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古诗练习题及答案.docx
《初二上册古诗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上册古诗练习题及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上册古诗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上册古诗练习题及答案
――――一、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完成1—6。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
‘何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
’王曰:
‘何坐?
’曰:
‘坐盗’’。
”号――晏子至。
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学――――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圣人非所与熙.也齐人固.善盗乎――吾欲辱之,何以.也?
晏子避席..对曰――酒酣.左右对.
曰――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名――姓――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答:
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线线答:
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味道是――不同的。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
――级――答:
预先安排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班封题从而戏弄晏子。
――4、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指出晏子外交语言的特点。
――――答:
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
――理。
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密答完成21—22。
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6—7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面;食不给,――――啖③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及至被谗④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级――食不重肉,妻子衣食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年――①昏怠:
昏沉困倦。
②辄:
往往,每每。
③啖:
吃。
④谗:
说人坏话。
――――5、你认为上文表现了范仲淹哪些高尚的品质?
――答:
范仲淹读书发愤、勤勉;以国家大事为己任,有远大的抱负;生活节俭;忧国忧民。
――6、读了上文后,试写出和“天下为己任”意义相近的一句名言。
――答: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阅读《人琴俱亡》,回答下列问题。
7-11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
“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子敬!
子敬!
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校――病笃.索舆..都不.哭掷.地学――人琴俱.
亡――文中表示死亡的字词有――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复习题第1页
8.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子猷问左右:
“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译:
子猷问服侍他的人:
“为什么没有子敬的消息?
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说话时一点也不悲伤。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已不调。
译:
子敬平时喜欢弹琴,子猷于是一直走进灵堂,坐在灵床上,取来子敬的琴弹奏,琴声已经不协调了。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
失声痛哭很久,几乎要晕过去,一个多月后也死了。
9.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
并做简单说明。
2分
答:
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说明子敬虽不愿子猷知道他的死而更悲伤,但子猷却能感到子敬已死,表明兄弟情深。
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表明子猷因为子敬之死而悲痛,加之病痛,随子敬而去。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子猷希望为子敬弹奏琴曲,作为送别,表明兄弟情深。
10.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
分
答:
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
哭是难以忍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
11.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2分
答:
作者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里是表现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其实是子猷的生存之心已死。
三、阅读《小石潭记》,回答文后问题。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潭西南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消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及记之而去。
12.用课文原句在横线处填空。
13.解释文中加点字意思。
许:
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来去:
离开14.按要求符号画出限定句子。
用“~~~”画出第①段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用“”标出描写少游鱼动态的句子。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大意。
答:
因为小石潭周围的环境过于冷清
16.选文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并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及被贬后凄苦心情的句了是:
凄神寒骨消怆幽邃。
四、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和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19~23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复习题第2页
何夜无月?
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
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日: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
今浙江绍兴。
②皎然:
洁白的样子。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
戴逵,字安道。
⑤剡:
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
拜访、访问。
⑦经宿:
一整夜。
⑧造门:
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念.无与为乐者想,思考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18、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的意思。
答: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19、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
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
答:
明月几时有,?
?
;月有阴晴圆缺,?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千里共婵娟。
0、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
答:
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段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
法。
段描写的粗略些。
段中我从四望皎然猜测是描写月光的。
没有去查资料考证,请谅解。
)21、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
同点?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泥.于掌故是以..必得躬历山川未尝.横索一钱事可举.也亲劳胼胝..势.有曲直潴.有浅深不得其情.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答:
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4、请从本文中概括出两个成语答:
好逸恶劳、见利忘义。
八年级上学期古诗复习题
毛泽东《七律长征》鉴赏
读《七律长征》,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复习题第3页
1.按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空。
2.解释。
磅礴:
气势雄伟的样子。
三军:
指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
3.诗中哪些词语与“只等闲”相照应?
答:
腾细浪走泥丸
4.诗中写到哪些史实来表现红军长征“难”?
答:
过“五岭”、“乌蒙”,渡“金沙江”、“大渡河”,爬雪山。
.加点的词语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答:
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6.毛泽东在这首诗中写到雪,他还有哪些写雪的诗句?
请你写出一句。
答:
如“梅花喜欢漫天雪”“飞雪迎春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
杜甫《春望》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木到花鸟。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
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杜牧《泊秦淮》鉴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特点是朦胧,冷寂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
答:
诗的首句写了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4.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鉴赏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复习题第4页
――――――――――――――――――――――――――――――――――――――――――――答密――――――――题封――――――――线线――――――――――――――――――――――――――――――――――――――――――――
――――1.这首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借此抒发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号――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
学――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有肺腑。
――3.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
――――文天祥《过零丁洋》鉴赏
名――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姓――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线线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答: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级――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如: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班封题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3.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第第二联联。
――4.“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密答5.律诗中的第二联又称颔联、第三联又称颈联联。
律诗对这两联在形式方面的特殊要求是:
对仗。
――6.“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7.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级――答: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年――8.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鉴赏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校――学――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复习题第5页
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
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
龚自珍《已亥杂诗》鉴赏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人在前两句中用白日斜、天涯两个词烘托出无限离愁,流露出天高地远的苍茫迷惘之感。
.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思为国为民效力,他图的是什么?
答:
寄托了为培育人才以及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
4.这首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
答:
诗人辞官离京,心情十分郁闷。
但他并不认为自己从此就一无用处,而是想
做些对社会有益的工作。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
5.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
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6.请你说说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答: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
“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
7.从三、四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一个人要有献身精神,要有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杜甫《望岳》鉴赏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⒈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答: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言无二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复习题第6页
3.下面是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答:
雄伟高大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5.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
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答:
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王安石《登飞来峰》鉴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7.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答:
1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2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3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鉴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复习题第7页
3.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答:
阻碍变法的保守势力,比喻谗佞小人或消极事物。
4.诗的作者王安石,宋文学家,为了富国强民缓和阶级矛盾,曾积极推行变法,
遭到保守派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
5.诗的三、四句,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
6.诗的一、二句,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飞来峰山势雄伟,应天塔直耸云霄的特点。
.“浮云的意思是漂泊的白云,在诗中指阻碍变法的保守势力,比喻谗佞小人或消极事物,最高层隐含的意思是自己身居相位,位高权重,比喻自己站在时代前沿,高瞻远瞩。
李贺《雁门太守行》鉴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表达了什么意思?
这句诗好在什么地方?
答: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诗表达了敌军压境、形势极为严峻;这句诗好在把敌军压向边诚比喻成黑云压城,极为形象传神。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从夜军营号角和战士流血两个角度,用了“角声满天”、“燕脂”、“凝夜紫”等词语来描写战斗的激
烈,突出了战斗的激烈。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抒发了作者队出征将士浴血奋战,抗击外来侵略的赞颂之情。
夏完淳《别云间》赏析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八年级语文古诗文复习题第8页
密――――封――――线――――――――――――――――――――――答――――题――――线――――――――――――――――――――――
――――1.对下列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过零丁洋别云间
――文天祥夏完淳――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号――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下洋里叹零丁。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A.《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全诗押的是ing韵;《别云间》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四联――八句,押的是an韵。
――――B.《过》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而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了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
――C.《别》诗中“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联点明自己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