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44009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docx

《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docx

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

一、什么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对教学及教学评价提出建议。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

●什么是语文课程标准?

(或其性质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学计划,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估语文课程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程序。

●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有哪些?

•国家的政策法规,国情的特点,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等。

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演变

•建国以来,¡°语文课程标准¡±自¡°教学大纲¡±起经历了探求、确立、改革、发展四个阶段,它的发展轨迹,反映出语文界的教育者和理论工作者们对语文教育规律的认识,逐步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完善。

第一阶段:

探求时期(1949年¡ª1958年上半年)

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等,教育部颁布。

第二阶段:

确立时期(1958年下半年¡ª1966年)

1963年: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育部。

大纲的特点是:

明确地提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

强调语文学科的个性特色。

提出:

¡°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

¡±正确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的¡°道¡±和¡°文¡±不可分割的科学辩证关系。

指出¡°以道为主¡±¡°以文为主¡±¡°道和文并重¡±都不符合教学实际,强调文道统一。

重视基本训练和能力培养。

选材重视思想教育的任务。

第三阶段:

改革时期(1978年¡ª1990年)

1978年: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教育部。

(1980、1986年修订)

★1978年教学大纲对语文知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

精要好懂有用

要做到精要,必须区别语文知识和非语文知识的界限,基础知识和非基础知识的界限,只教最基本的、具有普遍运用价值的知识。

好懂,主要是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联系生活实际。

有用,主要是教学过程要从听说读写训练的实际需要出发。

第四阶段:

发展和深化改革时期(1990年至今)

1992年:

国家教委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与建国以来颁布的几个大纲相比,该大纲在内容和框架上都有一些新特点。

(1)终端性鲜明;

(2)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3)注意了导向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2000年1月,教育部对初中¡°92大纲¡±进行了修订,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其中,¡°教学评估¡±和¡°教学设备¡±是过去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的。

21世纪语文课程标准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简称¡°《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这一称谓在新世纪之初回归。

•2003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

●2007年:

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对29个省市区课改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开始进行修订。

于2011年12月28日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经过十年实践探索,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2010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于2011年12月28日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二)、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教材:

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部分选文陈旧,缺乏时代气息。

二是比较复杂的编排模式,三是没有更新。

•2.教学: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状况。

•3.考试:

考试问题很复杂,尤其是高考,受国家整个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和制约。

教例:

上课铃还没响,教室里就响起来¡°大河向东流¡±这首《好汉歌》。

铃声一响,老师播放电视剧《水浒》中剪辑下来的关于林冲的片断,原来这堂课是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学生的情绪是高昂的,整堂课,除了看录像,就是讨论林冲是怎样一个人,讨论也很热烈,这堂课在又一次好汉歌声中结束。

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整堂课中没有读过课文,有几位同学的书也没有打开过.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关心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更不是仅仅关心学生是否记住某个结论,是否形成某项技能。

•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由于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任务或是否达到了某一目标,因此,¡°内容标准¡±的陈述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不再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陈述方式。

课标结构图----纲举目张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ª9年级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2011版语文新课标对课程理念的修改

修订后的课程理念保持了原有的四条理念末变,但具体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从夯实语文学科的基础来看,要求把握语文课程姓"语"的学科特点,进一步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来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倡多读多写、多积累、多运用,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验,发挥优秀文化和语文课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

•从语文的继承与发展来看,要求进一步改革创新,让语文课程密切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接轨,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关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语文教育应该达到的目的。

●¡°全面提高¡±就是《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

另外,要全面发展,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不能偏废。

►¡°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重在¡°功用性¡±。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语文能力¡±是指读写听说的能力。

¡°语文素养¡±包括:

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语文能力¡±包含在其中。

从对比中可以发现,2011年版稿对这一理念作了如下重要修订:

•第一,把"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改为"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改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的内涵是有争议的,"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意思含糊,容易偏向语文的内容,容易偏向人文性。

"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本性、本质、本位的回归。

•►问题一:

为什么要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呢?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核心、本色所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离开这个根本,课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语文课就不冉是语文课了,谈何"精彩",谈何"亮点",谈何"质量"!

►问题二:

语文教学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重点有何依据呢?

●首先从语文教学的目的来看。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涵盖两个内容,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二"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简言之,一个是语文素养,另一个是人文素养。

那么,这两个目的,应该以何者为重点呢?

•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课文只是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具体的情境,学习的任务不仅是理解课文情境,而且要借助课文的情境学习语言文字,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其次从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来看。

语文课程标准拟制的阶段目标,具体而又明确,它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之一。

通观年段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是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角度提出来的。

•以小学5-6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为例,共8条,第l条是会朗读,第2条是默读有一定速度,第3条是联系上下文惟想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第4条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第5条是掌握阅读不同文体的方法,第6条是掌握儿种标点的用法,第7、8条是积累和课外阅读。

•8条目标,每一条都是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角度提出来的,其他如情感、态度、方法、知识等,只是一种渗透。

设计阅读教学的主线,理所当然应该以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为基本依据,这应该是无可争议的。

你的教学主线如果远离了课标制定的目标,那么这样的教学主线恐怕耍打一个疑问号。

•再其次从阅读教学的特点来看。

阅读与阅读教学的目的有质的区别。

一般性阅读,如成人的阅读,或以获取信息为主要目的,或以消遣逸情为主要目的。

阅读教学则不然,它以教会阅读、学习阅读为主要目的。

它虽然也要捕捉信息、体会情感,但其基本目的是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重得"言,重得"法"、重得"能"。

把课文作为例子,用课文来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并在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情感熏陶,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这样教,才能做到一石三鸟,一课多得。

•最后从语文课程的特点来看。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应该可以物化为具体的事物。

这种物化,表现在教材之中,就是课文,每篇课文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具体标志。

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

它既包含语文素养,又包含人文素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

比如,一个学生会写文章,那么他必定具备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也必定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光语言好不一定是好文章,光内容好也不一定是好文章,只有语言、内容都好才是好文章。

•因此,抓住"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关键,就抓住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二,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古语云: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未来的文盲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方法的习得远比单纯地传授知识重要。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是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

因此,现代语文课堂教学,要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用所获取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学习课文,以真正实现"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关于"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理念

•这一理念共有三段,分别论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特点。

•人文性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第一,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

《学记》中提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

私熟教育强调学生的读与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

初读时可能会感觉茫然而枯燥,但经过百遍乃至千遍的诵读,熟记于胸后,对书的认识就非同一般了。

语文的学习,必须要不断地积累,而我们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多"读"多"背"。

我们羡慕许多古人¡°学富五车¡±、¡°出口成章¡±,但是否想过他们是通过不断的吸收书籍中的宝贵财富,将其内化积淀为自己的,才达到这样的高度呢?

《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袋玉一方面夸香菱是一个"极其聪明伶俐的人",并预言其"不用一年工夫,不愁是一个诗翁了",一方面让香菱精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以这二人做底子,再把"陶渊明、应场、刘、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这便是一种边读边积累知识的过程。

"不动笔墨不为读书。

"黛玉鼓励香菱白己动手放开胆子作诗,就同一题目《月》,香菱前后共写了三首诗,前两首都告失败,到了第三首香菱果真做出了"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的诗,这便是边写边积累经验的过程。

•第二,现代教育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现代教育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或以知识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学生读、写、积累的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读、写、积累的良好习惯。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成为学生愉悦身心的乐园。

(三)关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2011版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汪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汪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王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

从比较中可以发现2011年版稿有以下两个特点

•1¡¤倡导伯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精神末变。

"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这种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要帮助学生形成这一新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三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四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白主学习,鼓励想象、质疑和创新等。

•2¡¤提倡三个整合:

一是听说读写的整合,二是语文与生活的整合,三是三个维度的整合。

(四)关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

【2011版实验稿】语文课程应植根

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旺重

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

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

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

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

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

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

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

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应当密切关

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惟动语文

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从比较中可以发现2011年版稿有以下变化:

•2011年版稿主要增加了如下一段话: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这段话涉及如下一组重要关系,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语文教学既要创新,又要继承,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语文教学必须创新:

内容、观念、方法、手段等都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

语文教学又要继承优良传统,如"熟读精思""背诵""感悟""整体把握""熏陶感染"等。

二、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课程埋念

最重要的是要用教学理念来规范自己的教学。

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语文教学具有多元价值,至少有以下重要价值:

第一,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第二,学习并掌握语文教材中包罗万象的各种自然、社会知识以及语文知识。

第三,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

第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第一项是个性,其余三项是共性。

语文教学,必须把个性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同时也不可忘记其他几项重要的价值。

•在多项价值中,其中工具性和人文性两项最重要,语文教学要力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掌握工具性,培养语文能力是重中之重,人文性则要有机渗透在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之中。

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中心,而不可使人文性唱主角。

•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存在着重人文、轻语言的倾向。

不少教师的教学,追求课文人文内容的深度理解,追求人文精神的无限拓展,追求情感价值的不断感悟,学习语言文字常常只是一种附带的、点缀性的目标。

这样的语文教学得意不得言,降低了学习母语的效率,是不可取的。

►下面我们针对若干问题课例作一些诊断和分析:

•[问题课例诊断1]《棉花姑娘》(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目标:

让学生懂得益鸟益虫,热爱科学。

教学过程:

(1)懂得燕子是益鸟,捉空中的害虫。

(2)懂得啄木鸟是益鸟,捉树干里的害虫。

(3)懂得青蛙是益虫,捉田里的害虫。

(4)懂得七星瓢虫是益虫,捉棉花上的蚜虫。

•诊断:

我们曾组织部分教师共同设计《棉花姑娘》一课,有24位教师参加,其中16位教师(约66%)把"让学生懂得爱护益鸟益虫,热爱科学"作为教学重点,并围绕这个重点设计教学主线。

这样的教学重点选择显然是不妥当的。

•第一,它不符合学情。

燕子、啄木鸟等是益鸟,这些常识学生在幼儿园小班已知道,把已知"作为教学重点不妥。

七星瓢虫吃蚜虫的知识,学生也许不知道,但只要读读课文就懂得了。

第二,它没有抓住的"未知"。

课文中有7个要认的生字,有6个要写的字,这是学生的"未知"。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学好这些字,得花不少气力,理当作为重点。

何况课标已明确指出: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这个指导思想,在教课文时同样适用。

低年级的课文教学,一般要抓住两个重点:

一是识字写字,二是培养朗读能力。

《棉花姑娘》一课,可以按两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重点目标是学认7个生字,初步读通课文;第二课时,重点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写6个生字。

这样设计,可以凸显低年级教学的特点,即重在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和朗读能力,并围绕这个重点设计教学主线,教学才不致走偏方向。

•[问题课例诊断二]

《太阳》---说明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1)理解太阳远的特点。

(2)理解太阳大的特点。

•(3)埋解太阳热的特点。

•(4)理解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

•诊断:

凡说明文,一般都会涉及许多科学知识。

于是,教师就误把教课文的科学知识作为教学目标,并形成以上教学思路。

•作为语文课,教说明文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这是许多年轻教师没有弄明白的问题。

说明文中会有许多学生原来不明自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应该大体弄明白,这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学习这些课文,理解知识只是次要目标,主要目标是学会读说明文,并领悟写说明文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

•课例所定的教学目标,着眼点是课文的内容,即有关太阳的知识。

这样教学,很可能把一堂语文课上成科学课。

学生学完课文后,只知道太阳远、大、热,与地球有密切关系,而语文能力方面却收获甚微。

这是教教材,不是用教材教,是得"鱼"不得"渔",是得"意"不得¡°言¡±。

•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可以从课后的思考题中受到启发:

"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

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学习概括归纳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

•需注意的是:

立足点不在得出"远、大、热"的结论,而在学会"抓住"要点(《课标》语)。

如1-3自然段,分别讲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教师可示范教第一段,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这一段有140个字,老师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你们想想,会是个什么字?

"从中学会归纳方法:

抓住关键字概括。

然后让学生学习用这种方法读第二、三自然段,也学着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课文后面的几个自然段,都是讲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每个自然段都有一个核心意思,也可以用标范一一归纳一一自引的办法来教。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习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对于这个问题,课文中有一个示例就是引导学生体会用比较法作说明的好处。

教师可以从这入手,为学生作出示范,然后让学生自已找别的句子去体会其他说明方法。

这样教说明文,学生就能初步学会抓要点并掌握简单的说明方法,既利于读,又利于写,而且使学习富于挑战性。

•[问题课例诊断三]

《草原》抒情散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蒙汉人民的民族深情,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教学过程:

(1)学习"草原风光图n,感受草原景色优美。

(2)学习"喜迎远客图n,感受蒙汉人民的深情。

(3)学习"主宾联欢图n,感受西部人民的热情。

•诊断:

《草原》情感浓烈,适合朗读。

因而不少教师把¡°朗读课文,领悟蒙汉人民的民族深情¡±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

这样设计与课文的特点是吻合的;如果是赛课,也有利于调动情感,形成浓厚的课堂气氛,获得好评。

因而这类设计比较流行。

然而,流行的不一定就是好的,为什么呢?

•第一,朗读课文固然是教学目标之一,但是课标对高年级朗读的要求是"能",真正学朗读是1-3年级,因而不必作为教学重点目标(可作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