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49886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单元测试.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单元测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单元测试.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单元测试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单元测试

1.[2016·武邑中学仿真]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

(1)~

(2)题。

(11分)

步出城东门

无名氏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注],高飞还故乡。

[注] 黄鹄:

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是游子送友,二是游子欲归不能。

在风雨中送别友人归去,更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寂寥,越发增添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游子不能归乡的哀愁。

(2)本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想与友人同回故乡的迫切愿望,也暗含了其不能与友人同回的惆怅之情。

这两句运用想象,即诗人和故人能化作一双黄鹄,同回故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子因现实的阻隔,想回故乡而不得的痛苦和哀愁。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概括诗中所述事件,要注意抓住叙事的要素,比如时间是“前日”,地点是“城东门”“江南路”,背景是“风雨中”,人物是“故人”和“我”,行为是送别友人、“还故乡”。

由此可以概括出两件事:

游子送友和游子欲归不能。

写游子送友,是为了突出他自己欲归不能的哀愁。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强烈愿望,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容易分析得出。

2.[2016·冀州中学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蓝田溪与渔者宿

          钱起

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

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

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

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

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

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

(1)这首诗与其他以渔父(隐士)为题材的古典诗歌相比,写作角度有什么不同?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中“隐沦处”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古典诗歌中,以渔父(隐士)为题材的作品一般多客观描绘渔父(隐士)飘然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这首诗却写了诗人“与渔者宿”,别出蹊径,饶有新趣。

不仅写诗人爱渔者的居住地,还以“更怜垂纶叟”写自己更爱那老渔翁,归结到愿和渔者同宿的期望上。

(2)一是环境的“清”“明”“静”。

如写“隐沦处”水清可以濯发,月明使人留恋,说明“隐沦处”的环境优美。

二是和渔者同宿相谈甚欢,情趣相投,其乐融融。

这里境合于心,人合于情,自然是美好的。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目要求将本诗与其他写渔父(隐士)的古典诗歌进行对比,分析本诗写作角度的不同。

其他以渔父(隐士)为题材的古典诗歌一般主要以渔者为描写对象,客观描绘渔者的飘然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而本诗不只写渔者的居住地,还写自己“更怜垂纶叟”,最终竟然愿和渔者同宿。

由此分析,便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清整首诗的行文脉络:

诗的前六句写诗人爱渔者的居住地,中间四句写与渔者宿的乐趣,最后两句写不忍与渔者分别。

其次,要抓住关键词,如“清泠泉”“月明”“沙上鹭”“野火尽”“秋山曙”等,由此分析便可概括出答案。

3.[2016·衡水中学仿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秦淮夜泊

贺铸

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

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

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

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

(1)与杜牧的《泊秦淮》相比,本诗描写的秦淮夜景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与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那迷蒙清冷之景不同,本诗把秦淮夜景表现得明丽优美,温馨动人。

开头两句写秦淮春风拂柳,暮潮生岸,富于诗情画意。

中间四句写新月楼台,双桥灯火,朱箔紫箫,更是清新秀美,恍若仙境。

(2)本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独泊孤舟时的孤独寂寞和淡淡的乡愁。

眼前的景物美丽动人,但毕竟是外乡,再加上正值暮夜时分,人们都在家中,而诗人却独泊孤舟,乡愁不禁油然而生。

(思想感情3分,简要分析3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抓住诗中的意象“官柳”“暮潮”“新月”“灯火”“朱箔”“紫箫”,它们构成了清新秀美的画面,与杜牧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给人的迷蒙清冷的感受截然不同。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由“远游子”“怜”等较容易分析出其表达了游子在外的孤独和淡淡的思乡之情。

4.[2016·冀州中学一轮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诉衷情近

        柳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

脉脉朱阑静倚。

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

愁无际。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尽日空凝睇。

(1)词的上片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并赏析结句的表达效果。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词的上片中,前四句写雨晴气爽、江水澄明、远山苍翠,给人以平远开阔、清新优美之感。

后三句抓住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勾勒了一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

(2)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秋光已尽”的迟暮之感和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

以词人“凝睇”的神态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以定格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与开头“伫立”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抓住词的上片中的重要意象。

如,前四句中的“雨晴”“气爽”“水生光”“山耸翠”等,给人以辽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中的“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

由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第一问,要注意抓关键词句,如“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这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

解答第二问,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如描写手法、结构、炼字等,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分析即可。

5.[2016·武邑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

(1)~

(2)题。

(11分)

赋得残月似新月

袁宗道

一钩曾挂暮霞里,半玦还悬晓雾中。

醉起忽迷钟早晚,山行误认峰西东。

从他乌历干支换,且喜蛾眉首尾同。

安得人生也似月,苍颜皓首又如童。

(1)首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的“安得”“如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用“钩”“玦”比喻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月亮。

②采用互文的形式将新月与残月进行对照,用富于动态的词语精确地刻画了两者的相似之处。

(2)“安得”的意思是“哪里能够得到”,“如童”的意思是像童年一样,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对人生的美好愿望,即希望人生如月一样。

新月与残月形态相同,而人生的暮年与童年虽形态不同,但人可以把握住现在,活得自在、洒脱。

解析 首联“一钩曾挂暮霞里,半玦还悬晓雾中”直接点明题意,描写出缺月的形态。

作者用“一钩”“半玦”两个词形象生动的描绘出新月与残月的特点,采用互文的形式将后者进行对照。

“挂”“悬”二字写月增添了画面动感。

尾联作者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想,“皓首又如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美好愿望。

6.[2016·衡水中学热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双飞燕子几时回”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两句描写了哪几幅画面?

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的开头巧用疑问,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惊讶和喜悦,为全诗奠定了愉悦、明快的感情基调。

自然引出下文对春天美景的描写和赞美。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2)一句一景,共两幅画面:

一是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游人“不度”;二是柳荫深处,撑出小船,有人可以摆渡,继续游赏。

这样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人内心的波澜起伏:

在观赏美好春景极其愉悦之时,突因断桥阻挡去路而失落,后又有小舟摆渡给人带来惊喜,一波三折,使得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第一小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内容,其次要把握蕴藏其中的情感,同时还要考虑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第二小问,鉴赏诗歌的情感,要善于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如“双飞燕子”“夹岸桃花”“春雨”等,由此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如“春雨断桥”“小舟”“柳阴”,再结合表现动作的词,如“不度”“撑出”,便可概括出两幅形象鲜明的画面,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便可体味出其妙处。

7.[2016·武邑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8分)

侧犯·咏芍药

姜夔

恨春易去,甚春却向扬州住。

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

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

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

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

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

后日西园,绿阴无数。

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1)“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2分)

(2)词的下片分别描写了芍药和词人怎样的形象?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拟

(2)①词的下片描写了正在盛开的芍药花,花朵金红,绿叶细密,人们在花丛中尽情地唱歌跳舞,刻画了芍药的美丽形象。

②“鬓成丝”“自修花谱”等描写了词人年事已老,自觉迟暮而孤寂的形象。

③词人通过对芍药花的盛开和人们的热闹的描写,对比自己的孤独和寂寞,表达词人的孤寂和悲凉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作答时注重分析词句描写景物的具体特点。

这句以比拟手法写芍药的曼妙风情,化物为人,写芍药之有情,也正是人之有情。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及情感的能力。

概括人物、事物、景物等的形象,注重把握诗歌对这些内容的描写。

比如词的下片对芍药的描写有两句:

“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

第一句是正面描写,表现芍药花的美丽;第二句是侧面描写,通过人们的喜欢来表现芍药花的美丽。

至于词人的情感,词中的“鬓成丝”“自修花谱”等表现了词人的孤寂、悲凉等。

8.[2016·枣强中学一轮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1)~(3)题。

(11分)

【南吕】四块玉·洞庭湖

马致远

画不成,西施女,她本倾城却倾吴。

高哉范蠡乘舟去。

那里是泛五湖?

若纶竿不钓鱼,便索他学楚大夫[注]。

[注] 楚大夫:

楚人大夫文种,与范蠡同入越国辅佐勾践灭吴,后为勾践所杀。

(1)第三句的两个“倾”意思是否一样?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句塑造了范蠡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第一个“倾”的意思是“倾国倾城”,表现了西施美丽的容貌。

②第二个“倾”指“倾覆”,说明了吴国的灭亡是因为西施。

(2)该句通过对功成名就的范蠡乘舟而去的描写,塑造了一位功成身退、不恋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

(3)最后三句,用一个反问、一个假设,指出范蠡避祸远害是不得已之举,揭露了越王勾践的刻薄寡恩和残酷无情,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倾”这个字在句子中的含义,然后在解读出表达的情感。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第四句写出了范蠡乘舟离去,远离官场,隐居山水的生活。

作者用“高哉”加以评价,由此可以概括出形象的特点。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需要抓住诗歌中表现情感的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

同时要注意是否运用了表达技巧。

“难道真的是想泛舟在五湖上?

如果他不是拿起钓竿去钓鱼,就会像那楚大夫一样落个被杀害的下场”一个反问,一个假设,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懑。

9.[2016·衡水中学周测]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

(1)~

(2)题。

(8分)

杨柳枝

万树

不合临池起画楼,断烟疏雨叶飕飕。

谁能数得垂杨叶?

一叶垂杨一点愁。

(1)结合本词,简要赏析“一叶垂杨一点愁”。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句的“不合”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该句化抽象为具体,描写垂杨和忧愁这两方面的内容,将抽象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垂杨”,极写忧愁之多。

(2)表达了词中人物的苦闷和愁怨。

“不合”在这里是“不应该”的意思,表达了词中人物对自然景色的无理责备。

因为池塘的美景与杨柳的美丽一起进入到词中人物的眼底,本来内心就充满愁思的词中人物更加忧愁,怎么能够受得了!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这句描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垂杨的叶子,一是词中人物的忧愁情感。

词人将抽象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垂杨”,极写忧愁之多,就像垂柳的叶子一样,数也数不清。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赏析诗歌表达的情感,要注意把握诗歌中的语句、词语表述的内容以及特点。

“不合”是不应该的意思,体现的是词中人物的无理,而这种无理恰恰表现了词中人物的情感,即通过对如此美景的抱怨表达人物的苦闷。

10.[2016·冀州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

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

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 ①期思:

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

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

②长卿慢世:

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

慢世:

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1)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是如何表达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落寞、无聊的闲居生活。

作者本有杀敌报国的雄心,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他只能在期思溪边借酒浇愁,与滞涩的蝉声、寂静的树林、轻飞的冷蝶、半开的菊花作伴,落寞、无聊。

(2)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

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的。

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

能力组

11.[2016·衡水二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诗人心中的凄苦之情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三、四两句如何描写“春半如秋”?

请作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人被远贬柳州,政治上遭受打击,看到雨后凋谢的百花、满庭榕叶,听到黄莺乱叫,油然而生的是宦途失意、羁旅孤凄的愁苦与哀思。

(2)从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等多角度描写,看到山城柳州风雨过后百花凋零、落叶满庭的景象,听到黄莺乱啼,虽是春天,诗人却感觉完全如同秋天。

一个“乱”字,既是写莺啼,更是写诗人的心乱。

诗人正是借鸟的乱啼表现出他此时心意凄迷,恍如见到秋之景。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情感,一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尤其是直接点出情感和心理感受的词,如“宦情”“羁思”“凄凄”等;二要善于捕捉典型意象,如“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等。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还可以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如“乱”字。

12.[2016·枣强中学模拟]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柳絮二阕

           韩琦

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

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1)两首诗的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第三、四两句在描写柳絮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不同。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两首诗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漂泊不定、轻薄浮躁的特点。

第一首第一句运用“不定家”、第二首第一句运用“不自持”,均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柳絮这一特点。

(2)①第一首第三、四两句,通过诗人的感悟来间接描写柳絮。

诗人经历了烦闷、思索,终于豁然开朗:

柳絮只能随风飘舞,最终落得个毫无结果,只能“空缭乱”。

诗人也自嘲为不“稳重”的柳絮动情,是“空缭乱”。

②第二首第三、四两句,通过细节描写来描绘柳絮。

“穿入花枝过”语言活泼有致,柳絮从花朵那里借来了色香,由下文这引来了“无限蜂儿作队飞”,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

作答时需要分析相关诗句的意思和体现的事物特征。

比如第一首,“不定家”描写了柳絮的纷纷扬扬,轻薄浮躁。

第二首,“不自持”的意思是不能把持自己,表现了柳絮漂泊不定的状态,亦写了柳絮的轻薄浮躁。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作答时要注意把握诗句使用的手法。

第一首的第三句,描写了柳絮经历一个春天之后一无所获的状态;第二首的第三句,用柳絮飞过花枝描写了柳絮的狡狯。

13.[2016·衡水二中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