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澍读书笔记.docx
《葛家澍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葛家澍读书笔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葛家澍读书笔记
葛家澍读书笔记
【篇一:
财务会计理论读书笔记】
财务会计理论读书笔记
201330710135
施雅欣
一、《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
葛家澍的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对财务会计的定位的一些探讨,作者的观点是倾向于财务会计主要披露历史信息,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真是可靠性,会计信息要在完全遵守gaap原则下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并且进过严格的审计。
文章主要是想明确财务会计报表的定位,反对对于财务会计报表给予过高的期望——即既要披露历史信息又要带有预测将来财务信息的功能。
当然,强调披露历史信息强调信息的真实客观性,但并不等于说在财务会计信息中,不对未来作某些估计和判断,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存货和有价证券,就允许在期末采取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进行报告;对于存在着信用风险的应收账款,就允许计提必要的坏帐准备;对于长期资产,在使用中,也应当计提折旧并分期摊销,以及对收入的确认时点及其与费用的配比,允许会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经验,进行合理的估计与判断等等。
文章还提出了自己对于企业报告的一个框架,见下图:
最后文章提出两种研究方向即第一,今后的财务会计是企业财务历史的报告和企业未来财务预测合二为一的一门创新学科?
或第二,保留财务会计的传统特色和作用,坚持可信性放在首位,而同时发展另一门以相关性为主的新兴学科财务预测。
二、《会计制度全球变革研究》
在《会计制度全球变革研究》这篇论文中,郭道扬先生分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现状,讨论了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实现条件。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他对全球会计制度趋同的一种看法——会计制度的趋同还不宜过早。
文章一开头肯定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先前以“改进和协调”为工作目标,在世界范围内制订和推行国际会计准则做出的一定的历史贡献。
之后对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协调改为趋同提出了自己的疑义。
首先通过分析马克思关于经济全球化实现的路径和表现认为经济
极其不良的经济甚或政治后果。
(3)统一会计制度理论。
统一会计制度对公司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治理作用,都是基础性的,作者分析了美国不是完全统一的会计制度给美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危害,以及在此项工作中美国做的努力。
实现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要要坚持以全球性统一会计制度协调作为改革的出发点,把全球性会计制度改革置于各主权国家对全球化的适应性变革基础之上。
通过以上这三点,作者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明全球会计制度的趋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了全球性会计制度的变革问题,首先是全球会计制度的变革缺乏根本性的前提,作者认为在全球性会计制度建立以前,会计制度上一层的法律体系应该有一定的趋同。
其次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它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作者主要批判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使得企业对盈余管理的范围更加扩大,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公允价值计量是建立在市场完全有效的假说基础上的,而这个假说尚不能被真正认可。
最后则是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本身的质疑,包括.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组织地位的质疑,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强制性“趋同”方针的质疑,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改革立场与规制倾向性的质疑,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工作起点的质疑以及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滥用公允价值的质疑。
文章最后作者提出了应对全球性会计制度变革的几点建议,主要内容是。
(1)坚持以协调为主导,严格掌握改革的公平、公正性。
这是实现变革的立足点。
(2)辩证处理协调与趋同的关系,通过反复协调方可确定可趋同的基础,确认有步骤地达到渐近式趋同的目标与具体内容,并注意把握这类会计准则在执行中的继续协调问题。
这是实现变革的关键。
(3)在改革过程中,正确处理会计规范协调、趋同、一致三个改革维度之间的关系。
三、《积极构建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在这篇文章中,学者讨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义,其中以美国fasb提供的概念更广泛地被人接受。
二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于会计准则和会计法
律和实务的指导作用以及概念框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
文章还说明了在中国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大势所趋。
对比中国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和国外的财务会计概念的框架,我发现中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涉及了一部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但是并不全面,基本准则更多地还是会计理论和会计业务处理的原则。
因此,我们也更加期待不远的将来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出台,丰富和发展我国的会计理论。
四、《什么是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的一种观点》
读完葛家澍先生的这篇文章,一种对明星的崇拜和敬畏感油然而生。
文章的开头指出了实证学派对于会计理论的界定,即“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同时也直接表明了作者对这种观点的否定态度。
实证会计学派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的一套方法去验证社会科学的东西,因此自然而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差异性也决定了这种结论是狭隘的。
文章先借助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认识的观点来说明会计理论与一般理论研究的共性——从事物的现象归纳出事物的概念,再从概念去发现事物内在的作用规律,从而形成理论。
文章认为会计理是研究会计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章第二部分回忆了西方的一些学者关于会计理论的一些定义,指出了这些定义的贡献以及不足,其中比较让人注意的是亨德里克森关于会计理论的定义
(1)使实务工作者、投资人、经理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实务;
(2)提供评估当前会计事务的概念框架;(3)指导新的实务和程序的发展。
”综合几位会计大师的观点,葛先生认为会计理论的作用在于预测、解释和指导会计实务。
葛家澍先生最后做了一个总结:
会计理论同一切其他理论一样,来自实践,又应再回到实践。
会计理论是观察大量会计现象之后,从中发现某些带有共性的特征,研究工作中通过理性认识,把它上升为“概念”。
概念就属于理论范畴,会计理论也是在研究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从理论的形成过程来看,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是建立在一系列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当然不少人或许会对这种假设的合理性作出一定的批判,这种批判我们也可以认为是我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遇到的循环往复,是对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理论是有层次的。
从抽象的会计原则到具体的会计程序、方法的研究,只要讲出道理,预测前景并指导怎样做将更好,会计中的大小道理都属于理论。
所以,假设、目标的研究是理论,具体的会计程序,如权责发生制,具体的方法如存货中的先进先出法等等研究也是理论。
问题在于,所有这些道理是否能够正确地解释和预测现象,并指导人们去运用它们更好地处理会计事务,产生相关、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并有效地利用它们为经济决策服务。
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一定层次范围内的理论是否能在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中更好地适用于那时的经济环境。
五、《会计要素的比较与改进》
唐国平的《会计要素的比较与改进》一文中,介绍了fasb,iasc,以及中国会计准则中的要素界定进行了一个比较。
认为在主要的会计要素界定上,除了名称有一点区别之外实质内容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最不同的地方在于关于利润的计量,我国是借鉴fasb强调了流转收入过程理论,强调了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因果关系。
而iasc则是强调了净流入利润。
当然最后行全面收益的角度看,利润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只是具体科目表示的意义有一些不同。
在此基础上唐国平讨论了将会计要进行分类,分成基本会计要素、次要素和之要素。
在此基础上对应当指出,作为财务报表理论基础的要素,既可以是处于同一层次的要素(如资产负债个表),也可以是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等);既可以是某一单一内容的要素(如现金流量表),也可以是几项不同内容的要家的组合,如原来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就是以所有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内容的次、支要素为基础的。
六、《对会计理论研究“事项法”的再认识》
李桂荣在《对会计理论研究“事项法”的再认识》一文中,介绍了事项法的一些基本内容,比较了事项法和现行的价值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指出事项法和价值法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对于事项法未来
发展的一种期望。
主要内容如下:
事项法也叫“使用者需要法”,是指按照具体的经济事项来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理论与方法。
事项法与价值法相比的突出特点是
(1)它是根据使用者的要求来提供会计信息
(2)它考虑了多重计量属性,使得会计信息更能反映企业的现实状况(3)事项法关注的是交易事项对投资者判断的影响,它主要披露的是事项而不是特别重视数据。
事项法提出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没有那么快,因此不具有操作性,如今随着电算化的普及各种管理软件的开发。
我们已经具备一定条件来实施事项法。
比如现行财务会计制度中的
存货成本与市价熟低,公允价值的计量引入的就是事项法的概念。
会计报表附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对事项法的一种应用。
是否今后采用事项法值得商榷,但是借鉴吸收事项法的优点并将其应用到价值法中已是大势所趋。
七、《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的比较和选择》
刘海丹《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的比较和选择》中论述了经济收益观与会计收益观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已实现收益与全部收益的差别
(2)历史成本与现时价值的差别.读了这篇文章我认为会计收益的改进的方向就是将历史成本和现实价值能够合理的
区分,即在会计实现利润中要鉴别哪些是物价变动导致的利润,哪些才是企业获得资本保全后的经济补偿。
八、《回首千年话沧桑—公元11—20世纪会计发展述评》
结合田老师的课程和郭道扬《回首千年话沧桑—公元11—20世纪会计发展述评》,我们对会计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了一个直观理性的认识,会计不仅仅是重复的实务操作,它的理论发展更是众多学者,会计大师,和实务工作者实践和思考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会计从单纯的复式簿记发展到一门学科,会计学不断地在丰富和发展着自己,使自己更加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会计在封建社会曾今一度领先世界,明朝中后期开始衰弱,由于社会制度和历史原因,在会计辉煌发展的20世纪似乎没有中国的声音。
但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融入世界,中国的会计研究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相信在21世纪,中国的会计理论也会影响整个世界。
九、《如何评价美国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葛家澍先生的这篇论文向我们简略地介绍了fasb财务会计框架的优点创新之处以及一些瑕疵。
给我映像最深的是fasb关于全面收益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的层次框架。
至于葛家澍先生提出的财务会计框架的缺点有一些是表述上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出于严谨学术的需要,我们相信未来fasb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篇二:
夏琪的读书笔记】
《会计理论》读书笔记
夏琪
摘要:
会计的形成起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以货币为单位,对相应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这个定义是在社会一步步发展中逐渐得来的,也因为会计属于与社会发展相紧密结合的一项工作,需要与时代发展相符合。
对应的,由此,关于会计理论的发展及探讨就一直作为会计学研究的不老话题。
也因为时代的不断发展,为了迎合社会经济的需要,会计理论的体系及分类也不断在完善和更新。
会计理论不只是枯燥的理论,现如今的会计理论越来越注重规范与实践相结合,更符合时代的需求。
通过这个书,我对原本茫然的会计理论有了新的认识以及看法,当然也有不少的困惑。
会计理论并不是想象中的只是一个枯燥无用的章程而已,是在实践之前,之中,包括之后对于会计工作的总领及规范,是不断摸索得来的宝贵结论。
关键词:
会计理论发展分类认识
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是马克思关于认识论的经典论断。
同样会计理论的发展也遵循这样的认识规律。
尽管会计是因为它的实用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它是建立在理论体系或者概念框架的基础之上的,即会计实务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理论和方法体系作为支撑。
随着契约精神、组织设计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逐步发展,会计实务也越来越复杂,以前的会计理论方法在指导崭新的会计实务上遇到越来越多的瓶颈。
由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内在需要,会计信息提供者、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一次次的动态博弈中不断完善着会计理论,推动着会计理论向前发展。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但真实和公允是永远不变的核心。
会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又对会计实务的规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会计准则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杰作。
本文对由魏明海、龚凯颂主编的《会计理论》一书进行解剖,把本书主要内
容分为两大板块,总结各大板块主要内容。
然后笔者结合会计实务中的现状阐述自己的启发。
一、对《会计理论》的解读
由于学习只看了前几章,下面笔者对这一个月所看内容进行总结。
我一直对于会计理论没有清晰的认识,而就现在的专业学习状况而言,更多的是关注财务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
所以我选择了拜读这本书,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这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中两者的正确认知及了解。
这本书针对会计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从会计的由来发展,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系统的会计理论以及相应的会计方法。
也对于会计理论形成中各方不同的见解和研究方向的差异进行了介绍,结合会计史进行了分析辨证,把关于会计理论现如今的研究方向和分类等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包括抽象的会计原则,再到其实践时的相应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的研究。
可以说会计理论就是会计工作的科学支撑,起到了指导实践,使得会计领域科学发展的作用。
首先,我从这本书里面知道了会计理论分为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也由此知道了规范会计理论侧重于规范研究和解说界定,而实证会计理论则侧重于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
规范会计理论由来较之实证会计理论悠久,却因过分侧重理论缺乏实践而被实证会计理论所抨击。
对于此,我感到十分的费解,同为研究会计理论,为何一定要分清侧重点,要说如果没有规范会计理论作为其会计实证基础必定会使得会计实务的实践一团糟。
而后,本书中也对这一点做了相应的分析和解释。
的确,这两种会计理论学派都具有局限性,所以应该相辅相成辨证的来看待。
所幸的是,现如今的学者在探讨研究会计理论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可是如今我感到困惑的是到底两者是以哪种研究方向为先,是否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使得会计理论结果发生截然不同。
就我所知,任何一门学科的实践都应该先于理论,而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如今令我困惑。
会计理论既然是会计实践的指导,那便代表会计实践时在理论成立的前提下进行的,这样却不符合会计的时代发展性。
由此,有些理解为何有规范会计理论及实证会计理论之分了。
的确,看待事物不能够片面而取,这让我想到政治老师常讲的一句话:
“社会主义就是大手拉小手才能稳步走。
”其实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也是如此,虽然我的见解很浅显,可是对此是坚信不疑的,学科的发展与此相通,都是应该两者相结合才能更为科学的发展。
会计理论的发展来自实践,又回到实践,是在不断实践中提取和总结出来的。
之所以具有相当的指导性,这个过程便是必不可少的。
二、读完《会计理论》后一些启发
1.对会计理论的新认识
会计理论在我最开始的认识中只是一个无用的枯燥理论,而且觉得和我们需要学习的会计工作开展没有什么实际联系。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让我认识到自己的看法是错误的,会计理论不仅不是无用的枯燥理论,而且是我们开展会计工作的科学保障。
甚至我们开展会计工作的前提:
会计基本假设,都是会计理论中明晰的规定,而我们正在学习或者将要学习会计处理程序部分也是在会计理论的包含之中。
这才真正意识到会计理论为何如此重要,这就好比我们在旅行中的指南针,是明确方向和目标的基准。
不仅如此,会计准则的界定也是会计理论所包含的内容,这些看似烦人透顶的条条框框都是为了更好的更严谨的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严谨性得到保证。
同时在我看来,这些法则就如同我们的法律制度一样重要,是维护会计工作顺利开展并且统一系统的保证。
对于一个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来说,会计制度是一种对于社会经济中会计工作的实行的技术性标准。
从书中我也知晓了对于会计法则的研究也是现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作为一个这本书的阅读者,我自觉首先要做到理解这些会计准则的真意,从而树立正确的会计从业人员思想。
不可否认,至今我才对于会计理论的体系有了一点了解,这就像终于揭开了宝藏的冰山一角,在这些学者们留下的学术面前,我需要更多的去汲取养分,慢慢理解,慢慢体会。
在会计学习中,我时常感到茫然,哪里来的这个复杂的规定,繁琐的程序。
现在我才有些明白,会计本身就具有其技术性的体现,且因为其涉及经济这样严谨重要的领域,有所疏漏便会便会造成千差万别的结果。
所以,那些被我们深恶痛绝的会计理论或者会计处理程序都是历经时间考验,在无数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宝贵规律,也就是我们称作的理论支撑。
会计理论的构建是实现会计目标的理论基础,也是每个想要研究钻研会计学科的人所必需理解这些会计理论结构的形成。
可以说想要全面的理解会计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由来,对于会计理论的探索就十分必要。
而会计理论的发展就是为了更好的证明现有的规则和方法。
2.读完《会计理论》后总结体会
会计理论同一切其他理论一样,来自实践,又应再回到实践。
会计理论是
观察大量会计现象之后,从中发现某些带有共性的特征,研究工作中通过理性认识,把它上升为“概念”。
概念就属于理论范畴,会计理论也是研究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从理论的形成过程来看,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是建立在一系列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当然不少人或许对这种假设的合理性做出一定的批判,这种批判我们也可以认为是我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的循环往复,是对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理论是有层次的。
从抽象的会计原则到具体的会计程序、方法的研究,只要讲出道理,预测前景并指导怎么样做将更好,会计中的大小道理都属于理论。
所以,假设、目标的研究是理论,具体的会计程序,如权责发生制,具体的方法如存货中的先进先出法等等研究也是理论。
问题在于,所有这些道理是否能够正确地解释和预测现象,并指导人们去运用它们更好地处理会计事务,产生相关、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并有效地利用它们为经济决策服务。
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一定层次范围内的理论是否能在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中更好地使用于那时的经济环境。
身为学习会计学科的学子,我对于会计理论的最大体会就是,会计理论的结构发展是我们整个会计体系的核心部分,我们在每天奔波着学习专业课时往往对于理论概念觉得空洞无用。
而我以往却忽视了会计理论是会计学科的基石,是会计实务的根本依据。
这都是我在以前所不知道的,对于会计学习需要我去更多的拓展眼界,汲取更多的专业领域的根本的一些学科领域知识,哪怕看不懂,一点点的去理解,总有一份收获。
参考文献
[1]魏明海,龚凯颂.会计理论[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刘玉廷.贯彻科学民主决策要求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j].商业会计2006年第5期
[3]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方法准则探讨》.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篇三:
财务会计理论读书笔记】
财务会计理论读书笔记
财经组:
侯燕
一、《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葛家澍的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对财务会计的定位的一些探讨,作者的观点是倾向于财务会计主要披露历史信息,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真是可靠性,会计信息要在完全遵守gaap原则下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并且进过严格的审计。
文章主要是想明确财务会计报表的定位,反对对于财务会计报表给予过高的期望——即既要披露历史信息又要带有预测将来财务信息的功能。
当然,强调披露历史信息强调信息的真实客观性,但并不等于说在财务会计信息中,不对未来作某些估计和判断,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存货和有价证券,就允许在期末采取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进行报告;对于存在着信用风险的应收账款,就允许计提必要的坏帐准备;对于长期资产,在使用中,也应当计提折旧并分期摊销,以及对收入的确认时点及其与费用的配比,允许会计人员根据其专业经验,进行合理的估计与判断等等。
最后文章提出两种研究方向即第一,今后的财务会计是企业财务历史的报告和企业未来财务预测合二为一的一门创新学科?
第二,保留财务会计的传统特色和作用,坚持可信性放在首位,而同时发展另一门以相关性为主的新兴学科财务预测。
二、《会计制度全球变革研究》在《会计制度全球变革研究》这篇论文中,郭道扬先生分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现状,讨论了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实现条件。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他对全球会计制度趋同的一种看法——会计制度的趋同还不宜过早。
文章一开头肯定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先前以“改进和协调”为工作目标,在世界范围内制订和推行国际会计准则做出的一定的历史贡献。
之后对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协调改为趋同提出了自己的疑义。
首先通过分析马克思关于经济全球化实现的路径和表现认为经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权益的“会计侵害”,正在成为全球化中的普遍现象。
其次他指出了与全球性会计制度变革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
(1)利益相关者理论。
作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利益相关者已经超出了我们原来的研究范围,并且扩展到全世界,具体表现为国与国之间经济利益的纠纷,会计制度全球化首先也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2)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理论,会计学界认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客观上促使政府与公司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益博弈与冲突的明朗化。
如果在会计准则的制订与颁行中,不能正确处理作为一种处于基础层面的法律制度所应具有的法定性、原则性、权威性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灵活性之间的关系,轻则会挫伤公司经营者和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重则会发生侵害公司利益相关者中某一方面甚或多个方面的经济权益问题,最终将产生极其不良的经济甚或政治后果。
(3)统一会计制度理论。
统一会计制度对公司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治理作用,都是基础性的,作者分析了美国不是完全统一的会计制度给美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危害,以及在此项工作中美国做的努力。
实现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要要坚持以全球性统一会计制度协调作为改革的出发点,把全球性会计制度改革置于各主权国家对全球化的适应性变革基础之上。
通过以上这三点,作者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明全球会计制度的趋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了全球性会计制度的变革问题,首先是全球会计制度的变革缺乏根本性的前提,作者认为在全球性会计制度建立以前,会计制度上一层的法律体系应该有一定的趋同。
其次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它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作者主要批判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使得企业对盈余管理的范围更加扩大,对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公允价值计量是建立在市场完全有效的假说基础上的,而这个假说尚不能被真正认可。
最后则是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本身的质疑,包括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组织地位的质疑,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强制性“趋同”方针的质疑,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改革立场与规制倾向性的质疑,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工作起点的质疑以及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滥用公允价值的质疑。
文章最后作者提出了应对全球性会计制度变革的几点建议,主要内容是。
(1)坚持以协调为主导,严格掌握改革的公平、公正性。
这是实现变革的立足点。
(2)辩证处理协调与趋同的关系,通过反复协调方可确定可趋同的基础,确认有步骤地达到渐近式趋同的目标与具体内容,并注意把握这类会计准则在执行中的继续协调问题。
这是实现变革的关键。
(3)(在改革过程中,正确处理会计规范协调、趋同、一致三个改革维度之间的关系。
三、《积极构建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这篇文章中,学者讨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义,其中以美国fasb提供的概念更广泛地被人接受。
二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于会计准则和会计法律和实务的指导作用以及概念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