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2850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城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大学城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大学城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大学城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大学城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城计划.docx

《大学城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城计划.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城计划.docx

大学城计划

青岛的高科园大学城计划

青岛市政协李建国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一)传统的办学方式能胜任今天的要求吗?

现有大学受条块管理体制所限,师资力量和硬件资源并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发挥,而按照我们传统的扩大招生规模的方式,就需要国家提供大量经费,要增加地盘、增建房舍、增大师资力量和管理人员编制、提高学费和赞助费等等,给国家、社会、家庭和当地政府带来许多负担,显然靠这种方式办学,路是越走越窄。

目前我国每年有至少300万以上应届高中毕业生不能上大学,还有1000多万初中毕业生盼望能有机会进大学深造。

有关部门预测,到2005年我国文化消费将达到6千亿元人民币,尤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增长十分迅猛。

由于国内满足不了需要,国外大学纷纷加入进来,争夺我国的这一巨大市场,一方面导致大量人才流向国外,另方面由于我们不正视高等教育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这一现实,对国内高等教育产业化排斥或限制、反对向经济开放,实行垄断,使高等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反令国外大学充分利用我们管理体制的弊端,将我们可能成才和已经成才的年轻人吸引到国外大学,并付出高昂学费,最终留在国外获得发展(由于机会少、环境条件差,长期以来回国是少数)。

(二)高等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同样要加入竞争行列----论高等教育多元化

当前,对于“教育与社会的无序、无效和浪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以及“教育必须超前发展”等,大家已有共识。

“十五计划”也明确提出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使之成为建立现代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支柱之一,目的是变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

但其中并没有具体有效的措施,在管理体制上仍然是局限在教育口的条块中不能自拔,脱离经济社会,抱残守缺。

为守住这块小天地,拼命抵抗着经济的渗透,对私立、民办的大学,左一个不放心,右一个不放心。

对他们束缚多,支持和鼓励政策少,更缺乏深层次的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规范。

试想,大家依法办学有什么不放心,如果公立与私立、民办的大学同台公平规范竞争,让人不放心的应该是公立大学,因为在责任约束和风险压力上,私立、民办的大学更上心,更努力,更认真。

事实上,发达国家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即最不好的学校往往是公立的,但它为保障给国内所有人,尤其是低收入者提供最基本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入学门槛通常是最低的;而私立大学则目标放在培养精英人才和个性化教育产品,走高端;股份制大学则居中,是以成人自我提高为目的,与教授进行平等交易的完全市场化的大学,通过双方互相选择,教授出售知识,学生掌握知识,并以能否通过国家考试获得学分为检验标准,以及最终得到毕业证书或者执业资格等,实际上大家在这里是进行知识的投资,教授以自己的名誉和未来前途投入大学,学生以股东和管理者身份加入大学,一方面获得投资收益,另一方面获得有价值的知识。

(三)我们的高等教育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要使我们的高等教育真正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化道路,必须完善高等教育立法,确立相应的法律规范,以发挥全社会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用经济手段和市场经济的规则改革我国不合时宜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也要和企业一样,必须以社会需要为中心,必须对自己培养的人才和“名誉”承担经济责任,减少以全国统考定终身、既务虚又浪费的做法,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上进愿望,尽最大努力满足他(她)们受高等教育的要求。

要认识到,在某种意义上,高等教育和企业一样,要为自己的“产品”承担责任和义务,只不过它的“产品”是人,因此,高等教育也要走向市场,也要多元化,向全社会开放,使私立的、民办的和股份制(可包含国资在内)大学与公立大学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开展公平竞争,促使它们在管理体制方面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式经营管理模式,成为独立法人,承担必要的责任,则误人子弟的教育才会终结。

二、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与青岛经济发展

(一)股份制综合大学的作用、经济优势和魅力。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国家将在各个领域直面世界,各国之间全面开放,全面竞争。

因此,未来也会出现城市与城市的竞争。

青岛要求生存和发展,只有依靠改革和创新精神,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去抢机会,挖潜力,争资源。

股份制理想综合大学的设想就是这样提出的。

基于市场经济规则,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将过去小而全的办学模式转变到社会化、市场化轨道上来,用经济手段来经营、管理校产和各种资源,为学生与市场接轨和自然过渡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为学生提供最经济、最开放、最有前途、最有效的学习环境,为学者和教授、科研人员提供最便捷、最理想的创造、发展环境(我们不求所有,力求所为),而最大的赢家就是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显然,该大学将构成一个良好的人文社会生态环境,把银行、商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与教育科研开发、第一、二产业体系有机地联结到一起,围绕着学生这个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核心共同发展,由此成为青岛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闲置房地产和现有大学的软硬件资源,可不靠国家投入,达到在校生30万人),并提供大量的第三产业就业机会。

同时积累的大量股金和积聚的大量人才,为他们在高科园搞发明和进行创业、高新技术项目投资提供了最良好的条件。

尤其通过大学这个平台,使银行与学生之间、企业与学生之间,社会与学生之间,直接联系、沟通,形成命运共同体,使资源高度富集,交易成本和风险度降低,信息度和机会度增大,对外商构成更大吸引力。

因为该共同体是人才摇篮,是诚实信用的王国,是信息和合作的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中,才可能孕育出硅谷、孕育出微软。

通过股份制运作,把大学作为“银行”,作为“金融中心”,而不是生蛋的“鸡”,通过股份制大学集聚人才、资金、信息和市场、人气等资源,形成机会放大器生态体系,这是直接用钱办不到的,因此,不能考虑从大学直接生财,而是要不断进行大量的投入,使放大器从倍增到成级数的放大效应,土话讲就是做大市场。

受益方(当前和长远)最大者是当地人及政府,直接好处则是通过这个“大学银行”融到优质稳定资金用于直接投入大学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现成的人才、科研资源(围绕大学生吸引来的研究所、大学教授们)和风险投资基金都得到放大、共生,这不正是这是世界各地梦寐以求的结果吗?

但是,形成的初始动力和基本内核是作为大学理想环境的气候、低廉的学习成本、优美的自然风光、自由的社会氛围以及师生之间长期相互吸引形成的高等教育市场,当然必须是以教授为核心作为知识产品的出卖方,吸引学生来购买。

而政府就是保证这个市场中各方公平、公正、诚实、安全、正常有序地进行交易。

(二)抢抓机遇,全面推动。

经济全球化将进一步促使青岛的改革开放,迫使青岛认真考虑以何种态势加入全球竞争,而以高等教育产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将是明智之举,符合青岛的长远利益。

试想,30万年轻人形成的大学城,意味着庞大的需求市场、意味着庞大的人才库、意味着庞大的创造源泉、意味着对整个世界的无穷吸引力。

这所有一切带来的就是青岛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飞速增长的财税收入等等。

因此,政府首先应该看到,现代社会不论对个人还是企业及政府等机构都提出了高素质化要求,要求个人(包括公务员)能力全面、适应快、独立、高效和创造性地工作,要求政府为全社会提供更丰富的公共产品和更优良的服务。

其次,在股份制综合大学的创建阶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资金和政策等)。

可通过政协成立一个基金会性质的青岛市高等教育产业促进会,由政府提供部分资金委托促进会,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包括联合与兼并,组成国际化股份制综合大学(高等教育产业集团)。

第三,扩大社会化服务范围,打破部门与所有制界限,建立无围墙的开放式大学。

另外,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在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社会的所有领域对人才全面开放,择优上岗。

在为大学生求学和创业方面,提供较全面的社会保障。

尤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将于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我市也将同时出台《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今年就是发展教育产业的最佳时期。

另外,今年省委要求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8%以上;在校学生过100万。

实行“一园多校”、“一校多制”,用优惠政策支持办大学园区,吸引国内外著名高校联合办学。

构建有利于大学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也可以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中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索。

股份制的试行可以选择教学型专科院校,首先必须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而大学法人地位的真正落实是股份制改革的关键。

(三)大学城计划的核心—国际化股份制综合大学(集团)

政府为什么要大力推动?

相对其他产业来说,按照投入/产出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是否对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是最最好的事情?

首先,该大学将构成一个良好的人文社会生态环境,把银行、商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与教育科研开发、第一、二产业体系联结到一起,围绕学生共同发展,由此成为青岛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闲置房地产和现有大学的软硬件资源,可不靠国家投入,达到在校生30万人),并提供大量的第三产业就业机会。

同时积累的大量股金和积聚的大量人才,为他们在高科园搞发明和进行创业、高新技术项目投资提供了最良好的条件。

尤其通过大学这个平台,使银行与学生之间、企业与学生之间,社会与学生之间,直接联系、沟通,形成命运共同体,可对外商构成更大吸引力,因为该共同体是人才摇篮,是诚信的王国,是信息与合作的世界。

其次,经济全球化将进一步促使人才、资金、技术、消费市场的自由流动与组合,青岛需要把握时机,全力将人才、资金、技术、消费市场凝聚到自己周围,而以高等教育产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将是明智之举,符合青岛的长远利益。

现代社会不论对个人还是企业及政府等机构都提出了高素质化要求,要求个人能力全面、适应快、独立、高效和创造性地工作。

在为大学生创造机会方面,社会的所有领域都要对人才全面开放,择优上岗。

第三,青岛通过创办国际化股份制综合大学(集团),将使旅游淡季形成30万在校生规模,整个胶东半岛将全年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对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十分有利。

还有其他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深远影响,将为青岛的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大都市经济,高端经济:

人才、信息、资金、物流、商贸、文化、旅游等服务业中心等)。

国际化股份制综合大学(集团)的特点:

1、办学目的和宗旨

为有理想并愿为社会工作,但经济困难或失去进公立大学深造机会,并无不良记录(如在校期间发现有不良记录,将被驱逐出校,主要依据未来的个人信用体系信息,通过计算机联网查寻系统,从银行、财税、司法等部门获得个人的身份信息、个人社会福利帐户、纳税记录、银行信用卡等资料)的成年以上者,提供最理想、最有效、最经济实用、最全面的高等教育条件;因人施教,开发学生潜质,把他们培养成自立、自强、诚实守信、追求卓越的市场经济精英;经营式办学,由包括学生在内的股东大会选出的校董会和管理机构,在学生广泛参与并负责大部分管理工作的情况下,使学生得到充分锻炼,成为各方面的实干家,使学生真正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

同时股东将(学生将通过入学股份在第三年以后)逐年获得基金增值的分红。

大学的宗旨是:

“自立、自强、自主、自治、自尊;团结友爱、平等公正、互利合作、诚实守信、追求卓越”。

2、结构与性质

社会各界人士、银行、房地产商、教育科研与企业技术培训机构和师生等共同合股经营管理(学生每人以万元入股作为入学条件之一,并成为学校的股东,参与学校的经营管理)教学、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投资、资产运营、学生的组织建设(自治、自立、自主)和学籍管理、外部协调等等,可吸收国外及政府投资入股,构成开放式基金,由股东代表大会选出基金理事会,在校董会的决策把关和监事会的程序监督之下,依法独立工作,目标是把“国际化综合股份制联合大学(集团)”办成中国的牛顿、剑桥、巴黎大学。

学校、教授实行名誉制,主体是全体股东,如股东的50%以上对学校或哪个教授不满意,则理事会必须改组,相关的负责人或教授要辞职,承担相应的责任。

3、招生条件

凡年满18周岁经体检无传染性疾病和严重智残并无不良记录者免考入学;面向全国及海外招生。

4、学期安排

每年10月1日开学,无寒假,直到次年4月30日为一学年(适应青岛旅游特点)。

“暑假”从5月1日开始,到9月30日止,为包括向银行借贷入股的所有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5、办学场所

鉴于青岛属旅游城市,排斥污染工业,要使城市经济繁荣发展,同时补偿旅游业每年长达半年的萧条期,最佳选择是办“国际化综合股份制联合大学(集团)”。

现高科园众多房地产及啤酒城、体育场等场馆设施长年闲置,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要付出大量的物业管理费用给专职机构,如交给该学校使用和管理,所有者不仅免除物业管理费用,而且还能得到一定的租金。

大量的学生不仅给城市带来生机和活力,也为城市增加文化气息、消费市场和高素质人材。

科研机构和企业与“国际化综合股份制联合大学(集团)”联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因此,办学场所定于高科园内,以啤酒城为中心,将形成一个以大学为中心的高科技工业城。

6、学制、考核标准

四年为主,分必修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经国家认可的考试机构考试通过可以发给毕业文凭;直接考取所学专业执业资格证书者可获毕业文凭。

实行学分制,学习进度和学科由学生自己掌握;修满相应的学科学分程度达到公办大学相应学科水平,即可获得毕业资格。

由高教部门定期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抽查,并向国际化标准靠拢。

国际化股份制综合大学的管理结构:

1、股东大会。

遵循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重大问题股东公决。

2、董事会。

由发起单位和发起人作为永久独立董事,占1/3;其它按照股份大小分摊名额;只接受政府等方面的资助和捐赠,不接受政府等部门投资。

对股东大会负责,按期提供决策报告和建议书,由股东大会审议、裁决。

3、大学基金理事会。

11名+8名候补,全部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候补理事无表决权,但可监督和列席理事会会议。

对基金运作和校务管理负责。

受董事会的常务监督和股东大会的授权。

4、事业部。

在理事会领导下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5、协理员。

负责在学生和大学之间的关系协调、学生的辅导、环境监督、调查等,每100名学生配一个协理员。

(二)国际化股份制综合大学(集团)培养学生的标准。

所有学生都应该有而且也必须有机会使自己成为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

科学以实证为判别尺度,以逻辑为论辩武器,以怀疑为观察的出发点。

科学素养意味着对各种事物发现、提出并回答问题的能力,理智地参与公众对话和辩论的能力,倾听和尊重不同见解的能力,对国家决策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进行识别并提出有科学依据的见解的能力,根据信息源和产生信息的方法对信息可靠程度进行评估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形成基础是怀疑、批判和探求真实的理性精神的养成,有助于使学生的生命体验、生活质量和他们作为公民的责任能力提高。

政府作为:

1、提供与其他高等教育院校同等的资助和扶持,实行无差别和非歧视政策,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和宽松的社会环境。

将高等教育作为成年人对自己的再投资,完全市场化监管。

即学校对自己的教学质量负责,学生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通过合同及投资协议、股份制章程等构成互相的法律关系,有国家工商等机构监督双方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情况,并最终由法律加以制约。

2、提供必要的奖励启动资金或代表青岛公共方作为发起人之一投资原始股,并参加董事会和基金理事会(政府作为最大的受益者,理当支持和奖励办学)。

3、在学校的前期运作过程中,帮助学校建立学生自治管理体系,使之适应学校园区社区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适应成人的社会生活,保持与社会的接触,便于他们独立、自主地走上社会,融入社会。

另外,通过政府的依法监督和补助,使股份制国际大学能够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为青岛的发展尽快发挥积极的作用。

 

附件一:

中国青年报:

高校,一块吸引人才的巨大磁铁

10年前,高校老师中很多人趁着自己还年轻“逃离”大学;如今,人们争相回到大学。

某外企公司业务副总经理王先生离开首都师范大学的讲台已有6个年头了,最近,他常常无端地陷入一种苦闷:

我的终点在哪儿,我还能回到高校吗?

可6年前,他惟一的想法是“趁着自己还有力气,逃离大学”。

在他眼里,变化的不是自己,而是大学。

感到高校变了、人才纷纷回流的还有北京大学人事部部长周岳明。

他说,高校正在变成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

但几年前的尴尬事还历历在目:

当时学生中流传着“一流人才出国,二流人才进企业,三流人才进高校”的说法。

1996年,北大人事部给了电子系8个指标招老师,结果广告打出去好几个月,报名时只来了6个,最后留下4个。

1997、1998连着两年,电子系都是8个指标,可就是招不满老师,没多少人愿意来。

1999年9月,北大搞“岗位聘用制”,教师最高的收入与最低的收入拉开了17倍,最高的岗位津贴一年给到5万元。

“经济杠杆”一启动,第二个月,应聘者就蜂拥而至。

1999年10月,电子系来了16个应聘者。

到2000年10月,达到32个,最后领导们连夜开会决定怎样取舍,因为个个都很优秀。

去年,电子系招聘已经结束了,又来了一个更优秀的应聘者。

最后系书记找到人事部,说是来“讨债”的,要求人事部把他们前几年没用完的指标“还”回来,最后学校破格留下了这个应聘者。

竞争更激烈的是化学院,连着几年,院里只有5到8个进人指标,结果报名的高达100多个,因而门槛一年比一年高,材料一个比一个厚。

面对这么多精英,留谁舍谁成了院领导们最头痛的事。

“海归派”、“两栖人”回流高校的现象这两年也很突出,占到了北大教师总数的1/3。

除了人才回流,留校也成了毕业生们的第一选择。

人事部干事小张是周部长手下的“兵”,做着办公室最普通的工作,谁也想不到,他竟是北大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博士生。

“以前留个学生真难,大家都争着往外飞,甚至一些高校在保送研究生时,私下与学生签留校的协议,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周部长说。

为什么会出现人才回流?

中国人民大学人事处的崔老师说,说到底是待遇高了,干事业的空间大了。

崔老师指着电脑的工资表告诉记者,这几年大学教师待遇有大幅提高,而且档次拉得很开,不再是以前的大锅饭了。

最高的月薪6000元,最低的400元。

她解释,每个系情况不同,文史哲相对较差,经济、法律、信息等热门的专业收入就高。

“当大学老师,社会地位高,而且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老师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闷在罐子里过活了,交际半径也不像以前那么短。

”一位师范院校的人事处处长说。

北京大学人事部部长周岳明说,如今,北大优秀人才的报酬已基本与国际接轨了。

但他表示,待遇只是吸引人才的一个条件,更重要的还有干事业的空间,有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他说,1999年,国家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包括给北大清华连续3年共投资18个亿,支持北大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政策一出,在高校中就形成了一股冲击波,人们都嗅到了“教育的春天”的气息。

北大人也感到了从没有过的“好日子”。

以前,北大每年只有1.3亿元,分到各个系的科研经费很少,而如今经费大大增加,在科研经费、实验设备、梯队骨干人员的配备等方面都有新政策出台,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高校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也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近年来,破除论资排辈的做法使得北大的教授越来越年轻化,北大校本部,教授的平均年龄52.6岁,45岁以下的教授已占教授总数的28%,45岁以下的教师占63.1%,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已超过50%。

在北大,半夜两点去看,还有很多试验室灯火通明。

化学院的一位教授在连续7年的时间里,每周工作91小时;生命学院的一位教授在连续730多天里,仅一个晚上没到实验室。

他们自己的说法是“我每天有25个小时”。

大家都在努力工作,这个磁场也就越来越有吸引力。

同时,也有专家提出了另外一些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前副院长彭剑锋分析说,前几年,一些高校老师下海,自己创业,一个点子、两套方案都能换钱,而如今,信息系统集成化的社会,留给小公司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留给个人单打独斗的机会越来越少,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个人创业成功几率的下降也是人才回流的一个原因。

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还需要什么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日前在有14所中日高校校长参加的东京首届中日大学校长会议上承认,北大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准备用17年(从1998年开始)左右的时间,在2015年前后将北大建设成为国际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

能在中国的一流大学当校长不容易,而身居此位能保持这样的清醒更不容易。

认识到落后是进步的前提,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北大的前途表示乐观。

但乐观并不意味着同意许校长的“17年计划”,我对北大在这么短时间内建成世界一流有点怀疑。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我见过柯汉琳发表在《东方文化》上的一篇文章,谈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

一是对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起重要推动作用;二是对区域和国家的文明和文化作出指导。

一般认为,应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培养出国际著名的有重大影响的杰出人才;第二,师资队伍中有一批世界大师级学者;第三,有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第四,科学研究领导世界潮流并产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第五,为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包括对文化、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针对以上条件,对比我们的北大,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就“杰出人才”而言,获诺贝尔奖的,在世界一流大学中,牛津大学27人,哈佛37人,耶鲁13人———与这个数字相比,北大差距不小。

当然北大可以找出好多理由来辩驳,比如西方的大学历史悠久,奖项的设评由西方人说了算,北大因历史原因(比如“文革”)而导致落后等,但问题似乎并不这么简单。

这几天我正好在读一本名叫《北大访谈录》的书,内容是北大几个名教授对当前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表的观点。

其中有一节我印象很深。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贾庆国说:

在中国,纯粹搞学术的也有,但是由于一些现实问题,如挣钱、住房、职称,有些人急功近利,强调成果的数量,忽视质量。

要迎合上面的需求。

通常是上面告诉你,今天有这个政策,你要表态,所谓表态就是说这个政策好。

学术研究变为生计问题,有些教授们就是干着这种营生。

这怎么能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望呢?

联想到前段时间轰动全国的王铭铭剽窃事件,在急功近利的今天,这实在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他剽窃的是别人的研究成果,可那些只会图解政治的教授们,也不比他好到哪里去。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相信每一个北大人甚至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这个愿望,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是靠大学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还要涉及管理体制(比如教育体制)、人文环境、师资队伍、学术风气以及校长素质等。

其中最重要的恐怕还是体制。

大学不是象牙塔,在强大的社会面前,大学的作用有时显得很弱小,而它的强大更需要社会所给予的充分的独立和自由,而不是把庸俗气、市侩气毫不遮挡地渗透进大学校园。

充满铜臭、功利、自私、慵懒的大学是永远也不会成为“世界一流”的。

大学城离“大学王国”还有多远

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急剧扩张,促使各级地方政府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那就是在各地悄然兴起的大学城。

然而,处在发展中的中国高等教育界兴起的这种大学城现象,距离理想中的“大学王国”的目标还有多远,成为前不久在浙江宁波召开的2001全国高教园区(大学城)建设与管理研讨会的热门话题。

大学城:

没有围墙的大学

五十年代,我国许多城市把高等学校集中起来建设,形成一条条“学院路”,不妨称之“学院路模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到来,它与我们今天建设的大学城有着很大的区别。

——社区管理政府化。

按照整个社区建设城市化的设想,各类设施及业务由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来管理,学校只是具体进行与科研以及人才培养有关的各类活动,成为社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的核心。

——教育资源共享化。

大学城的构想将带来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如教学管理,各校之间可以通过学分互认的办法,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