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五校协作体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docx
《广东省五校协作体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五校协作体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五校协作体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
广东省五校协作体2017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
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状》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时说:
成都、华阳两县被驱掠的人中有杂剧丈夫两人。
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
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当时已是唐代晚期。
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伎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都城开封习于浅斟低唱。
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
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杂剧继续发展。
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所记宋杂剧名目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
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影响。
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
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
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
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
杂剧名家辈出,不断会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
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既由开封传来,就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
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
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
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
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的口味。
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
但无论北曲还是南曲,都并未超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
传奇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
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
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
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
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当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
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之而前后有所差异。
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
清康熙时,洪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北洪北孔”之称。
《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固然是由于洪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京城中人对传奇的喜爱。
(选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有删改)
1.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剧的名称最早见于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状》,根据其中有关南诏攻人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杂剧就已出现。
B.杂剧盛行于宋代。
宋室南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从周密所撰《武林旧事》中所记的宋杂剧名目之多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兴盛。
C.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了高峰。
随着朝代更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会集于此,一时盛况空前。
D.杂剧发展到元明之际,出现了传奇。
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展。
杂剧有折数、出场人物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杂剧的单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
B.据说,北曲在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南曲在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
两者风格迥异,不能互相调节。
C.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许曾在南京演出过,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
D.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状》、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中对不同时期杂剧盛况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杂剧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B.从发展史来看,杂剧常常在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都城盛行,宋代的开封、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和北京等都曾是杂剧的盛行地区。
C.传奇以南曲为主,最初主要在南方流传,后来参用了一些北曲,也逐渐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并为京城中人所喜爱。
D.从文中看,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不同地域的风气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等都对杂剧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围 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
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开碰头会。
“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
“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
“围墙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要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把围墙造得高大牢固。
”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
“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
”
“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
”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
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
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于,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
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
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
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胎,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
”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蹬上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兆光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
砖瓦、石灰运进来;垃圾、碎砖运出去。
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
马而立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
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
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
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
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重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
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
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
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
这一觉睡得很沉。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
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
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
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
他轻轻地说了一声:
“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
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
他们指指点点:
“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
”“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
”“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
”“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
”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
“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
”有人帮着寻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
“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
”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衫湿透,那不是谁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评说这围墙很好看。
”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蒙蒙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住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都赞不绝口。
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
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
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
吴所长说:
“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汉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的飞起。
不知道他又什么地方弄来四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平铺直叙了一个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理,揭露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B.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了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C.倒塌的围墙两天就被修好了,却受到设计所内一些人的批评指责,这说明这些人在建筑设计方面有自己的审美原则和较高的审美水平。
D.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人物马上转而夸耀自己的贡献,这生动地刻画出这些人见风使舵、无功请赏的丑态。
E.作者引出看门人洪老头的话,使用对比、侧面描写的手法,体现了他对马而立的同情与赞许,也体现了他对那些只说不做、满心“那个”的人的不满。
5.请结合全文,谈谈马而立的形象特点。
(4分)
答:
6.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5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丁聪:
时代身上的牛虻
2009年5月26日,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溘然长逝。
丁聪的一生,始终不曾放下手中的画笔,如同一只牛虻狠狠叮在时代庞大躯体的病灶上。
1916年,丁聪出生于上海。
其父丁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中国第一块漫画协会的牌子就挂在丁家大门口。
对丁聪的生活和艺术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是张光宇、叶浅予。
他们的画,描摹了上海市井的百态,这让丁聪触动很深,也影响着他后来那种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
一次,丁聪画了一幅漫画要发表,报馆让他署个名字,他顺手写下“小丁”。
这个名字他一用就是几十年,丁聪说,中文的“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当普通的小人物,做喜欢的事,挺好。
七七事变后,丁聪的漫画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改变了丁聪的思想,决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道路。
这种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像一条红线,从此一直贯穿于丁聪的作品之中。
在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
香港沦陷后,丁聪和一批文化界人士辗转来到重庆,他继续以画笔从事爱国宣传活动。
抗战胜利后,丁聪回到上海,创作了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例如《民“主”曰:
“逆我者亡!
”》、《五子登科图》等,有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现实,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以致有些作品一出来,便遭到国民党雇佣流氓的撕毁。
他也因此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
1949年初,丁聪被任命为《人民画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
丁聪仍坚持自己的讽刺漫画,由此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
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
“大鸣大放”中,丁聪对“外行领导内行”提出的批评,连同筹办《万象》的构想,都成了“反右”高潮中的罪状。
1958年的一天,“右派”丁聪乘上一列开往东北的火车,去了北大荒850农场云山畜牧场劳动改造。
丁聪平日里对人总是笑脸相迎,骨子里却刚直不阿。
为此,他吃尽苦头。
“反右”的时候,有人要他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落井下石,于是,他自己成了“右派”。
“文革”时,又有人强逼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并列举此人种种“劣迹”以作“诱导”。
丁聪听后说:
“这个人真坏。
”逼他的人大喜过望,催他赶快交代。
丁聪慢悠悠地说:
“我同他相交那么多年,他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
天底下竟有这么坏的人。
”为此,他挨了一顿铁棍,被打得头破血流。
“文革”开始时,丁聪被分配到美术馆扫地、写标签。
不许画画,他就偷偷地在展出作品的废标签后面画上漫画。
白天要劳动,画画的时间难以保证。
丁聪正发愁时,赶上单位体检,查出来他血压高,单位便给他放了一个星期假,这可乐坏了他。
为了能争取一段完整的创作时间,丁聪不吃药,复检时憋着一口气,血压当然还是高,丁聪又争取到了一个星期的假。
就是利用这两个星期,丁聪赶出了30多幅鲁迅小说插图。
1979年春,丁聪刚被宣布“没事儿”就跟政府说:
“我已经63了,把最后几年时间留给我吧,让我画画吧,我就喜欢画画,这一辈子没画够啊!
”由此丁聪便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作黄金年代。
此时恰逢《读书》杂志创刊,受范用、冯亦代之邀,丁聪配画,陈四益配文,“封二漫画”几乎成了《读书》的金字招牌。
漫画中的犀利和辛辣,让人觉得“小丁”好像从来没变过。
三中全会到80年代的一段时期,是丁聪认为最开放的时代。
他继续以笔为刀,针砭时弊。
他的讽刺漫画与讽刺相声、伤痕反思文学、电影话剧一起组成了文化解放的潮流。
这个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老人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地,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飘逝。
不设灵堂,不作告别。
平淡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但正是这样的平淡,才淬炼出了最强大的艺术,给社会与现实以无情的鞭挞。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画的都得是老百姓想的事情,老百姓通得过的,我才画。
虽说我为这个吃过不少苦头,可我总觉得我没做过坏事,对得起良心了。
——丁聪
②丁聪当时住的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除了一扇窗户透亮,没墙都摆满了书柜。
他的生活也很简单,就是画画、看书、吃饭、看电视、睡觉。
只要一拿起画笔,他就感到心满意足,感到快乐。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丁聪取笔名为“小丁”,一用就是几十年,“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而他这一生的创作始终围绕着市井小人物的百态人生。
B.丁聪能够成为一代讽刺漫画大师,其主要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因为丁聪的父亲早就是一位自觉成才的画家。
C.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对象,但这些接二连三的厄运却成就了他在任何处境下都能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
D.丁聪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这与他浓烈的爱国情怀不无关系,丁聪始终殷切地关注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饱含一腔忧虑之情。
E.文章对“文革”中丁聪因为血压高,单位给他放了一个星期假,这把他乐坏了的故事的叙述有以“乐景”衬“哀情”的作用。
8.文章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意蕴丰富,请分析它的含意及作用。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说丁聪“平淡”的人生,却“淬炼出了最强大的艺术”。
请结合材料,对“平淡”与“强大”的关系进行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思礼,高丽人,入居营州。
父为朔方军将。
思礼习战斗,从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同籍麾下。
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将周佖事翰,以功授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
从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
“死固分也,何复贷为?
”诸将壮之。
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款附,诏翰至磨环川应接,思礼坠马,蹇甚。
翰谓监军李文宜曰:
“思礼跛足,尚欲何之。
”俄加金城郡太守。
安禄山反,翰为元帅,奏思礼赴军,玄宗曰:
“河、陇精锐,悉在潼关,吐蕃有衅,唯倚思礼耳。
”翰固请,乃兼太常卿,充元帅府马军都将,翰委以军事。
密劝翰表诛杨国忠,翰不应;复请以三十骑劫至潼关杀之,翰曰:
“此乃吾反,何与禄山事?
”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责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注】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更为关内行营节度、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守武功。
贼安守忠来战,思礼退保扶风。
贼分兵略大和关,去风翔五十里,李光进战未利,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
命郭子仪以朔方兵击之。
会崔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以兵二千屯扶风。
闻贼已西,欲乘虚袭京师,径至高陵。
贼引军还击椿等,椿已至中渭桥,杀守者千人,进攻苑门。
伯伦战死,椿被执。
先是,贼余众留武功,既传官军入京师,乃烧营遁,自是贼不敢西。
长安平,思礼先入清官;收东京,战数有功。
迁兵部尚书,封霍国公,食实户五百。
寻兼潞、沁等州节度。
乾元元年,总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八千,与子仪围贼相州,军溃,惟李光弼、思礼完军还。
寻破史思明别将万余众于直千岭。
光弼徙河阳,代为河东节度副大使。
上元元年,加司空。
自武德以来,三公不居宰辅,唯思礼而已。
二年,薨,赠太尉,谥曰武烈。
(选自《新唐书•王思礼传》,有删改)
【注】纛:
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责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B.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责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C.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责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D.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责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一是升迁,二是改任同品级官职,三是降职;代,在本文中为“代理”之意,古代表示代理、暂时担任官职的词有“署”“权”等。
B.三公,周代已有。
据杜佑的《通典》记载:
“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C.“薨”“崩”“卒”“不禄”“死”都表示“人死”的意思,在古代不同阶层人的死需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薨”在古代称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D.赠,在本文中指为已死的官员加封。
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思礼熟悉作战,因立功而授官。
后在接应吐谷浑苏毗王归附时,不幸从马上掉下,脚跛得厉害。
不久加授为金城郡太守。
B.安禄山反叛时,哥舒翰极力奏请进行派遣王思礼前往军中,玄宗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
王思礼曾秘密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洙杀杨国忠,但遭到了哥舒翰的拒绝。
C.潼关失守后,王思礼、吕崇贲等人逃到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皇帝十分生气。
在宰相房琯的劝谏下,王思礼才免于一死,改任关内行营节度使、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
D.长安平定后,王思礼先进城清理宫殿;收复东京,多次立下战功。
升任兵部尚书,封霍国公,并成为武德以来三公不任宰相的唯一一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
“死固分也,何复贷为?
”诸将壮之。
(5分)
译文:
(2)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
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浏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
“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颔联极写所见之美。
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
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15.有评价说本诗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
试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猿声哀怨凄惨,沙渚色彩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韩愈《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
“ ,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王老师是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七名博士生。
我忝列门墙,且为大弟子,接受教诲的机会更多一些。
②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我省动漫产业迈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去年我省与沿海省份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已经等量齐观。
③岁末钱荒,互联网巨头们却趁火打劫,于12月下旬相继推出新的理财产品,分食流动性资金,这对于原本资金紧张的银行间市场简直是雪上加霜。
④我们在学习时,要不断积累,必须厝火积薪,厚积薄发,才会学有所成。
⑤先秦哲学起源于对人生、社会的忧患,先秦诸子周游列国,大多席不暇暖,以谋求天下由“无道”转变为“有道”的格局。
⑥实施“阶梯电价”本应是大快人心的改革之举,可问卷调查表明,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这项改革,所以改革还应慎重。
A.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