延瑛教子着重晓之以理,导之以义,使子侄辈以益民报国为主身处世之本。

其子掌军后,常去信训教,信中言道:

“愿汝随军所至,对于商、民亲之、爱之,勿带一分官气。

对于行伍弟兄,亦用此言相劝诫”。

夫,今之军官趾高气扬,大有唯我唯尊,谁敢侮我之势。

吾为此惧。

汝时时自念,吾穷书生也,吾有百姓亦不愿受虐待。

遍读葛延瑛与子信,每信皆有教子注意,教育所统之军,公买公卖,莫伤百姓利益,严以纪律。

对军饷开支,帐目要公开,要剖除旧军恶习。

葛延瑛为表明个人心地,给子信中有这样一段:

“告汝,汝能使军人循循守法,不惟所至欢迎,并能间去后思,则吾心慰而吾门光矣”。

葛延瑛在任泰安县财政处长期间,家中异常拮据,正如他日记中所记“惟支产业收成太坏,十室九空。

余家年后亦吃,烧俱无,不免烦心”。

这时其次子正在求学,其子忖家中困窘不堪,供己求学实难。

背着其父,具呈泰安县署,恳请政府予以补助,葛延瑛闻后极为震怒。

立即向县长具函求勿批准,并给子写信,对子进行严历批评评。

信中一段云“公款他人可求,汝不可求,以吾管理财政处居嫌疑地也。

汝之具呈,试思官将如何办理?

不惟汝自讨没趣,吾将保以自容。

既是批准,在官一方谓之徇情面,在吾一方谓之会通融尔,后有接踵而来者,吾将何辞自解!

此中情形汝等或不知然,事前何不说明,断独行,吾之名誉几为汝败坏,可谓穷不起。

以后,只要汝好好用功,一切尚元定评之间,是非概之不论,则无论如何困难。

临时汝再设法。

此等公款,他人所乐得者即官批准吾亦不要也。

汝函已达县署不能挽回。

吾已函达县署求其勿扰,吾之名誉吾当自异。

汝以后做事再如此冒昧专擅,吾望绝矣!

既往难追,切宜猛醒,余言不及。

”葛延瑛关心诸侄辈无异所生,侄辈敬畏之过于乃父。

若不知伯与叔之非父而伯之叔之也。

葛延瑛待伯、兄诸弟友爱尤。

因家境日贫,生齿日繁,均葛延瑛供养,诸兄弟心实不忍,众议析居,各自谋生。

他极力劝慰未允。

此后,每归将所积薪金按房均分,从不以异居自私。

乡里目睹一家如此和谐,无不啧啧称慕,并争相效之,其一家成为一乡之楷模。

民国初创,共和期间,葛延瑛被选为山东省议会会员,任期3年。

起初,他为推翻帝制,诞生民主,建成共和国体而欢欣鼓舞。

他在任职期间,曾为“发扬民主,华夏振兴”而奔走呼号,为唤醒民众,兴我中华,到处讲演。

并为唤醒民众,自编讲演俚词,以浅显语言,押语调,以期深入民众心中,尽快觉悟。

其作俚词中,有这样语句:

“中国专制灵敏千年,陡然间,五色旗万里招展。

老百姓,这些年,气不敢喘,到如今,大张旗鼓有了参政权。

须知道,权利、义务本相连,千斤担,要人人努力向膀上安。

且莫说,国家事自有人负责,俺不管。

民本是主人翁,热心爱国乃爱咱。

你看那,外国称强权,八面侵占,看我作几上,虎视眈眈,争分一脔。

况从前,赔款借款,多多负欠。

政府里,即有力,一只手怎能遮半边天,劝大家醒一醒,莫鼾睡漏船……”.

尔后,葛延瑛看议会中争权夺势,出卖选票,贿赂选举等等弊端兹生,即投书监团,见报揭发。

但,议会作弊恶习己积重难返,非一人之力能挽,颓势己定。

其不愿同流合污,即拍案拂袖离开议会,回泰安筹建教育会,致力教育,为发展教育,培育英才,再造国魂,兴我中华献策出力。

葛延瑛一贯体恤百姓,不阿显贵。

其在泰城期间,目睹县知事冯汝骥盘剥百姓,搜刮刻虐。

随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有冯有强强硬靠山,向京、省告发,揭露冯之罪恶。

他的正义行动,得到了广大百姓以及泰城各界人士的支持,最后使冯下台。

尔后,葛延瑛又发现泰安县征粮处的贪吏们玩弄伎俩,榨取百姓钱粮,立即具呈报县予以告发。

葛延瑛在泰城反贪官污吏的向次举动和其凛然正气,大大震慑了泰城的不法之徒,从而抑制了邪恶,伸张了正义,为泰安县百姓出了气。

安驾庄北的曹家林村失了大火,焚毁房屋700余间。

百余户人家无处存身,吃、烧皆无,濒临绝境。

葛延瑛闻讯后,立即四处奔走,发动捐助,并散发募捐疏文,号召社会慨解义囊,以济急难,由于他的义举,使800余名灾民免成饿殍得以存生。

葛延瑛洁身奉公,从政廉明。

其自民国八年,任泰安县财政管理处处长,在任10余年,两袖甭风。

致使家道中落,穷而且困,而他对公益事业却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他任处长期间,修志书《泰安县志》,葺城垣(泰安到城),办赈济,建国书馆,加固汝河河堤,整修岱庙宫殿,倡导办学育人,保存泰山公产无不尽心致力,充分本现了他体恤人民之民切,图治山河之志坚。

葛延瑛致力公益事业,不仅促使当时民智的开发觉悟,同时对后来的人民革命也创造了条件。

如在《行实纪略》中所记“先生苦口提倡劝导风气渐开,士林仰之若泰山北斗,无论识与不识,皆呼之为云庵先生”。

在其倡导下,泰城兴学之风为之一盛,亦扩及到山乡僻壤。

距泰城百里的安驾庄两等学堂,即是在其倡导与关怀支持下兴办的。

这所学堂办起后,待续招生14年,培养了大批人才,这批人才不少后来成为民主革命和国家建设的骨干。

葛延瑛于1928年7月14日去巨,享年72岁。

纵观他的一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不仅致力公益事业为人民造福,功绩卓著,而其刚正耿直,高风亮节的磊落行止,也堪称后世楷模。

尤其他的忠于国,孝于亲,友爱史弟,和睦乡邻的美德,更是应当效法的。

葛延瑛辞世后,泰安县士农工商各界,为追念他的功绩,在泰安城西城墙和岱庙之碑刻石以纪之,使他的光明行止垂以千古,永昭未来。

桑梓百姓为旌其高洁,自愿捐资为其立了道碑。

当时国民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老先生在道碑上题写了“泰安葛云庵先生纪念碑”。

碑阴镌刻了葛延瑛《行实纪略》,竖于安驾庄镇东江庄村村南,永志纪念,为后世瞻仰。

5、梁守乾

梁守乾(1868-1936),号华锋,安驾庄镇安驾庄村。

自幼聪颖好学,熟读五经四书,对《易经》更有深入的研究,学识渊博,原来有志仕进,后因家庭变故,改变了初衷。

梁守乾成年以后,娶妻雷氏,后不幸得病,因医治无效而夭折。

续弦张氏亦因病医而无效,弃世而去。

梁守乾面对两次丧妻之痛,他百感交集,决心弃文就医,救死扶伤。

遂发愤攻读中国古代医学专著,及一些名医的医宁。

由于他潜心研医,很快掌握了中医学术精髓,对中医诊病时的“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尤其对四诊中的脉诊(即切诊),更是深得其中的奥妙。

梁守乾曾到北京学习外地治病经验,与皇宫家庙主持交好,并经常交流学习《易经》的心得和中医方面的经验。

回家时,主持赠送《祝由科》一书,带回家后,在大龙埠山上的庙中精心研习,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获得了很大教益。

清光绪18年,正式开业行医,堂号“致中和”。

由于梁守乾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又能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并有治病救人的高尚医德,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诊病处方对患者都高度负责,因此治病能切中病根,药到病除。

在泰安、长清、东平、兖州等地享有很高的声誉。

梁守乾不但精通内、外、妇、儿、针炙等科,对骨科也颇有研究,膏、丹、丸、散样样会做,不但治愈了不计其数的一般病人,并且使不少疑难症患者也得康复。

清光绪二十二年,安驾庄村梁守常患肺痈。

梁守乾有针对性的处方调治,让脓从口中流出来。

治愈后,不久梁守常又生了肺痈,经梁守乾施治,让肠脓从大便排出,终于恢复健康。

安驾庄镇后寨子村一孟姓农民后脑勺子上被石麦刮下茶碗口大的一块,鲜血外流,伤势严重。

让梁守乾诊治。

他用活螃蟹捣烂,加入消炎、活血、生肌的中药面,进行施治,不长时间,伤口竟然愈合。

梁守乾行医一生,造福人民,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受到广大群众称颂,不幸于1936年逝世,享年68岁。

6、肖思让

肖思让(1926-1993),肥城市安驾庄镇肖家店村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1945年3月入伍,194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战士、司务长、会计、股长、科长、处长、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和第一指挥部后勤部副部长等职。

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荣誉章。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肖思让同志参加过许多战役和战斗,多次荣立战功。

在抗日战争中,他参加了泰西县夏张战斗,禹城讨李(李连祥、李朝生)战役。

在解放战争中,他参加了泰西地区东进战役,杜庄战斗,张风集战斗,解放济南战役中的金乡、鱼山阻击战,淮海战役中的后柳园战斗,以及渡江解放大西南等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虽患病,但仍积极请求并参加了战斗。

他作战勇敢,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忠于职守,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

建国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肖思让同志长期担任财务和后勤领导工作,积极投身祖国铁路建设。

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克勤克俭,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一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任劳任怨,勇于承担艰苦任务。

为了建设成昆铁路,他常年坚守在偏远困难的地区工作。

而后又不顾身患疾病,奔卦新疆、青海高原地区长期工作,为此他与家人分离十六年,而毫无怨言,始终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克服个人和家庭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祖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一位深受领导和同志们信赖的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干部。

肖思让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3年11月5日22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