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47241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网络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网络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网络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网络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网络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网络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

《论网络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网络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网络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

论网络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论网络史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焦润明王健楠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

网络史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它是历史学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

网络史学不能脱离传统史学的母体而存在,故传统纸质史学的研究对象仍是它的研究对象,同时它还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

网络史学的史料来源极其广泛。

所有的纸质的、电子的、图像的资料全部可以成为其资料来源。

传统纸质史学中所用的史料考证之法,通过改造或借鉴可成为具体而有效的网络史料考证之法。

关键词:

网络史学研究对象网上资料考证法

作者:

焦润明,男,辽宁本溪人。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及史学理论。

―――――――――――――――――――――――――――――――――――――――

有关网络史学的学科建构问题应是当下历史边缘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试就网络史学的研究对象、史料来源、独有的网上史料考证方法进行讨论,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网络史学的研究对象

网络史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她是以电子形式存在,以网络作为学科承载和传播手段的一门新兴的史学边缘交叉学科。

由于其独特的研究与交流方式,使其有别于传统的纸质史学。

正是由于网络史学的存在方式不是以纸质史学形式而是以电子史学形式,才是使它之所以能够从历史学科的母体中分离出来并作为一门独立的历史分支学科的理由之所在,即网络史学实为传统纸质史学在电子时代的一种伸延。

既然网络史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那么她就必然以客观的历史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故传统纸质史学的研究对象仍是它的研究对象,此外它还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

1.广义的客观历史过程仍是网络史学的研究对象

在未来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网络史学(电子史学)都将会与纸质史学并存,尽管随着媒体的现代化以及技术上的不断进步,电子史学所占的份量会有所增加,但她仍还不能完会脱离史学母体而独立存在。

传统史学的研究内容仍将是网络史学的研究内容。

故广义的客观历史过程仍是网络史学的源泉。

甚至于传统史学正在经历的三大发展趋势也将是网络史学所必须面对的:

一是她的综合化趋势。

既未来历史学的研究,有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向。

任何问题的研究都不可能是历史学所直面的纯粹的历史问题,而是需要多学科解决的问题。

比如一个环境问题,就会涉及到诸如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哲学、法学、环境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或相关内容。

须要通过跨学科的、综合化的手段来解决学术问题;二是微观化研究趋势。

既未来的历史研究越来越细化,越来越“破碎化”。

就是目前学术界所说的“碎化”研究趋向。

学术分工越来越细、研究的方式越来越专业,问题越来越小,越来越碎。

电子化将会使其更加精确、更加具体;三是她的信息化、电子化趋势。

历史学的未来三大发展趋向,也将决定网络史学的未来发展趋向。

特别是历史学的电子化、网络化趋向是与网络史学的发展同步的。

另一方面,历史学的其它分支学科也将获得长足的发展,如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心理史、环境史、军事史等分支学科将会有它相应“拷贝”的电子版、网络版。

即网络史学也会有她的网络政治史学、网络经济史学、网络文化史学、网络社会史学、网络心理史学、网络环境史学、网络军事史学等学科领域。

这些学科都是以网络为平台进行相关专门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建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分野。

2.网络信息化社会为网络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所谓网络信息化社会,是指人类现今生产生活的所有基本面都已被信息化或网络化的社会。

以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传输手段日益现代化,并通过互连网或其它更为先进的信息传递方式,把社会连接为一个整体,使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建立在信息资源的电子化和数字化之上,并为应用者所共享。

只有当着社会各部门所拥有的信息资源都尽可能的实现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并通过网络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创、共享之时,这些信息资源才能形成社会化的信息资源,网络信息化社会才能成立。

网络信息化社会与传统社会具有明显的不同。

电话可以使相距遥远的两个人能够进行即时沟通,因特网可以使当下发生的消息迅速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信息传递手段的现代化,所造成的“知识爆炸”现象和“地球村”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网上红娘和网上婚介所,改变了传统的男女交往方式,特别是网上贴出的各式各样的人生态度以及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生态度的贴子也对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强大的冲击;网上虚拟社会的出现,网上言论发表的相对自由化,这些都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产生冲击。

总之,网络化社会的基本态势、人们在这种社会状态下的生产生活,都将是网络史学所要讨论的课题。

3.网络发展史为网络史学的独特研究对象

所谓网络史,就是指计算机网络由产生到发展的历史过程。

网络史学并不是以网络史或网络发展史为唯一研究对象的,但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和独特性,网络发展史将会成为网络史学所要进行研究的非常独特的对象内容之一,尽管是其极小的对象部分。

网络发展史主要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以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模式。

如计算机技术的升级,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网络传输及相关技术发展史,其所侧重的,更多的是计算机网络本身的发展。

从广义上定义,网络发展史也日益成为当代世界崛起的一种新的历史文化——网络计算机文化,这一新兴的人类文化正在以其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正在影响并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

而这些都是需要网络史学所必须给予回答的。

二、网络史学的史料来源

网络史学的史料来源极其广泛。

所有的纸质的、电子的、图像的资料全部可以成为其资料来源。

1.来源于纸质史料

既然网络史学不能绝对地脱离母体而独立,因此,网络史学的史料来源,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网上,还要广泛地使用纸质史料。

现在是纸质史料与电子史料共存的时代,一方面超海量的历史时代遗存的史料,还没有来得及电子化,也没有办法全部电子化;另一方面仍有大量与电子史料同步的纸质史料留存,如纸质书刊、报纸、广告、绘画等等。

因此,不去利用这些纸质史料,就不能够很完整地展现历史的全貌。

纸质史料的范围大致有古代传来的历史典籍,如二十四史、四书五经、历代史书、野史笔记小说、家谱、方志,图象图画等;历朝历代所遗存下来的档案资料;今人的著述,如研究著作、论文、小说、诗歌、绘画作品、音乐作品等;从近代以来直到现在所发行的成千数万种报纸;各种纸质商业广告;各种艺术作品;各种日记,纸质版照片、图象等。

2.来源于电子文本史料

这里主要限定在原是出自纸质文本后被电子化的传统典籍及各种著述。

纸质文本的数字化、电子化是当代信息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把各种史料统一为计算机数据,可以方便存储和检索,还可以低成本无差错地拷贝,方便传播和普及。

因此,不论是印刷文档、手写稿,还是音像文件、遗址与文物,都在逐渐地被数字化、电子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史料数据库逐步成为潮流。

中国现在已有中文数字图书馆数百家,其中较为典型的有: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http:

//www.d-),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

3.来源于与纸质出版物同源的孪生的“拷页”的电子文本出版物资料

这类史料包括全国各大报纸的电子版、各个学术期刊网站上与纸质杂志同时发布的电子版等等。

目前全世界各大报纸都建有相应的网站,并同时出版与纸质相同的电子版读物。

国内各大出版社、各大杂志社、各大媒体也建有相应的网站。

以报纸为例,国家大报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都有自己的网站及报纸的电子网络版,各省、各市及各行业大大小小数千种报纸,也都有自己的网站和电子网络版。

以史学期刊为例,被列为史学核心期刊的数十种杂志,也都有自己的网站和电子版期刊。

除此之外最大的专业电子化期刊网,则是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AcademicJournaltextdatabase,简称CAJ),以及另一规模较大的由人民大学书报中心主办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

当然,上述内容还不能全面地概括出纸质学术出版物“拷页”的情况,只能是一种粗线条的勾勒,这方面的资料非常之多。

4.来源于各种官方网站上发布的政策法规、行业规定及信息等资料

这方面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

全世界各国的官方网站,构成了一个非常庞大,超乎想象的网络群。

在国内,从中央到地方,从部门到行业,都有自己的网站,刊发着各种各样与其相关的信息。

如中央各部委网站上发布的各种政策、行业法规、行业消息,以及领导讲话精神等等,都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网站,就有历年来公开的提案、历次的立法会议以及通过的法规,历次大会政府工作报告或常委会内容以及各种突发性的热点和经常性的问题等等。

此外,各省、各市、各区各县各级人大、政协也都有自己的网站,刊发着本地区的相关信息。

同时,中央各部委、省市县各部门、全国大中城市以及相关部门等,都有自己的网站,以及相关网站上发布的各种信息。

这些已在网上流布的公开的电子化资料,为历史研究足资利用的内容。

5.来源于国内外各大历史网站所发布的史料

目前国内比较著名的史学专业网站有数十个之多,如果再加上各大网站如中国雅虎、网易、新浪、搜狐等的历史栏目,以及历史工作者、历史爱好者的个人博客,仅中文历史相关网站及网页,就应在数千个之多。

再加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历史专业网站、世界知名大学的历史网站以及全世界历史工作者或史学爱好者的个人博客,其数量应在数万之多。

可以想象,这样众多历史网站上每天、每月、每年所发布的历史信息其数量一定是惊人的,可为研究者所用的网上史料也一定是相当多的。

6.来源于网络上流布的可以作为史料看待的各种信息

网上的这类信息有天文地理、经济政治、人文历史、民生物价、婚姻风俗、交通居住,以及个人感受等等,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总之,都极具参考价值。

其信息来源相当广泛,有个人博客,还有专题报道,更有实名的或匿名跟贴等。

网上流布的各种信息有即时性的,也有过时性的,都堆砌在网络中。

这里既有各种网站所发布的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及完整记述,也有对于世界各地热点问题的跟踪报道,更有各阶层人士、以及不同背景的人们对于时局发表的不同看法。

这些琳琅满目、内容丰富的信息,可供研究不同问题的专家随意参考使用。

三、网上史料的考证方法

尽管到现在为止,网上史料还极为有限,然而由于网络的无限扩张性特征,决定了网上史料将会以几何级数急速增加,网上资料有可能会成为将来史学发展的占主导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从历史学角度看,当前正面临着一个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电子化了的网上史料的问题,即史学已经进入了一个“网络考据时代”或“e考据时代”。

网上史料的解读和考证已经成为当下史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学术难题之一。

而且纸质版学术论文可不可以引用以及如何引用网上史料,已成为当前史学史颇具争议的课题。

根据笔者对网络史学特性的理解,认为,传统纸质史学中所用的的史料考证之法,也可以全盘应用到网络史学的研究之中。

如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傅斯年的史料考证八法等等,都可通过改造或借鉴使之成为网络史学的史料考证方法。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纸质史料的考证互证之法,运用在网络这种特殊的信息交流或流动的环境中,虽然仍然有效,但却会发生一些变异,所以,必须结合网络的特殊背景,概括出具体而有效的并为网络史学独有的考证方法。

1.电子史料与纸质史料的互证

电子史料与相关纸质史料的互证,重点应讨论由纸质史料转化为电子史料过程中的技术与操作问题,以及可能会发生错误的某种情形。

这是互证的逻辑前提。

现阶段电子史料中的相当大部分来源于纸质史料。

从纸质史料转化为电子史料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的局限性,更由于具体操作人员自身的素质及敬业精神等等问题,难免会出现失真或错误之处。

因此,在使用电子版史料之时,必须仔细地与其相对应的纸质版本史料核对。

具体地要判断电子版本是图像PDF格式还是windows格式,因其转换方式的不同而其互证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在图像PDF格式背景下,它是以类相片的形式存在,基本原样保留了纸质文献的内容格式。

除非操作者在拷贝之前做了手脚,否则失真的可能性极小。

然而,当纸质史料在windows格式状态下,由于该格式文字可以自由移动、复制,故被改写的可能性极高,所以文档的情况更为复杂,问题则会更多,其作为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将会大受影响。

所以,在使用这类文档时,必须尽可能地与纸质材料进行互校,诸如版本目录是否一致,内文是否有缺失,页码是否相同以及内容上是否被改写等等。

2.官办网站史料与民间网站史料的互证

官办网站也可以称为“公家”网站,如中国社科院系统的史学研究网站、各省市社会院系统网站,各地方志网站、文史馆办网站,各高校史学网站等等。

民间网站也可以称为“私人”网站,这里主要指个人网站,或民营企业、民间社团所创办的网站。

如个人博客,民间学术团体创办的史学专业网站,某些专业学术同人合伙创办的网站等等。

官方和民间往往分属于不同的利益集团。

官方往往是正统意识形态或正统价值观的代表者,而民间则往往是非主导意识形态或非主流价值观的代表者。

反映在相关网站上也是如此。

从史料的角度来看,官方网站上所发布的史料往往是符合统治集团利益或体现统治集团价值标准的史料。

凡是涉及相关政治人物的材料,符合主流者一定多为正面材料,不符合主流者一定多为负面材料。

凡是有违于这一标准的材料,一般是不予发表的。

当然,官方网站上所发表的史料可能会更规范、更标准,材料上也可能更丰富。

这些都是民间网站难以比拟的。

与官方网站相比,民间网站的正统意识形态色彩会淡化一些,而非主流的、多元的内容则会多一些。

因此其所发布的史料,涉及到大众内容的会更多,而关于某些事件或某些人物,非正面的史料也会更多。

比如个人网站,其所发表的内容所涉及到个人的经历或个人感受性的内容会很多,对许多事物的分析也会更为多样化,不会象官方网站那样受到那么多各种各样戒律的制约。

因在官方网站上想找到个人随意发表自己看法的材料,是很难的。

而官方与民间的这种差异,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史料互证的绝好空间。

因此,对于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官方网站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站在正统立场上来描述历史事件来龙去脉、及因由过程的史料,而民间网站上就可能找到很多由于其不符合主流观点而被官方网站过滤掉了的极具价值的史料。

总之,官方网站更多的是政府的决策、法规,会议公文,而民间网站上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的个人感受,社会大众层面的内容。

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互证,才能使所获得的历史资料更丰富、更全面,使所研究的历史才更真实。

3.主流网站史料与非主流网站史料的互证

与官方、民间相类似的还有主流与非主流的情况。

所谓主流网站,主要是代表处于占主导地位学术观点或学术倾向的史学网站。

而非主流网站则是不被主流的学术团体所承认或认可,在学术上代表非主流观点的网站。

官方网站一定是代表主流的,民间网站也有站在主流立场上,代表主流观点的,但更多的则是代表非主流立场和观点的,这类网站可以称之为非主流网站。

作为当代中国史学主流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其理论观点,一定是主流史学网站上所维护的,她也是大多数历史学者们所承认和维护的主流史学。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非马克思主义史学潮流,还有在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中持有不同修正观点的潮流,这些多以非主流、非正统的面貌出现,也只能在处于边缘的非主流网站上找到其生存空间。

其所议论的多是些“奇谈怪论”,其所关注的多是些历史的“枝节末叶”。

然而,从客观研究历史的角度看,正是由于主流网站与非主流网站所处的不同的地位,其所持的理念的不同,以及所关注的历史角度的不同,从而在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的“分工”,为我们提供了对于历史的不同的“诠释”以及互证的可能。

4.中国国内网站史料与外国网站史料的互证

不同国家之间,不仅存在着社会制度的差异,更存在着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诸多差异,更存在着不同国家利益的差异。

这些差异也自然地反映在不同国家的历史网站上。

凡是涉及到两国争议性的历史问题,可以肯定地说,各当事国家的网站所刊发的资料一定都是有利于当事国家的国家利益的,并且都会找出有利于自己国家的历史证据。

例如,侵略与被侵略的历史,领土、领海等争议地区的划界问题,对某一国政治制度发展路向的评价等等。

那么,当研究这类历史问题之时,就不能仅限于某一特定国家的史料,还要看争议对方国家的史料,了解对方国家到底在哪些问题上使用了哪些材料,过滤掉了哪些有价值的材料。

这样就能知道双方争议的焦点在哪里。

这还不够,还要使用第三方国家历史网站上的史料。

对于第三方还要看该国是否具有倾向性,是否能站在公允的立场上。

一般来说,对于与各当事国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国家的历史网站,其所涉及到的有关当事国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争议内容的资料或著述,一般来说,都会较为客观公正一些。

也只有通过这样的互证,才能解决历史研究中的非客观性问题。

国内历史网站所刊发的史料或相关历史著述中,凡是涉及到政治制度、民族关系、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以及政治领袖人物评价以及其它触犯政治禁忌等方面的内容,一定会受到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具体的政策法规的诸多限制。

这就有一个什么内容能发什么内容不能发的情况。

历史时代的内容如此,当代的内容更是如此。

这种情况,各国亦然。

总之,无论在任何国家,凡是触犯政治禁忌的内容,一定是会受到诸多限制的,只不过由于具体国情的不同,表现有所不同而已。

由此就存在着一个国内网站与国外网站在刊发内容上存在着巨大差别的问题:

即在国内网站上不能说或不便说的史料,在外国网站上就能说就方便说;在国内网站上找不到的材料,在外国网站上就能找到。

在国内被赞同的事物,在国外就很可能被否定甚至被攻击。

这种差异性就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材料互证的前提。

基于这种人所共知的情况,那么,当我们研究历史问题时,把国内网站与国外网站对于相同历史问题史料叙述的不同侧面、不同评价,加以对比分析和互证,不仅能丰富我们的历史研究,而且还能大大地增强历史研究所得结论的客观性。

5.价值观相同的网站史料与价值观不同的网站史料的互证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所谓价值观相同,指的是在对待事物进行价值判断上所具有的相同性,其相反则是不同。

多元的世界与多元的文化,必然带来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各国由于政治制度的不同,必然会存在着不同的政治价值观;各国由于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必然存在历史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不同的历史网站上。

比如,中日之间、中韩之间在对待某些历史问题上就存在着差异,必然反映在相关的历史网站上;中美、中欧之间在对待不同政治制度的认识上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也必然表现在相关的历史网站上。

这种差异也存在于大陆与台湾之间,比如在对毛泽东与蒋介石的评价上,两地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大陆崇毛而抑蒋,台湾崇蒋而抑毛,这都是由于两地不同的政治使然,也必然存在于相关的历史网站上。

以台海两地对于毛泽东、蒋介石的评价为例,大陆方面对于蒋介石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否定的或负面的内容,而在台湾方面则更多的是肯定与歌颂的内容。

只有把台海两地关于蒋介石的不同评价及相关的历史佐证都放到一起进行比较,进行理性地研究,才能得出一个更为客观的蒋介石形象。

有关毛泽东的研究也是如此。

不仅要利用大陆的材料,还要利用台湾的材料,更要利用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材料。

这样,历史的研究才会更丰富,更真实。

在一个多元文化与政治相对宽容的社会背景下,主张不同文化取向和不同政治倾向的人会同时并存,从而在一国之内也存在着不同价值观的网站。

在当下一些非主流的网站中,可以轻易地找到持不同政见的帖子,也可以找到对政府的批评,可以找到对于领袖的有别于主流的不同评价。

那么这种差异性就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和参考。

6.网上有意记载的史料与网上无意记载的史料的互证

有意记载,也可称为经意记载,指的是作者对某一事件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它的意义,知道它的重要,因此,作者会非常用心地把某一事件记载得较为详细。

当然,由于知道事件与自己的利害关系,所以也可能在记载的过程中故意漏掉某些细节,甚至对事件进行歪曲性记载或评价。

而无意记载,即不经意记载,可以看成是作者在无意中记录下来的某件事、某个问题。

在发生事件的当时,或由于事发突然,或由于作者不明白事件的意义以及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所以,他只能对此事进行客观记录,故而,这种无意记载的史料最为可信。

当代人对于国际问题、国家大事的认识和评价,几乎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表达。

因此,凡是国内国际上发生的大事小情,都会有好事者在网上留有记录、表白和评价。

雅虎、网易、新浪、搜狐等大网站都有关于国内国际时事的跟踪报道,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尽知天下大事。

网络已覆益了全世界大部分地区。

较著名的网站一般都会设有专门的时事栏目,有意识地对突发的历史事件进行即时性报道,从而成为网上有意记载的资料。

同时,网上还充斥着大量涉及到相关内容的无意记载。

例如,甲国人到乙国旅游,无意中遇到了乙国发生的某一事件,他在游记中记录了下来,事后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或者某人亲身经历了某件重大的事件,他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经历记录了下来并发布到网络上。

总之,这两类资料一旦成为过时态,也就成为历史工作者手中珍贵的史料了。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对于网上有意记载的史料的真实性,只有通过将其与网上无意记载的史料进行互证之时,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验证。

通过相互对照考证,可以发现不同材料的叙述是否一致,是否漏掉了某些细节,对事件的评价是否带有个人偏见等等,从而保证了相关材料运用的客观性。

7.网上的口述史料与著文史料的互证

口述史料也称口碑史料。

主要是口头相传之史料。

如远古传来的神话与传说等,以及某些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民间传闻等。

口述史料的范围相当广泛。

有的是研究者对于参与某一事件的当事人的采访录音或者以此为依据的文字记载,有的是当事人的个人回忆录,有的是人们对于自己了解到的事件的某一侧面的陈述。

口述史料的长处是保留了当事者个人的真实体验,以及对所经历事件的细微且具体的描述。

其短处是,由于年代久远或个人记忆上的局限性,易出现差错,或张冠李戴,或张言李说。

再加上利害关系及个人视野的局限性,容易曲解甚至否定某些实情,或掩盖某些错误,或贪功为己有等等,不一而足。

所以,口述史料的长处与短处都很明显。

著文史料,就是人们在网上发布的经过严密论证的成文作品。

其或以书籍的形式,或以论文及其它形式。

总之,其长处是资料翔实,内在结构逻辑严紧,其短处是由于作者对于原始资料文字加工或润色修整,失去了其原有的资料状态,或者由于作者的立场观点及成见,在材料取舍上具有倾向性。

因此,只有把这两类史料放到一起进行对比互证,才能更好地去伪存真。

在当下的网络时代,与著文史料相关内容对应的口述史料很容易在网上找到。

由于某些事件参与的当事人众多,或目击者众多,鉴于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