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省情省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40919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省情省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陕西省省情省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陕西省省情省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陕西省省情省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陕西省省情省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省情省貌.docx

《陕西省省情省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省情省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省情省貌.docx

陕西省省情省貌

陕西省省情省貌

川陕间的大巴山走向西北——东南,一般海拔1500,2000米,高出汉江谷地1000,1500余米,东西长约300余公里,通常把任河以西称米仓山,以东称大预山。

大巴山北侧诸水注入汉江,上游系峡谷深涧,中、下游迂回开阔,形成许多山间小“坝子”。

坝子中有两级河流阶地,农田、村镇较为集中。

宁强、南郑、西乡、镇巴和镇坪等县由灰岩组成的山地,岩芽、溶沟、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岩溶地形发育,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丰富。

汉江谷地以西属嘉陵江上游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和缓,谷地较开阔,是陕、川间主要的水陆通道。

著名的汉中、安康盆地,是陕西主要的农业区和亚热带资源宝库,也是陕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产区。

第二节历史文化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

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为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史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一、文明发祥

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大约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实和狩猎鸟兽。

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是全国发现的时间

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

约三四万年前,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

1953年发现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二、农业发祥

陕西是我国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

当时种植的谷物主要是粟。

传说中最早从事耕种稷和麦的人,是陕西关中周人的祖先。

到了西周末年,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并向其他地区传播。

三、对外开放发祥

陕西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3000多年前,陕西长安就同许多国家有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交往活动。

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古长安为起点的。

从两汉时期时,就以长安为中心,同南亚、西亚、欧洲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四、文化发祥

陕西是远古文化的摇篮之一。

陕西从西周起,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周族是陕西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

周人以周原为活动中心后,就有了文字记事,把卜辞和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后来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

周代的古阴阳历,就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等都记录印证了博大精深的陕西古代文化,其中已开发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展现了一个巨大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光

辉篇章,号称世界第七大奇迹。

五、自古帝王都

陕西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代最长的省份。

大约在2000年前、公元前28世纪左右,传说夏部落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在陕西活动过,为中华民族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丰功伟绩。

公元前21,前16世纪的夏朝时期,陕西就有褒国、扈国、骆国出现。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在陕西建都。

此后,又有秦、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13个王朝先后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

此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4次农民起义在此建立政权计11年。

陕西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的历史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文物。

六、革命圣地

近代的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1935年10月19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

从此,中共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

延安成为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陕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3600万勤劳、勇敢、智慧的陕西儿女,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正在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昂扬的斗志,投身西部大开发,发扬光荣传统,重振汉唐雄风,再铸新世纪的历史辉煌。

七、陕秦三秦

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

此后,人们就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陕”。

“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辖区主要在这一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从陕西的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的。

其实,“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的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

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陌以西。

“三秦”即由此得名。

八、唐以前行政区划演变

陕西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时,魏国在洛河下游设上郡,楚国在汉江中游设汉中郡,秦在陕北也设上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

陕西境内除保留上郡和汉中郡外,在渭河流域另设内史,与郡同级。

西汉沿袭秦制,保留上郡与汉中郡,另将秦的内史分为3个相当郡的政区:

京兆尹(分管今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区)、左冯翊(分管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区)、右扶风(分管咸阳以西地区),称为“三辅”,治所均在长安城。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13州刺史部,监察各郡。

后来改刺史部为州,州牧或州刺史为行政长官,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现今的陕西在西汉中期涉及3个州。

三国时期,现今陕西地区的大部分由雍州、荆州、益州管辖。

西晋时大致和三国相仿。

东晋至隋统一的二百多年间,南北分裂,战争频繁,行政区划十分混乱。

九、唐以后行政区划演变

唐初对州、郡、县加以改革,全国共设10道,道辖州、郡。

今关中、陕北属关内道,陕南属山南道。

宋改道为路,今陕西的大部分属于永兴军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今麟游、周至以西,南至凤县、留坝,另属秦凤路,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

这两路是由宋初的陕西路划分出来的,因此,习惯仍称它们为陕西路。

今佛坪、镇巴以西属利州路,治所在今汉中市。

今宁陕、石泉以东属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

今神木、府谷、佳县属河东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

金仍用路制,完全设在陕西境内的有京兆府路、延路。

元代的政治中枢称中书省,在各地的分设机构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陕西行省的辖地包括今陕西全境及甘肃兰州以东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

明在元行省基础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国设13个布政使司,陕西布政使司所辖地区包括今陕西全境、甘肃嘉峪关以东各地、宁夏和内蒙古伊克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东部分。

清代废去布政使司的称号,仍称行省或省,嘉庆年间全国有18个省。

清初陕西仍辖今甘肃、宁夏和青海东部。

康熙二年(1663)年移陕西右布政使驻巩昌,五年改为甘肃布政使,移驻兰州。

从此,陕、甘两省分治。

自元代设行省起,陕西的省治一直设在现今的西安市。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汉中、延安、韩城、榆林、咸阳。

第三节人口概况

一、分布情况

2004年西安市725.01万人,宝鸡市369.20万人,咸阳市489.75万人,铜川市84.33万人,渭南市536.75万人,延安市208.80万人,榆林市336.79万人,汉中市373.99万人,安康市294.97万人,商洛市240.62万人,杨凌示范区14.23万人。

二、年龄构成

2005年全省总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9.76,,15,64岁人口占71.6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58,。

三、性别构成

2005年全省总人口中,其中男性1913.6万人,占51.44,;女性人口1806.4万人,占48.56,,性别比为105.93(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四、城乡人口

2005年全省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385万人,占37.23,,乡村人口2335万人,占62.77,。

五、人口变动

2000年总人口3644万人;2001年总人口3659万人;2002年总人口3674万人;2003年总人口3689.5万人;2004年总人口3705.2万人;2005年总人口3720万人。

六、西安回民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由东北通往西南、西北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西安——古代的长安,既位于这一重要通道的枢纽,又是沟通东西交通的“丝绸之路”的起点。

唐、宋以来,阿拉伯史书、波斯、中亚等地的商人、外交人员、宗教家在这条路上不断来往,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人,由于多种原因,先后定居下来。

这一地区在回族形成过程中,就成为重要的地区之一。

伊斯兰教传入长安的时间约在7世纪三四十年代。

阿拉伯的使者、商人、宗教家,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其中尤以商人居多。

当时长安的东、西两市,是他们的云集之地,唐人笔记、《太平广记》中都多次提到“胡店”、“波斯肆”,这是唐代长安穆斯林的来源之一。

唐代在安史之乱期间,曾借过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帮助平乱。

中国史书对此有所记载,阿拉伯史书也有记载:

阿拉伯帝国应唐朝的邀请,派兵平乱,“唐王曾答应阿拉伯帝国的援唐官兵,可以留住长安,允许他们和中国女子结婚,并在762年(唐肃宗宝应元年)敕建清真寺一座”这是长安穆斯林的来源之二。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四年(779)条:

“庚辰(七月)诏回讫、诸胡在京师者各服其服,无得效华人”。

“诸胡”包括中亚的九姓胡在内。

九姓胡是康、安、曹、石、米、何等九个小王国的总称。

他们长期以来,不断到长安经商,有些住久了,各以国名为姓。

在长安及附近回族中,安、曹、康、何、米等姓的为数不少,且多聚居一村,以族姓为村名。

九姓胡各国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后,皈依了伊斯兰教。

8世纪以后来长安的九姓胡人中,当有不少穆斯林。

明、清两代

长安及其附近的不少回族碑文中的定碑人,是安、石、米、何等姓氏;这些姓氏至今仍为西安回民大姓。

根据上述情况看,唐代九姓胡中的穆斯林在长安居留下来,这是当时长安的穆斯林的来源之三。

七、人口民族

综合以上情况,说明唐代国外各地的穆斯林,不少在长安及其附近居住下来,经过唐、五代,长期生息繁衍,使这里的穆斯林人数日益增多。

这就为这里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960年北宋建立,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4个多世纪中,辽、金、夏、蒙古与北宋、南宋先后对峙。

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给各族人民带来长期而深重的灾难。

另一方面,又使中原的各族人民增多了错杂居住、经济文化交流以至联合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的机会。

所以这一时期就成为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回族的形成也就在这一时期。

第四节行政区划与风景名胜

一、行政区划

陕西省是中国省级行政单位。

省会西安市,下辖10个地级市,2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80个县。

具体有:

西安市——未央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

铜川市——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宜君县

宝鸡市——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

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武功县

渭南市——临渭区、韩城市、华阴市、华县、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

延安市——宝塔区、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安塞县、志丹县、吴起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黄龙县、黄陵县

汉中市——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

榆林市——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

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

商洛市——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

杨凌示范区、杨陵区

二、风景名胜

西安(古称长安)位于渭河南岸。

昔日不少帝王以渭河流域为根据地。

秦始皇统一中原,也靠这里供应粮草和马匹,这片土地因而号称“八百里秦川”,又因东有潼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金镇关,所以又称为关中平原。

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平原成为“四塞之国”,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兵家重地。

自西周起,先后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

多年。

秦川八百里得天独厚,既得渭河灌溉,又有秦岭留住热风,因此热量充沛,土地青葱。

当地人喜欢歌唱:

“烙饼当锅盖”、“好女不嫁外”,说的是米麦好,女儿也不愿离乡了。

第五节经济社会发展

一、取得的成绩

“十五”时期,全省上下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积极贯彻国家扩大内需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方针政策,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克服重重困难,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提前实现,成为建国以来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五”经济年均增长11.5,,比“九五”提高了0.7个百分点,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预计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3673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2,,比“九五”末提高8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598亿元,是“九五”的2.4倍。

财政总收入达到528.6亿元,是2000年的2.8倍。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六大特色产业增势强劲,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四大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三次产业结构由16.8?

44.1?

39.1调整为11.5?

49.5?

39,工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近5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由32.3,提高到37.2,。

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新增高速公路871公里,累计通车里程达到1300公里,西康、神延、西合等铁路建成通车,“米”字型公路主骨架和“两纵五横四个枢纽”的铁路骨架日趋完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航站楼投入运营。

市政设施、水利、通信、城乡电网等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五年完成退耕还林1100万亩,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00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

70,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革,投资、财税、金融、行政审批等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2万家,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31,提高到45,。

五年累计利用外资36亿美元,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4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0家来陕发展;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52.9亿美元。

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又有21个县完成“普九”任务,“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7,。

以中小学危房改造、远程教学等为重点的教育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医疗救助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

人口自然增长率由5‰降到4.7‰;累计新增就业人数96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达到82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52元,分别比“九五”末增加3148元和582元。

城乡居民居住、出行、通信等条件明显改善,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解决了193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293万人口实现脱贫。

经过“十五”努力,全省经济发展已进入快车道,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兴陕富民的第一要务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消除瓶颈制约,突破体制障碍,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步伐。

三、工作着力点

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加快发展是解决陕西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关键,首先加快发展,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同时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做到两者的有机统一,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下大气力突破瓶颈制约。

水资源短缺、交通体系不完善是我省发展的两大瓶颈,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协调是两个突出的薄

弱环节。

“十一五”期间,必须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增强发展后劲,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与全国有较大差距,加快工业化步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十一五”的重要任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增加收入等现实问题。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加强民族团结。

更加重视公共安全,不断改善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以人为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稳定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尽快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改革的成果。

四、“十一五”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快速增长。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20l0年突破6000亿元,人均达到16000元;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l.7万亿元,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8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超过300亿美元。

——结构优化升级。

优势特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

53?

40,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城镇化水平达到45,;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5,,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信息化水平与全国保持同步;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互动协调发展。

——社会和谐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20l0年末全省总人口控制在3830万人以内;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5,和30,;城乡医疗设施进一步改善,万人拥有医生数达到20人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0,以上;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累计增加城镇就业12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50万人;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文物、体育、出版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城乡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贫困人口继续减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新建铁路1000公里,新增高速公路1800公里;建设“两引八库”等一批水源工程,供水紧张矛盾有所缓解;渭河综合治理、汉丹江水源地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新造林2200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1,;城乡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平方米。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资源节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单位生

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大中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80天以上,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耕地面积保持在5800万亩;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不断增强,公共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到20l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0元,城乡居民居住、出行和享受服务的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到2020年,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人均超过4500美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三步战略目标,建成西部经济强省。

全省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