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操作技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3272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本操作技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基本操作技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基本操作技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基本操作技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基本操作技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本操作技能.docx

《基本操作技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操作技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本操作技能.docx

基本操作技能

基本操作技能

1.手术区消毒

切口消毒及铺手术巾

(l)术前清洁皮肤术前一日应行清洁手术野皮肤,包括洗澡换衣,局部皮肤清洁。

如果手术野皮肤油脂过多或有污染残迹,则用相应的方法逐一去除。

近脐部手术的切口应清洁脐部。

通常一般不需剃毛,但若手术野毛发重或行骨科、头颅、腋下、会阴部手术则应剃去毛发,剃发时不能剃破皮肤。

(2)切口消毒的范围一般切口消毒的范围包括手术切口周围15cm的区域,若术前估计到有延长切口的可能,应适当扩大消毒的范围。

(3)切口消毒常用的消毒液常用的消毒液有:

①成人用2.5%碘酊涂擦皮肤,略干后用70%酒精将碘酊拭净两次。

也可用0.l%新洁尔灭或0.l%洗必泰涂擦二次消毒。

②对婴儿皮肤或成人面部、口腔、肛门外生殖器宜用0.l%新洁尔灭擦二次。

③用络合碘原液涂擦两遍适用于任何部位。

(4)切口消毒的注意点①行清洁伤口消毒时,则用卵圆钳夹持有消毒剂的小方纱布

块,由手术切口中心区还向外涂擦。

行污染伤口或会阴、肛门手术时则应从切口的外周逐向

切口行消毒。

②涂擦碘酊和酒精时,应分别更换卵圆钳再夹持有消毒剂的小方纱布块。

③消

毒铺巾完毕后,执行者仍需手臂浸泡酒精2-3分钟或再度用碘伏涂擦双手臂,然后方能穿

手术衣及戴手套。

(5)手术切口的铺巾手术切口消毒后,需铺无菌布巾,其能起一定的隔离作用,防止伤口感染。

一般小手术只需一块无菌小手术巾或带孔的小手术巾。

大的手术切口四周铺4块无菌小手巾用巾钳固定,然后再铺大手术单,实际上铺巾二层。

铺巾时使每块小手术巾一边双折少许,折部靠近切口。

铺巾的顺序是先铺铺巾者对面一

侧或不洁区如会阴部等,最后铺在靠近铺巾者一侧一共四块,然用巾钳夹住无菌巾之交叉处

使其有固定作用。

若铺巾完毕后要修正某一铺巾只能由手术区向外移。

由于一般铺巾为普通织物,有透水性易通过细菌,手术切口亦未能与周围皮肤严密分

离,故目前有时在临床上推广用无菌性切口薄膜粘贴于手术区。

2.伤口换药

换药要求达到充分引流伤口分泌物,除去坏死组织和减轻感染。

方法如下:

(1).实行无菌术原则用两把镊子,其一夹持无菌棉球、纱条等,另一夹持接触伤口

的敷料,二者不可混用。

先消毒伤口周围皮肤,然后清拭伤口内分泌物。

沾染分泌物的

棉球等,不应再接触其他部位,须放入专用的容器内。

(2).根据伤口情况选用引流物一般浅部伤口常用凡士林纱布;分泌物多时可用盐水

纱布,外加多层干纱布。

伤口较小而较深时,应将凡上林纱条送达伤口底部,但勿堵塞

外口。

分泌物很多(如消化液漏出)的伤口,可用胶管类或负压吸引。

注意避免引流物遗留在创腔内,故应将深部引流物用安全别针或胶布固定于伤口外。

(3).肉芽组织具有一定的抗感染能力,故一般无需在局部使用抗菌药。

但某些细菌感染可侵袭伤口组织,需应用抗菌药,如绿脓杆菌感染可用0.1%苯氧乙醇、磺胺嘧啶银软膏等。

(4).注意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者,呈新鲜粉红色或红色、颗粒均匀、

分泌物少、触之易出血。

若发现创面苍白水肿、色暗有苔、肉芽萎缩或生长过盛等,须

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引流不畅、异物残留、局部供血不足等,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改善伤口修复

3.戴无菌手套

需戴与自己手尺码相一致的手套。

先取出手套袋内无菌滑石粉涂抹双手。

用左手自手套袋内取出两只手套套口的翻折部而一并取出之。

先将右手伸人右手手套内,再用已戴好手套的右手指插入左手手套的翻析部,以助左手伸入手套内。

整理双手术衣袖口,避免触及腕部皮肤,将手套翻折部翻回盖住手术衣袖口。

手套外面的滑石粉需用无菌盐水冲净。

在手术未开始时,双手应微举于胸前。

戴湿手套法:

手套内先要盛放适量的无菌水,使手套撑开,便于戴上。

戴好手套后将手腕部向上举起,使水顺前臂沿肘流下,再穿手术衣。

4.穿脱隔离衣

准备工作

操作步骤

终末处理

 

操作规程

1.目的:

防止病原体传播保护病员及工作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2.用物:

隔离衣、衣架、刷手用物。

3.工作人员戴好帽子、口罩、取下手表,卷袖过肘(冬季卷过前臂中部即可)。

一.穿隔离衣

1.手持衣领从衣钩上取下隔离衣,清洁面向自己。

将衣领的两端向外折齐,对齐肩缝,露出肩部袖口。

2.右手持衣领,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露出左手。

3.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举手将袖抖上。

4.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前领边缘向后将领口扣好,在扣好袖口。

5.将隔离衣一边(约腰下5cm处)渐向前拉,直到看见边缘;捏起边缘,用同法捏起另一侧边缘后,双手在背后将两侧边缘对齐向一侧折叠压紧,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再回到前面打一活结。

二.脱隔离衣

1,解宋腰带活结,解开两袖扣,在肘部将部分袖子塞入工作服袖下,露出两手进行手消毒(用刷手法或者浸泡法)。

2,解开领扣,右手伸入左侧衣袖内拉下袖子过手,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右手衣袖的外面拉下袖子,两手在袖内解开腰带,用双手轮换握住袖手自袖管中退出,再用右手握住两肩缝撤出左手,随即用左手握住衣领外面,脱出右手。

3,两手握住衣领,将隔离衣两边对齐挂在衣架上(如挂在半污染区清洁面向外,挂在污染区清洁面向内)。

4,不再穿的隔离衣脱下后,将清洁面翻在外面卷好,投入污染衣袋内。

三.刷手法

1.用刷子蘸肥皂水将手彻底洗刷,将前臂、腕部、手掌、手背、指甲、指缝等处顺序刷洗。

2.刷洗的范围应包括被污染部分,并超过一些。

3.每只手刷半分钟,用流水冲净后再重刷一次(共刷2分钟)。

4.手刷放入盛有10%肥皂水的治疗碗内。

5.肥皂水每日更换一次。

6.洗手刷每日煮沸或高压蒸汽消毒一次。

1.挂隔离衣时,不使衣袖露出或衣边污染面盖过清洁面。

2.隔离衣应每日更换一次,如有潮湿或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隔离衣只能在隔离单位内使用,不同病种不能共同用一件衣服。

质量标准

1.用物齐全。

2.隔离衣宽大,长短适宜,遮盖工作服

3.穿隔离衣前,一切准备合乎要求。

一.掌握穿隔离衣要领,方法正确。

二.手的消毒方法正确,冲洗彻底。

三.穿脱隔离衣无污染。

1.消毒隔离观念强,操作者、环境、物品无污染。

2.操作熟练,敏捷,在8分钟内完成。

5.穿脱手术衣

穿无菌手术衣

(l)穿无菌手术衣的主要步骤:

取一件折叠的手术衣后,用双手分别提起手术衣的衣领两端,轻抖开手术衣,有腰带的一面向外,将手术衣略向上抛起,顺势双手同时插入袖筒,手伸向前,待巡回护士在后面协助穿衣,使双手伸出袖口,双手交叉提左右腰带略向后

递送,由护土在身后给予系紧衣带或腰带(近年来,有些手术衣只需护土系紧衣带,腰带由

参加手术者相互拉紧,自身向后旋转,自行在腰前系紧腰带)。

(2)手术毕接台手术更衣法如有接台手术则先脱手术衣后脱手套。

由护士解开手术衣

后背腰带后,小心脱去手术衣,保存好手术手套。

然后,在确保原手术手套不触及手部皮肤

的情况下,分别用双手指脱去双侧手套。

若手术手套无破裂则双手可浸泡酒精或新洁尔灭5

分钟即可再穿手术衣及手术手套。

若原手术手套已破裂或污染,则第二次手术前均需重新刷

手。

6.吸氧术

【用品】氧气装置一套、鼻导管、棉签、胶布、或用氧气面罩、扳钳、止血钳、漏斗各一。

【方法】先检查流量表开关是否关紧。

打开总开关,再慢慢打开流量表开关,连接鼻导管,观察氧气流出是否通畅,然后关闭流量表开关。

(-)鼻导管法:

1.用湿棉签清洁鼻腔。

2.打开流量表将鼻导管用水沿润后,自鼻孔轻轻插入至鼻咽部,长度约为鼻尖至外耳道口长度的2/3。

3.用胶布将鼻导管固定于鼻梁部。

4.调节流量。

缺氧伴有严重二氧化碳潴留者,1~2L/分钟,无二氧化碳潴留患者,2~4L/分钟;心脏病、肺水肿患者,可用4~6L/分钟。

(二)口罩法:

以漏斗代替鼻导管,多用于婴幼儿。

将漏斗罩于患儿口鼻处,距离皮肤约l~3cm。

也可用绷带适当固定,以防移动。

一般流量4~5L/分钟。

(三)面罩法:

1.检查面罩各部功能是否良好。

2.放上面罩,使与患者面部密合,以橡皮带固定。

3.调节流量:

一般3~4L/分钟,严重缺氧者7~8L/分钟。

4.本法适用于无二氧化碳潴留的

患者。

(四)鼻塞法:

适用于较长时间用氧者,无导管刺激粘膜缺

点,患者舒适,使用方便。

1.试净鼻腔,将鼻塞塞入一只鼻孔,鼻塞大小以恰能塞严鼻孔为宜,勿深塞入鼻腔。

2.调节流量同鼻导管法。

【注意点】

(一)切实做到防火、防油、防震。

氧气筒存放阴凉处,周围严禁烟火或放置易燃物品,禁止在简的螺旋处涂油。

(二)治疗过程中,经常观察患者缺氧情况有无改善,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流量表指示与流量是否正确。

调节流量时,应充分离导管或移动面罩后进行。

以防高压氧冲入呼吸道损伤粘膜。

(三)持续用氧者,应经常检查鼻导管是否通畅,每8~12h更换鼻导管一次,并更换鼻孔插入,以减少对鼻粘膜的刺激与压迫。

(四)简内氧气切勿用尽,至少保留493.3kPa(5kg/cm2)压力,以防外界空气及杂质进入简内,于再充气时引起爆炸。

(五)氧气筒要有标志,注明“满”或“空”字,以便于使用时鉴别。

各班交接班时,应检查氧气装置是否有缺损、漏气、氧气量是否够用,如有缺损、漏气应及时补充及修理,以免影响急救和治疗。

7.吸痰术

【用品】治疗盘:

粗细适宜的吸痰管数根、玻璃T形管一只(连接吸痰管及吸引器导管)、纱布数块、棉签、压舌板、开口器、治疗碗内盛生理盐水或温开水,镊子,弯盘。

【方法】

(一)吸引前先检查吸引器效能是否良好,吸引导管是否通畅。

(二)将患者头侧向一侧,并略向后仰。

昏迷患者可用压舌板将口启开,吸痰管由口腔颈部插至咽喉部,乘患者吸气时将吸痰管插入气管。

如口腔吸痰有困难时,可由鼻腔插入(颅底骨折患者禁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可由插管或套管内插入。

(三)插入吸痰管前,打开吸引器开关,但应放松T形管侧孔,待吸痰管插入气管一定深度时,立即按闭倒孔即可吸痰。

吸痰时,吸痰管应自下慢慢上移,并左右旋转,以吸净痰液。

防止固定一处吸引而损伤粘膜。

吸痰管取出后,吸水冲洗管内痰液,以免阻塞。

(四)一次吸痰不应超过15秒。

吸痰后冲洗吸痰管,关上吸引器开关,吸痰管放入治疗碗内,定期煮沸消毒备用。

用盐水棉签清洁口腔,同时检查粘膜有无损伤。

每次吸痰均应更换消毒吸痰管。

气管切开患者更应注意无菌操作。

8.插胃管

(一)协助患者取坐位、斜坡卧位或仰卧位,视病情而定。

将治疗巾铺于患者颌下。

(二)清洁鼻孔,胃管前段涂以润滑油,用止血钳夹闭管之末端。

顺鼻腔下鼻道将胃管缓缓插入,到咽喉部时,清醒患者嘱作吞咽动作;昏迷患者,将头略向前倾,同时将胃管送下。

成人一般插入胃管的长度为50~55cm(相当于由患者鼻尖经耳垂到剑突的长度)。

(三)用注射器抽吸胃内容物,如有胃液吸出,即证明管已至胃中,如未抽出胃液可用以下方法检查:

l.将听诊器放剑突下,用注射器向胃管内注入10~30ml空气,如能听到气过水声,表

示管在胃中。

2.将胃管外端浸入一碗水中,若有持续多量气泡,则表示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

(四)如插管过程中发生咳嗽、呼吸困难、发绀等现象,表示误入气管,应立即拨出,休息片刻后重插。

(五)用胶布条将胃管固定于鼻梁部。

胃管外口连接注射器或漏斗,先注入温开水少许,试验是否通畅,如无异常,若要鼻饲可再缓慢地注入温度适宜的流食。

饲毕,用温开水少许冲洗胃管,然后用纱布包裹管外口,并用止血钳夹闭胃管,固定于患者衣服上。

必要时记录饮食量。

【注意点】

(一)插胃管前应先检查鼻、口腔、食管有无阻塞,有假牙者应先取出,有食管静脉曲张或食管阻塞者,不宜插管。

(二)每次鼻饲前应判定胃管确在胃内,及无胃液贮留时,方可注食。

如患者同时吸氧,慎勿将氧气管与胃管混淆。

(三)注入饮食时应注意温度、速度及容量(一般不超过300ml)。

(四)注食后尽量不搬动患者,以免引起呕吐。

加强口腔护理。

9.导尿术

【用品】导尿盘,无菌导尿包,无菌手套一副,橡胶布及治疗巾,检验标本容器(按医嘱准备),酒精灯及火柴。

【方法】

(-)在治疗室以无菌操作打开导尿包,准备消毒物品。

(二)备齐用品,携至患者处,说明目的取得合作,并适当遮挡患者。

(三)可让患者自己用肥皂水和清水洗净外阴,生活不能自理者,协助进行。

女患者清洗包括前庭部、大小阴唇和周围皮肤;男患者包括阴茎和包皮,包皮过长时应予翻转,清除包皮垢。

(四)术者站在患者右侧。

患者仰卧,脱去裤管并适当遮盖。

两腿屈膝自然分开。

将橡胶布及治疗巾垫于臀下。

导尿盘放于两膝之间,打开导尿包。

(五)用无菌镊子夹消毒液棉球(0.1%苯扎溴铵、洗必泰或消毒净),消毒以尿道口为中心,由内向外,由上到下(女患者顺序是尿道口、前庭、大小阴唇、阴阜;男患者是尿道口、龟头、阴茎)。

各擦洗两次(一个棉球只能擦洗一次),消毒毕将镊弃去。

(六)导尿盘放于两股之间,戴手套,铺洞巾,进行插管。

女患者:

一手分开大小阴唇并固定不动,另一手用血管钳夹消毒液棉球再消毒尿道口一次,然后夹持导尿管沾无菌液状石蜡轻轻插入尿道,插入深度约6cm左右,将尿流入碗内;男患者:

一手扶持阴茎,另一手如上述将导尿管插入尿道,深度约20cm左右。

排尿毕,须保留导尿管者,依留置导尿管法操作;无需保留者,取出导尿管,并擦净外阴,协助穿好衣裤。

整理用品及床铺,记录尿量及性状。

(七)需留尿培养者,无菌试管口在留尿前后均须经火焰灭菌,直接导尿入试管,以防污染。

(八)术后将导尿管夹闭后再徐徐拔出,以免管内尿液流出污染衣物。

如需留置导尿时,则以胶布固定导尿管,以防脱出;外端以止血钳夹闭,管口以无菌纱布包好,以防尿液溢出和污染;或接上留尿无菌塑料袋,挂于床侧。

【注意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尿管误插入阴道或脱出时,应立即拨出,另换一根无菌导尿管重插。

2.插入尿管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尿道粘膜,若插入时有阻挡感可更换方向再插,见有尿液流出时再插入2cm,勿过深或过浅,尤忌反复抽动尿管。

、3.选择导尿管的粗细要适宜,对小儿或疑有尿道狭窄者,尿管宜直细。

4.对膀洗过度充盈者,排尿宜缓慢,以免骤然减压引起出血或晕厥。

5.测定残余尿时,嘱患者先自行排尿,然后导尿。

残余尿量一般为5~10ml,如超过100ml,则应留置导尿。

6.留置导尿时,应经常检查尿管固定情况,有否脱出,必要时以无菌药液每日冲洗膀胱一次;每隔5~7日更换尿管一次,再次插入前应让尿道松弛数小时,再重新插入。

10.胸膜腔穿刺术(thoracentesis)

常用于检查胸腔积液的性质,抽液减压或通过穿刺给药等。

【方法】

1.嘱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两前臂置于椅背上,前额伏于前臂上。

不能起床者可取半坐卧位,患侧前臂上举抱于枕部。

2.穿刺选在胸部叩诊实音最明显部位进行,一般常放肩肿线或腋后线第7~8助间;有时也选胶中线第6~7肋间或施前线第5肋间为穿刺点。

包裹性积液可结合X线或超声波检查确定。

穿刺点可用蘸龙胆紫的棉签在皮肤上作标记。

3.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4.用2%利多卡因(xylocaine)在下一肋骨上缘的穿刺点自皮至胸膜壁层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5.术者以左手示指与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将穿刺针的三通活栓转到与胸腔关闭处,再将穿刺针在麻醉处缓缓刺入,当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转动三通活检使其与胸腔相通,进行抽液。

助手用止血钳协助固定穿刺针,以防针刺入过深损伤肺组织。

注射器抽满后,转动三通活检使其与外界相通,排出液体。

如用较粗的长针头代替胸腔穿刺针时,应先将针座后的胶皮管用血管钳夹住,然后进行穿刺,进入胸腔后再接上注射器,松开止血钳,抽吸胸腔内积液,抽满后再次用血管钳夹闭胶管,尔后取下注射器,将液体注入弯盘中,以便记量或送检。

6.抽液毕拔出穿刺针,覆盖无菌纱布,稍用力压迫穿刺部位片刻,用胶布固定后嘱

患者静卧。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对精神紧张者,可于术前半小时给安定(valium)10mg,或可待因0.03g以镇静止痛。

2.操作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或剧痛、昏厥等胸膜过敏反应;或出现连续性咳嗽、气短、咯泡沫痰等现象时,立即停止抽液,并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3~0.5ml,或进行其他对症处理。

3.一次抽液不可过多、过快,诊断性抽液50~100ml即可;减压抽液,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如为脓胸,每次尽量抽净。

疑为化脓性感染时,助手用无菌试管留取标本,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检查瘤细胞,至少需100ml,并应立即送检,以免细胞自溶。

4.严格无菌操作,操作中要防止空气进入胸腔,始终保持胸腔负压。

5.应避免在第9助间以下穿刺,以免穿透膈损伤腹腔脏器。

11.腹膜腔穿刺术

腹膜腔穿刺术(abdominocentesis)常用于检查腹腔积液的性质,协助确定病因,或行腹腔内给药;当有大量腹水致呼吸困难或腹部胀痛时,可穿刺放液减轻症状。

【方法】

1.术前须排尿以防穿刺损伤膀胱。

2.嘱患者坐在靠背椅上,衰弱者可取其他适当体位如半卧位、平卧位或侧卧位。

3.选择适宜的穿刺点:

①左下腹脐与骼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②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上方1.ocm、偏左或偏右1.5cm处,此处无重要器官且易愈合;③侧卧位,在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相交处,此处常用于诊断性穿刺;④少量积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时,须在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4.常规消毒,一戴无菌手套,盖消毒洞巾,自皮肤至腹膜壁层以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

5.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腹膜壁层,即可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

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20ml或50ml空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

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助手用消毒血管锥固定外头,并夹持胶管,以输液夹子调整速度。

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检。

6.放液后拨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以手指压迫数分钟,再用胶布固定。

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注意事项】

1.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做适当处理。

2.放液不宜过快、过多,肝硬化患者一次放液一般不超过3000ml,过多放液可诱发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但在维持大量输入白蛋白基础上,也可大量放液。

3.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4.术后嘱患者平卧,并使穿刺孔位于上方以免腹水继续漏出;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勿使自皮到腹膜壁层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手协助下,稍向周围移动一下穿刺针头,尔后再向腹腔刺入。

如仍有漏出,可用螺形胶布或火棉胶粘贴。

5.放液前、后均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检查腹部体征,,以观察病情变化。

6.有肝性脑病先兆、结核性腹膜炎粘连包块、包虫病及卵巢囊肿者禁忌穿刺。

12.腰椎穿刺术

腰椎穿刺术(lumbarpuncture)常用于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对诊断脑膜炎、脑血管

病变、脑瘤等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有时也用于鞘内注射药物,以及测定颅内压力和了解蛛网膜下胜是否阻塞等。

【方法】

1.嘱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命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术合对面用一手抱住患者头部,另一手挽住权下肢腘窝处并用力拖紧,使脊柱尽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

2.确定穿刺点,以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为穿刺点,一般取第3~4腰推棘突间隙,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进行。

3.常规消毒皮肤后戴无菌手套与盖洞巾,用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作局部麻醉。

4.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的方向缓慢刺入,成人进外深度约为4~6cm,儿童则为2~4cm。

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

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即可见脑脊液流出。

5.在放液前先接上测压管测量压力。

正常侧卧位脑脊液压力为0.69~1.764kPa(70~180mmH2O,0.098kPa=10mmH2O)或40~50滴/min。

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可做Queckenstedt试验。

即在测定初压后,由助手先压迫一侧颈静脉约10s,然后再压另一侧,最后同时按压双侧颈静脉;正常时压迫颈静脉后,脑脊液压力立即迅速升高一倍左右,解除压迫后10~20s,迅速降至原来水平,称为梗阻试验阴性,示蛛网膜下腔通畅。

若压迫颈静脉后,不能使脑脊液压力升高,则为梗阻试验阳性,示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若施压后压力缓慢上升,放松后又缓慢下降,示有不完全阻塞。

凡颅内压增高者,禁作此试验。

6.撤去测压管,收集脑脊液2~5ml送检;如需作培养时,应用无菌操作法留标本。

7.术毕,将针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

8.术后患者去枕俯卧(如有困难则平卧)4~6h,以免引起术后低领压头痛。

【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禁忌证,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先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

凡患者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者均禁忌穿刺。

2.穿刺时患者如出现呼吸、脉搏、面色异常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相应处理。

13.骨髓穿刺术

骨髓穿刺术(bonemarrowpuncture)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论断技术,其检查内

容包括细胞学、原虫和细菌学等几个方面。

【方法】

l.选择穿刺部位:

①髂前上棘穿刺点,位于骼前上棘后1~2cm,该部骨面较平,易

于固定,操作方便,无危险性;

②髂后上棘穿刺点,位于骶推两侧,臀部上方突出的部

位;③胸骨穿刺点,胸骨柄或胸骨体相当于第1、2助间隙的位置,胸骨较薄(约1.0cm

左右),其后方为心房和大血管,严防穿通胸骨发生意外;但由于胸骨骨髓液含量丰富,

当其他部位穿刺失败时,仍需作胸骨穿刺;

④腰椎棘突穿刺点,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

2.体位:

胸骨或骼前上棘穿刺时,病人取仰卧位。

棘突穿刺时取坐位或侧卧位。

后上棘穿刺时应取侧卧位。

3.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术者带无菌手套。

铺无菌洞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皮肤、

皮下及骨膜麻醉。

4.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胸骨穿刺约1.0cm、骼骨穿刺约1.5cm),用左手的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以右手持外向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穿刺,则应保持针体与骨面成30~40度角),当针尖接触骨质后他将穿刺针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

若穿刺针未固定,则应再钻入少许达到能固定为止。

5.拔出针芯,接上干燥的10ml或20ml注射器,用适当力量抽吸,若针头确在骨髓腔内,抽吸时病人感到一种轻微锐痛,随即有少星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中。

骨髓吸取量以0.1~0.2ml为宜。

如作骨髓液细菌培养,需在留取骨髓液计数和涂片制标本后,再抽取1~2ml。

6.将抽取的骨髓液滴于载玻片上,急速作有核细胞计数及涂片数张备作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查。

7.如未能抽出骨髓液,则可能是针腔被皮肤或皮下组织块堵塞或干抽(drytaP),此时应重新插上针芯,、稍加旋转或再钻入少许或退出少许,拔出外芯,如见针芯带有血迹时,再行抽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