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舞弊的识别与治理 1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46911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舞弊的识别与治理 1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会计舞弊的识别与治理 1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会计舞弊的识别与治理 1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会计舞弊的识别与治理 1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会计舞弊的识别与治理 1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舞弊的识别与治理 1分析.docx

《会计舞弊的识别与治理 1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舞弊的识别与治理 1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舞弊的识别与治理 1分析.docx

会计舞弊的识别与治理1分析

会计舞弊的识别与治理

摘要:

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不实的会计信息对国家经济运行危害极大。

企业相关的利益主体——股东、债权人、管理者、政府、注册会计师等都有会计舞弊的动机。

本文着重就各利益主体的会计舞弊手段、动机及治理与防范措施进行揭示和探讨。

关键词:

会计;会计舞弊;舞弊手段;治理

会计在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与管理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管理、控制、预测与决策支持的作用。

社会越发展,经济活动越复杂,会计的职能和作用就越突出。

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组织后.财会工作将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的核算与监督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会计在核算和监督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给管理和决策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失误,假账就是非常大的危害之一。

随着会计走向国际化的改革逐步深入和加入WTO后经济活动的日益纷繁复杂,假账的表现形态也将会多样化、复杂化和隐蔽化,其危害性也更加严重。

会计舞弊是指行为人在会计处理中的不法行为,它是行为人以获得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利益为目的,是故意造成的会计过失。

近年来,国内外会计舞弊及审计失败案件频频出现,使得企业会计舞弊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早期的审计准则不承认注册会计师负有舞弊审计责任,但进入21世纪以来,迫于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压力,独立审计职业界纷纷修订执业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充分关注由会计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和法律责任也成为社会焦点问题。

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识别会计舞弊的手法,以防范和减少审计风险。

虽然注册会计师被认为是不需要纳税的“经济警察”,对社会公众负责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得以存在的基础,但由于会计公众主体缺位,监管乏力,加之审计失败案件频发的恶劣影响等,因而会计信息使用者若仅仅依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来识别企业是否存在会计舞弊风险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会计报表使用者也必须识别会计舞弊的手法。

一、会计舞弊含义、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会计舞弊现状及发展趋势

1、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现状

改革开放30几年里,中国经济逐渐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对于上市公司的治理,国内立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来一步一步的制定和修改,因此,在这一期间,许多上市公司利用了中国法律的漏洞,为了局部利益或个人非法利益,做出违反相关规定的活动,尤其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大量企业纷纷上市,虽然推动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有几百万家企业组织,它们都有开展会计工作,对于这些会计舞弊业发展到的境地有以下描述:

范围广,社会的各行各业,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手段多变化多样,各种技术方法日新月异,种类尤其繁多,涉案金额也在变大,常常以“亿”计算,在犯罪主体方面发生了变化,权力犯罪、职务犯罪逐渐增多。

2、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发展趋势

在通过历史文献分析法基础上,我着重对我国近年来比较典型的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例如琼民源、蜀红光、银广厦,做了比较深入研究,以此来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所存在的会计舞弊手段及方法更加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

纵观国内各时期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案例,当前中国的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已有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1).大量利用关联交易来编造公司虚假利润。

上市公司关联方关系错综复杂,在中国税制治理不是很清楚的清楚下,这种情况更为复杂。

我国上市公司与其控制的大股东会故意利用关联交易粉饰财务报告。

通过重组等方式,追求一种华而不实的短期逐利行为。

有的企业则设立众多的子公司或合伙公司,来构建极为复杂的关联方交易网络,利用关联方交易的复杂性与隐蔽性制造虚假的利润,迷惑投资者和债权人。

(2).通过所创新金融工具来造假。

21世纪,世界金融业发展迅速,为满足各种高新科技产业公司或企业筹集资金,也推动金融工具的种类变得越来越多,形式日趋复杂,这些金融产品在为上市公司提供多样性融资渠道的同时,也为某些想在会计造假的中国上市公司骗取资金提供了犯罪途径和来源。

(3).通过地方政府扶持行为来进行造假。

在中国法律中,上市公司上市需得到政府的审批,在这一制度下,上市公司的指标就属于稀缺资源。

现在,我国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是地方国企改制发展成的,他们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税收有着巨大意义。

而我国地方政府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对需要上市的公司就减少条件限制或不计条件的,便极力扶持上市公司。

其行为主要有:

对需要上市的公司进行补贴与减免,出具上市证明,并授意包装等。

(二)、会计舞弊含义、特点讨论

(一)会计舞弊含义

会计舞弊是指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故意违背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规章规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

一般具有这几个方面的特征:

行为的欺诈性,区别于会计错误;行为的违法、违规性,区别于盈余管理;行为的隐蔽性,行为人以种种伎俩掩盖其舞弊行为,使局外人难以发现;行为的危害性,行为人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通过各种手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最终给他人、企业乃至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

(二)会计舞弊的特点

1、弄虚作假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

由于我国目前的会计与税收制度还存在一些漏洞,加之会计主体自我设计意识增强,这都促成了会计舞弊的动机与机会。

再者新会计制度、税制的实施,尽管消除或减少了一些特殊形态的会计舞弊,但是由于记账规则的不断复杂化,新的会计科目的产生使得一些人可以有更大的空间进行会计舞弊和欺诈。

2、造假的手段不断翻新

会计舞弊行为由于属于智能型违法。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造假的手段也在不断翻新,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造假手段复杂化。

在经济往来中,开假发票、造假凭证的现象相当严重,购销双方联合作弊,销货方可以多卖出商品,也能隐瞒收入、偷漏税款等;购货方可以摊挤成本,也可以化公为私。

(2)以合作的形式掩盖违法犯罪行为。

随着横向经济联合的发展,有的单位借联营之机钻空子,或以横向联营为名,浑水摸鱼,慷国家之慨,中饱私囊。

有些串通个体户,以签订生产、维修合同的形式,贪污本单位公款或收受贿赂。

(3)抵抗查处能力不断增强。

由于造假的构想不断更新,所采用的手段也不断变化,财务造假的行为人反查账的意识也在增强。

其作弊形式呈现以下特征:

①次数少、金额大,以缩小目标,减少影响。

如果经济监督部门或者单位管理者采取抽查的方法就有可能被遗漏过去。

②手续完备,蒙混过关。

在进行造假时编造种种理由,伪造单据、帐目,写假报告,欺骗审查人员。

(三)、会计舞弊的途径

1.收入舞弊途径

﹙1﹚扩大销售核算范围虚增收入。

主要手段包括:

销售回购、销售租回等业务确认为收入;将委托加工业务的加工发出以及收回,通过对开发票方式分别确认为销售以及购买业务;将非营业收入虚构为营业收入。

﹙2﹚提前确认收入或记录有问题的收入。

主要包括:

在尚未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就确认收入;对发出商品以及委托代销等业务提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将向附属机构出售产品确认为收入;在客户对该项销售有终止、取消或递延的选择权时过早确认收入。

﹙3﹚利用财务报表合并技术虚增收入。

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我国会计准则,均以拥有实质控制权作为纳人合并范围的标准。

这样,一方面,对相关公司是否拥有“实质控制权”必须依赖财会人员的专业判断;另一方面,管理当局可以通过拉长控制链条、构建复杂的公司体系等手段,进一步“拓宽”财务报表合并范围。

这些会计选择的灰色地带无疑给企业管理层实施财务舞弊创造了条件。

2.费用舞弊手段

﹙1﹚收益性支出资本化。

收益性支出资本化,就是将期间费用以及应当与本期收入配比的营业成本等故意列作长期资产,以此虚增利润。

﹙2﹚费用摊提目标化。

企业基于配股、增发等融资目的,或者为了迎合市场盈利预期等,常常人为调节诸如广告费、折旧费、研发费、预计损失、无形资产摊销等费用的计提或推销的依据比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折旧及推销期限的延长或缩短均可使当期费用减少或增加。

3.非经营性损益操纵

企业常常通过处置转让子公司、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整等手段制造非经营性收益,进行利润操纵,企业采用非经营性损益进行利润舞弊的手段主要如下。

﹙1﹚债务重组。

新准则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人营业外收入。

因此,一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或者出于维持公司业绩及配股需要的情况下,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新准则规定,若交易双方存在关联,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也就是差额不计入损益。

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如想操纵利润,会想方设法予以规避,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司对商业实质的判断也存在着一定的会计弹性,这给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留下了一定空间。

﹙3﹚借款费用。

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到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

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到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

这样,一些企业便可能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打主意,以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

﹙4﹚无形资产。

虽然新准则对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进行了区分,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明确划分这两个阶段,因此,一些公司就可能通过主观划分,来决定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此外新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再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这也给一些公司利用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方式或摊销年限来操纵利润提供了途径。

﹙5﹚政府补助。

新准则规定,“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用于补偿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计入当期损益”。

在这里,“已发生”和“将发生”是两个不同的时态,却关系到补助的确认金额及当期利润实现程度。

当前的环境之下,是否如实确认,完全依赖于企业的诚信程度。

因此,有些企业可能人为调节补助操纵当期利润。

﹙6﹚固定资产。

新准则要求公司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方法及预计净残值至少每年复核一次。

只要与原估计有差异时,就应当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与净残值,并且调整的方法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调整。

因此,公司只要找到证据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与原估计有差异,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对业绩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7﹚资产减值。

新准则中明确规定的不允许转回减值的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以及存货,其他如应收账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委托贷款等资产的减值准备仍可转回。

因此,新准则虽然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仍给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而且,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比例仍可由上市公司自行选择,公司可能为避免当年亏损,不按规定提足减值准备,留待以后年度进行“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以达到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

﹙8﹚公允价值。

新准则按照现行国际惯例将“公允价值”引入中国会计体系。

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公允价值的应用在很多处理上需要人为判断,加上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难以做到真正的公允,可能一些公司会利用“公允价值”来调节操纵利润。

(四)、舞弊的手段

根据会计等式可知,虚增利润舞弊不外乎多计收入或少计费用,而多计收入或少计费用则必然体现为虚增资产或隐瞒负债。

1、收入舞弊手段

(1).管理层合谋虚构收入。

(2).扩大销售范围虚增收入。

(3).引入“过桥公司”虚构收入。

(4).提前确认收入或记录有问题的收入。

(5).利用财务报表合并技术虚增收入。

2、费用舞弊手段

(1).将收益性支出予以资本化。

(2).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化。

(3).费用摊提目标化。

(五)会计舞弊根源分析与探讨

1、受现实利益的驱动。

(1)管理者突出政绩的需要。

在我国,财务指标数据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领导的业绩、政府领导的政绩,处在高指标的压力和奖励的双重刺激下,部分企业会主动或被动地弄虚作假。

通过对财务会计信息中的敏感数据进行“人为”处理,造成会计信息舞弊。

(2)出于企业顺利取得银行贷款的考虑。

金融机构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首先要考察企业的偿债能力,其需要通过考察企业的财务报告等会计信息,以确定企业的资信能力。

为了获取金融机构贷款,一些财务状况不佳的企业就产生了舞弊的动机,对业绩进行粉饰。

(3)基于企业成功上市融资的需要。

我国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高,部分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先天不足,甚至其上市纯粹只是为了解决资金流量短缺的问题。

为能成功上市,这些公司往往调整甚至重做会计报表,虚构利润,进行财务包装。

然而这些公司上市后公司质量并未明显提高,业绩增长缓慢,用“圈回”的资金盲目进行扩张和多元化投资,形成新的亏损,出现新的资金短缺。

为了取得增发股票或配股资格,提高配股的价格,从资本市场上融到更多资金,这些公司往往采用虚增利润的方法,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

(4)基于保留上市主体资格的考虑。

我国《证券法》规定,若上市公司连续3年发生亏损,公司股票就要被戴上“ST”、“PT”的帽子,甚至可能会被退市。

已出现亏损特别是已连续2年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保留其上市主体资格,避免被“戴帽”,或是已经被“戴帽”的公司为了早日“摘帽”,可能会采取多种方法粉饰会计报表,力求“扭亏为盈”,保留所谓的“壳资源”。

另外,一些企业为了少纳税,可能人为调整企业的会计利润,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以维护所谓的企业利益。

又如有的企业为了达到与国外的企业合资的目的,委曲求全,降低本企业的资产评估价值,人为造成会计信息舞弊,给予对方较多的利益。

2、造假成本低廉。

治理会计舞弊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惩戒力度的轻重,而在于是否能做到违法必究。

多年来,国内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普遍,而被监管部门发现并查处的却屈指可数,且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一方面,会计造假往往受巨大的利益驱动,但由于大量的造假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使违规造假的成本远远低于造假所得利益。

另一方面,尽管我国对会计造假的惩戒也包括行政处罚、刑法惩罚、民事诉讼三个方面,但由于惩罚力度有限,也无法对会计造假真正产生震慑作用。

因此,造假成本低廉是导致会计造假猖獗,使会计信息舞弊情况十分严重的重要原因。

另外,我国的诉讼程序复杂,尤其是民事诉讼方面,存在“行政前置程序”、“有效期内明示参加”以及程序上的诸多其他障碍,不仅不能有效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对造假者也起不到应有的惩戒作用。

3、审计监督不力。

被誉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担负着过滤会计信息风险、确保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会计信息识别成本的重任。

但在现实会计造假案件中,注册会计师又常常成为责任人之一。

一是由于现代审计广泛运用抽样技术实施审计,其抽样判断本身就可能带来审计风险,二是注册会计师明知公司舞弊,但为了寻求同被审计单位长期合作,对虚假会计信息不但不予以揭露,甚至协助公司舞弊。

在美国发生的安然、世界通讯等财务丑闻中,安达信等会计师事务所就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我国银广夏等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舞弊事件无不牵涉到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

4、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往往形同虚设,受大股东支配。

这种情况下,通过内部控制机制很难防范会计造假对中小股东的侵害。

对于国有上市公司来说,由于存在“所有者虚位”问题,还很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

如果所有者与公司经营层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委托代理机制,经营层就很可能为维护个人的领导地位、捞取政治资本或获取经济上的奖励等目的,进行会计造假。

5、会计法规滞后。

目前,我国会计法规体系还不健全。

虽然有《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等企业会计工作指南,但随着新经济业务的不断出现,原有会计法规体系明显滞后,不能指导和约束新的经济业务,给会计信息舞弊留下了空间。

二、会计舞弊的识别理论与方法

(一)、利用会计报表来分析识别会计舞弊

会计报表根据会计科目余额和发生额直接填列,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

通过对会计报表进行整体合理性分析和对一些有逻辑关系的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分析性复核,可以初步判断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

1、会计报表整体逻辑分析

会计报表各个项目之间因为经济业务关联关系和会计复式记账的原因而出现特定的对应关系,主要有:

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分配表表间勾稽关系,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税金,利润总额与所得税,财务费用(特别是利息支出)与长、短期借款,成本中列支折旧与固定资产原值等。

通过对上述对应关系的分析,发现异常现象,经过详细审计,查出会计舞弊行为。

例如,某公司资产负债表反映,未分配利润增加3623万元,而损益表反映当期净利润仅68万元;一般情况下,未分配利润增加数应当小于或等于净利润,很显然,该公司的利润分配情况存在矛盾。

通过对未分配利润科目的详细审计发现,该公司将下属子公司上缴的利润3555万元直接记人未分配利润科目,而未通过投资收益科目核算,由于下属子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执行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18%,而该公司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导致漏税533.25万元[3555x(33%一18%)]。

2、销售毛利率分析

销售毛利率是毛利占销售收人的百分比,其中毛利是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的差。

其计算公式如下:

销售毛利率=[(主营业务收人一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xl00%。

该指标反映一个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是审计人员进行报表分析的最重要的财务分析指标。

个别公司为了粉饰报表或为完成经济指标,采取的造假手段主要就是虚增销售毛利。

由于销售收入是虚增的,没有相应的成本费用,因此销售毛利率往往会偏高,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重大的、明显的舞弊行为。

我们可以对该指标分三个层次进行分析;首先,将总销售毛利率与历史数据比较;其次,按主营业务种类分别计算其销售毛利率,并与历史数据、行业水平或经验值比较;最后,逐月计算单个主营业务销售毛利率,分析其合理性、均衡性,从中发现异常,确定审计重点。

例如,某大型综合性公司,主营业务主要有:

商品贸易、运输、高科技,其2002年度主营业务收入、成本情况如下表:

(单位:

万元)

首先,计算其总销售毛利率为9.55%,比上年同期增加2.12%,审计人员经过分析认为,该公司经济业务以商品贸易为主,基本面与上年相比没有大的变化,而销售毛利率大幅增长,不太合理,应保持相对谨慎,重点关注,作进一步分析。

随后,按主营业务种类计算销售毛利率,经过分类计算结果如下:

商品贸易7.85%、运输29.63%、高科技30%,根据经验判断,该公司运输业和高科技产业的销售毛利率比较正常,并和上年相比变化不大;而商品贸易业销售毛利率异常,因为该公司商品贸易主要是代理销售钢材,此业务营业收入大,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因此销售毛利率普遍偏低,根据行业水平和历年审计经验判断,在5%左右较正常,而该公司销售毛利率达7.85%,很难令人信服。

审计人员将商品贸易业作为审计重点,逐月计算其销售毛利率,对其进行重点分析,计算结果为:

6月、11月销售毛利率分别达17.05%、20.65%,而其余月份均为5%上下浮动,因公司商品贸易品种单一,销售毛利率较稳定,6月、11月份的销售毛利率异常,遂将6月、11月商品销售收入、支出确定为审计重点,进行详细审计。

审计结果表明,该公司为完成上级下达的经营目标,分别在6月、11月虚增了主营业务收入400万元、600万元。

3、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一定时期内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x100%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保持一定的赊销以提高销售额是很正常的,但该指标过高或过低,就应引起审计人员的注意。

过低,说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相对主营业务收入净额而言,相对数额较大,有可能是通过关联交易虚假销售收入,相应产生的虚假应收账款;过高,说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相对主营业务收入净额而言,相对数额较小,有可能是恶意虚构销售收人,这部分销售收入并未产生正常的应收账款。

4、投资收益比率分析

投资收益比率是投资收益占长期投资的百分比。

其计算公式如下:

投资收益比率=投资收益÷对外投资总额x100%

投资收益比率反映企业对外投资的获利能力。

投资收益是利润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属非经常性收益,应注意被审计单位为掩盖公司主营业务经营不景气或业绩不可靠而在此做文章。

在分析此指标时,应注意将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比率分别计算。

在分析长期债权投资收益比率时,由于长期债权投资的投资收益比较固定,可将长期债权投资的投资收益比率和债券的票面利率比较,如果投资收益比率高出票面利率,有可能是多计了投资收益;反之,则可能是少计了投资收益。

在分析长期股权投资收益比率时,应对照所投资的企业行业背景和历年取得的投资收益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二)通过了解企业财务状况以识别会计舞弊

有关会计舞弊征兆的研究表明,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的管理层为了掩饰其财务困难更有可能舞弊。

因而,注册会计师与投资者应该对财务状况以及盈利质量差,面临巨大财务压力的公司的会计舞弊情况给予高度关注。

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有: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分析、资产营运效率分析、获利能力分析、投资报酬分析、现金流动分析。

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从资产质量、偿债能力以及营运能力等方面来分析。

首先,分析企业的资产质量,应着重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存货占流动资产、总资产的比例与往年相比是否大幅度增长或高于同行业水平;第二,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三项合计占流动资产、总资产的比例是否过高;第三,是否存在委托理财,抵押担保等潜在损失;第四,是否存在关联方长期占用巨额资金情况。

其次,分析企业偿债能力,主要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与负债比率、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等指标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此外,还可以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以及营业周期等营运能力指标来判断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

投资者对利润表的盈利质量分析应重点关注:

第一,经常项目或核心收益(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分析公司持续盈利能力;第二,主营业务收入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净利润与现金净流量的同步程度,分析企业的收入以及盈利的现金保障程度;第三,关联交易作价是否公允及其对利润总额的贡献程度,分析企业市场环境下的生存及发展能力。

(三)通过分析企业财务比率识别会计舞弊

财务比率分析体系于1919年由亚历山大建立。

现在财务比率被广泛地应用于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盈利能力。

投资者在分析财务报表时,可以将企业相关财务比率作纵向以及横向的比较,借以发现重大的或异常的波动从而判断会计信息是否可靠。

如将本期与前期、计划或预算的财务比率的数据比较,以及将其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行业平均水平比较等。

通过这些比较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和投资者辨析企业是否存在会计舞弊潜在风险以及做出正确的决策大有裨益。

财务比率的评判标准通常有经验标准、历史标准、行业标准等。

经验标准是财务比率分析经常采用的一种标准,它的形成需要大量实践经验的检验。

例如,一般来说流动比率为2:

1,速动比率为1:

1。

负债总额与有形资产净值应维持1:

1的比例,当流动负债占有形资产净值的比率超过80%时,企业就会出现经营困难;存货对净营运资本的比率不应超过80%,利息保障倍数为3等等,这些都是经验标准。

另外,资产负债率应小于70%,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的适宜水平是40%~60%,净资产收益率大于或等于6%等等。

历史标准是以企业过去某一时间的实际业绩为标准,将企业本期财务比率与历史标准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相关会计报表项目重大的或异常的波动。

行业标准是按行业制定的,它反映行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基本水平。

在每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