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50723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知识点.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知识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知识点.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

教育有广义的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者

学校老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教育的本质属性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a.教育具有永恒性

b.教育具有历史性

c.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三个方面:

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起源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生物学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c.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d.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有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2.教育的发展历程

a.原始社会的教育

该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

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是一种生活教育。

b.古代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教育

中国:

夏,商,西周,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我国就出现了学校教育。

西方教育

古希腊教育:

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强壮得军人和武士,雅典教育的目的是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成为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印度教育:

主要表现为宗教教育的盛行。

古埃及教育:

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埃及教育最典型的特征。

(2)封建社会教育

中国:

汉朝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宋代以后,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西方:

西方封建社会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

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古代产生的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有等级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c.近代教育:

有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两种形态。

d.20世纪以后的教育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

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

教育的全民化

第三:

教育的民主化

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的均等。

第四:

教育的多元化

第五: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a.萌芽阶段的中国教育思想

《学记》是世界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墨翟,即墨子,兼爱非攻。

b.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被称为产婆术。

柏拉图,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教育观点表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昆体良(古罗马),其著作《雄辩术原理》,又称《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a.创立阶段的教育思想

培根,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首次把教育学作为地理科学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为教育学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被称为“教育学之父”,1632年,他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提倡“泛智教育”。

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康德,最早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

斐斯泰洛齐,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

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赫尔巴特,1806年,其《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他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的主要观点有:

第一,他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的是权威的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题中心的三中心论。

第三,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

第四,他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杜威,美国教育家,他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现实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他的观点有:

第一,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

第三,主张“在做中学”。

第四,学校即社会。

第五,五步教学法。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a.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他在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其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中国的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编写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b.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苏联的赞可夫著有《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著有《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著有《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成为“活的教育学”。

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

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

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

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分)

3.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

二.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学校结构

e.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d.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五.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a.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b.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c.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a.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b.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c.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d.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文化

a.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b.校园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式,是学习文化的物质载体

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1.什么是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发展,二是心理发展

2.青春期的发展变化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发展阶段,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3.人的发展规律

a.个体发展的顺序性

b.个体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为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例如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c.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d.个体发展的互补性

e.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1.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a.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

霍尔,他典型论断是: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b.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代表人物及观点有: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洛克,提出“白板说”

华生,认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a.遗传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遗传的意义: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的发展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b.环境

c.人的主观能动性

d.学校教育

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认得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等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新兴行业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五节: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1.教育制度的含义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性质、目的、入学条件、休学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3.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a.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d.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的历程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三种典型学制类型

1.双轨制:

19世纪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英国是最典型的双轨制代表。

2.单轨制: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一种学制

3.分支制:

20世纪上半叶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改革

1.旧中国的学制

a.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b.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推行了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主要继承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明显反应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c.“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d.1922年,“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

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a.1951年颁布的新学制

b.1958年的学制改革

c.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e.1995年颁布《教育法》

f.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g.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h.2004年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i.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对学制的规定

3.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我国现行的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四义务教育制度

1.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特点

a.强制性,又称义务性

b.普及性,又称统一性

c.免费性,又称公益性

3.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

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德国于1763年作出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第六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他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

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有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

3.个人本位论

其观点是:

要从个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

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等。

4.教育无目的论

是由杜威提出来的。

5.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论。

三我国的教育方针

两个必须: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四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1999年6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a.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b.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c.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d.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3.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第一,强调教育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第二,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我国实现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4.素质教育

a.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b.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5.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这些组成部分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第七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a.含义:

观察法是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b.分类:

自然情景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一非参与性观察;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2.调查法

a.含义:

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b.分类: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依据调查内容);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依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

3.历史法

a.含义:

是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从而揭示了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b.一般步骤:

收集资料、史料鉴别、史料分类

4.实验法

a.含义:

是研究者按照实验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b.分类:

根据实验场所分,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根据实验目的,可分为确认性试验,探索性试验和验证性试验;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5.行动研究法

a. 含义:

是指老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景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解决工作情景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方法,它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b.实施步骤:

确定研究课题,拟定研究计划,实施行动研究,进行总结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