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649636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一○年八月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总论

项目名称: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主管单位:

山西省教育厅

建设地点:

山西太原市

法人代表:

丁怀民

一、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是隶属于山西省教育厅的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学院位于太原市坞城路115号,拥有五个校区和一所具有甲级资质的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占地561亩,现有建筑面积37.4万平方米。

学院现设无机材料工程系、电气自动化工程系、机械工程系、数控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商贸旅游系、基础部、思政部、社体部、培训部、成教部等“八系五部”;主要面向山西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开设26个专业,其中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是“省教改试点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585人;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07名,专业带头26人,“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院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双师型”教学名师2名,省级优秀“双师型”教师6名;在校生9320人,是山西省规模最大的一所高职院校。

学院现建设有水泥物理检验、岩相实验室、粉体实验室、维修电工实训室、PLC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等56个专业实验、实训室。

其中,1个国家数控技术领域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习、实训基地和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有1个可承担水泥熟料煅烧等42种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750.6万元;建有千兆主干带宽、3800个信息点的校园网和60个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网络教学系统。

图书馆藏书73.4万册(其中纸质图书35.4万册,电子图书38万册);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98.9%以上。

发展前景广阔的建材行业背景支撑了学院良好的就业形势,近三年就业率始终处于全省前列,保持在90%以上。

学院先后荣获“全省职教先进单位”、“民主管理先进单位”、“高校文明单位”、“依法治校示范校”、“五一劳动奖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优秀单位”、“育人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研究范围

对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对学院建设方案中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保障措施、预期效益进行分析评价,最终提出本建设项目的结论,供有关单位进行决策。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4.《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

5.《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

6.《山西省关于实施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晋教职〔2006〕16号)

7.《山西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晋政发[2006]26号)

8.《山西省八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2009-2010)

9.《山西省新型材料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晋政发[2009]20号)

10.《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2010-2015)》

第二部分:

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必要性

一、建材行业和山西省新型材料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

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先导产业。

山西省作为资源大省,材料工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材料产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提出了大力培育“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等四大支柱产业的规划,并于2009年出台了《山西省新型材料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晋政发[2009]20号),将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等,列入了全省重点调整和发展的对象,计划到2011年,“把山西省建设成为材料强省”,“全省建材行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80亿元,新型干法水泥比例提高到60%,新型墙体材料比例提升到50%”;到2020年“水泥产能达到40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比例达到80%以上;重点支持日产5000吨熟料以上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淘汰日产1000万吨的落后生产工艺。

同时,积极推进商品混凝土及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发展,推进矸石烧结砖、空心砖、粉煤灰空心砌块等新型建材产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山西省材料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急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据统计,全省建材行业从业人员61600人,其中受过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比例不到20%,数量明显不足。

有关资料表明,全国水泥制造企业年需掌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将达到2万人,未来3~5年内,还将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混凝土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更为缺乏。

全国范围内,只有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国家示范院校开设有材料工程技术等专业,每年向社会提供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不足万人。

作为地处中西部地区有着近30年扎实行业背景的山西职业技术学院,肩负着为山西省和中西部地区建材工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技术服务的重任;长期以来,学院紧紧围绕建材产品研发、生产、营销与使用的产业链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紧跟山西省建材产业发展趋势,积极为全省建材行业提供人才、培训、技术、研发等多方面的服务,与建材行业建立了“优势互补、相互依存”的校企合作关系。

学院的发展对山西乃至中西部建材工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必将全面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和服务能力,为山西省及全国材料工业的发展与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引领山西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积极整合职教资源,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截止目前,全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达到45所,初步实现办学条件、教育观念、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明显提升,在校生规模与普通高等院校大体相当,占据全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推动山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2007-2009年,山西省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省财税专科学院、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进入了国家示范院校和重点培育的高职院校行列。

通过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这些高职院校在发展定位、办学方向、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教学改革、社会服务等方面切实起到了带动和辐射作用,引领了山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但是,由于山西省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过去的中专学校独立或合并升格的,从整体上看,基础普遍较弱,尤其是多数院校办学资源相对紧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相对滞后,按照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需求,山西省迫切需要继续重点扶持一批办学特色明显、改革发展基础好、办学成绩突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高职院校参与示范院校创建,进一步带动全省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坚持开放办学,密切校企合作,坚持走产学结合之路,在资源整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互融共建”的办学模式和“工学交替、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跨越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为创建全国骨干院校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如能成功申报国家骨干院校,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必将成为我省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典范,对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全方位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山西职业技术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随着办学规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办学地位的整体提升,“十二五”期间将全面进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关键时期。

根据山西省转型发展和建材产业改造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围绕山西省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和建材行业的发展趋势,学院从实际出发,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建设基础好、师资力量较强、行业背景扎实、实训设施条件较好、专业特色鲜明,专业关联度高的材料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设备维护与管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及专业群作为建设重点,明确提出了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

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将使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得到全面更新,办学内涵得到全面加强,办学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为山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部分:

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可行性

一、省政府重点支持,保证骨干院校建设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教育厅直管的一所高职院校,在山西省政府支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率先发展的进程中中,将学院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高职院校。

山西省委、省政府对学院的建设发展一向给予高度重视,省、部领导及教育厅领导多次到院视察。

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等部门在资源整合、招生政策、基本建设立项、招生收费、实训基地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都给予了倾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是近几年获得省财政经费、招生计划、人员编制较多的高职院校之一。

为促进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的不断发展,支持学院校企长效对话与协作平台的搭建,2007年12月,省教育厅批准由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37家成员单位,主要由建材行管办、建材设计研究院、相关行业企业、职业学院参与,共同组建了“山西省材料与信息职业教育集团”,成为山西省首批八大职业教育集团之一;为进一步优化学院办学资源,2010年6月,山西省教育厅又做出了将占地100亩地的山西物流技术学校并入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的决定。

这一资源的成功整合,对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全国骨干高职院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二、项目建设单位的创建基础好

(一)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促进了学院发展

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开放办学,抢抓机遇,积极运作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努力拓展发展空间,加大教学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短短几年时间,先后完成了建材、电子两校的快速融合、榆次工业园区130亩地的实训基地建设、接管《建材技术与应用》杂志、托管建材工业设计院、由企业投资近亿元建设占地150亩地的康镁科技学院、牵头组建职教集团、与物流学校合并等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了“五区一院”的办学格局。

校园面积增加了4倍,建筑面积增加了9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增加了15倍,全日制高职生规模增加了3倍。

2008年,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了“优秀”等级,办学实力得到了整体提升,取得了“1+1>2”的整合效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快速发展之路,为创建全国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科学发展,提高了办学水平

学院始终坚持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明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稳定规模,强化实践,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办学思路。

近五年来,学院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了56个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的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室。

其中,建设国家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2个,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坚持培养、引进、聘请并举,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了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机制,优化了师资结构,加强了对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培养,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现有专业带头人26名、骨干教师80名、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93名;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07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院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双师型”教学名师2名、“双师型”优秀教师6名;12位教师被省发改委等部门聘为高级专家;聘请了5名行业专家为客座教授,152名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了稳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为满足学生实训要求,学院与省内大中型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54个,建立了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了长效机制;完成了一批工程设计、技术服务项目,教学科研成果丰硕。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办事处,为学生提供周到的就业服务。

学院先后被评为“山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改先进单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先进单位”等,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连续三年学院招生人数位居全省职业院校首列,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2009年学院被评为“山西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院教师在省级以上各种教学竞赛中获得荣誉129项,青年教师关锐钟连续两次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获全国第四、全省第一;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各类奖项30余项,其中,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省级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4项,人才培养质量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密切校企合作,创新了办学模式

多年来,学院不断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实力求合作、以贡献求发展”办学思想,坚持走开放式办学道路,积极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千方百计吸引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紧密校企合作,强化生产与教学的结合,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把学院办在工业园区,把企业引入学院。

通过多元融资、“捆绑式”合作,先后投资近亿元在榆次工业园区建成了占地135亩、总建筑面积5万多平米的“国家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与太原康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由企业投资8000万元,在清徐县徐沟镇,建设了校企合一的“康镁科技学院”,在全省最早建立了“厂中校、校中厂”的办学模式。

学院“校企结合、互融共建”的开放办学模式和“前校后厂、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全省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为深化校企合作,学院还在各专业成立了产学研合作理事会,利用自身的优势与企业结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了专业共建、课程共开、订单培养、合作就业等全方位的协作,建立了54个稳定的实习基地,校企定期举办座谈会,进行经常性对话;同时,注重学生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学院实训基地成立了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制定了鼓励学生在实训基地自主创业、就近孵化的相关激励政策,建成了集生产、实训、教学、应用研究和创业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院“校企互融、前校后厂”共建、共管、共育、共享、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在山西尚属首例,在全国也处于领先,为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技能人才“零距离”培养、“零距离”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也为建设骨干高职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紧贴市场需求,形成了专业特色

作为服务于全省山西建材企业的高职院校,学院依托深厚的建材行业背景,以建材产品的研发、生产、检测、营销、应用的产业链,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了以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结构,特别是依靠近30年的专业师资储备和甲级资质的建材设计研究院以及具有国家刊号的《建材技术应用》杂志等资源,建立了集教学、科研、工程设计、材料检测、技术服务、学术交流、社会培训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建材行业服务平台,形成了以建材为特色、兼顾其它制造业及其服务业的专业布局,与山西省支柱产业、重点扶持的优势产业--新型材料业、装备制造业等发展具有很强的关联度,具有区域行业内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专业优势。

(五)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始终坚持“就业导向、能力为本”的教改思想,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以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以行业人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为依据,确定了专业服务面向及岗位群;以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职业岗位需求为根本,系统设计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开发了适应“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资源,融合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建立评价体系,形成了课程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推行“订单式”培养,强化“双证书”制度,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现场指导等教学方法,将原来基于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逐步改造为基于典型工作过程、工艺流程、项目任务的新课程体系架构,开发了一批项目化课程,强化了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建立健全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完善了以教学为中心的考核、评价、激励和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形成了“工学交替、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六)产学研结合紧密,教科研成果丰硕

学院牵头组建了“山西省材料与信息职业教育集团”,并成立了产学研理事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设立了“智海”、“航天液压”等9项奖助学基金;逐步实施生产、学习、科学研究的“产学研”系统合作工程,充分利用学院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等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院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院教师先后承担教科研课题35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省级自然基金项目1项,主编和参编教材105部,发表教科研论文452篇;建设省教改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2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

(七)积极开展各种服务,社会效益明显

多年来,学院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积极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社会输送了上万名合格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已经成为建材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管理骨干和技术能手,许多毕业生走上了企业的领导岗位。

与此同时,学院依托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材料测试中心、室内环境质量检测中心等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

五年来,先后为省内外120多家建材企业提供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安装调试、技术改造、热工标定、节能减排等服务项目159项,其中工程设计项目52项、技术服务项目26项、料检测项目23项、主持参与政府项目评审58项;面向学生和企业开展包含建材行业特有工种在内的共42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12450人次;组织企业员工岗前、岗中、转岗培训942人次;机加工、电工电子、自动化等专业完成中职师资培训232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00余人次,并将技术服务及培训业务拓展到了俄罗斯、越南等国家,举办涉外培训三期,年创收2000多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院12名教师作为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技术创新协会、省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省节能监察大队、省循环经济促进会联系的专家,承担了对省内建材行业各类项目的评审,积极协助省政府开展行业技术政策、发展规划的编制。

先后参与了山西省建材行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节能减排项目、新建企业申报项目、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认定及评审等工作;协助省经贸委对全省建材行业的能源消耗及节能设备状况进行调研。

同时,为省政府提出了全省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初步方案,协助省经贸委进行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现场认定等工作,为推动山西省建材工业的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发挥了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八)领导班子团结进取,领导能力强

学院党政班子团结务实,具有开拓精神,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作风民主,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创造力、感召力,深受全院教职工的信任和拥护,是学院事业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

班子成员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开拓能力强,善抓机遇,驾驭全局的能力强,有着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2009年,院长丁怀民作为山西省唯一一名高职院校代表,被评为“第二届全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

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汤涛到学院考察后肯定学院“思路好、发展好、班子好”,为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第四部分:

建设方案的可行性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制定的《国家骨干高职业院校建设方案》,是按照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要求,围绕山西省转型发展和材料工业新支柱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从学院实际出发,在广泛研讨和周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

建设方案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安排整个项目建设工作,总体目标明确,建设内容具体,建设思路较为清晰,经费预算较合理,措施保障有力。

一、建设目标

结合山西省人民政府明确“将新型材料产业列入全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的战略规划;按照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坚持“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专业建设、提升社会服务”的建设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通过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把学院建成为“两个基地”即:

全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基地;全国建材生产领域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两个中心”即:

全省建材生产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中心;全省建材生产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使学院的综合办学水平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二、建设内容

(一)创新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

坚持“校企互融、产教并举、工学结合”的原则,以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为主,与省内大中型企业联合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在数控实训基地现有生产设备的基础上,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共同投资建设建材生产装备及配件生产线,采取股份制合作形式,成立以校方控股的公司董事会;同时,依托职教集团平台,发挥职教集团整合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积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与激励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按照“面向行业产业、服务区域经济、保持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重点以建材专业为龙头,以服务建材生产为出发点,切实加强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建设,进一步做优做强以建材生产、建材装备制造与维修、生产自动控制、产品营销与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一条龙”的专业结构体系。

1、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为依据,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生产性实训为手段,以直接获取职业岗位技能为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实训资源和环境,在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培养途径和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与创新,使“工学交替、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各专业全面推广。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按照“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技术标准三融通;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转岗能力三对接;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创新素质三结合”的原则,针对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技能为核心,重构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建成4个重点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建成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25门;建设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院级精品课程13门;开发校本教材17部,正式出版教材13部,参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6部。

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建立起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课程体系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行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4、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打破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制定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采取笔试、口试、操作、论文、制作作品、设计项目相结合;开卷、闭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