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飘飘》教案示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4321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旗飘飘》教案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红旗飘飘》教案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红旗飘飘》教案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红旗飘飘》教案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红旗飘飘》教案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旗飘飘》教案示例.docx

《《红旗飘飘》教案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旗飘飘》教案示例.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旗飘飘》教案示例.docx

《红旗飘飘》教案示例

《红旗飘飘》教案示例

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安排的教学内容包括:

1.唱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35年的中国,抗日战争烽火燃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剧作家田汉为抗战题材电影《风云儿女》作剧本。

在刚完成这部影片的帮事创作后,田汉即遭反动派逮捕,被关进监狱。

被捕前,他仓促地把其中的主题歌歌词《义勇军进行曲》写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衬底上,并以化名“陈瑜”公开发表。

年轻的作曲家聂耳在谱曲前,也因反动派的迫害即将离国,他从夏衍手中抢过歌词说:

“作曲交给我,我干!

”。

他在接到了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的任务后,以极大的热情,把对战友被捕的悲愤之情和对日寇的满腔怒火倾注到音乐中,创作出这首鼓舞全国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杀敌的激昂战歌。

在他去日本前写成了初稿,到日本后不久,就把歌谱全部完成寄回。

这首歌曲在影片《风云儿女》中一唱出,立刻产生了巨大影响。

1935年5月16日《电通画报》第一期刊出了它的影印谱,后又灌制了唱片,不久就响遍了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演唱和录制的唱片,更使这首中国人民的战歌享誉世界。

由于歌词是散文式的自由体新诗,句子参差不齐,最长一句有十四个字,聂耳创造性地把它谱成有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组成的自由体乐段。

整首歌曲除具有前后一致的昂扬振奋的精神外,还采用了主导动机贯穿发展的手法,以引子中“大三和弦分解的号角式”的音调,作为全曲旋律发展的基础,并在最后两句加以变化再现,造成首尾呼应,达到更完美的统一。

在影片中,歌曲开始时,有几小节特强(fff)的小鼓独奏,然后在隆隆炮声中奏出军号的前奏,引出了以后半拍起的急切呐喊: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当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时作者用了突然的休止,造成一种特有的紧迫感,在休止后更突出了“最危险的时候”,而引出了人们被迫着发出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在三次层层向上的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了,象一声冲锋号,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结尾再三强调“前进”两字,音乐更富于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的战斗步伐、半个多世纪以来,《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劲音乐,激励着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的巨浪,穿过解放战争的硝烟,迎来新中国的诞生,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一致通过决议,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欣赏

(l)《绣红旗》

《绣红旗》是歌剧《江姐》中的一个唱段。

歌剧《江姐》曾获全军第三、四届文艺会演创作奖。

《绣红旗》是其中精彩的唱段之一。

这首歌主要表现江姐等人在狱中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时的特有感情。

歌曲既朴实优美、深情而乐观,又表现了江姐誓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憧憬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词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的情景,将江姐和战友们在听到喜讯后的千言万语,以及欣喜若狂的心情,浓缩到绣新中国国旗的特定事件中,词中刻画了江姐和战友们的复杂微妙的感情:

一方面“热泪随着针线走”,表达了内心的喜悦,“绣出一片新天地”,表达了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身处牢狱,只能将狂喜之情隐藏在内心深处。

于是,绣红旗本身便显出感情的真挚与含蓄。

含蓄与热烈情绪的结合,便成为这首歌曲的显著特点。

曲作者在这种“特定环境”、“特有感情”规定下,匠心独具,充分突出“绣”的地位,尽抒那压抑不住的喜悦之情。

曲调吸收了江南、四川等地的民间音乐素材,这一特征使歌曲的旋律更加适合歌剧的韵味。

曲调既婉转柔和,又饱含情意。

采用徵调式是此曲运用民族调式的成功之举。

其曲式结构为单乐段。

前面加“引子”,以便于演员逐步进入那“特定的环境”。

后面有补充,为女声齐唱形式,这是狱中战友们在江姐那充满向往情感的引发下,自然而然地卷入歌唱中的。

这里,曲作者采用了戏曲中的“楼外楼”的手法,其音头的高音3一直上升到高音5一浪高一浪,将感情推向高潮,使那压抑已久的向往之情犹如喷泉,呼之而出。

该曲也是一首富有激情的女高音独唱曲,常用于音乐会之中。

(2)《红旗颂》

《红旗颂》这首序曲是由吕其明作于1965年春,同年5月作为“上海之春”开幕式首演。

作品采用了单主题贯串发展的三部结构。

曲首,小号奏出以国歌音调为素材的引子,经圆号反复,由弦乐器在C大调上奏出歌颂红旗的主题在钢琴清脆的和弦及木管闪动的音型伴和下,显得格外明澈绚丽。

人们被音乐带到幸福激荡的回想之中: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主题提高大二度在D大调上又奏出,啊!

千言万语用优美的旋律向着红旗倾诉吧!

接着主题变体为连接部,转向G大调,以乐器交替的二声部模仿的形式引向了展开性的中间部分。

连续的三连音音型,调性移动,节奏富于动

(2)《红旗颂》力,颂歌主题变成豪壮的进行曲,这是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英勇战斗、昂奋向前的步伐。

再现部又回到C大调,木管叠在弦乐声部之上合奏主题,在《东方红》的曲调中音乐达到高潮:

歌颂祖国,歌颂伟大的党。

尾声处号角又起,乐队中渗入了《国际歌》的音调:

让我们高举红旗,奔向祖国的明天。

(3)《红旗飘飘》

这首男声独唱歌曲,为拍子、降E大调。

歌词的语言亲切,充满激情;歌曲切分节奏的连续进行,显得明快而富于动感,旋律起伏跌宕,富有时代气息,深情地表达了人们对五星红旗的挚爱,对家国的眷恋之情。

当奥运健儿获得优异成绩,看到赛场上升起五星红旗时,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歌中唱到的: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全曲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构成“起、承、转、合”方整性乐段。

其中,每个乐句均为四个小节,第一乐句节奏密集,音型级进、模进相间,旋律平稳,给人以亲切、赞颂之感。

第二乐句切分节奏更加鲜明,旋律稍有起伏,音域略有扩展,为形成歌曲的高潮做了铺垫。

第三、四乐句开始与结尾采用了第一乐句的素材,节奏加以变化,中间旋律在高音区进行,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

第二部分:

旋律较激越,在全曲的最高音区进行,乐句开始在弱拍进入,与第一部分形成了对比,把歌曲推向了高潮。

激昂的歌声,表达了人们对五星红旗的深厚感情。

第三部分:

延续了高潮部分弱起节奏的特点,音区有所降低,是高潮情绪的延伸,特别是结尾处衬词的加入,歌声在高音区(123三个音)中展开,节奏拉宽,旋律舒展,使歌曲呈现明亮的色彩,给人以余音镣绕、情感渲泄未尽的印象。

(4)《国旗颂》

《国旗颂》作于199?

年。

在北京市国庆45周年获创作优秀奖。

1998年全国大学生合唱比赛,此歌被定为必唱曲目。

《国旗颂》是一首齐唱、合唱歌曲。

F大调、4/4拍、两段体结构。

第一部分为齐唱,旋律起伏跌宕,柔和而抒情,歌曲深情地回眸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足迹,表现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浴血奋战,迎来共和国崭新黎明的精神风貌。

第二部分为合唱,节奏更加鲜明,尤其是多处切分节奏的使用,更加突出了时代的风格特点。

昂扬有力的旋律,中速稍快的行进速度,将歌曲逐步推向高潮,使歌曲具有颂歌的风格,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达了人民对国旗的歌颂,对祖国未来的憧憬和激越的心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唱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音乐故事:

国歌的故事。

3.音乐欣赏:

《绣红旗》。

教学目标:

1.通过准确而有感情地演唱和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体会国歌的情绪,理解国歌的来历,了解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结合欣赏《绣红旗》创编歌表演。

教学过程:

(一)唱歌

1.学生随音乐《红旗颂》走进教室。

2.师生谈话:

教师引导学生:

看谁能唱出刚刚听到乐曲开头由小号演奏的曲调。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启发学生根据“国歌的故事”等资料,说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理解。

4.学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录音、影视或教师范唱)。

(2)教师指挥学生随录音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注意启发学生对演唱的效果进行评价。

(3)学生探究:

歌曲速度、节奏、节拍、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的特点,并能运用音乐要素及表情术语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4)引导学生随音响(录音、影视、伴奏等)听好前奏,准确地把握弱起起唱,唱准三连音,有表情地唱熟歌曲的曲谱和歌词。

(5)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如自由改变本歌的速度、节拍(如2/4变3/4)与节奏(如变弱起为强起;改变三连音节奏),并与前面进行对比,体会音乐情绪及风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6)引导学生随琴声或录音机唱乐谱(包括前奏)。

边唱边划拍子,并三连音节奏。

(7)反馈与评价:

学生采用竞赛的方式,看谁能很快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谱和歌词准确地背唱下来,师生共同评价。

(二)欣赏

1.观看歌剧《江姐》的录像片段,聆听女声齐唱《绣红旗》。

2.学生探讨《绣红旗》的演唱形式、表现的情节、表达的主题思想和音乐的基本情绪等。

3.创编歌表演动作:

学生可通过个人或分小组,根据各自对歌曲《绣红旗》内容和情节的理解和想象,创编歌表演动作。

设计符合故事情节、乐曲结构及音乐情绪的表演形式,以表达江姐和狱中战友绣红旗、迎解放的意境和坚定的信念。

在表演的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他人和集体的伴奏作简单的评价,并在群体中参与相互交流二度创造的感受,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

1.管弦乐曲《红旗颂》。

2.歌曲《红旗飘飘》。

3.歌曲《国旗颂》。

教学目标:

1.感受器乐曲《红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奏的形式。

能边聆听乐曲《红旗颂》边看油画,边结合历史知识描述《开国大典》的盛况。

2.感受歌曲《红旗飘飘》《国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唱形式;能哼唱歌曲《红旗飘飘》中一句或几句曲调。

能边聆听音乐,边即兴模仿中国健儿在奥运开幕式行进时的姿态。

能描述自己面临不同场合升国旗时的联想与感受。

教学过程:

1.教师介绍《红旗颂》的作者及首演的背景,然后播放录音。

2.学生聆听引子及第一部分主题。

3.教师引导学生从这段引子和主题中,听出乐曲分别用了哪些乐器来演奏?

其中听出了什么熟悉的音调?

(《国歌》音调)

4.聆听第二部分(展开部)。

听后,学生畅谈:

从乐曲中听辨出节奏、音型有什么特点?

这段乐曲在演奏的形式、乐曲的风格较第一段有何不同?

5.聆听第三部分及尾声。

6.学生边聆听乐曲边观看油画《开国大典》,结合语文知识和历史知识,各自畅谈听后的感受和对乐曲的理解。

描述《开国大典》时的盛况。

7.学生对以上的见解进行评价,教师参与评价活动,说出自己的理解。

8.欣赏男声独唱歌曲《红旗飘飘》。

9.学生自由讨论《红旗飘飘》的音乐情绪、演唱形式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

10.学生随录音边看歌谱边随之哼唱。

11.如果高音区有困难,教师可作移调处理。

学生可畅谈对这首歌曲的感受,并说出对其中哪个乐句的印象最深。

(可能会有不同答案,教师都应予以鼓励)

12.学生聆听音乐,即兴模仿中国健儿在奥运开幕式行进时的姿态。

13.欣赏歌曲《国旗颂》。

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演唱形式,以及表达的主题思想。

14.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面临不同场合升国旗时的联想与感受.(参考课本的插图:

天安门国庆节升国旗的群众集庆场面)。

15.反馈与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表:

曲名

速度

节拍

力度

情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绣红旗》

 

 

 

 

《红旗飘飘》

 

 

 

 

《国旗颂》

 

 

 

 

——摘自人教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