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地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含单元测试和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9919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86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三地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含单元测试和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最新高三地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含单元测试和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最新高三地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含单元测试和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最新高三地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含单元测试和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最新高三地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含单元测试和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三地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含单元测试和高.docx

《最新高三地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含单元测试和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三地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含单元测试和高.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三地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含单元测试和高.docx

最新高三地理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含单元测试和高

第二单元大气

【考点解读】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了解大气的组成及主要成分的作用;理解大气垂直分层中各层特点、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和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掌握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深刻理解季风成因与特点;认识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3、天气、气候与人类:

对照理解锋面、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天气特点及成因;认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成因及分布;能清楚地认识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聚焦高考】

试卷搜索

考点分布

题型分值

试题特点及趋势预测

2004

江苏

锋面天气模式图

选择题组、6分

大气对地理环境影响重大,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是历年高考的主题;命题将继续关注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大气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逆温、沙尘暴、厄尔尼诺现象以及局部地区的天气异常变化等,将更注重联系日常生活,更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和时代性;通过地理事象关联图表、气温气压和降水等值线图、文字信息等材料的判读,考查分析比较、理论联系实际、解释和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考生的环境意识。

广东

气候类型

选择题组、8分

全国文综

大气分层、气温递减率

选择题组、12分

天津

气候差异

综合题、20分

2003

江苏

常见的天气系统

地中海气候、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选择题组、4分

综合题、18分

江苏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综合题、20分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知识网络】: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干洁空气:

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

CO2:

O3:

,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组成水汽

固体杂质是的必要条件

大气的高层大气:

层反射无线电短波

平流层:

有吸收太阳紫外线,人类生存环境的屏障

垂直分层向上温度、空气运动,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向上温度、空气运动显著、天气

【重要图释】

图2.1“大气的垂直分层”该图把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三层:

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阅读本图,要以坐标为基础,以气温垂直变化曲线为重点,首先观察图中每层大气的高度范围及其与气温变化特点的对应关系,然后分析思考影响各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不难得出这是不同大气成分对地面辐射与太阳辐射的选择吸收造成的;而大气的运动与大气气温垂直变化密切相关。

【知识建构】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学习策略:

通过列表对比来认识地球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搜集有关资料认识人类活动引起的CO2增加或臭氧减少可能产生的后果。

导学程序:

1、大气的各组成成员有何重要作用?

2、人类的哪些活动能够引起大气成分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原理透视:

1、大气的各组成成员作用:

(见表2-1)

表2-1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成分

含量

作用

干洁

空气

氮(N2)

约占78%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O2)

约占21%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CO2)

很少

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O3)

很少

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水汽

很少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也能吸收地面辐射,起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

很少

作为凝结核,促成水汽凝结

2、大气的组成中的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等成分不仅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而且对人类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有重大作用;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对大气成分产生影响,改善或者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如:

燃烧矿物燃料→CO2增加→“温室效应”;制冷工业发展→氟氯烃含量增加→破坏O3层,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

二、大气的垂直分布

学习策略:

仔细观察图2.1,运用比较法掌握每层大气的高度范围及其气温变化特点,运用综合分析法解释各层大气垂直变化的原因,增强图文互换和知识迁移能力。

导学程序:

各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如何变化?

这将引起大气如何运动?

天气如何变化?

原理透视:

气温的垂直分布是划分大气各层的主要依据,也是各层大气最基本的特征,并由此产生各层大气的运动状况的差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阅读、分析课本图2.1“气温垂直变化图”,发现:

近地面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气对流运动→根据运动特点及其水汽和固体杂质密集分布,说明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以此说明与人类的关系密切;随着高度的增加,是否气温始终递减→由此分析平流层大气气温分布与对流层的不同,原因是由于O3层存在,吸收大量紫外线致使大气增温,并对人类生存起到天然屏障作用→由气温分布特点分析大气运动状况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好。

 

关于高层大气的知识,可借此方法分析,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经典例题】

例1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

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

上空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

图2-1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图2—1回答:

1、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2、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第一小题须知对流层气温的垂直降低率是高度每增加1000米,气温下降6℃。

中的地面气温是20℃左右,3000米处的气温约-15℃,理论值应是2℃,可见3000米处的气温垂直降低率要比理论值高得多(即高度每增加1000米,气温下降的幅度大于6℃)。

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其他高度范围的气温降低率即可。

第二小题根据题干的提示,只要四图中5000米处的实际气温不低于理论气温,飞机的飞行就比较平稳。

通过画图计算,

图5000米处的气温都比理论值低,

图5000米处的气温与理论温度相近。

答案:

(1)B

(2)D

例2读图2-2,近地面空气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

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当TS≥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

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若T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要上升到℃以上,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为时。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择在时之后。

解析:

对流层大气中,一般情况下温度随高度的升高是降低的。

但也经常在某些层次出现气温不随高度变化或随高度的升高反而增高的现象。

气象上称为等温层、逆温层。

从热力学的角度看,大气层结是稳定的,如果它们出现在某一高度上,则又会阻碍下方垂直运动的发展,使空气处于稳定状态,工厂里烟煤燃烧排放的烟尘、汽车尾气和地面上扬起的尘埃等有害气体聚集在空中不易向上扩散和稀释,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有逆温存在时空气质量差,晨炼的朋友要特别注意避开这段时间,以免不清洁的污染物吸体内,没有达到锻炼的目的,反而影响身体健康。

本题主要考查了逆温现象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答案:

(1)108

(2)10

【高考备考训练】

一、选择题(第1-6题为单项选择题,第7-10题为双项选择题)

1、关于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纬度地区高度最高B、几乎全部的大气质量都集中在此  

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D、大气平稳,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在大气成分中,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又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  A、氮B、臭氧C、二氧化碳D、氧

3、有关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②中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最大;③极光、流星多出现在这一层;④其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⑤上部热、下部冷,空气对流旺盛。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  D、①⑤

4、图2—3为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在甲、乙、丙、丁四幅图中最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是()

A.甲B.乙C.丙D.丁

某人1月初乘夜班飞机由北京飞往兰州,接近目的地时,机上乘务员报告,机舱外气温-46℃(已知地面温度:

北京-8℃;兰州-12℃),据此回答5-6题。

5、此时飞机的飞行高度为()

A.5000米B.7000米C.9000米D.11000米

6、此时飞机正飞行在()

A.对流层底部B.对流层中上部

C.平流层D.高层大气

7、大气对流层的特点有()  A、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CB、由于上冷下热,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C、由于上热下冷,空气对流运动显著D、水汽和杂质最集中,天气复杂多变

8、有关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很多B、四分之三都集中在对流层

C、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D、固体杂质可作为水汽的凝结核

9、下列城市与对流层高度的连线,正确的是()

A、新加坡、吉隆坡——17—18千米B、北京、南京——17—18千米

C、长春、沈阳——10—12千米D、东京、纽约——8—9千米

10、飞机适宜在离地面30千米以上的空中飞行,这是因为()

A、在暖层中,温度适宜B、空气上热下冷,不易形成对流现象,气流稳定

C、空气含水汽少,能见度好D、在高空对流层,利于改变航向

二、综合题

11、读图2-4“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

⑵A层是层,B层是层,C层是。

⑶A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因为。

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因为。

⑷对流运动强烈的是层,有利于飞机飞行的是层,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影响的是层。

⑸某波音飞机起飞时,机场风雨交加,飞机起飞后,迅速做爬升运动,这是为什么?

12、“神舟五号”飞船在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任务后,于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准确降落,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实验获得圆满成功。

⑴飞船降落依次穿过大气各层次的名称:

、、。

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层次是,大气的运动方式以运动为主。

⑶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层次是,那是因为

⑷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臭氧层位于。

2.2大气的热力状况

【知识网络】吸收作用水汽、CO2:

吸收

(选择性)O3:

吸收

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

作用散射作用:

波长较短的易被散射

大气的热力状况对地面的作用:

大气强烈吸收辐射,大气通过

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全球热量平衡:

多年平均状况:

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

【重要图释】

图2.6“大气的温室效应”长波辐射是地面和大气交换热量的重要方式。

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它主要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热,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和直接的热量来源。

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长波辐射。

低层空气吸收了地面辐射以后,又以长波辐射的方式散失热量,地面辐射的方向是向上的,大气辐射的方向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

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所以叫做大气逆辐射,它使地面辐射所损失的热量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知识建构】

一、大气的削弱作用

学习策略:

了解太阳辐射能量随辐射波长的分布,回顾地球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联系日常生活中经验,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主要方式及其结果。

导学程序: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产生的结果是什么?

原理透视:

假如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定为百分之百的话,那么最后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却不到大气上界时一半(47%),另外53%的太阳辐射到哪儿去了?

原来透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散射的作用,从而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见表2-2)。

表2-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削弱比重

作用形式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波长范围

作用的特征

实例

19%

吸收

水汽、二氧化碳,臭氧

红外线紫外线

选择性

大城市上空或出现沙暴天气时,它们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才比较明显。

34%

反射

尘埃、水滴、云层

各种波长被反射

无选择性

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不高。

散射

质点是空气分子

蓝紫光

有选择性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47%

太阳高度大小

+

太阳高度越大地区,穿过大气层的路程越短

被大气削弱得就越少,最后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多。

总结:

太阳辐射被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而可见光的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这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而增温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为什么阴天时或大气尘埃烟雾较多时,见不到太阳直接照射的光,所见到的天空是灰白色?

(散射)

2、为什么在日出之前天就亮了,在树荫下,在房间里,凡是太阳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仍是明亮的?

(散射)

3、为什么在月球上白天太阳只是一个明亮的圆盘,而四周背景却是黑暗的?

(没有大气的散射作用)

4、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如此之大?

(没有大气层的削弱和保温作用)

5、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

(正午太阳高度大,穿过路程短,仅蓝色光被散射)早晚呈红色?

(早晚阳光斜射,穿过大气路程长,各色光皆被散射,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投射到地面)

二、大气的保温作用

学习策略:

认真阅读课本图2.6,借助生活中温室大棚等的保温原理理解温室效应。

导学程序:

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怎样产生的?

温室效应有何重要作用?

原理透视:

学习大气的保温作用可分两步理解:

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并保存热量: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

⑵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

低层空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在增温的同时也在向外以大气辐射的形式散失热量。

大气辐射中投向地面的部分即大气逆辐射,它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一部分热量,起到了保温作用。

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正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多云的夜晚气温高于晴天夜晚的原因?

2、为什么有浓云的夜晚不易凝结霜或露?

3、初春的早晨,为什么农民在田埂上放烟雾驱赶昨夜的寒气流?

4、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三、全球的热量平衡

导学程序:

全球平均气温比较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近年全球变暖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原理透视: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是大气热力作用的两个方面的表现,实际上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后在地面与大气之间,通过一系列的能量转换过程维持着全球的热量平衡,使全球平均气温比较稳定,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经典例题】

例1

读图2-5,回答下列问题。

⑴A、B两条曲线中,表示晴天的气温曲线是。

⑵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这是因为。

⑶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这是因为。

⑷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秋、冬季节晴天的夜里?

解析:

白天阴天,云层的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温度低。

夜晚阴天,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温度高。

答案:

(1)B

(2)低云层的反射作用强(3)高大气逆辐射增强(4)昼夜温差大

例2读图2-6,回答:

(1)在图示各项内容中,由于、(填写代表的序号)的存在,使大气具有“温室效应”(保温效应)。

(2)请阐述地质历史上大气“温室效应”在地表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3)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指出降低“温室效应”的措施是:

解析: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是目前人类面临的较为严重的大气环境问题。

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各种辐射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导致全球温室效应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温室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大气吸收了大量的地面长波辐射,使能量很难逃出地球大气,然后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再返还给地面,从而导致地面能量损失得较少,对应图中的②③两字母。

正是由于温室效应的存在,导致地球上的气温变化幅度变小,这也是地球上能有生命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温室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导致的,对此可采取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进而增强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另外可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答案:

(1)②③

(2)吸收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升温;减少热量向宇宙散失,逆辐射使近地面气温变化幅度减小;保温,使地球表面较为温暖或若无此效应则地表较寒冷,这也是地球上能有生命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3)增加绿色植物、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等

【高考备考训练】

一、选择题(第1-6题为单项选择题,第7-10题为双项选择题)

1、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前后排列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削弱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削弱->大气辐射->地面吸收

      C、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吸收

   2、下列地球现象及形成原因,按内在联系正确的概念是:

()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是明亮的---大气的散射作用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大气的散射作用

C.早春和晚秋阴天的晚上不会有霜冻---大气逆辐射弱的作用

D.城市上空的雾和低云比郊区多---空气中的水汽较多

3、下面有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4-0.76微米之间

B.物体的温度愈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愈长。

C.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

D.地面辐射达到最强时,大气温度达到最高值。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

A.大气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B.近地面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D.大气散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春天孩儿面,一日三朝变”。

请参阅2004年3月1日至17日上海地区气温曲线图,回答5-7题。

5、图2-7中最低气温出现的日期是17天中的

A.7日B.10日

C.12日D.17日

6、下列4天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一天是

A.3日B.6日

C.11日D.16日

7、造成初春气温骤变的原因,除冷暖气流的影响外,云对气温高低也有一定的影响。

以下关于云对气温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A.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造成地面气温不太高

B.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造成地面气温升得更高

C.夜晚多云,云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高

D.夜晚多云,云将地面热量传到太空中,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更低

8、关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很强。

B.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冷一些

C.大气辐射是短波辐射D.大气逆辐射可以使许多热量返回地面

9、有关塔里木盆地的气温日较差大的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白天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散射了太阳辐射

B.白天云层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地面增温快。

C.夜晚地面温度被空气中二氧化碳和尘埃大量吸收了

D.夜晚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少,地面降温快。

10、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

A、气温日变化幅度大B、夜晚气温较阴天稍高

C、白天大气反射作用加强D、白天天空呈蔚蓝色

二、综合题

11、读图2-8“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图”回答问题:

(1)图中A表示,属于(长、短波)辐射。

D表示

(长、短波)辐射。

其除极少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其余绝大部分都被对流层大气中的和等吸收,使大气增温,所以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图中B表示作用,其强弱与有关。

受其影响强烈时,白天气温(高、低)一些。

(3)E表示作用,受其影响很小的太阳辐射是,说明E作用具有

特点。

(4)C表示,其方向与D相反,又把热量还给地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D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了。

天空有云,C将更(强、弱),所以夜晚时

气温(高、低)一些。

12、全球水告急!

据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生活在缺水状态中。

淡水缺乏如此急迫,向海洋夺取淡水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某中学一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个太阳能蒸发海水淡化的方案(见图2-9),请你说明其设计原理。

 

2.3大气的运动

【知识网络】

根本原因:

垂直运动:

产生气压差异

大热力环流水平运动:

形成的原动力

气运

的动高空风:

受力和力,风

运形向与等压线。

动式风(水平运动)近地风:

受力、力和力

作用,风向与等压线。

实际风:

低压(N)按时针旋转辐合,

高压(N)按时针旋转辐散。

【重要图释】

1、图2.11“在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仔细阅读该图,借助物理学知识可知:

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而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于风向并始终偏向右边(北半球)。

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在不断变化;风向的变化使得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夹角发生变化,导致合力变化,使风向不断发生变化、调整;只有当二力达到平衡时,风向才稳定,即与等压线平行。

所以,在此二力作用下的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2、图2.12“北半球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近地面的风还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在“三力”作用下,风向尚未与等压线平行时“三力”已平衡。

故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知识建构】

一、热力环流

学习策略:

课前或课后开展实验,如烧一锅开水,注意观察锅中间和锅边水的运动方向,或在室外点燃一小堆纸,注意观察烟气显示出的空间流动路线,借以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导学程序:

热力环流是怎么形成的?

为什么要将污染严重的企业和卫星城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

原理透视:

由于各纬度获得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从而引起大气运动。

由于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过程:

近地面空气受热引起气流上升运动,近地面空气冷却引起气流下沉运动。

空气上升使高空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空气下沉使高空气压降低,等压面向下凹陷。

高空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导致近地面气流上升处气压下降,等压面向下凹陷,近地面气流下沉处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

近地面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强调:

高压、低压是同一水平面比原来受热均匀时的增加或减小,而在垂直方向上地面气压始终高于高空气压。

在城市和郊区之间也存在热力环流,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因此城市规划时,污染严重的工厂和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外,避免加重污染或相互污染,在热力环流范围内的郊区应有绿化带。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策略:

理解气压梯度力等力的方向和等压线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