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继新采访刘建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640547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继新采访刘建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陶继新采访刘建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陶继新采访刘建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陶继新采访刘建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陶继新采访刘建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陶继新采访刘建宇.docx

《陶继新采访刘建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继新采访刘建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陶继新采访刘建宇.docx

陶继新采访刘建宇

数学教育:

智慧生成之旅

——刘建宇老师的诗意教学与哲学思考

陶继新

临沂市罗庄区册山中学是山东省创新教育重点实验学校。

近日,记者前去采访。

采访刚一开始,便有人对记者说,刘建宇老师有一根数学教学的魔鞭,变幻莫测,异常神奇——他教的学生,90%的喜欢数学,80%的认为数学简单,45%以上的在初二下学期开始不久便自学完了全部初三课程,而且有的学生还学完了物理和化学课程。

2000年6月,5名初一学生自愿参加初三毕业考试,均获佳绩;2名初二学生在初三全国数学竞赛中进入全区前8名;67名初二学生破例参加全市组织的数学中考,平均得分超过全市初三学生平均分6.8分,有两名学生突破110分(满分120分)。

2001年12月全国数学竞赛预赛中,全区前4名均被刘建宇班的学生包揽。

2002年4月7日决赛中,他的两位学生在全市排名中进入前三名,并获得了国家级竞赛奖。

然而刘建宇老师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他在初中与高中上学时数学考试多不及格!

事实有悖常理,但事实就是事实!

这不能不令我们思考当今教学的某些缺失,不能不令我们去探寻刘建宇老师数学教育的奥妙所在。

一、“16字教学方略”的提出与诠释:

数学教育理论的构建

与刘建宇初次对话,是在去年一次省级教育年会上。

他还存留着乡村青年的一点儿羞涩,普通话中不时跳跃着沂蒙山区的方言;但这都没能遮掩住他的教育思考的光华——他说,目前教育教学上的教材统一、学时统一、进度统一、测试统一等等,追求的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和完美,阻碍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与人的发展生命学说。

而人们对“全体性”的肤浅诠释——要求所有学生知识技能都达标,既忽视了英才的培养,也忽视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区域性。

生命个体拥有巨大的内在潜能,求知便是人的一种生理自然行为。

因此,挖掘这一潜质,还求知一种诗性,且在这种诗性的求知过程中产生挥洒生命的灵性与智慧,方是当今教育的真正使命。

而要实现这一使命,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自行探索的时空,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求知过程。

为此,经过实践与研究,确立了“框架构建,整体推进,全局着眼,局部完善”的“16字教学方略”。

“方略”是一种以体现数学的价值性为发展趋向,以问题简单化为施教原则,以学生科研意识为培养切入点,通过对知识快速、高效的框架跨越式学习,使学生得以站在整体的高度去领会知识的同中存异、异中存同、八方联系、浑然一体的课堂教学方略。

通过这种教学,使学生形成一种求同存异的数学学习观念,以及对问题处理时的辩证统一的哲学观点。

在刘建宇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整体认识与局部把握物化到数学学习之中:

把初中三年视作一个整体,从整体性和全局性的角度去处理教材,先框架构建、整体推进,后局部完善、全局着眼。

传统的教学与学习大都走了一条从局部到全局的思维线路,而事实上全局理解部分比部分理解全局更加容易。

所以刘老师在教学中,不追求“堂堂清,单元清”的“完善”,而是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以三年为总的目标,将每个阶段、每个过程作为完善、补充的有机组成。

如果对中等生学习容易产生障碍且对后面的教学影响不大,可以暂时跳过去,朝着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前进,从而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

刘老师举了几何第二册中求“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的例子。

他说,教材上的解法复杂而又严密,很多学生还不知道这种作法的理由;所以就暂时跳过去。

在学完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时再回观这一内容,学生顿生易如反掌的感觉。

因此,对于部分不求完全精通,只懂八成即可,以后回过头来再达到十成。

使学习数学由易到难,始终让兴趣与自己为伴。

刘建宇老师认为,教学只有实现了自觉自动,才能真正实现其教育的价值。

所以课堂教学的一切设计、组织和实施,必须围绕着学生现实的学习需要、学习实际来加以调整和组织,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的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

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双边、多边活动的交流过程,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以及共创美好的体验历程。

二、局部入手:

关注教学的细节

老子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一哲理在刘建宇老师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刘老师在整体推进中并没有忽略教学的局部与细节,他对每个教学环节与细节都进行了周密的思考和精心的安排,将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既作为把握整体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又看作完善学生人格、生成个体智慧和张扬生命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

1.归纳梳理寻关联

对课文内容的的逻辑归类与梳理,是寻得知识间联系的必要条件;而在寻求知识间联系的过程中,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比如,在章节复习课上,通过对方法的整合,学生提出了求圆形木料直径的两种不同途径;在跨章节的复习课上,学生提出了在解决池塘宽度的问题时,除了课本上用全等的方法求解外,还可以用四边形、解直角三角形、相似形和圆的知识来解决。

正是在对求知识间的联系之中,培养了学生比较、联想、分析、概括能力和迁移思维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的认知水平。

2.紧盯目标如破案

从微观做题方面,刘老师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

眼里不仅有这道题,还要有结论的思维发散体系,通过对题目已知条件的深层把握,要有条件作用的广度体系以及处理相同类似问题曾有过的思维空间,然后再做到三者的结合。

让学生形成比较规范的思维运作体系,让做题的过程成为补充完善这种思维运作体系的过程。

即做题的过程是“经验+条件作用的延伸+数学思想+归纳解决”的有机结合。

刘建宇老师将做题喻作侦探破案,有排除,也有猜想与论证,须对某一问题牢牢抓住不放,从理解——联系——比较——挖掘思想方面进行合理推进。

但这需要灵性与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一种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与悟的结合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3.学会反思走捷径

刘建宇老师认为,做题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反思至关重要。

比如老师讲过多遍的题,学生为什么还不会做?

这不能从学生听讲不太认真甚至笨方面考虑,而应当从学生生理的角度(遗忘规律)、做题时的心态与学科体系的角度分析研究。

例如,学生在做1+2/X+X/(X+2)=10/3,学生想不到先化成(X+2)/X+X/(X+2)=10/3这一步。

这与学生做题时的心态有关,他没有首先考虑有没有更简捷的方法。

如果学生做题时考虑到了简捷的方法,并看到它是一个分式方程,就自然地会想到通分,以下的解题步骤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正如分解因式时首先考虑提公因式一样。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做出的题,特别是多种方法解出的题,应让他们进行做题后的反思性研究,即产生的多种方法是受什么思维和数学思想所支配的,这是学生形成能力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推而广之,学生每天晚上可以反思一天学习的内容,也可以进行一周的反思性研究,包括自己行为与思想上的反思。

方法并非“多多益善”,一种方法学会了,并能举一反三,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久而久之,便可以形成习惯素养。

三、数学素养:

学好数学的思想奠基工程

刘建宇认为,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形成,是学好数学的思想奠基工程。

它只有通过对思维有深刻影响的活动方可实现。

这种活动从知识的角度讲,体现在反映共同数学思想的知识进行模块化组合,进行活动式的系统施教。

零散的知识点施教形不成思维习惯,更形不成素养。

所以,必须站在全局系统的高度上,对课本知识进行一种模块化组合,从而培养学生类比、归纳、转化的“三思维能力”。

1.类比思维让学生举一反三

要想对学生进行类比思维的训练,首先必须找出课本上可资类比思维的内容。

这些内容可以由性质、公式、法则的相似进行类比,可以由“数”或“形”的结构或形式的相似进行类比,可以由解决问题方法的相似进行类比,还可以由有限到无限进行类比,等等。

例如——

由同底数幂乘法法则推导的方法研究幂的乘法法则,积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由类比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研究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这是以法则、性质相似进行类比。

由类比于整数的因数分解,研究为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类比于分数的概念、性质与运算研究分式的概念、性质与运算;类比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研究圆面积公式等。

——这是以数或形的结构形式进行类比。

由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研究,类比于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研究;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研究,类比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研究。

——这是从解决问题方法相似进行类比。

这是教师所进行的创造性工作,是对教材内容重组与再建的一项重构性的工程。

既需要高屋建瓴俯视整个教材的高水平,又需要细致入微分析具体内容的真功夫;既是教师对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一种挑战,也是学生重新认知与寻找最佳学习方式的创新求索之旅。

它直入学生学习的思维深层,是“举一隅可以三隅反”的“授之以渔”法,是学生终生受益的“善莫大焉”之举。

2.归纳思维让学生建立知识的因果链

归纳思维是从多个个体中寻出一般规律的一种逻辑推理过程。

它不属于必然律,所以在归纳中对个体的选取有很高的要求。

刘建宇老师不仅深入地剖析了教材,而且对有关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归类,并从中找出了知识的因果链。

如——

通过对代数中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法则,有理数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添去括号的法则,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一元二次方程与系数关系进行研究,对函数图象与性质进行研究等。

在几何中,由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去研究N边形内角和等。

这种从已知到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训练,可以使学生看到知识内在的联系,可以训练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所以,刘建宇老师一方面自己进行这种归纳推理,另一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作推导,自寻规律,并从中获取成功的乐趣。

而乐趣一旦在思维训练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的提高便有了一种持久的动力支撑。

3.化归思维训练让学习由复杂变简单

刘建宇老师说,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可以化归思维训练的内容几乎无处不在。

他举例说,在运算中减法向加法的转化,除法向乘法的转化,几种三角函数的相互转化;在几何中的复杂图形向简单图形的转化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转化思维训练水平,刘老师又把转化分为分解转化、化合转化和找第三量的转化。

这种转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质量。

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刘老师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预习未学内容,并要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思维碰撞。

于是,学生呈示了一种良好的思维态势:

一个命题提出来,自己先试着判断它的真假;一个概念提出来,自己先试着定义它;一个定理或公式写出来,自己先试着证明它;一个例题写出来,自己先试着分析它、解出它。

学生再不是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思维始终跑在了老师的前面。

正因如此,学生的思维能力飞速地发展,学习的质量不断提高。

朱丛振同学在总结学习方法时写道:

“应当从系统的角度学习知识,着眼于知识间的联系与规律,深入本质,挖掘思想。

对待概念,我是‘深入——发现——再深入——再发现’,概念不再是生硬的逻辑定义,而是相互关联而又融通活跃的生命符号。

做错了题,我会仔细分析出错的种种原因,找出避免再错的方法。

”孔子高足颜回的“不贰过”,在这位学生学习之时重现光彩。

四、四步一贯穿:

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所谓“四步一贯穿”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以最优的学法贯穿于指导学生预习、问题的精讲点拨、学生自主活动、学生自主测试四步教学活动之中,构建一种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机制。

1.“四步”:

教师教精与学生会学的最佳途径

(1)学生自会预习的“四环读书法”

学生自会预习是“四步”课堂教学实施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这一步走好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因为即使学习优秀者心目中的自学,也多是停留在看懂书、会做题的浅层面上,达不到真正自学意义上的进一步深化。

为此,刘建宇老师提出了“四环读书法”——

一是看书求理解。

理解课本中的公式、法则、定理、概念等。

二是看书求结构。

对课本中的知识框架能够基本回忆起来。

三是看书求联系。

它包括知识间的渗透联系,知识点在章节的位置,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章节在整书中的位置,在整个初中中的位置。

让学生学会从全局中把握知识,从全局中把握某个知识点,某个章节该学到什么程度。

四看书求归纳。

使知识达到系统化、规律化。

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只要求达到第一、二步就可以了;而学习优秀的学生,则要求四步都要走好。

(2)教师精讲点拨的“八化”“六性”

传统意义上的精讲点拨,认为只要把问题讲清、讲透就行了。

其实,这是十分片面的,在某种程度上,它背离了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宗旨。

而刘建宇老师则赋予精讲点拨以创新的内涵,提出了“八化”与“六性”说。

所谓“八化”——讲清所学知识内涵的“价值化”;通过一种比喻、类比或缩讲的方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讲公式、定理、法则时讲明其产生过程与符合规律的“合理化”;让学生暴露对于问题思考轨迹与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暴露思维化”;讲出知识所体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知道规律化是数学的特点和归宿的“规律化”;讲授某一问题时,力争做到前复习,后渗透,讲成一个知识链网的“渗透化”;对于各个知识点整体性把握,以及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了然于胸的“全局化”;让所有学生学好会学,特别是将目光放在学困生身上的“全员接受化”。

所谓“六性”——鼓励学生寻找与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与系统论观点的“系统性”;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个性化的探索和学习,从而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与深刻性的“自主性”;引伸、拓宽知识,加大课堂容量,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地发展的“发展性”;遇到不懂的问题暂时跨过去,以后回过头来再学的“跨越性”;让学生自己研究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知道知识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的“过程性”;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上充分讨论、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合作性”。

(3)学生自主活动的“七化”

学生自主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等,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目的。

实践证明,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宽松正常的环境下才能生成。

所以必须为学生提供一种充分的自由想象空间,创设一种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空间。

而这种空间的提供与创设者则是有着当代教育观念的教师。

教师要敢于怀疑,敢于批判,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教学中的服从状态、循规状态和机械状态,激发起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从而使学生自主活动真正走向自由的境界。

为此,刘建宇老师将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解决,让他们走上讲台,开展概念课《看谁讲得明》,习题课《比比谁的方法好》,复习课《最佳优化之路探讨》等比赛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是讲授,可以是演讲,不拘形式,率性而为。

讲者是学生,裁判也是学生。

在活动中,刘老师注意把学生的思路向会学、自管上引,让他们感知学习方法,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的严谨性,感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感知归纳总结在数学中的地位。

学生自主活动是学生拥有自学能力的转折点,为此,刘建宇老师对学生的自主活动提出了“七化”要求——通过对易出错、易混、不易理解的问题的研究,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难点问题科研化”;让学生形成一个研究群体,不仅有多种思维的碰撞,也有合作精神的生成的科研问题合作化;面对一个题目,要求学生了解它的知识点,探求有无多解性,从而培养学生求异善思能力的“题目训练多思化”;对于一个公式,要求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即使公式法则一时忘却时,也能够自己推导出来的“公式法则推导化”;对于复杂的知识,要让学生不仅了解各个知识点,更要探索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对其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与把握的“复杂知识系统化”;不仅会做题,更要把握这一类题型的做法的“技能问题规律化”;在章节学习时,具有统观全局的思考与宏观的把握的“章节问题全局化”。

学生自主活动“七化”是老师精讲点拨“八化”的目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驶进“教是为了不教”的自由境界。

(4)学生自主“口试”与“笔试”

由教师测试学生到学生自主测试,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出题能力的提高,也是学生自我梳理知识的过程,更是对学习主体的充分信任,是促进学生自觉意识觉醒与自我探索精神的生成的一种有效形式。

刘建宇老师将测试分为两种:

一是学生之间的口头测试,检测学生对概念、定理和法则的把握情况和知识结构的掌握情况;二是笔试,不仅是学生出题,而且由学生交换批改。

学生在拥有出题权与批卷权的同时,也拥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学生的认真态度与探索精神,与重构知识体系同现光彩。

自主测试与交换批卷并非一种常规性的行为,刘建宇老师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重新认识与知识体系的再次构建,特别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学习方法的探寻。

所以,对于考过的试卷,要求学生还需做到以下七点——一是明确试卷体现的知识结构;二是回忆自己对结构所掌握的知识数量;三是把课本当作信息资料去查阅,去修改自己做错的试题,以此完善结构;四是回忆自己出错的思维过程,从心理及知识的角度明确出错的原因,确立遏制再次出错的策略;五是总结试题的规律,进行分类、归纳;六是从试题中寻求经验与教训,以此来确定下一节如何学习;七是要求学生对考过的试卷经常翻阅,使学习处于一种循环往复的系统之中,从而强化学习的目标定位意识,并力争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一贯穿”:

学法贯穿始终

就是学法指导贯穿于以上每一环节。

一种学法,学生知道了不等于行,行不等于恒,更不等于素养。

在一种新的教法诞生时,刘建宇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停留在明白的浅层面上,而是让学生去掌握,去运用,从而升华为学生的行为习惯素养,因为这是自学培养的关键。

为此,刘建宇老师根据教学实际,巧妙地将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让科学的方法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当然,学法的内化并非一日之功,甚至一年半载尚难大见成效,但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恰如“随风潜入夜”的绵绵细雨,终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四步一贯穿”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实现了教师由“抚养”到“培养”,由“育知”向“育智”角色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接受的知识由“有限”到“无限”过渡,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的自觉。

五、“家庭炉边谈话式”与“微型小说式”:

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意

课堂教学内涵的丰富与智慧的生成,往往与教学形式的自由与学习主体的愉悦休戚相关。

刘建宇老师的家庭炉边谈话式与微型小说式的教学形式,便使这种自由与愉悦同台共舞。

课堂上,学生带着一份自然而又渴求的心情去接受知识甚至自我探求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归纳与升华,进而形成一种性格,生成一种智慧。

这既反映了认知基础与未来发展领域之间所应遵循的承启关系,也反映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既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趣意盎然,又使他们学会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家庭炉边谈话式课堂教学

这种课堂教学的突出特点是:

随和、融洽、自然与轻松。

数人一围,无尊卑之别,惟友情相处,无严肃气氛,惟兴趣使然。

就某一问题或几个话题展开讨论,人人敢想、敢说,敢动,最后达成共识,或者未成共识。

这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内心深处的那种属于生理行为的求知欲望,个体创造思维被挥洒得淋漓尽致。

2.微型小说式的课堂教学

微型小说通过幽默活泼和言简意丰的文字,诠释丰富的人生哲理,从而给读者留下回味与思考的空间。

刘建宇老师认为,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里,数学教学也应该是微型小说式,也应该赋予它很深的哲学内涵和性格智慧内涵。

哲学内涵包括事物间的辩证性、联系性与规律性,数学课堂教学则可以将这种哲学内涵具象化。

比如数学知识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问题的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处理问题的发散与集中的观点等。

性格智慧内涵则包括解决问题时的探究意识,解决问题后的反思意识,反思问题时的归纳意识,解决面临问题时的主要矛盾意识;能够体验到的任何事物的研究所应遵循的认知——理解——归纳——升华的规律意识;让学生懂得学习不是单一的获得知识技能,它更应该包括获得技能的方法和拥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良好学习心态;让学生更多地掌握静与讨论、解与反思的关系,从而实现学会——会学——性格智慧的转变。

知识是死的,更是活的。

活的知识如源头活水,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增长人的智慧。

家庭炉边谈话式和微型小说式课堂教学则悄然打通了吸纳源头活水的笔直通道,成为远古传说中能带人驶入神奇天地的那片神舟。

六、学习更是一种责任:

终身的精神追求

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在具有良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责任行为。

在平常教学中,要让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不能单凭兴趣,更是一种责任。

许多学生尽管已经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有时就是管不住自己,为此,刘建宇老师实施了“自教循环往复策略”,即让他们循环往复地开展自我教育。

譬如,让学生写《我心目中的xxx》《假如父母在我身边》《本周我做了哪些不满意的事》《这样做,我能成功吗》等,并且分批开展《我如何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方法谈》等活动。

在教学中,观察学生的优点,挖掘学生的优点,赞美学生的优点。

对于部分后进生,开展一天学会一道代数题,一个几何定理,以及一天有一定收获的活动,以此来培养他们自我评价、自我研究、自我约束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

学习不能单凭兴趣,它更是一种责任。

同时,教师通过观察、挖掘与赞美,培养学生的羞耻感,塑造学生的成功感,从而产生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于无声处”实现学生由考好向终身追求精神满足的转变。

这种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因与科学的连襟,往往可以产生特殊的效用。

不少学生有了忧国忧民之心,有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请看同学们是如何说的——

五彩缤纷的世界已将当今国家分成两种类型:

“头脑国家”和“躯干国家”。

“头脑国家”科学极为发达,人民素质非常优秀,他们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编织和创造着种种奇迹,来控制着那些技术落后、人民素质较差的“躯干国家”。

弹丸之地的日本已经成了“头脑国家”,而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的中国,竟然被贬为后者,这对我们中国人是莫大的侮辱与讽刺。

所以,我们不学习不可,不努力不可,不爱国不可!

我们渴望和平,但我们不乞求和平,整日喊和平的,是一个弱国的无奈的呐喊。

自从进了初中,我真正明白了“比、学、赶、帮、超”五字学习法的内涵。

比,不但比知识,还要比学习方法,比速度质量。

要同别人比,也要和自己的昨天比,更重要的是比做人。

学,要有方法,有目的,学会从大局出发。

赶,要向着自己的目标赶,去努力奋斗,从哪儿倒下就得从哪儿爬起来。

帮,有的同学常想,如果我把时间用来帮助别人,自己还学什么?

但你想没想,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你也是在进步。

自私的人会想,我把经验告诉了别人,那别人不就比我强了吗?

这令我想起了老师的一句话:

“一个苹果换一个苹果,手里还是一个苹果;一种思想换一种思想,脑中就是两种思想。

”更何况帮助是相互的,你告诉了别人,别人也会同样把自己的方法告诉你呀!

超,这是五字学习法的终点,也是起点。

说是终点是因为终于完成了前四项内容的任务,马上就可以看到超越别人,超越自己的胜利曙光。

说是起点,是因为它即将迎来下一个目标,特别是超前学习。

它使我敢于向传统挑战,向课本挑战,向自我挑战。

以前常常听到跳级一类的新鲜词儿,现在已经十分普遍,因为我们在初一、初二时就学完了三年的全部课程,而且将这种方法向其他课程转化,并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七、潇洒轻松的数学课:

中考前夕,学生笑看“世界杯”

世界杯足球赛的激烈争战,引起了全球各地人们的密切关注,万人空巷,引颈伫观,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但中考在即,众多初中毕业生虽是热血沸腾,却只好安坐教室,做着“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最后一搏。

然而刘建宇的数学教育课堂却构成了另一样风景:

教室电视荧幕上足球健儿鏖战正激,满堂学子喊声叫声不绝于耳。

每场比赛结束,大家还要品评一番,真是好不热闹。

他们从课堂里走出来,一边笑声不止,一边叫着“真爽”,全没有临战前的紧张气氛。

令人奇怪的是,从学校领导到一般教师,全没有因为刘建宇班级的这一“越轨”行为而惊诧。

用副校长路文明与教导处主任汪振华的话说:

“他们早已成竹在胸,这不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