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筑.docx
《纪录片《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录片《筑.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纪录片《筑
纪录片《筑•融》的城市文化表达
摘要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其背后更多的是城市美学和城市文化的构建。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其文化内涵逐渐成为其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其蓬勃发展的根基所在,成为一座城市的内在灵魂与外在形象特色的总和。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也是引导城市未来走向的精神标杆。
影视作为文化传播和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也逐渐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表达手段。
近年来城市纪录片越来越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也为分析和研究城市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就以自己创作的大连城市纪录片《筑•融》为例,突出城市化过程中大连城市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展现大连的历史文化变迁和差异化崛起之路,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补充意义。
第一部分是城市文化在纪录片中的内容构成,其中从城市时空塑造、城市文化探源、城市形象传播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第二部分是针对纪录片《筑•融》中展现的大连城市文化的视觉呈现进行分析,主要从城市空间的符号化表达、叙事视角的多元化补充、画面构图的奇观化展示、蒙太奇的意象化运用、音乐音响的本土化表达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三部分是针对纪录片《筑•融》中的城市文化意蕴进行研究,主要是从浪漫而诗意的美学品格、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场所精神、兼容并包的意象系统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第四部分对纪录片在拍摄中的经验进行总结。
最后部分是结语,对全文内涵进行总结。
关键词:
纪录片;城市;筑•融;城市文化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引言4
一、城市文化在纪录片《筑•融》中的内容构成5
(一)城市纪录片与城市文化5
(二)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发展6
(三)《筑•融》中的建筑为载体的城市文化呈现7
二、纪录片《筑•融》中大连的城市文化的视觉呈现9
(一)城市空间的符号化表达9
(二)画面构图的奇观化展示11
(三)蒙太奇的意象化运用13
(四)音乐音响的本土化表达13
三、纪录片《筑•融》中的城市文化意蕴表达15
(一)浪漫而诗意的美学品格15
(二)古今熔铸的场所精神16
(三)兼容并包的意象系统18
四、纪录片《筑•融》的不足19
五、结语20
参考文献21
附录一、作品阐释23
附录二、编导阐述24
附录三、纪录片《筑•融》完成稿本25
致谢35
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不同的城市经由长时间的发展,由于其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政治背景的不同,形成独特的城市形态和特征,其城市文化也有所不同。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城市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重视将城市发展成为物质与精神共举的美好家园,城市文化越来越成为一座城市自信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强大的内在力量。
城市不是简单的建筑累积,也不是水泥的森林,城市发展的背后更多的是城市美学和城市文化的构建。
而建筑正是城市文化研究的最好切口。
伴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崛起,以及影像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有关于城市的纪录片越来越多。
通过纪录片,城市一方面构建起了一套独特的城市标志性视觉体系和品牌形象,将城市文化发扬光大,广为人知;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城市的竞争软实力的发展壮大,特别是对于大连这样沿海发达城市来说,其经济水平已经趋于稳定繁荣,要想在地域性的差距越来越小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然要加大对于城市文化的传播和开掘,这也与大连的本身的旅游城市的定位相联系。
一提起大连这座城市,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浪漫之都”。
经历了百年沉淀的大连,却依旧年轻充满活力,它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百年文化名城,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太多兴衰和变迁。
岁月给这座城市的建筑上刻下风霜的印迹,也赋予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是这座城市的沉淀,也是这座城市的宝藏。
本文以大连为个例进行研究,针对本人拍摄的纪录片《筑融》为切入点,突出城市化过程中大连城市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展现大连的历史文化变迁和差异化崛起之路。
在纪录片《筑•融》中,就将镜头聚焦于历史内外的大连的新旧城市建筑。
这些建筑或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沉淀下来,至今仍然没有被城市所淘汰,反而成为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凝结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像一位无声的讲述者,用自己饱经风霜的姿态演绎着城市的故事,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印记;或作为新时代建筑艺术的代表,充分展示了新时代的时代气息和艺术追求。
而这种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表现了大连所特有的包容性,也是大连这座城市所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纪录片正是用真实的镜头,通过展现大连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以最具有表现力的文化形式,展示出大连的过去与现在,形成鲜明的对比,将现代城市文化的理念、结构相融合,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引发人们的思考,以此来重估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城市文化在纪录片《筑•融》中的内容构成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文化内涵逐渐成为其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其屹立不倒的根基所在,成为一座城市的内在灵魂与外在形象特色的总和。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也是引导的城市未来走向的精神标杆。
而随着视听语言艺术的不断发展,作为文化传播和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城市纪录片也逐渐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表达手段。
(一)城市纪录片与城市文化
所谓城市纪录片,指的是“以城市为主要记录和表达对象的纪录片。
”城市纪录片不同于城市宣传片,其更侧重于从事实的角度出发,以更加贴近事物的本来面貌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城市纪录片以特色的内容、本土的风貌、人文的精神体现出真实视角与电视鲜明的美学特征。
城市纪录片以真实的视角,艺术化地呈现城市品牌的内涵和灵魂。
它对城市品牌传播起着形象的、深度的、令人过目不忘的名片效果。
随着纪录片真实美学观念的演变,以及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等哲学思想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新虚构主义”的纪录片出现,纪录片逐渐开始强调个人的体验和主观阐释,第一人称叙事、个体主观情感体验、推测和判断在纪录片中频频出现。
在许多城市纪录片中,越来越重视对于城市文化的表意和表达。
城市纪录片的创作超越单纯的表层真实,而从文化层面入手,将对真实的认识提到另一个更加丰富的层面,为了达到本质真实而不惜在形式上进行所谓的“虚构”。
这种理念直接向纪录片的真实冲击,要求直抵要害,摒弃形式主义的藩篱,直接从核心事件出发,在事实真实的前提下,用视听语言的手段为创作者传情达意,成为创作者进行现实表达的工具,体现出作者对于社会、历史、人类的独立思想和思考,以一种或隐或显的方式表达着创作者对于某一事实核心的解读,打破表现之下的偏见,展现更为本真的“真实”。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不同的城市经由长时间的发展,由于其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政治背景的不同,形成独特的城市形态和特征,其城市文化也有所不同。
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政治、经济与城市精神的反映。
城市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一个城市各种动态因素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并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城市文化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
“它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质、社会秩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
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后迎来的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市品牌化的过程。
”城市文化具有集聚性、辐射性、开放性、兼容性和世俗化特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城市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重视将城市发展成为物质与精神共举的美好家园,城市文化越来越成为一座城市自信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强大内在力量。
(二)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发展
城市文化不是无根浮萍,它是根植入整个城市历史之中的,而其外显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城市建筑来进行表达的。
建筑当之无愧是最方便、最显著也是最有效的素材。
在城市建筑成型的过程中,也就实现了城市化,并通过一座座钢筋水泥建筑,营造出城市独特的空间感。
这其中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上的冲突,还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矛盾和冲突。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内在历史文化的沉淀,这就是其内在的灵魂,也是大众对它的认知。
例如“六朝古都”南京的人文历史就是其灵魂内核,积淀深厚、磅礴大气、兼容并包是其城市文化特征之一;而北京的文化核心则是紫禁城,这座四方城影响了北京的人文风向,影响了北京的城市布局,也深深的影响了北京人的性格和价值取向。
无论时代怎样更迭,历史怎样变换,建筑始终是整个城市的骨骼构成,它支撑起了整个城市的运转和变换。
特别是有些城市的建筑,因为其历史文化的特殊性而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的痕迹,也就往往成为纪录片的首选表现对象。
在城市建筑的塑造过程中,城市建筑勾出了城市的文化空间,也逐渐凝结了城市的气质与精神特征。
在急速的城市空间扩展的进程中,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被撕裂开来,在地理学意义上首先就表现为建筑的重构。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城市纪录片都倾向于从建筑和城市规划入手,对城市文化进行解读。
正是这些建筑把城市分割成了不同的空间区域,在不同的区域中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人际关系,这就使得城市建筑更加具有社会学和文化学的意味。
(三)《筑•融》中的建筑为载体的城市文化呈现
在纪录片中,许多导演也正是沿着城市建筑的诸多表象,逐渐深入其中,探源城市文化内涵所蕴藏的博大精深。
在纪录片《筑·融》中,针对大连这样一个“浪漫”的城市,其是从大连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入手。
当然,在进行时空追溯的时候纪录片并没有从大连小渔村开始,而是从百年前大连城市化进程开始。
俄日统治时期让大连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也让这座城市的建筑染上了诸国的风华。
其充分展示了大连的这一特色,既有俄式石造建筑的典雅端正,也有日式木制建筑的朴素别致,既有高耸尖锐的哥特式尖塔,也有浮华雍容的巴洛克建筑。
在短短的一百年,别样的历史、别样的经历和特殊的地缘环境造就了百年大连,大连浓缩了整个世界建筑史的精华。
而在纪录片的后半段,又通过一组星海广场的镜头,展示出了现代大连的全新的空间构成,在纪录片中呈现出新大连具体的、清晰的、全景式的视觉形态,表达了建筑在大连的逐步的变化。
以这种强烈的对比,在视觉维度上构建起了观众对于大连的想象。
由此,纪录片跨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展现了大连的城市空间在不同时空维度上的多元性和多样性,表现出了不同时期的的城市面貌和城市形态。
而这种空间上的渲染本身就展现了大连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积淀,通过一个个建筑的历史故事展现、述说着建筑对于一个城市文化空间的构成和想象。
图1哥特式建筑
图2巴洛克风格建筑
图3现代化的建筑规划
二、纪录片《筑•融》中大连的城市文化的视觉呈现
纪录片强调真实,强调以艺术的形式无限接近于客观真实的本真,必须立足于追求影像和意义的真实,这是衡量纪录片存在正当性的重要标准。
但是,纪录片所呈现的是一种“真实美学”,导演通过视听手段反映、传达真实的客观世界,它不是机械性的对于客观现实的复制,而是加入了“大摄影师”视角的表意系统。
在城市纪录片的视觉呈现中,也使用鲜明的符号化表达、多元叙事视角的应用、画面构图、蒙太奇运用、音乐音响等方面的手段进行展示。
(一)城市空间的符号化表达
在任何叙事中,空间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因为“一个事件是发生于特定时刻和空间中特定的一点的某种东西。
”空间是城市纪录片叙事发生的场所,也可以构成城市纪录片叙事的脉络,通过城市空间中的各种符号,实现对于城市文化的表达。
优美舒适的宜居环境和高速发展的经济是每个城市纪录片都热衷于表达的主题,而在《筑•融》之中,各式各样的建筑正是大连的“城市符号”,这也与大连一贯给人留下的印象相契合。
《筑•融》从大连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入手。
当然,在进行时空追溯的时候纪录片并没有从大连小渔村开始,而是从百年前大连城市化进程开始。
俄日统治时期让大连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也让这座城市的建筑染上了诸国的风华。
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来展现大连的新旧建筑的全景、细节和周边环境,讲述其背后的故事,以直观的视觉画面来表现城市符号背后所蕴含的特点、历史和文化。
图4富有时代色彩的大连现代建筑
图2巴洛克风情的大连建筑
图5旧照片中的老中山广场
图6新时期的中山广场一角
图7充满时代朝气的东港会议中心
这种强烈的对比,在视觉维度上构建起了观众对于大连的想象。
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山广场经历时光磨砺之后的巍然,经历风霜之后的大气,这是大连这个城市的标志。
提起中山广场就能够想起古典浪漫的大连,而提起亚洲最大的广场——星海广场就能想起现代时尚的大连,通过这两个标志性广场的对比,大连依靠自己的城市建筑提升了自己的城市品牌凝聚力,在这些建筑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大连城市的标识,大连的文化特色以及它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城市空间中的种种符号,让观众感受到了城市的实力,以及人文历史层面的文化空间。
由此,纪录片跨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展现了大连的城市空间在不同时空维度上的多元性和多样性,表现出了不同时期的的城市面貌和城市形态。
而这种空间上的渲染本身就展现了大连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积淀,通过一个个建筑的历史故事展现、述说着建筑对于一个城市文化空间的构成和想象。
这部时长23分钟的纪录片前半部分将人们的注意力牢牢集中在了大连的历史上。
后半部分则从大连的现代经济、贸易等等视角,多层面诠释了一个历史与现代重叠、传统与国际化相拥的新大连形象。
无论对大连熟悉还是陌生,都能从《筑•融》中获得对这座年轻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更深的认知。
(二)画面构图的奇观化展示
城市是丰富多彩的,表现城市的视觉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筑•融》中,其画面构图和镜头语言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由于影片表现的大多数都是人文景观,为了将人文景观与城市历史良好融合,展现大连浪漫时尚、典雅华贵的气质,表现时间穿梭中的城市飞速变换,影片使用了大量的延时摄影。
所谓延时摄影,是指照相机镜头面对同样的景物,经过一段时间的间隔,重新拍摄,它可以在一幅画面上进行,也可以在多幅画面上进行。
这一技法能快速展现一段时间内的时空流变,特别适合于拍摄飞速变换的城市景观。
这种摄影手法将城市景观的变换凝聚在短短的一段镜头画面中,揭示肉眼无法直观察觉的事物,表现城市别样的气质,引发对城市的深层次思考。
在《筑•融》中延时摄影的大量使用在拍摄车水马龙的城市中,捕捉到了被人忽略的惊鸿一督,并将其通过快放展示出来,在灯光和夜景的衬托下,营造出迷幻唯美的感觉,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力求实现对大连城市近代史发展的展现,以此来营造“逝者如斯夫”的视觉感受。
这种通过景色的变化让观众品味城市的点滴,将要表达的内容浓缩在一天之内的手法,使得画面语言更丰富,能够更加生动的展示一个城市的时间变幻。
图10开放式构图
图11曲线式构图
(三)蒙太奇的意象化运用
受到“电影眼睛学派”的影响,许多纪录片更倾向于使用长镜头,认为蒙太奇的过多使用会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
但是在城市纪录片中,由于其独特的视角,因此笔者认为,使用长镜头与蒙太奇的结合,更能够营造充满意象化的视听表达。
在《筑•融》中,使用长镜头来表达历史建筑的厚重,展现时光凝聚之美;在现代地标——星海广场的表现上,则可以通过有感染力且信息必须明确的单个画面传递简单明确的信息,避免长时间让观众面对一个镜头细细观察品味,同时传达一种内涵城市文化的情绪。
画面随着音乐的节拍推拉摇移,一个个跳接的蒙太奇镜头将大连街头的新地标的景观、风貌、市民生活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20分24秒拍摄新时代的高楼大厦和广场的时候,使用的是鸟瞰的镜头,在之后几个相似镜头连接,最后使用一个后退的航拍,一点点如画轴般展示出城市全貌,强有力的冲击着观众的视觉,给人带来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充分展示了新时代的高、大、全和强有力的精神气质,其中地图和老照片的对比插入,也让观众能够全面地了解大连历史。
(四)音乐音响的本土化表达
听觉语言也是纪录片的重要表达方式,解说词能够起到贯穿整个故事主线的作用,而诸如人物语言、自然音响等更能够表现城市的氛围和本土特征。
纪录片的解说词也成为提升纪录片观赏性的一种手段。
在《筑•融》中,使用了大量解说词,将城市的历史一点点配合画面,解释给观众听。
在解说词的选择中,为了使受众更好地理解纪录片所要表达的内涵,解说词语言平实,选用了年轻女性的声音,用较为缓慢的语速,以娓娓道来的方式,仿佛一位稚嫩的孩童在观察世界,将自己看到的大连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讲述出来,这既是对画面内容的补充与说明,同时进一步加强影片的故事性,与整部片子的节奏相吻合,对整部片子的意境起到了渲染和烘托的作用。
而在采访大连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的时候则采用的同期声,使得人物的叙述更具有真实感,更能够让故事具有感人和打动人心的力量。
通过同期声的使用,能够从细节上将其进行细化。
在《筑•融》拍摄前期,为了更好地运用好故事化叙事策略,摄制组在前期工作中,针对被拍摄对象做了大量的调研,与被采访对象进行细致交流,力求使得同期声和解说词完美契合,符合整个影片的叙事编排,让其内在节奏可以直接地影响到观众的观影心理。
同时这样也防止解说词过于拖沓冗长,显得整个纪录片中除了说话就是说话,要安排好画面和声音之间的节奏和空间,使得同期声和画外音、画面三者完美结合,给观众奉献一道视听盛宴。
三、纪录片《筑•融》中的城市文化意蕴表达
(一)浪漫而诗意的美学品格
在城市纪录片中,往往使用传播学、符号学等知识对城市形象进行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这些符号是与城市的建筑等硬件条件密切关系的,传达者浪漫而诗意的美学品格。
纪录片《筑•融》中的大连,并不是使用数字化设备对于大连城市的简单记录和复制,而是力求将大连的城市文化熔铸在建筑空间中,从中抽象出空间美学和艺术之美,以画面和声音实现对于大连城市文化意蕴的真实再现和升华。
“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又从感情引向思想”这句爱森斯坦的名言也适用于纪录片,纪录片要表现的正是一座城市的品格和气质。
而在两座广场之间,日本、沙俄、欧洲等多国的风情熔铸其中,视听语言细细的为这个城市把脉,将其背后千丝万缕的关系以蒙太奇的方式实现声画结合,将扁平化的事件和空间融会贯通,表达城市的表象真实与内在真实,生成一个烂漫而诗意的大连城市的文化意象。
虽然《筑•融》的摄影手法并不完美,但是在目标选择上却具有典型性,他们既有大连的过去,也有大连的现在,是大连最美的地方,也是大连最具有“精气神“的地方,是大连这个城市精神文化审美的核心所在,只要有它们,才有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大连,才能触动了处在现代城市的喧嚣的观众的敏感神经,满足了观者对于诗意人生的追寻。
图12人与城市的和谐相处
(二)古今熔铸的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指人类栖息精神的“领地”。
在这个定义中,建筑是有生命的,是城市诗意栖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场所中,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灵魂,这种灵魂赋予人和场所生命,同时也决定他们的特性与本质。
例如在《筑•融》中,虽然大连的建筑大多是近现代建筑,但是其中却熔铸了浓厚的古典主义精神。
大连这样一个“浪漫”的城市,这些高贵典雅、充满浪漫时尚气质的建筑就是几代大连人生活的地方,影响了整个大连的精神气质。
影片中所选择的建筑都具有大连这个城市外显的、较易为人感知的特征,包含了这个城市的人文思想和真实情感的提取和注入。
在第一部分“历史痕迹”中所表现的中山广场建筑群,其本身就是与大连城市同龄,是大连初始建市时的城市中心,建设之初,沙俄大连市政府取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名字,将此广场命名为“尼古拉耶夫广场”。
1905年日本在沙俄的基础上续借了此广场,并更名为“大广场”,1951年大连回归中国后,此广场更名为“中山广场”。
在进行这段历史表述的时候,通过现场建筑的镜头与过去照片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了解了大连最初的繁华。
这一街区有八大建筑,分别是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大连支店、大连民政署、大连市役所、朝鲜银行大连支行旧址、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店旧址、大连递信局、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大和旅馆,这一街区是大连现存保护最好的历史街区之一,这里是大连近现代公共建筑建设和发展的源头,是当时的城市中心,也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建筑博物馆”。
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通过采访、解说词等方式,配合画面介绍了每一栋建筑的历史。
这些建筑就像是一个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见证了大连的风起云涌,又将大连的发展变迁和消逝点滴讲述给观众,讲述大连怎样从一个小村落变为渤海边一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的传奇经历。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与欧式建筑、古典建筑交相辉映,人文城市景观群中闪烁着一个城市文化的光芒。
图13具有高度识别性的中山广场建筑群
(三)兼容并包的意象系统
简单来讲,“意象”代表的就是其字面上的意思,用客观存在的事物来表现人的主观思想的寄托,指的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在《周易》中有所谓的“立象以尽意”的书法,不过在《周易》中更多的指的是哲学范畴的阴阳卦象。
中国古人认为,所谓“意”,主要指的是人内心所蕴含的抽象的哲学情怀,是一种主观的情绪表达和心迹表露。
而所谓“意象”就是在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的密切融合,在融合后所重新建构起来的艺术形“象”中已经不再单纯的是客观存在,是一种充满了情感因素的超客观存在的艺术表现。
这种意象系统虽然是中国独创的,但是却放之四海而皆准。
在《筑•融》中所选取的建筑,无形之中影响着大连人的审美和思想。
在大连街头,除去纪录片中选择的两个广场,其他建筑风格都与其趋近:
在老街区,诸多新建筑也在模仿中山广场;在新街区,摩天大楼比肩接踵,与星海广场形成天然的照应。
这套典型的意象系统构建起视大连与其他地域风格迥异而又和谐共存的文化地理形态与意境,强化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性色彩。
从这方面来说,中山广场和星海广场就是新旧两种文化的中心,对于大连的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具有重大的影响。
它们是美的,在视听艺术表达中更追求的是超越对于“象”的模仿,转而将隐藏在“象”背后的“意”表达的漓淋尽致,得出此间的真“象”,实现对创作出题本身的内心观照。
而这也就是所谓的“大连特色”“大连风韵”,是大连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呈现出的典型形象。
图14东港的国际会议中心是大连新的地标建筑
四、纪录片《筑•融》的不足
剪辑是对所拍摄素材的艺术的再创造,剪辑这一行为的产生是建立在已有素材的基础上的,剪辑其实是受拍摄的制约的。
影片的素材很多,在进行剪辑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剪辑左右为难、犹豫不定的情况。
但是纪录片虽然讲究真实,但是整部影片更重要的是要在完整的框架下进行叙事,要能够让观众看得进去,能够通过剪辑讲故事完整的叙述出来,要在镜头的选择上更考究,在这点上《筑•融》做得还不够。
因此在剪辑的时候可以更加贴近故事主题和结构进行镜头的选择。
如果没有恰当的素材,再多的剪辑技巧也弥补不了素材本身质量的低下。
在前期的策划中,应当加强对于各个镜头之间的雕琢和研究,在分镜头剧本阶段制作更详尽的镜头拍摄方案,能够防止在后期剪辑中的一些麻烦。
此外,声音是影视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
在同期声的录制中,在设备选择上,作者选择使用的是摄像机自带的话筒来进行收音。
但是没有处理好话筒与声源的角度、距离、位置、关系,对所拾取的声音的音量音色处理也不合适,因此拾取的声音与画面吻合的距离感、空间感、运动感不够,录音的质量有待提高。
五、结语
纵观中外城市纪录片,其所展示的影像很少会单纯的表现一座城市的“物”,更重要的是表现一座城市的“精神”和“文化”,为了表达这一点,导演通过一系列的镜头组接,将城市的历史与过去相互衔接,暗示着人和城市关系的变迁。
在《筑•融》的创作中,正是以展现大连的城市文化为目标进行影像塑造的。
影片展现的是建筑,筑融的是一座城的古往今来,熔铸的是一座城的前世今生,展现的是这座城未来的精彩纷呈。
在创作的过程中,虽然技术上有所瑕疵,但是导演展示的是自己心中的那一座城池,展示的是自己心中的大连,力求用真实记录,客观展现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