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燥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41706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燥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治燥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治燥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治燥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治燥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治燥剂.docx

《治燥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燥剂.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治燥剂.docx

治燥剂

第一章治燥剂

润燥法就是滋润内脏的一种治法。

脏腑干燥缺津的原因很多,多数系由内热灼津化燥,也有内脏平素津液亏损,外感燥邪,形成燥证。

燥证有内伤、外感,故治法也各自不同。

“燥者濡之”为本法的立论依据。

一、含义

凡是利用轻宣润燥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润内脏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称为治燥剂。

二、作用

具有轻宣燥邪及生津增液,滋润脏腑症状等作用。

三、运用

主要适用于两个方面,一为外感秋令及干旱无雨之燥邪致病者,二为内脏功能失调所致各种缺津证候者。

四、注意事项

为邪易于化热,热病又易伤津化燥。

1.润燥剂中应适当配伍甘寒清热或益气生津之品。

2.忌用辛香苦寒耗津伤气之品。

3.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湿痰内盛者不宜用润燥剂。

4.应辨清内燥,外燥而分别先方用药。

五、类型

根据发病原因不同,治燥剂分以下两种:

一轻宣外燥,二滋润内燥。

轻宣外燥

轻宣外燥法,重点是对感受自然界的干燥邪气致成的燥证而设。

特点是秋天较多。

如秋深气凉外感凉燥,燥邪骤束肺气,肺气不宣,疾病与外感风寒近似,(燥为次寒),证见咳嗽、鼻塞、头痛、恶寒、咽干唇燥、干咳少痰。

属于外感凉燥,治宜轻宣温润,常用药物以辛温解表药为主,如苏叶、豆豉、桔梗、前胡、葱白等。

燥伤肺,多见咳嗽,常配宣肺止咳药如杏仁、前胡等,代表方为杏苏散。

或秋天久旱无雨,气候干燥,外感温燥,燥伤肺津,清肃不行,证见干咳无痰,发热头痛,咽喉干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等证,属于外感温燥,治宜轻宣凉润,常用药物桑叶(杏仁、沙参、麦冬、玉竹)、薄荷、连翘等,以辛凉宣肺药为主,代表方剂为桑杏汤等。

伤津成痰,常用天花粉,芦根,玉竹,贝母,杏仁等。

杏苏散

一、概述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温宣凉燥,宣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见恶寒头痛,咳嗽咽干(肌表与肺)。

二、病理

看主治证与麻黄证之别。

原方“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

本脏者肺气感受外邪,上焦之病,自此始。

燥伤皮毛,故头痛、恶寒,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凉燥较严冬风寒为轻。

咳嗽痰稀者肺气不宣。

鼻为肺窍,嗌为肺系,凉燥伤肺,鼻塞咽塞。

《素问》“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主一身之治节,且肺为退休干部脏,不耐寒热,若凉燥外袭,肺气不宣,痰湿内阻,而出现诸证。

当与风寒有别:

风寒——头痛体痛,恶寒重等。

凉燥——头痛轻,咽干唇燥等。

三、治法

温散凉散,宣肺化痰。

四、方药

《内经》云: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

苏叶辛温微发其汗,使凉燥从表而解。

枳壳桔梗前胡——理气疏表宣肺为辅

枳壳桔梗一升一降助杏仁宣肺止咳,枳壳有利于排痰,气行痰消,前胡疏风降气化痰助主药轻宣达表,祛痰,三药合用理气宣降疏表。

二陈汤主祛痰——降气除痰利肺为佐

上药使肺脾双调。

甘草姜枣为使,调和营卫,协会调诸药。

共组成表里双医,脾肺双调,温宣凉燥之剂。

诸药配合使表解,气畅痰消。

五、运用

1.本方为治凉燥代表方,对秋季燥气流行所患之伤风咳嗽更为适合。

2.加减:

恶寒重加葱白、淡豆豉,头痛甚加防风、川芎。

3.用于慢支,支气管扩张,肺气肿之咳嗽属凉燥伤肺者。

桑杏汤

一、概述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清宣凉润(轻清宣表,生津润肺)。

重点治证是外感温燥,身热干咳,脉浮数。

(皮毛和肺)

二、病理

外感温燥,灼伤肺阴所致。

由于秋天久晴无雨,气候干燥,温燥外袭,肺阴受灼,温燥外袭,卫气被郁,所以身热头痛,燥气伤肺,肺阴不足,口渴干咳无痰。

一、治法

温燥外袭,燥伤肺阴,故宜轻宣解表,凉润肺燥。

二、方药

温燥外袭,灼伤肺阴,病在肺卫,以轻宣凉润而立法。

桑叶杏仁入肺——宣肺透表,润止咳为主

桑叶轻宣燥热,杏仁苦辛温而润,降利肺气。

淡豆豉北沙参——宣肺解表,生津润肺为辅

淡豆豉助桑叶轻宣透表,沙参生津润肺。

象贝母栀皮梨皮——清润肺热化痰止咳为佐

贝母止咳化痰,栀皮清泄上焦肺热,梨皮清肺生津。

上药共组成清宣表里,生津润肺,轻宣温燥之剂。

本方为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

方中:

桑叶豆豉——辛凉宣肺透表

贝母杏仁——润肺止咳化痰

沙参梨皮——滋阴清热生津

栀子皮——清泻上焦肺热。

三、运用

本方以辛凉甘润而立法,适用于温燥外袭,肺阴受灼,燥气犯上则肺气先伤,耗津灼液,故见身热口渴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脉浮数等证。

此方辛凉我眸轻宣温燥,内以凉润肺金,使燥热除而肺津复,则诸证自除。

1.临床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有利于燥热者,以干咳无痰,苔薄白而燥,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对于燥热伤肺咳血者亦可应用。

2.加减:

咽干痛加玄参牛子,咳血加鲜茅根,鲜藕节,茜草,痰黄稠不易咯者加兜铃、蒌仁、海浮石等。

3.亦可用于麻疹收没期,证见皮肤干燥,干咳等证,加芦根、蒌仁、麦冬等。

清燥救肺汤

清·喻昌《医门法律》论述辨证的法则,即所谓“法”,指一般医生在辨证论治上易犯的错误,提示禁例,即所谓“律”,故以“法律”为其书名。

一、概述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清燥润肺

重点治证是温燥伤肺之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口干无苔等(肺)。

二、病理

本方亦为温燥伤肺,但疏解力稍逊,重在清润,本方主治气逆而喘咳,对于喘满之证,除宣肺行气降气等治法之外,不可忽视燥热之证,燥热伤肺,导致气阴两伤,肺失肃降,而见气逆而喘。

但凡治燥证当先辨其凉温,本方证系秋令久晴无雨,气候干燥,燥热伤肺的温燥证。

气阴两伤,以阴虚肺燥为主。

至于头痛之证,乃是由于燥伤肺卫,肺主皮毛,故见身热头痛。

三、治法

清燥润肺。

非清则热不去非润则燥不除,故以清润而立法。

清肺是大肠可滋,润肺则脾胃燥热亦除。

四、方药

证属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其清肃润降之常,当此之时,既不能用辛香之品(行易伤气耗津,以防耗气伤阴),亦不能用苦寒泻火之品(以防伤津),只宜甘寒清润,既清燥热又养阴液以治燥热伤肺。

两药合用能清泻肺胃燥热,以治其致病之源。

《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燥热伤其气阴当调其气。

《素问·藏气法时论》“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故用枇杷叶杏仁味苦之品,泻肺气兼润肺燥以治咳喘。

甘草为使,清润保金,调和诸药。

共组成清燥润肺之剂。

诸药合用,使肺金之燥得以滋润,肺气愤郁得以肃降,则诸证自解。

总之本方是

五、运用

1.本方清润肺燥作用较桑杏汤为强,疏解力稍逊,临床可根据症状灵活运用,燥热重者用本方,表证重者用桑杏汤。

2.本方为治燥热伤肺的主要方剂。

以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干无苔为辨证要点。

痰多贝母、瓜蒌,阴虚血热加干地黄,咳血加侧柏叶、藕节、白芨等。

3.此方配润肠通便药物,治肺燥便秘效果很好,加火麻仁、大云、桃仁等。

4.用于治疗痿证加宰肾药,如杜仲、狗脊、菟丝子等。

5.本方常用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白喉、百日咳等。

具有阴虚肺燥证候者。

6.本方滋腻,对脾胃虚弱或舌苔黄腻内有湿热者均不宜使用本方。

附方:

沙参麦门冬汤

肺胃兼治,具有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

沙参麦门冬汤——肺胃并治——重在养胃阴佐以宣肺,证属温燥初伤肺胃,病情较轻。

清燥救肺——重在治肺——以清宣肺燥为主——证属燥热伤肺,气阴两伤,病情重。

滋润内燥

滋润内燥法,重点是对内脏化痰缺津的各种证候而设。

形成原因是感受温热邪气,化燥伤阴或久病内脏功能失调,化燥伤阴所致。

从发病部位上看,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分。

从脏腑看,肺主燥,燥又属阳明,肺为水之上源,肺燥必灼肾阴,肾主一身之阴液,燥则伤阴,肾水不足,所以多与肺胃肾有关。

上燥在肺——干咳咽燥咳血咯血——治宜清燥润肺为主,常用百合、天冬、沙参等。

中燥在胃——肌热易饥,气逆反胃——治宜生津养胃,常用药为玉竹、励麦冬等。

下燥在肾——咽干便秘,面赤烦躁——养阴滋肾,常用药为生地熟地、玄参、女贞子等。

但应注意脏腑间相互关系。

燥易伤气,常须配益气药,党参、炙草等。

增液汤

一、概述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增液润燥,

重点治证是津亏便秘(即无水行舟),脉细无力(胃大肠)。

二、病理

温病日久或素体阴虚,热结阳明,伤津耗液肠中津液亏少,大便传导不利而致。

从脏腑关系看,燥属阳明,湿属大肠。

总的来说,本证是由于邪热入里,形成阳明燥热,燥热耗津形成便秘。

对于热结阳明形成的便秘应分虚实,若偏于邪热炽盛,腑实壅结的实证,当用承气以急下存阴,若偏于阴亏津耗,属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应增液润燥”,用本方,若用承气攻下则攻伐太过,有误下亡阴的危险。

吴鞠通创此方适应“液干多,热结少”,“津液不足无水舟停”之证。

吴氏曰“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微和之”。

由此可知,本方之功:

增液有余,攻下不足,全从润燥增水着手,故名增液汤,由此可知与承气作用有别。

三、治法

增液清热润燥通便。

四、方药

热结阳明,须分虚实论治,实证用承气急下存阴,虚证阴亏液耗“无水行舟”,应“增水行舟”,(以前讲过“逆流挽舟”败毒散治痢疾,邪由表入里,治疗使邪由里出表,即逆流挽舟)。

玄参咸寒归经肺胃肾——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为主

玄参咸寒下行,又能软坚,有利于大便下行。

《本草正义》“玄参禀阴之性,专主热病,味苦则泻降下行,故能治脏腑热结等证”,清肺则大肠可滋,清胃则脾脏可润,入肾则滋水。

麦冬甘寒归经肺胃——清热生津,滋阴润燥

辅助清肺润肠,又可清胃滋脾。

配合生地甘寒滋阴增液清热要药。

三药均属质润之品,共组成滋液清热,润燥通便之剂。

本方药少力专,录在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

本方原书比喻为“无水舟停”,并指出“非重用不为功”,“不便再作服”,说明本病津伤严重,故存津极为重要,即所谓“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五、运用

1.本方不便对温病伤阴导致大便秘结有效,凡属热性病,伤阴致燥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如便秘热结较甚可合调胃承气汤。

2.本方为清热养阴生津的基础,临床单独用者很少,多合并到其它方剂中运用。

3.本方增液有余,攻下不足,是为津液少,而燥结不甚者而设,若阳明实热引起便秘,则非所宜,如津液不足,燥结已甚,则非本方所能胜任。

养阴清肺汤

全书上下二卷,为中医喉科专书,作者是清化喉科专家,对喉科有深刻的研究,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这部著作在我国喉科专著中很有地位。

本书有两个特点,上卷末附有“梅涧论症”一则,对白缠风(类似白喉)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其二是针灸疗法配合应用于喉科病中。

该书解放后有影印本。

一、概述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养阴清肺,凉血解毒。

重点治证是阴虚白喉,及其咽喉病属阴虚燥热者。

二、病理

白喉现代医学谓白喉杆菌引起急性传染病,根据部位有咽、鼻、喉白喉之分,发病特点为喉部起白如腐,揩之不去,并拌有严重全身症状。

祖国医学认为感受时行疫疬之邪,所谓疫喉,时行疫毒,从口鼻而入,或兼感风热而诱发,多见于阴虚体质。

“此证发于肺肾本质不足者,或于燥气流行,或多服辛热之物,感钥触而发”。

《重楼玉钥》

故从病因看,内因肺肾阴虚,外因疫毒燥气流行。

从脏腑关系看

四脏化燥为热。

因系燥热,务存津液,“存得一分津液,便是一分生机”,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一系列燥热灼津证候,无半点寒象,无半点湿象。

三、治法

养阴清肺,凉血解毒。

非养阴燥证不除,非清热毒不去,系急性传染病,病势严重,且传变最速。

必入营血,故必辅以凉血,化瘀解毒之品,可否辛温,辛燥,病不在表,可否苦寒?

四、方药

重点是燥,必先回护津液,以润肺胃之燥热,故用基础方剂增液汤为主。

增液汤——养阴清热润肺为主

养阴则肺燥可润,养阴有助于清热,热清则燥可除,故以为主,生地亦可凉血,然热入营血,犹须凉血散血。

白芍——甘酸性寒养血敛阴为辅

白芍亦可清热助主药养阴清肺润燥。

丹皮——辛苦性寒凉血化瘀为辅

助主药凉血解毒而消痈肿,燥热灼肺,不仅肺阴不足,亦可导致全身津液不足,阴虚生燥热,肝木从而化火,二药清热养阴入血分,凉血化瘀,使阴滋,肝火清,则火不刑金,肺燥从而得除。

贝母——甘寒入肺,清热润肺

贝母中川贝——甘寒滋润强,主治肺热燥咳,宜川贝。

浙贝——辛苦寒,开泄性强,治外感热咳。

贝母能润肺止咳,又能清清热化痰。

薄荷——辛凉宣肺利咽,疏散风热为佐。

辛散能透热邪外出。

甘草——清火解毒,调和诸药为使

共组成养阴清肺,凉血解毒,润燥之剂。

综观全方,针对燥热而设,以清润而立法,以增液为主者,归经肺胃为润燥基础方剂,具有增液润燥清热之功,燥热灼津,法宜清润,养阴可助于清热,木枯化火,故用白芍、丹皮、生地,实即犀角地黄汤(犀——心,丹芍——肝),今不用犀角者,主入肝经,其意专主,木枯化火而刑肺金,可助于折其亢旺之热势,此为主要成分。

贝母清热润肺而化痰结,薄荷有助郁热之外达,并疏解肌表,对初起者尤为必要。

药物组成严谨,实为白喉之良剂,,历经150余年,《中国医学大辞典》谓“此方为治白喉,大中至正之药,不可妄疑增减,初起发热照方服,其热自除……,至重者,日三剂,轻者日二剂,切忌妄用表散。

不可妄疑加减有道理否?

福建中医研究所资料:

酊剂很很高的抗菌和杀菌能力,高煎剂4~5倍,而养阴清肺汤的煎剂比其它方剂(神仙活命汤、降瘟化毒汤)高出很多。

白喉杆菌的敏感也比其它细菌高,所以本方对白喉杆攻有很强的拟杀能力。

其中生地、丹皮、甘草对白喉杆菌有极高的拟杀作用,重用可提高疗效。

相反采取用拆方的方法,八个拆方的疗交均有所降低。

虽然有的药如玄参,本身抗菌能力并不强,说明有调动其它药物积极性的作用。

中和毒素:

实验见酊剂中和毒素的作用,肯定而强,若应用拆方作用下降,其中玄参、麦冬、贝母三药中和毒素力量较强,白芍抗生与中和作用均强,薄荷二者作用都差。

五、运用

1.本方为治白喉的良好方剂,肾阴虚者加熟地,热毒重者加连翘、二花、土牛膝(加此药可提高治白喉的疗效),初起有表证加桑叶、葛根、荆芥、蝉蜕等。

2.本方对急性扁桃体炎,初起未化脓者疗效亦好,慢性扁桃腺,有急性复发感染者,连服二三剂,要预防复发。

3.本方亦可治一般咽痛,咽炎失音(蝉蜕、玉蝴蝶、郁金等),喉癌(加抗癌药)属阴虚者。

百合固金汤

一、概述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养阴清肺,润肺化痰。

重点治证是肺肾阴虚的咳血证,(肺结核咳血)(肺与肾)。

二、病理

本方用于治疗肺结核咯血,肺结核,古称肺痨。

临床以阴虚者为多,有的以潮热骨蒸盗汗为主,有的以咳嗽咯血为主,本方主治咳嗽咯血。

咳嗽咯血,因于肺阴不足,火热刑金,热伤肺络,所谓肺肾阴亏。

三、治法

本方系阴虚火旺,阴虚是其本,所以养阴清热,润肺化痰。

四、方药

证由肺肾阴虚,故当滋肺肾,肺为水之上源,肺得滋,燥热可除。

百合二地归经肺肾——养阴清润,两滋肺肾为主

百合润肺滋燥,清热宁心为保肺宁神,清金润燥之品,熟地甘温,滋补肝肾之阴,肝阴得补则火不刑金,生地甘寒,滋阴养血,补肾水,滋真阴之不足。

三药合用养阴清热,润肺,两滋肺肾。

麦冬玄参归经肺肾——润肺滋肾清热降火为辅

麦冬甘寒滋养肺胃之阴,加强主药滋补肺肾。

玄参苦咸寒,能启肾水上潮于肺,滋阴液而降虚火,能壮水制火而宁金,二药泣肺滋肾清热降火。

当归白芍归经入肝——养血活血,补阴敛营为佐

二者补肝以保肺金。

贝母桔梗归经入肺——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为佐

甘草为使清热生津,调和诸药

共组成养阴清热,润肺化痰,两滋肺肾之剂。

诸药合用肺肾得养,阴液充足,虚火自降,诸证愈。

本方主治肺肾阴亏而见证于肺者,肺肾为子母之脏,肺为水之上源,肺金受伤,肾水之上源不足则肾阴虚,虚则火邪上炎(肾脉挟咽,足少阴肾系舌本),部优咽为肺系,所以咽喉燥痛,木火刑金则咳喘咯血,所以两滋肺肾,韶养肝经之阴血。

百合手太阴药,养阴润肺,二地玄参滋肾水,玄参又长于泻阴虚之火,皆足少阴药,以使肺肾两清,况润肺又可开水之上源,肾水旺上可润肺,又可涵木,以清肝火,更助以归经补肝体之阴血,使木不枯而得阴血以涵养,不致化火刑金。

更用贝母散肺郁而除痰结,甘草桔梗协助宣肺清金,上下结合而奏养阴清补,润肺化痰止咳之功,阴液充足,虚火自消,痰化热退,则咳血自愈。

五、运用

1.本方用于肺结核,慢支属于肺肾阴虚者。

临床以咽喉燥痛,干咳气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痰多加瓜蒌仁桑皮,咳血多加茅根、仙鹤草、侧柏叶,喘甚者去桔梗。

2.应用本方治疗肺结核获效后,即宜调养脾胃,使土旺金生,体力自易康复,正如古人(李士材)云,“土为金母,清金之后,亟宜顾母,否则金终不可足也”。

3.可用于治疗肾阴虚而致的失音有显效。

4.本方甘寒滋腻药较多,若脾虚便溏,饮食减少者,忌用本方。

麦门冬汤

一、概述

竹叶石膏汤去方名君以麦冬加大枣。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滋润肺胃。

重点治证是虚热肺痿,即虚劳咳嗽之类。

二、病理

本方主治胃有虚热津液不足,气机上逆,肺阴受伤所致的肺痿证。

病位在肺,病本在胃。

“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烁而肺焦也”,尤在泾

肺痿的成因很多,证候不一,凡因病肺枯萎者皆是。

大体原因有二:

“或从汗出呕吐、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此属津亏虚热也”。

又曰“肺萎吐涎沫而不咳者,此为肺中寒”,此属虚寒也,就就是说,肺痿有寒热之分。

本证是虚热型肺痿,病在肺,源于胃。

唾久不已,干者自干,唾者自唾,愈唾愈干,痿证成矣。

病属虚寒者,当温肺复气,甘草干姜汤主之。

虚热者,麦门冬汤主之。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上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金鉴》中“大”字当是“火”字。

胃阴不足,火气上逆,津液枯燥,虚火上逆,气向上冲,则咳喘,短气,咽喉干燥。

故其病机

(本应干咳无痰,今反吐涎沫乃肺痿特点)

唾久不已,干者自干,唾者自唾,愈唾愈干,痿证成矣。

三、治法

生津益胃,降逆下气

证属虚热津亏之燥咳,必用生津滋润之剂,则虚火降咽喉利故……

四、方药

胃有虚热,灼肺伤阴,其本在胃,其标在肺,是属母病及子,遵《内经》“燥者濡之”,故选

麦冬甘寒两滋肺胃——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为主

麦冬甘寒清胃中虚热而滋,肺胃津液,以滋阴润燥,养阴即清虚热,为肺胃虚热之良药。

虚热清肺得润,则逆气自降,故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母病及子,土为金母,滋肺必先调脾胃,“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肺者补其脾”,所以选

参草枣粳米归经入中——健脾益胃,补气生津为辅

益气生津而复气阴,胃充足,津液自能上输于肺,使肺得润,“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也,肺得其养,咳嗽吐涎沫之证自愈。

半夏辛开归经肺胃——下气降逆开胃化痰为佐

半夏性燥,用量独轻,在各甘润生津药的制约下,其温燥之性大减,取其开通胃气,下气降逆,肺痿则不能通调水道,津烁为痰,痰阻气机,肺胃更不能肃降,半夏开结行滞,下气消痰,使逆气降则咳喘平。

故用半夏非但不嫌其燥,且能直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正如喻嘉言云“此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这说明了本方配伍之妙。

半夏且有临制三药过于甘寒之性。

甘草生用清中具补——益胃润肺兼调诸药为使。

上药共成清热养阴,降逆下气,滋胃润肺之剂。

诸药合用。

使阴津复,虚火降,痰涎化,逆气除,而诸证自愈,实为“为胃中津液枯燥,虚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

喻嘉言

徐灵胎“此即竹叶石膏汤去竹叶石膏加大枣也”。

专清肺胃之火,若火逆甚,乃用竹叶生姜汤为妙。

五、运用

1.本方为肺痿阴虚常用方,津伤甚加沙参、石斛、玉竹等。

潮热加银柴胡、地骨皮等。

2.本方去粳米加山药、白芍、丹参、桃仁治妇女倒经。

3.本方对胃阴不足,气火上逆,胃失和降的呕吐,呃逆以及对慢性溃疡病灵活加减均有一定疗效。

4.

肺痿恪地虚寒者不能使用本方。

小结

百合固金汤——偏于滋肾润燥,清热化痰——肺肾阴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